【原創】體制內,一定要去爭更高的位置嗎?到底有什麼意義?

2021-01-10 騰訊網

點擊遠方阿黃關注我,加★星標★

本文經過原作者授權轉載,侵權必糾!

40年前,在高度計劃的經濟體制下,權力即一切、領導即親爸。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體制內工作是社會的絕對主流,房子、糧票、肉票都是單位分配,甚至結婚也要經過組織批准。

你想辭職去做生意?不存在的,那個時候沒有市場這個概念;你想躺平當個普通職工?那每個月的糧食配額可能都養不了家。那個時候,社會就是一條單行道,在體制內爭取高位是多數人必須的選擇,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推著。

40年後,中國入世已經20年、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的趨勢不可阻擋,人工智慧、5G通信、中歐投資協定..........世界變了,中國也變了,當年的「體制內」也和現在不可同日而語了。

房子不分了,99%實行市場化供應(部委目前還有,但我傾向以後也會從「分」轉向「租」);公費醫療變成了城鎮職工醫保;曾經「大包大辦」的福利也變成了每年的一桶油、一袋米、一張生日卡.......更為深刻的變化依舊正在進行時。

以上的大的時代背景,說這些的意思是:感謝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能夠給予體制內乃至全社會的人,基於自身意願更多元化的選擇。40年前,你沒得選,只能往上爬;40年後,要不要往上爬,你自己決定。

向上爬,可以。能當領導是對自身努力的現實肯定,能讓你和家人更有「面子」,對於有理想抱負的人來講更是施展才華的舞臺。當領導並不容易:長期996+007無休假,小心翼翼揣摩領導心思,24小時隨叫隨到、看到電話響就心裡一緊,當然了還得承受被「關係戶」插隊,努力得不到回報的委屈.......

往平躺,可以。我們常常用「性價比」這個詞形容公務員,說的庸俗一點就是,幹最少的活、拿一樣的錢,還不用擔心失業。你6點準時下班回家,你的領導才開始新一輪的工作,你周末老婆孩子熱炕頭,你的領導在辦公室寫材料........這樣的生活對於一部分人來說也不錯。

當然也有代價,那就是同事提拔的時候你可能心裡會擰巴、別人都已經是王處李處了你還是老陳。

跳出去,可以。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公務員就是一份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工作。為什麼?因為有太多各方面都要好於公務員的職業。高校教師、大廠經理、紅圈律師、投行VP......

這就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紅利,體制外的星辰大海同樣令人心潮澎湃。我所在單位有能力的年輕人,這幾年走的很多,因為確實外面有更吸引人的機會。跳出去的代價是,你失去了體制這個圍城的保護,有可能一路高歌、也有可能露宿街頭。

所以,我的觀點是:先想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麼,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並且能不能為之承受相應的代價,是上、是混還是走,一定要想清自己的生存策略。但凡能夠想清楚的人,都不會太差,混的差的人一般都是「既想摘桃、又想抱西瓜」。

這麼多年看同學也好、同事也罷,走的成功的都是主見十分明確的,人云亦云的人大都渾渾噩噩......

你要問我想不想往上爬?我的回答是:我會盡全力做好我的本職工作,對得起這份工資、對得起國家給的工作,但我也會保持自己的專業能力,並期待著外面的世界,無論是城內還是城外,我都想過的精彩......

關於作者:阿黃,市直單位公務員,閒暇之餘創辦了個人原創公眾號。領導不會告訴你的職場真心話,這裡都有;別人走過的彎路,你不用再走!可能是你見過,最敢說真話的真公務員!

相關焦點

  • 為啥體制內的人,一般很少去參加同學聚會,是瞧不起人嗎?
    體制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公務員」以及「國企編制內」的員工,他們的工作遠超普通人,也就是古人常說的「當官」的。很多人在畢業之後都會收到邀請,美名其曰是同學聚會,但是卻並不受到大家的歡迎,能夠推脫的都直接推脫了,而其中最少見到的身影,就是體制內的員工。為啥體制內的人,一般很少去參加同學聚會,也不發朋友圈,是瞧不起人嗎?
  • 體制內不爭不搶不進步的佛系青年,他們是這麼想的
    常年從事公務員管理工作,進入體制內不想升職的越來越多,特別是近幾年90後甚至是95後招錄的公務員,好多都是佛繫心理,讓領導都不知道怎麼管理他們。舉個例子:市交通局招錄了一個小夥,96年的,普通大學畢業,進了單位之後明顯腦子不在工作頻道上,試用期都是跟班學習,結果好幾個教過小夥子的老師傅都搖頭,說小夥子不是不聰明,是根本就不想學,給他說個東西支支吾吾應答者,可是根本沒往心裡去。
  • 北京大學75%畢業生進入體制,體制內是工程人的歸宿嗎?
    雖然這篇《南方周末》的文章有標題黨之嫌,仔細分析文章數據的話,可以分析出不少問題,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一統計數據還是反映了一個現實的問題——體制內越來越吃香了。作為中國最高等級學府的北京大學,他們的畢業生眼界,起點都很高,能做出這樣群體性的選擇,肯定是有其原因的,今天我把話題縮小一點來談,看看目前在網絡上喊著逃離工地的工程人,是否應該選擇進入體制內。
  • 體制內奇葩領導如何應對?
    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這麼幸運,在企業內,我們遇到不順心的領導大可以不用過多考慮,直接把他給炒了。不是網上很流行的一句話,作為老闆可以隨便罵那些中年的員工,因為他們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工作來支撐,無論怎麼罵,他們都不會輕易辭職。但是不要輕易罵剛步入單位的年輕人,他們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不開心了提起包就走。
  • 體制內,科技副職究竟是什麼職位?和一般副職有什麼區別?
    前幾天,小編一位朋友的孩子到一個部門去擔任科技副職。這位朋友並沒有聽說過體制內的科技副職,搞不清楚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崗位。對他兒子去擔任的科技副局長,不知道和那個單位的副局長究竟有什麼差別。所以來諮詢小編,今天,小編就體制內的科技副職和大家聊一聊。
  • 體制內和體制外女性
    體制內奉行社會主義制度,體制外奉行資本主義制度。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婦女節」是正宗的第一種解釋。它跟「女性」「勞動」「權利」這三個關鍵詞息息相關。  而且,這個語言遊戲,一開始是有莊家解釋的,就是聯合國和各個國家。 解釋過後,就交給各玩家、群玩來玩了。
  • 體制內活的通透的人,都是怎麼做事的?【原創】
    在體制內職場,不可能事事如意。有的人,遇到問題一根筋,最後徒增煩惱,因此活得很累、很糾結。而有的,活得很通透、明白,不會被困難牽著走,自己開心,別人也舒服。那麼,體制內單位,你見過通透的人是什麼樣的?
  • 體制內,有些單位臨時工的工資待遇居然比正式工還高,正常嗎?
    在工資待遇上,可能大家都有這樣的共識:不管是在體制內還是在體制外,正式員工的工資待遇都要比臨時工的待遇要高。可事實真是這樣嗎?在有些行業有些崗位上,正式工的待遇可能還真趕不上臨時工的,即使是在體制內同樣如此,為什麼出現這樣奇怪的現象呢?這樣的現象正常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體制內被不公平對待,怎麼辦?
    正文共:1814 字 預計閱讀時間:5 分鐘畢業後體制內工作快三年了,我剛畢業時天真熱血,討好型人格不會拒絕,什麼活都接還完成的特別快
  • 這屆35歲+的中年人為何紛紛念起了體制內的好?
    除了特定行業和自己創業以及體制內人士之外,那些在私企外企小個體打工的人,過了35歲真的很容易失業嗎?知乎上這個高贊高答的帖子給了我們一些答案:現在網上流傳的35歲很多人會失業,究竟是危言聳聽,還是真實存在的?這個問題之下有很多高贊高評的回答,基本上都是認可35歲以上會失業的回答。
  • 體制內的女人,往往不想嫁給體制外的男人?
    什麼是體制內的人,什麼是體制外的人?體制內的人一般是指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國企職工等,是擁有「鐵飯碗」的人,工作和收入相對穩定。體制外的人,就是指私企打工、自主創業、自由職業者等,收入和工作不很穩定,隨時都可能失去「飯碗」的人。曾經和一位女老師聊到相親之類的話題。
  • Vin職業規劃案例解析:體制內工作,沒有價值感、成就感怎麼辦?
    在這個層級森嚴的地方,基層員工不僅需要幹好自己的活兒,更需要「有眼力勁兒」,要「服務好」領導。很多體制內的客戶跟我說,剛來的時候「沒眼力勁兒」,年輕氣盛,搞不懂為什麼要「取悅」上級。畢竟,從小到大不說養尊處優,起碼從來沒做過這些「伺候人」的活兒啊!
  • 體制是人生最好的選擇?一個歷經私企、國企、體制的老鳥為您揭秘
    下面我還是要談一談今天我們的這個話題那就是體制對於我們的大學生來說是人生最好的選擇嗎?這個點是我在經歷了兩家單位之後的得出的一個結論,這家體制內的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工資待遇非常一般,好在一點就是工作非常的清閒,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適合養老的地方,在這裡很多的人都想到辦法去搞點副業。當然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辦法,這些副業都是在不觸及相關法律規定的情況下開展的副業。
  • 體制內中年人的特徵清單,扎心了...【原創】
    點點滴滴告訴我們,要認清現實,畢竟,我們早已是中年人了。體制內職場,人到中年,有哪些特徵?01日見脫髮曾幾何時,每次去理髮店,總不忘叮囑Tony老師:麻煩幫我把頭髮打薄點,做個好點的髮型。可是,隨著年紀的不斷增長,頭髮開始慢慢脫落。
  • 35歲,逃離體制,創業3年,去送外賣。體制悖論幾時休?
    那些鼓吹逃離體制的人什麼時候進過體制?現在吹捧體制的人,又真的努力考試想進體制嗎?不。他們只是想蹭個熱點,表現自己的無比睿智,然後成功收一波韭菜。至於那些聽了他們、信了他們的人最後怎麼樣了?誰會在意。很多人都會問體制裡到底好不好?
  • 「體制內」的成功人士都不願意參加同學聚會?同學聚會意味著什麼
    所以,無論以後畢業、工作或者成家,心裡都有一個比較懷念的熟悉的一個環境那裡始終住著一幫與自己走過青春的人。——致老同學前段時間,去參加了一場同學聚會,這次同學聚會依舊是只來了一半的人。班級裡一共58個人,近幾次聚會只來了32個人,其餘26個同學幾乎都是在「體制內」工作的人。
  • 結婚,到底有什麼意義
    結婚,到底有什麼意義?或者說,結婚有意義嗎?當我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忽然有些心酸。婚姻就像一座城池,城池的周圍是高大的圍牆,城外的人想要進來,城裡的人想要出去。城外的人說:「城裡人真好,有人陪伴,有人牽掛。」城裡的人說:「城外的人真好,可以自由活著,不要看誰的臉色。」
  • 體制內的人都不怎麼發朋友圈,微信你知道嗎?
    01  在體制內,一般人不怎麼發朋友圈,幾乎是普遍現象。  這幾乎成了「不成文律」。  職務越高的人,朋友圈越少。她進公司一年後,被上級派去借用給其他部門了。  借用期間,一直不太好過。 原單位的人覺得她「出人頭地」。 借用單位的人把她看做「下級」和「租借者」,讓她總是覺得「低人一等」。  借用期間,她也向自己單位的同事抱怨說:「借用的日子是收養的,不好過,想早點回去。」  有一天,她在微信朋友圈發牢騷,畫了孩子的豎中指圖,然後畫了幾個字母。 「現在心情如下圖所示。
  • 閒聊幾位體制內的山東人
    三位的共同點都不是本地人,不遠萬裡離開山東,到遙遠的邊疆體制內求發展。先說說A吧,985大學博士畢業,三十出頭,從專業的角度看選擇一所高校教書育人應該沒有問題。但本人卻選擇了孤身一人離家萬裡進入體制內。進的單位在當地非常不錯了,但沒有用武之地,給了個主任科員的待遇,住在單身宿舍,一個月到手四千來塊,沒有雙休日,幹著跑腿打雜的事。可能博士心裡有自己的追求吧!
  • 為什麼在體制內上班的人,往往都很少發朋友圈?
    說起體制內上班,很多人往往第一反應想到的就是公務員和國企事業單位的上班族,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人一般都有哪些特徵呢?1.比如能說會道,因為一般體制內上班族很多人都要跟寫公文材料和開會發言打交道,所以工作久了,自然在口才和寫作能力方面都有所鍛鍊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