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上岸?體制外到體制內,35歲想辭職,一線城市15萬劃不划算

2020-12-08 鐵無綿

昨日周末,和三五好友小聚,酒酣耳熱之際,朋友大山開始吐露真情:說活得失敗,不想做老師了。

朋友們都大吃一驚,大山是某知名民辦學校的高三語文老師,雖說在一線城市相對同行工資不高,稅後15萬,但與我等銷售人員相比,他日子過得安穩,也是我們羨慕的,平淡幸福的一種。

為什麼想辭職呢?

大夥都很奇怪。我們在仰望對方的同時,其實對方也在仰望我們。

下面是他的自述。

35歲,這個年紀很尷尬。每當夜深人靜自我反思,感覺自己活得很窩囊、很失敗,大小也是一個碩士,幾乎是一事無成,高不成低不就,這種懸崖狀態最難受。

從體制內,到體制外,再想回到體制內,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從資產來說,奔忙在一線,房車是有了,但屬於「二手」。市郊一棟3房2廳,老款帕薩特一輛;為家人健康著想,每年繳納5萬左右保險,雖有公積金還貸,但身無餘財,上有3老(嶽父已走),下有二孩,整日笑臉相迎,奔忙在柴米油鹽一線,生怕做錯了什麼,身心俱疲,鬢角開始駐紮第一批白髮大軍。

周末要陪孩子做作業,作業那個——不算多吧,只能說自家孩子資質不行,語數英三科作業,沒有一天半是搞不定的。

哪有時間外出旅遊瀟灑?就算有時間外出,也沒有多餘資金加油自駕啊。說實話,不好意思,35歲了還沒跨長江和黃河,更沒到過長城。

從個人事業來說,我從內地公校辭職到一線城市的民校,工資相對內地是高一點,但相比一線城市的同類學校工資,還是低了。

你說,我這麼折騰,到底是為了什麼?在內地某學校,我大小還是一個中層呢?現在,職稱沒有,職務也沒多少晉升空間。

教書就那麼一回事,到35歲這個年紀,看身邊同事就知道自己以後的狀況:肚子會越來越腆著、頭髮慢慢地禿著,前列腺鈣化、三高、脂肪肝等常見毛病會越來越嚴重著。

一生就這麼平淡著、克制著,也隱忍著,個性慢慢被瑣碎世事消磨殆盡,最終長成人人「尊敬」的老人家,我的人生還能再折騰辭職不?

做老師,平淡著,心閒著也好。關鍵是當下學生難管,民辦學校尤其,學生是大爺,要把關係處理好了,談教育、教學才好。該學校雖說知名,但整體生源質量屬C類,教一群不怎麼愛學習的孩子很沒勁,特別是語文學科,在這個繁華的商業都市幾乎沒人重視,學生上語文課像莊稼遭受蝗災一樣,倒伏一片。

有時候也和學生溝通、交流,事實是在這個夜生活已成習慣的一線城市,學生晚睡是常態,他們確實太困了。身為語文老師也是心痛:語文課不睡,其他課睡覺就更跟不上了。除非孩子自覺自律,另當別論。

說出去,你都不相信,這樣做老師有啥勁頭?教書,準確說是在教分數,整日和成績較勁,為一點點分數斤斤計較著。

這就是我的生活,哪像你們各位,天天瀟灑著,吃香喝辣,衣著光鮮。

聽他這麼一說,大家哈哈大笑,覺得大山是真醉了,此刻真是侃大山了。

也有朋友笑侃,說大山高考壓力大,憋太久了,今晚多吃幾個「白面饅頭」,恐怕對生活又充滿了信心;再吟誦「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定會十分有味。

大家聽後,又哈哈大笑。

嚴肅者,如我。繼續追問,那你辭職後想幹什麼?

大家繼續鼓動、調侃。大山朋友,撓了撓頭,怪不好意思地說,這說到我的心坎了,這才是我心中的痛。

你說我一個語文老師,本應詩書棋畫精通吧,可我除了愛喝酒、吹牛,就別無長處。想過靠文字過活,過逍遙日子。去報社,沒有作品敲門,人家看不上啊。

其實,在這個一線城市,只要努力,且有實力,肯定是不會被埋沒的。比如各種事業單位招考,還有即將開始的國考。多少好單位、多少好職位在等著!

當年,你我年輕,看不起體制內,妄想在體制外混出一點名堂。現在回味,外面的世界的確很精彩,但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容易,奮鬥一輩子你還是房奴,還在底層的泥潭打滾,無非換個地方玩罷了。小時候你在農村玩泥巴過家家,而今在城中村玩而已。

像當下的國考,職位是多。但你沒有準備,能考得上不?我的各位親乖乖?

你知道一線城市的國考競爭有多大?幾乎是萬裡挑一,筆試過了,還有面試。

難,實在是太難了。

我有一個兄弟,參加國考,每一次考試都是筆試第一,但面試總不如人意,綜合成績下來,弄得他懷疑自己了。招考1名,他排第2;招考2名,他排第3;呵呵,他現在是我的同事。

「侃,繼續侃,反正周末也無聊。」大家都請大山繼續聊。

大山一會眉飛色舞,一會憤世嫉俗,像詩仙李白。越說越激動,越說越悲憤。在沉痛的訴說中,被理性反駁弄得一塌糊塗。

朋友Q說,就算你國考考上,真正上岸了。你想過你以後的日子嗎?

假如你真成了某局委辦科員,或者秘書。你想過你有優勢沒有?未來的日子,和晉升空間呢?

人心都是不足的,其實你在進步,只是你不覺得而已,你已經過得很好了。

35歲是個檻,很多單位只招35歲以下,也就是1984年後的85後這一撥,今年是最後期限了。要知道00後剛成長,還有90後那一撥也在努力向上。

考上了,你和會90後、00後的競爭,而現在你再努力一點,你覺得是單位的骨幹,畢竟70後以上越來越老。

90後、00後那些小年輕,論活力、精力、耐力,甚至是形象、思維,都比35歲的要強,最起碼在領導眼裡,小年輕白紙一張,隨便描畫,怎麼罵就怎麼使喚。

而你不老不小,在親近親暱方面始終難以幽默起來,笑也到了皮笑肉不笑的年紀,你怎麼能和小鮮肉比?

當然,比經驗、比性格,你可能更勝一籌。以老哥的經驗看,入行10年就不不要輕易改行了,小弟來,再喝一口。

聽完,大山若有所悟,拍著桌子,猛灌一口酒,醉裡嘰裡咕嚕憤恨著,有點像阿Q,也有點像王胡,更像閏土。

酒桌氣氛,驟然凝固......

我實在不忍氣氛冷寂,說了聲,別這麼消沉。想想人家拜登78歲還那麼拼命,大家振作點行不行?男人40一枝花!大夥又開懷大笑起來。

實話實說,一線城市稅後15萬是不多,但我們要看到自己的才華和付出,同時也要聽從內心的召喚,如果你實在不想幹當下的工作,你可以辭職,不要抱怨,積極努力做好當下,一定會比消沉抱怨的好。

辭掉15萬劃不划算,沒有統一答案,這因人而異。你覺得值,就慢慢熬,做一個幸福而平淡的人,也是不錯的。

你覺得不值,認為自己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果斷辭職也是可以的,畢竟35歲的人生也才剛剛開始。褚時健75歲才開始種橘子呢?拜登奮鬥到78歲才成功!

雞湯雖含有毒成分,但也不要忘了人生本就是來人世走一遭修行的,必須得擼起袖子奮發向上的。

35歲,在年齡上不具優勢,但在智識、經驗方面還是很有前途的,剛才朋友Q 的說法,只能代表他個人的見解,屬於大概率。大山你有才,你就要敢於邁出去,大膽一點,不要空談,相信這個世界不會埋沒任何一個閃光的人。努力再說,奮鬥了再講。

一番話,說得大家點頭稱讚。

親,你說呢?期待你的高見。

相關焦點

  • 體制內和體制外女性
    本來想說一句對女性讀者的節日祝福,但我發現不知怎麼表達了。 是祝大家「婦女節快樂」呢,還是「女王節快樂」「女神節快樂」? ‍‍當然,我估計說「女王節快樂」「女神節快樂」的話,關注本公號一年以上的女性,極大概率接受不了。
  • 我,35歲,體制內工作,辭職創業,賠光60萬存款,現在好後悔
    面對當今如此嚴峻的經濟形勢,毫無疑問,公務員制度下的工作總是讓人羨慕,不得不說,體制內的工作代表著穩定,有活力,有幹勁。對於女生來說,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不用擔心失業,工作壓力相對較小,除了能自給自足外,還能有彈性的時間照顧家庭,偶爾請假,接孩子上學,帶父母看病,領導也會說好話。
  • 這屆35歲+的中年人為何紛紛念起了體制內的好?
    這個問題之下有很多高贊高評的回答,基本上都是認可35歲以上會失業的回答。年齡到了35歲以上,尤其是過了40歲,的確很容易被辭退,而且一旦被辭退,就很難找到新工作,不管你此前是技術大牛,還是高級管理人員,到了這個歲數,都會被嫌棄。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上,歷來都要求35歲以下,至於35歲以上的,不在招聘範圍內。
  • 10年前拼命進金融圈,如今扎堆考體制內,穩定才是年輕人的安全感
    以前那些拼命擠入金融圈子的人,看上去似乎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但是現實是,很多人都已經開始回頭準備體制內工作的上岸。10年錢大家對於銀行,金融,證券這些行業有多吹捧,有多熱衷,10年後的今天,大家對於想進入體制內工作的決心就有多大。
  • 名校畢業生的體制內衝動和入職世界500強企業學姐的忠告
    公開信息顯示,今年河南參加國考的考生人數破5.1萬,比去年增加8000多人;2021年國考招錄人數達2.57萬,通過用人單位資格審查的有157.6萬人,錄取比例為61∶1,最熱職位(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東莞調查隊業務科室一級科員)競爭比例為3334∶1。若將體制內比作一座城,菁菁尚在「城」外,26歲的楚芳冰已入「城」一年餘。
  • 用體制外的心態和法則過好體制內的日子
    「體制」一詞的基本含義是指規則、制度,不知從何時起成了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的代名詞,在體制內工作意味著穩定、安逸、社會地位高,許多人都羨慕,就像俗話說:這山望著那山高,別碗裡的肉更香。體制內外就像錢鍾書的圍牆所說,牆外的人想進來,牆裡的人想出去。
  • 35歲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拼了命」也要考公務員
    35歲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拼了命」也要考公務員一直以來,公務員一直是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的職業之一,最差也要考上事業單位。因為在父母的眼中,只有體制內的工作才算是真正的工作,其他工作都只是養家餬口的手段罷了。
  • 35歲進入體制內,還有晉升提拔的空間嗎?
    按公務員招考規定,35歲以後會被限制參加公務員考試。所以對於很多考生來說,35歲是他們最後奮鬥的一年,一旦考不上將會永遠錯失體制內崗位。如果在35歲僥倖考上公務員,會是什麼情況呢?研究生主要被安排到事業單位工作,這類人才上岸的年齡差不多在26歲左右。如果是博士生,肯定會成為事業單位重點培養的對象。博士生如果被安排到專業技術崗位,直接就能被評為中級職稱,工作幾年後就能混到副高級別,薪資待遇什麼的也很優厚。如果被安排到管理崗位,可以直接被任命為管理七級(正科級公務員),未來前途必定不可限量。
  • 體制內覺得工作量太大,想辭職出去,好不好?
    不要辭職。現在這個情況你還敢辭職。茉莉就告訴你,我們那棟大樓有多少公司老闆在蠢蠢欲動地想炒人或者想降薪。第二,人際關係問題茉莉以前總是說,啊,國企,體制內人際關係好複雜啊,動一動就怎麼樣了。其實也不會怎麼樣,說句實話 。
  • 【原創】體制內,一定要去爭更高的位置嗎?到底有什麼意義?
    40年前,在高度計劃的經濟體制下,權力即一切、領導即親爸。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體制內工作是社會的絕對主流,房子、糧票、肉票都是單位分配,甚至結婚也要經過組織批准。 你想辭職去做生意?不存在的,那個時候沒有市場這個概念;你想躺平當個普通職工?那每個月的糧食配額可能都養不了家。
  • 體制內「剩女」問題調研報告!(法檢男比較吃香?)
    「城市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大齡未婚(通常指30歲以上)女性」是研究者對「剩女」的普遍的定義。 關於剩女的一系列實證研究也認證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剩女較多,全國範圍內的數據分析也說明了「大城市的剩女多,偏遠地區農村的剩男多」。
  • 見微知著——中科院90名科技人才集體辭職,這說明了什麼?
    個人認為,正是不合理的管理體制逼走了正當壯年的高科技人才。這次事件只是一個縮影,它折射出體制內管理亟需改革。從這次合肥中科院90多名技術人員集體出走的事件來看,個人認為,體制內的管理在以下方面必須改革。
  • 我,在35歲的年紀離開體制,現在卻有點後悔當初的選擇
    另外作為體制內的一員,我已經看到了自己的發展瓶頸,在辦公室主任這個位置上應該就算是我職業生涯的頂峰了,不出意外的話,我可能就會在這個級別上幹到退休。此外,我的小孩還在私立小學讀書,每年光學費就有好幾萬,自己的收入待遇也不是很高,經濟壓力比較大,能夠去國企拿較高的薪水也是不錯的選擇。
  • 體制內的35歲,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坎」?網友:不再年輕靠邊站吧
    原標題:體制內的35歲,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坎」?網友:不再年輕靠邊站吧都說職場是吃青春飯的地方,其實想來也確實如此。30歲後的青春,這碗飯,已經逐漸變涼。30歲後的職場還會有你的一席之地嗎?30歲後,身體機能能比上20歲的年輕人嗎。
  • 月薪3000整天悠閒,我辭掉體制內工作,現在開始滬漂!
    文章詳細描述了一位歸國留學生的體制生活。 原文,筆者先給大家劃個重點 日本交換留學,畢業後留在日本工作了三年半,常年漂泊想回老家考公過平淡日子。19年8月歸國找了一個體制內的編外的工作,準備邊上班邊考公。但是,上岸後發現體制內的工作太消磨鬥志了,整天太閒,月薪3000也低。
  • 試用期內公務員辭職以後是否可以再報考?
    經常有小夥伴詢問:「還在公務員試用期,想辭職,然後報考公務員上午其他崗位,這樣可以嗎?」,今天,江蘇公務員考試網小編就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十七條 新錄用公務員有公務員法第八十一條第(二)(三)(四)(五)款規定情形的,不得提出取消錄用申請。
  • 35歲,逃離體制,創業3年,去送外賣。體制悖論幾時休?
    那些鼓吹逃離體制的人什麼時候進過體制?現在吹捧體制的人,又真的努力考試想進體制嗎?不。他們只是想蹭個熱點,表現自己的無比睿智,然後成功收一波韭菜。至於那些聽了他們、信了他們的人最後怎麼樣了?誰會在意。很多人都會問體制裡到底好不好?
  • 公考多次未上岸,情緒崩了怎麼辦?
    公考多次未上岸,其實是非常正常的。大部分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我來給你分析一下為什麼。一、上岸概率低從上表可以看出,國考招錄比為40:1—60:1,由於國考計算的是實際參加筆試人數,排除了棄考的學生,實際難度是非常大的。
  • 35歲了,做了十年到現在也沒什麼積蓄,想辭職轉行創業,可行嗎?
    當然不可行。35歲正是人生最關鍵的時期,確實需要好好反思過去,想好未來的路。1) 35歲混了十年到現在也沒有什麼積蓄。請問,你是怎麼混的??看來你這前十幾年白混的。而你混了十幾年混到35歲了,還在想放棄工作創業去,想著未來幹什麼。你早幹嘛的呢?現在還在想這個問題,太晚了些。2) 想放棄工作?理由呢?首先,你現在是20歲還是25歲?如果是這個年齡階段的,想跳槽、想辭職再找好一點的工作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過了28歲再想辭職跳槽就要慎重了。
  • 中科院遭遇集體離職潮,體制內的香餑餑為何沒人要?
    對於擁有事業編和住房福利的體制內科研人員來說,如果不是為生活所迫,不是心裡承受了莫大的委屈,斷然不會引起這麼大規模的辭職。不僅僅是中科院這一家體制內的科研院所出現人才流失現象,最近幾年來體制內技術人才流失比較嚴重的現象早已發生,只是合肥這家研究所規模實在過大,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