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自殺並非因為其功高震主,而是君命不可違

2021-01-11 張林朝愛讀者

白起自殺並非因為其功高震主,而是君命不可違

讀過史書的人,無不知道白起這個歷史人物。他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他輔佐秦昭王時,屢立戰功。受封為武安君。特別是長平之戰,更是名震天下。他為秦國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他最終的自殺,有人認為他是功高震主,與範雎不和造成的。竊以為,明面上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君命不可違。秦王賜他自殺,他不能不遵照執行。他的主子是秦王,而不是範雎,所以,功高震主的說法不是太妥當。

戰國時期,群雄競起,人才輩出。一大批社會底層人士憑藉自身的才幹,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終達到人生的巔峰,光宗耀祖,名垂青史。這樣的人,在那個時代層出不窮。白起就是其中之一。他受封武安君,是因為他打敗楚國所立下的戰功。前278年,白起指揮秦軍,大破楚軍,攻佔楚國都城郢,並焚燒了楚王的墳墓夷陵,向東進兵至竟陵,楚軍潰不成軍,退卻到陳,楚頃襄王將陳作為都城,仍稱作郢。自此楚國一蹶不振,直到最後被秦滅亡。因此,秦國以郢為南郡,並封白起為武安君,白起名聲遠揚。

不過,在這次戰役中,他焚燒楚王的墳墓,做得似乎有點過分了。這是否也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中的一個主要因素呢?要知道,在古代,人們對自家的祖墳是極其看重的。扒人祖墳就相當於對人家滅祖,這是最令人恨之入骨的行為。

之後,白起又立下了許多戰功,不必多說,這裡我只說說最為著名的長平之戰。

其實,長平之戰的前期,也就是雙方對峙的三年時間裡,秦軍將領並不是白起。而當時趙國的將領則是老將廉頗。廉頗發現秦國戰線過長,後勤補給困難,就改變戰術,構築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動秦軍銳氣。從堅守的戰術目的來看,廉頗是成功的,秦軍無論怎麼攻打都突破不了趙軍堅固的防線。這樣,兩國軍隊形成對峙局面,戰爭持續了三年。在這三年的對峙中,秦軍也損兵折將。

這樣的僵局被打破,關鍵的人物還是以謀略著稱的範雎。他策劃實施反間計,令趙國上當,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換下了老將廉頗。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秦王才偷偷地派白起到前線指揮作戰。

把老將換下,趙國已經把自己推向了戰敗的邊緣,趙括的盲目逞能,再加上白起的老謀深算,趙國必敗無疑了。

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誰掌握了主動權誰就能取勝。趙括在老謀深算的白起面前,實力的懸殊實在是太大了。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趙括,白起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趙軍吸引進秦軍主力構築的袋形埋伏圈;然後從側翼派出兩支奇兵,繞到趙軍背後,對趙軍實施分割包圍。

知彼知己,方能百戰百勝。決戰心切的趙括,在不了解秦軍動向的前提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正中了白起的圈套。趙軍全部被秦軍圍困。情急之下的趙括連殺八名都尉以穩定軍心,並命令數十萬趙軍從各個方向衝擊秦軍壁壘,卻始終無法突破。趙括無計可施,只得構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

趙軍被困,糧草中斷,士兵、戰馬都飢餓不堪,軍心開始動搖,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困獸猶鬥,只好親率精兵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殺。趙軍大敗,失去了將領的四十萬趙軍只好舉手投降。

此時,白起與部下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下令,把已經投降的趙國士兵40餘萬人全部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

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45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當時白起的作法無非是想徹底摧垮趙國,使趙國再無反抗之力。

這期間還發生了一個魏國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的動人故事。另當別敘。

之後,白起是想乘勝把趙滅掉。而同時,韓國和趙國都害怕到了極點。他們派蘇秦的弟弟蘇代用重金賄賂範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

這個橋段也很有意思,但不管真偽,當時的時局對秦國來說,的確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於是範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王同意了範雎的提議。允許韓國割垣雍,趙國割六城以求和。

權衡利弊,考慮到秦國也傷了元氣,範雎聽眾了蘇代的遊說,其實也只是一方面的原因。

範雎的這一策略與白起的計劃是背道而馳的。白起得知秦王允許趙、韓兩國割地求和的消息後,與範雎之間就結下了怨恨。

而趙、韓割地求和的策略只是為了拖延秦國的權宜之計,在趙國大臣虞卿的建議下,趙、韓聯合的同時,又與楚國結盟,以對抗秦國。

趙、韓沒有兌現承諾,秦王生氣,於是,秦國又發動了戰爭。而當時是,白起的確生病,秦王無奈,只好派王陵率兵攻打趙國的邯鄲。王陵戰事不利,白起的病這個時候好了,於是,秦王就想派白起掛帥,攻打邯鄲。

白起沒有接受秦王的命令,而是向秦昭襄王說出了他的理由:「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白起的分析不無道理。但是,秦王並沒有改變攻打趙國的想法。於是,白起就向秦王建議,改派長平之戰中擔任他的副將的王齕替換王陵,繼續強攻邯鄲,結果王齕也未能成功,並且秦軍傷亡慘重。

本來,這個時候秦王是非常惱火的,可白起卻說了句風涼話:「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意思是若秦王早聽他的計謀的話,秦軍就不會傷亡慘重了。

秦王聽說了白起的議論,大怒是可想而知的。並且,秦王下命令,強行要求白起率兵親徵。而此時,白起稱自己病重,無法親徵。範雎出面親自找白起談話。然而,白起也深知,秦王的命令是絕對不敢違抗的。答應起兵,但因身體確實有病而遲遲未動身。

三月後,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秦王更加遷怒於白起,命令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

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時,秦昭襄王與範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於是,秦王派使者賜劍命白起自刎。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一會兒,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刎頸而亡。

縱觀白起一生的經歷,拋開秦王令他自殺這個因素外,恐怕還有另外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長平之戰後,他欲乘勝一舉滅掉趙國,但他的計謀沒能得到秦王的支持,這其中範雎的因素最大。他有怨氣也是常理;二是:他有病拒絕了秦王派他攻打邯鄲的任務,王陵等戰爭不利時,他竟說秦王不聽他的計謀,有幸災樂禍、說風涼話的嫌疑;三是:秦王派他出後,他卻遲遲不肯奉命。這應該是主因;四是:最後自己說的,他騙殺了已經投降的四十萬趙兵,做得太過了,內心受到譴責,有懊悔的表現,本來就該死。這也算是他最後對四十萬投降士兵的謝罪吧。

相關焦點

  • 白起之死,為後人提供了什麼啟示?
    《史記》司馬遷認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的基礎是秦昭襄王時期奠定的,而整個過程中,白起起著巨大作用。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曾請示秦王乘勝拿下趙都邯鄲,一舉滅趙。但是,秦王當時並沒有採納白起的意見,而是採納了範睢的建議下令撤軍。
  • 面對同樣境遇,為何白起慘死而王翦善終?
    然而秦相範睢收了趙國的好處,害怕白起的地位高於自己,於是向秦王進言停戰,秦國趙國講和了。由此白起厭惡範睢,將相不和。這裡秦王同意停戰,恐怕不僅僅是考慮六國會圍攻秦國,白起的功高震主也引起了秦王的思慮。後來白起稱病,秦王改派王陵攻打邯鄲,戰事失利。
  • 天意不可違,餘生順其自然
    很多事情,不是你能左右的,與其去違抗,還不如順其自然,順應天意。人這一生,不是什麼事都能去做的,不該做的事不要做,才是生存的智慧。每個人都要明白,天意不可違,餘生順其自然,很多事順勢而為,才會有好結果。老話說:「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 商鞅、白起、呂不韋下場都很慘,為何功高震主的魏冉,得以善終?
    《史記·穰侯列傳》曾記載:「昭王十四年,魏厓舉白起,使代向壽將而攻韓、魏,敗之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魏將公孫喜。明年,又取楚之宛、葉」而且也是由魏冉舉薦的,白起作為秦國的將領,百戰百勝,令各國諸侯聞風喪膽,更是在長平之戰中一舉攻破趙國大軍,使得趙國元氣大傷,最終被秦國統一。這也算是魏冉一大功績。
  • 戰國戰神白起的悲催結局,沒有戰死沙場,最後成了政治犧牲品
    白起的名字肯定是如雷貫耳了,不管是他在秦國的歷史上做出了多大的貢獻也好,還是很多關於他的傳言也好,都是非常叫人津津樂道的。白起這個人非常會打仗,在秦國那樣一個按照軍功就可以扶搖直上的國家,他的優勢非常大,所以在他參軍以後沒多久就開始在軍隊裡面嶄露頭角了。
  • 戰神白起為何會被秦昭王賜死?軍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
    白起在戰國時期的確可以說得上是一位戰神,為秦國立下了無數的戰功,也可以說得上是功高震主。不過在歷史上功高震主的人也比較多,可以得到善終的人也不少,例如王翦在為大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功勞也比較大,但最終他卻可以得以善終。
  • 戰神白起被賜死,真是秦昭襄王頭腦一熱的昏庸之為,還是另有原因
    白起雕像白起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場,很多人認為是因為範雎和其將相不和,範雎在秦昭襄王面前進讒言,其實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白起的威名也確實讓範雎受到了威脅,因而範雎在秦昭襄王面前進言,有污衊或毀謗白起之言也不足為奇。但是秦昭襄王就因為範雎的片面之詞就要殺掉白起這位有功之臣並不大可能。
  • 『武安君』白起———絕代兇人的壯烈一生
    白起便順應著時勢,不斷在秦軍中成長。白起一生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長平之戰』。白起是一個典型的兵家子弟,長平之戰中坑殺40餘萬趙國降兵,是他真正鐵血冷酷,絕非常人的表現。白起的絕世功績得到了秦昭襄王授予'武安君』的爵位,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對於秦國人而言,白起這個名字,可能並非像他國軍民一般,令人聞風喪膽 ,武安武安,可能便在於此。軍神白起,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 歷史上真正功高震主的3大名將,個個都是天才,無人能及
    官場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身在官場的每一個人都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一著不慎就有殺身之禍,所以歷朝歷代,很多人都在官場上丟了性命,即使曾經立過再大的功勞,有過無比輝煌的榮耀,只要君王一聲令下,最終還是淪為階下囚的角色,今天小編就要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歷史上功高震主的三大功臣,因為功勞太大,最終讓君王賞無可賞,只能將他們殺掉。
  • 趙括為何會敗給戰神白起?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因為另外4個字
    昨天咱們昨天聊到了趙括雖然被稱作「嘴炮」,但依然有機會和「戰神」白起單挑的原因,今天咱們再來接著分析,他到底因何而敗。那麼也就是說,趙奢應該是在這之前,就已經展現過了自己的軍事能力,所以趙王才去問他,才敢放心讓他去,而他後來能和吳起、孫臏並列,應該也絕非這一次的勝利,而是他的軍事能力在當時得到了各方的認可。趙奢成名以後,受益最多的是他的兒子趙括,因為趙括也是「軍事迷」,所以經常纏著老趙討教兵法,而且趙括還總能討得便宜,因此踩著父親的肩膀,小趙的名字也開始在戰國末年走紅。
  • 王翦、白起為秦立下大功,下場卻完全不同,答案就藏在王翦滅楚中
    白起在伊闕之戰破韓魏24萬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國郢都,長平之戰重創趙國;王翦破趙都邯鄲,掃平三晉,陷燕都城薊,最後掃滅楚國,二人對秦國統一都有不世功績。但是二人的下場卻完全不同: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被逼自盡;而王翦得以善終。
  • 秦始皇手中有一位戰鬥力堪比白起的猛將,卻最終選擇自殺
    提到秦國名將,相信人們最先想到的一般都是白起、王翦這樣在歷史上響噹噹的人物。他們當中,前者曾指揮秦軍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並坑殺了趙國四十萬降卒,留下了"殺神"的威名;後者在秦始皇攻取六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立下了汗馬功勞。
  • 功高震主的人,往往不得好死,為什麼他倆能夠善終?
    春秋時期越國的文種,戰國時期秦國的白起,趙國的李牧, 西漢初年的韓信、南宋的嶽飛、明中葉的于謙、明末的袁崇煥等等。這些人都是國家棟梁,朝廷柱石。無論是由於何種原因,他們都難逃一死,而且是慘烈的一死。而究其根本,他們的死僅僅是因為他們:「挾不賞之功,戴震主之威」。
  • 戰國名將白起的一生
    因白起每次作戰,戰必求殲,以殲滅對方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整個戰國期間軍隊共戰死200萬人左右,白起一人就殲滅了160萬人,無一敗績,被時人稱之為「人屠」,後世稱其為「死神」。什麼廉頗李牧,在他面前都弱爆了!白起是平民出生,他也是從一個小兵當起。不過,白起初入軍營中就顯與眾不同,他一路摸爬滾打,終於當了將軍。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人屠」——白起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白起攻打韓國太行道。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白起攻佔韓國野王。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國派王齕攻打趙國,秦趙兩國在長平對戰三年,後秦國派白起秘密來到前線,又使用反間計讓趙國用趙括替下老將廉頗,白起帶軍大破趙軍,共殺死趙國四十五萬士兵。
  • 白起、王翦:誰是秦國第一將,他們為何同人不同命?
    一、時局不同,戰法有別 白起處在秦昭襄王時代,此時秦國雖然已成超級強國,但尚不足以一統六國。因為六國的有生力量尚在,信陵君「率五國之兵破秦於河內,走蒙驁。遂趁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便是佐證。
  • 邯鄲白起墓,戰國四大名將之首被逼自殺頂罪,一代戰神竟如此慘死
    眾所周知,白起是戰國四名將之首,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秦國大將怎麼死後會埋在趙國都城附近呢?這個墓冢是真的白起墓嗎?:林村原名叫白冢,秦昭王時因白起善於用兵,屢立戰功,被封為武安君,最著名的當屬活埋趙軍40萬降卒的長平之戰,秦軍節節勝利使秦國宰相範雎嫉妒起來,鼓動秦王要求白起撤兵。
  • 白起為何非死不可
    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千字文》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首先,白起功勞太過強大。身為戰國四將之首(其餘三人是:李牧、王翦、廉頗),白起的出色是無人能及的。
  • 「屠夫」白起的生平戰績
    白起白起(?——前257),戰國時秦國名將。又稱公孫起。昭王十三年,受冉舉薦,被任為左庶長,攻打韓之新城。十四年,白起為左更擊破韓、魏聯軍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升國尉。次年,升為大良造。白起攻打楚,擊破鄢等六十一城。昭王二十一年,擊破楚都郢,楚被迫東徙,白起因功被封為武安君。三十一年,白起攻打魏,擊破兩城。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打魏,擊殺十五萬餘人。
  • 《羋月傳》:殺神白起,用70餘戰告訴你啥叫「一將功成萬骨枯」
    在羋月回到秦國時,小狼被暫時的放在了義渠的營地當中,在之後羋月再次來到義渠之後,把小狼交給魏冉在軍中培養,並將他託名羋氏族人白公勝的子孫,起名白起,正是因為羋月的搭救之恩,才讓小狼日後一直衷心於羋月。電視劇《羋月傳》中的白起,是天生的軍事家,對戰爭有著野性的直覺,他是把絕世好刀,但卻不是普通人可以掌握的。同時魏冉也是白起的伯樂,因為是魏冉發掘了白起的軍事才能。白起只受羋月控制,在白起被羋月救下來之後,白起就一直追隨著羋月,然而白起的桀驁不馴和嗜血好殺,卻也帶來嚴重的政治後患,令得羋月棄之不舍,用之難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