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自殺並非因為其功高震主,而是君命不可違
讀過史書的人,無不知道白起這個歷史人物。他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他輔佐秦昭王時,屢立戰功。受封為武安君。特別是長平之戰,更是名震天下。他為秦國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他最終的自殺,有人認為他是功高震主,與範雎不和造成的。竊以為,明面上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君命不可違。秦王賜他自殺,他不能不遵照執行。他的主子是秦王,而不是範雎,所以,功高震主的說法不是太妥當。
戰國時期,群雄競起,人才輩出。一大批社會底層人士憑藉自身的才幹,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終達到人生的巔峰,光宗耀祖,名垂青史。這樣的人,在那個時代層出不窮。白起就是其中之一。他受封武安君,是因為他打敗楚國所立下的戰功。前278年,白起指揮秦軍,大破楚軍,攻佔楚國都城郢,並焚燒了楚王的墳墓夷陵,向東進兵至竟陵,楚軍潰不成軍,退卻到陳,楚頃襄王將陳作為都城,仍稱作郢。自此楚國一蹶不振,直到最後被秦滅亡。因此,秦國以郢為南郡,並封白起為武安君,白起名聲遠揚。
不過,在這次戰役中,他焚燒楚王的墳墓,做得似乎有點過分了。這是否也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中的一個主要因素呢?要知道,在古代,人們對自家的祖墳是極其看重的。扒人祖墳就相當於對人家滅祖,這是最令人恨之入骨的行為。
之後,白起又立下了許多戰功,不必多說,這裡我只說說最為著名的長平之戰。
其實,長平之戰的前期,也就是雙方對峙的三年時間裡,秦軍將領並不是白起。而當時趙國的將領則是老將廉頗。廉頗發現秦國戰線過長,後勤補給困難,就改變戰術,構築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動秦軍銳氣。從堅守的戰術目的來看,廉頗是成功的,秦軍無論怎麼攻打都突破不了趙軍堅固的防線。這樣,兩國軍隊形成對峙局面,戰爭持續了三年。在這三年的對峙中,秦軍也損兵折將。
這樣的僵局被打破,關鍵的人物還是以謀略著稱的範雎。他策劃實施反間計,令趙國上當,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換下了老將廉頗。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秦王才偷偷地派白起到前線指揮作戰。
把老將換下,趙國已經把自己推向了戰敗的邊緣,趙括的盲目逞能,再加上白起的老謀深算,趙國必敗無疑了。
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誰掌握了主動權誰就能取勝。趙括在老謀深算的白起面前,實力的懸殊實在是太大了。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趙括,白起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趙軍吸引進秦軍主力構築的袋形埋伏圈;然後從側翼派出兩支奇兵,繞到趙軍背後,對趙軍實施分割包圍。
知彼知己,方能百戰百勝。決戰心切的趙括,在不了解秦軍動向的前提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正中了白起的圈套。趙軍全部被秦軍圍困。情急之下的趙括連殺八名都尉以穩定軍心,並命令數十萬趙軍從各個方向衝擊秦軍壁壘,卻始終無法突破。趙括無計可施,只得構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
趙軍被困,糧草中斷,士兵、戰馬都飢餓不堪,軍心開始動搖,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困獸猶鬥,只好親率精兵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殺。趙軍大敗,失去了將領的四十萬趙軍只好舉手投降。
此時,白起與部下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下令,把已經投降的趙國士兵40餘萬人全部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
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45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當時白起的作法無非是想徹底摧垮趙國,使趙國再無反抗之力。
這期間還發生了一個魏國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的動人故事。另當別敘。
之後,白起是想乘勝把趙滅掉。而同時,韓國和趙國都害怕到了極點。他們派蘇秦的弟弟蘇代用重金賄賂範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
這個橋段也很有意思,但不管真偽,當時的時局對秦國來說,的確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於是範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王同意了範雎的提議。允許韓國割垣雍,趙國割六城以求和。
權衡利弊,考慮到秦國也傷了元氣,範雎聽眾了蘇代的遊說,其實也只是一方面的原因。
範雎的這一策略與白起的計劃是背道而馳的。白起得知秦王允許趙、韓兩國割地求和的消息後,與範雎之間就結下了怨恨。
而趙、韓割地求和的策略只是為了拖延秦國的權宜之計,在趙國大臣虞卿的建議下,趙、韓聯合的同時,又與楚國結盟,以對抗秦國。
趙、韓沒有兌現承諾,秦王生氣,於是,秦國又發動了戰爭。而當時是,白起的確生病,秦王無奈,只好派王陵率兵攻打趙國的邯鄲。王陵戰事不利,白起的病這個時候好了,於是,秦王就想派白起掛帥,攻打邯鄲。
白起沒有接受秦王的命令,而是向秦昭襄王說出了他的理由:「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白起的分析不無道理。但是,秦王並沒有改變攻打趙國的想法。於是,白起就向秦王建議,改派長平之戰中擔任他的副將的王齕替換王陵,繼續強攻邯鄲,結果王齕也未能成功,並且秦軍傷亡慘重。
本來,這個時候秦王是非常惱火的,可白起卻說了句風涼話:「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意思是若秦王早聽他的計謀的話,秦軍就不會傷亡慘重了。
秦王聽說了白起的議論,大怒是可想而知的。並且,秦王下命令,強行要求白起率兵親徵。而此時,白起稱自己病重,無法親徵。範雎出面親自找白起談話。然而,白起也深知,秦王的命令是絕對不敢違抗的。答應起兵,但因身體確實有病而遲遲未動身。
三月後,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秦王更加遷怒於白起,命令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
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時,秦昭襄王與範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於是,秦王派使者賜劍命白起自刎。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一會兒,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刎頸而亡。
縱觀白起一生的經歷,拋開秦王令他自殺這個因素外,恐怕還有另外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長平之戰後,他欲乘勝一舉滅掉趙國,但他的計謀沒能得到秦王的支持,這其中範雎的因素最大。他有怨氣也是常理;二是:他有病拒絕了秦王派他攻打邯鄲的任務,王陵等戰爭不利時,他竟說秦王不聽他的計謀,有幸災樂禍、說風涼話的嫌疑;三是:秦王派他出後,他卻遲遲不肯奉命。這應該是主因;四是:最後自己說的,他騙殺了已經投降的四十萬趙兵,做得太過了,內心受到譴責,有懊悔的表現,本來就該死。這也算是他最後對四十萬投降士兵的謝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