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音樂,音樂使人心情舒暢,音樂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音樂還可以傳達我們的情感,音樂還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總之音樂在我們的情感世界裡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音樂真是無處不在。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我的課堂更是離不開音樂的點綴和陪伴。中國的文學向來就和音樂融於一體,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無不可吟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更需要用音樂這門藝術來進行輔助教學。因為音樂和語文是相互補充的,使用得當,既能創設特定的教學環境和愉快的學習氣氛,又能提高課堂效率,從中還能培養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審美能力。
一、音樂輔助導入新課
精彩的導入,給人以藝術享受。要做到這一點,不是教師在課堂上靈機一動,偶然想出來的,而是教師在備課時,深入鑽研教材,在切實掌握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的情況下,圍繞著教學重點、難點、關鍵精心設計出來的。特級教師於漪說:「課堂教學中要培育、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找準了,就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吸引住,後邊的課上起來也就順利了。」由此可見,無論怎樣導入,都是為了使學生集中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明確每一節課的學習目的,為更好地學習課文鋪設道路。利用音樂導入新課,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關於導入時樂曲的選擇也是有區別的:
1、涉及到課文中內容的音樂或者樂曲進行導入
用音樂導入不是隨便找一首歌曲就可以的,要根據具體情況,記得我在講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第13課《第一次抱母親》這一課時,為了在上課之初讓學生們儘早的進入那種感恩母親的基調,我播放了滿文軍演唱的《懂你》這首歌曲的MTV,影音資料裡面出現的是一個堅強的母親帶著三個孩子在惡劣的環境裡艱難的生存,學生們觀看以後感觸很受,尤其是當歌曲達到了高潮部分,更是把母親那種無私奉獻的偉大品質展現的淋漓盡致。跟著這種情緒進入課文,孩子們是帶著對母親的感恩和尊敬之情去學習文本的。
2.以音樂創設情景,激發起學習興趣
對小學生來說,每一堂課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其內容也各不相同。而學生在課前卻可能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其興奮點也可能還沉浸在剛才的活動中。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生實現興奮中心的轉移呢?關鍵是讓他們儘快從課前的情景中抽身出來,關注課堂,集中注意力,全身心轉移到課堂上來。而利用音樂創設情景的開講法,可以使學生在優美、動聽的樂聲中,身臨其境,在不知不覺中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引起學習興趣。託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們就要利用音樂創設情景,引起學生的興趣。可以選擇節奏感強的歌曲,也可以選節奏舒緩的輕音樂胡鋼琴曲都可以。
二、音樂使文本錦上添花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合理運用音樂進行輔助教學,則可以使學生在神奇美妙的音樂聲中,提高朗讀水平和識字解詞能力;可以使學生在音樂渲染的情景中,進入寫作的美妙景象中,還可以培養美好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1.配樂朗讀,以情激情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它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的一種訓練,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朗讀不僅能訓練學生說話時發音正確、句讀分明、語氣連貫,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而且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而小學生的朗讀能力還處於初級水平,為了激發他們的朗讀熱情,可以在朗讀時配以貼切的音樂。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更加形象鮮活的語音情景中,深刻領會課文的重點、難點和思想感情,激起感情的共鳴,並得到美的感受。學生在音樂氛圍中會不知不覺受到感染,讀起來就能聲情並茂,使讀者、聽者、作者、文中人物的感情融於一體。
《莫高窟》這一課,在講壁畫這一段時,在初步讓學生讀完並且分析過寫作內容和寫法特點之後,我把這一語段出示,並且配上琵琶曲《琵琶語》,讓學生在這個樂曲中再次讀文,每一個在場的人都仿佛置身於莫高窟的壁畫之前,欣賞著美妙多姿的飛天以及各種仙女的婀娜姿態,同時也不禁發出感慨:古代的勞動人民真是了不起,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寶貴的藝術食糧!繼續往後學,當講到藏經洞的曾經的輝煌和被外國侵略者野蠻略讀和破壞的時候,我出示的是當時被搶走的文物的種類數量以及侵略者的野蠻行徑的資料介紹,配上樂曲《英雄的黎明》,隨著時而低沉時而激昂的曲調,學生們熱血沸騰的跟著音樂朗讀了這一段,從語氣上我聽出了他們對侵略者的痛恨和為藏經洞內文物的遭遇感到悲痛和惋惜,這些情感被音樂淋漓精緻的激發了出來!
《英雄的黎明》這首曲子我很喜歡,除了這一課之外,在講《大江保衛戰》的時候,當介紹到解放軍戰士們為了搶救洪災中百姓時的英勇和不怕困難不懼犧牲的品質,我也讓學生們配樂朗讀。在樂曲中,我聽到了他們對人民子弟兵的無比崇敬和讚美之情。
2.配樂練說,讀寫延伸
現在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單純的分析文本,感悟文本了,最重要的是通過對文本的學習,使學生能掌握一些寫作方法,也就是說我們在學習課文的同時,相機的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們不僅僅學會了課文的重點字詞、主要內容和表達的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是由老師在課前備課的時候找出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在課堂中實時的引導學生進行讀寫說的訓練。
3.音樂伴奏,寫好作文
音樂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和文學有許多相通之處,特別是其廣闊的情感空間和想像空間,為人們的審美想像提供了一個自由馳騁的大天地。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最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強烈的審美共鳴。因此,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對音樂非常感興趣的心理特點,抓住這個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的很好契機,教師進行一些聽音樂做想像作文的訓練課。利用音樂中蘊涵的豐富的審美因素,來強化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受,讓藝術和文學語言溝通起來。
三、音樂讓課堂意猶未盡
明朝人謝榛曾說:「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餘。」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文章開頭要響亮,使人受到震動;結尾要有韻味,使人覺得餘音迴繞,不絕於耳。謝榛講的是寫作,但它與教學的結尾也有相通之處。教學應該有個生動的開端,也要有個精彩的結尾。
精彩的結尾,不僅能為教學內容起到畫龍點睛、提煉升華的作用,還能充滿情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教學臨近結束時精神為之一振、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而在樂聲中激發學生用小品、故事等形式表演課文的結尾方式,不僅滿足了學生好動的天性,而且複習了課文。再或者是學生在最後的樂曲渲染中把情感態度升華到極致。我在講新部編版五年級上冊18課《慈母情深》時,在課堂教學結尾,讓學生們把最想說給母親的話寫下來時,我就播放了閻維文的《母親》這首歌,同時伴隨著出示一些父母辛苦工作,雨中接送孩子,陪伴孩子成長等圖片,這時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孩子們眼含熱淚的寫出心裡的最真實的感受,學習課文的同時也學會了感恩。
音樂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樣也可以恰到好處的出現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音樂教學還會繼續伴隨著我的課程研究和課改之路,伴隨著它的一路花香去開拓更寬廣的新天地!
棗莊市市中區孟莊鎮中心小學 胡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