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絲狀藻類的防治辦法——以水綿為例

2022-01-01 通威5A魚苗

春季放苗期間,在北溫帶地區我們很容易見到成堆的漂浮在水面上的成堆的絮狀物質——水綿。

水綿是一類群體性的絲狀綠藻,繁盛時大片生於水底,或成大團塊漂浮水面。水綿大面積發生時,會遮蔽水體光照,影響水體升溫減緩水產動物的生長和發育。水綿對水體的氮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能夠有效的降低水體中的氮磷濃度,水質的營養水平同城能達到國家III類地表水標準;加之水綿對水體的遮蔽效應以及分泌的一種類單寧酸的化感物質,造成水體中其他藻類密度較低,感官上就是水體較為清澈。

水綿的這一特性在汙水處理和防治富營養化、藍藻水華等方面得到一些應用,但對於水產養殖來說,絲狀的水綿容易纏繞在脆弱的魚苗或蝦苗身上,造成死亡。因此,如何控制水綿的大面積發生是擺在水產養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現實難題。

群體性的絲狀藻類一般容易在靜水的淺水水體中發生,而且水體的氮磷濃度相對處於中營養以及貧-中營養水平。對如何控制水綿的發生,目前尚無可參考的有效辦法。但利用這一特性,可以嘗試以下兩種方法:
1)加深水位,水深>1m。由於水綿是一類附著性藻類,水深的增加會減少水綿的附著面積,增加水綿的沉降速率,從而加速水綿的死亡;
2)開湧浪機或增氧機。由於這類大型藻類偏好靜水水體,因此通過湧浪機這種方式破壞水體的穩定性,從而抑制水綿的生長。

在水產領域,多數人包括專家學者對於水體生態系統中的浮遊生物的理解,與專門從事浮遊生物研究的學者有偏差。而且二者努力的方向也不盡一致,水產界的會盡一切努力增產而不關心水質對環境的汙染,而浮遊生物圈子的對如何控制這種對於防治富營養化有幫助的藻類沒有興趣。因此對於如何控制水綿沒有具體可參考的辦法。我本人以前是從事水體富營養化過程研究的,以上方法是基於我對浮遊植物生理生態學的理解,廣大養殖戶可以參考和嘗試。

歡迎廣大讀者交流反饋。


相關焦點

  • 稻田水綿如何防治?這裡有答案!
    5月下旬,水稻進入移栽返青期,但是這幾天很多稻田裡出現了水綿,嚴重影響水稻分櫱和生長。今天就來看看,水綿是什麼?有什麼危害?該如何防治?水綿是什麼?水綿,也叫水青苔,是雙星藻科藻類雜草,整體為綠色,手觸摸粘滑,多生長在淡水裡。水綿可進行營養繁殖,受到損傷後,可斷裂成若干短絲,每段短絲又會長成新的水綿,這種營養繁殖方式,也叫斷裂生殖。因此水綿一旦在稻田裡面發生,就很難控制。
  • 15種草缸最怕出現的藻類你知道嗎?如何防治?
    ,多發生於設缸初期,外觀為片狀的灰褐色或黃褐色,多數比較容易擦掉,少數十分堅固。、綠色的分支狀藻類,集結生長時看起來很象是個墨絲球。>水綿是水綿屬綠藻的總稱,通常呈現綠色或黃綠色,長度最長可達數釐米。前面提到的發藻是水綿屬中的一種,水綿也可以看成是成團的發藻。誘因:水中氨氮含量過高,硝酸鹽磷酸鹽含量過高,光線過強均可誘發。防治:可用牙刷捲走大部分水綿,再放入大量黑殼蝦。某些原生魚如鰟鮍、麥穗也會吃水綿。戊二醛有效,需要連續高濃度應用。
  • 草缸常見藻類的圖片、誘因及防治方法(美國水草達人Tom Barr的觀點)
    ,多發生於設缸初期,外觀為片狀的灰褐色或黃褐色,多數比較容易擦掉,少數十分堅固。防治:增強照明及過濾、加入小精靈及螺均有效。如果照明強度達到或超過每升水1瓦的標準,褐藻很難適應,很可能會逐漸減少或消失。濾桶的流量建議每小時將整缸水過濾5到10遍,流量低濾材少很難有效截留藻類及其孢子。通常在硝化系統建立完全後,褐藻往往會自動減少並最終消失。
  • 藻類防治入門,不收會後悔!
    有礙觀瞻是很多藻類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水族愛好者往往忽略了藻類的重要生態功能。硅藻在水族缸中雖不受歡迎,但也很少造成草友們的困擾,因為以硅藻為生的食藻生物很多,例如小精靈、螺類和蝦纇,很容易就將硅藻清理掉。
  • 水綿的生活習性及對淡水小龍蝦的危害性
    水綿的生活習性及對淡水小龍蝦的危害性鍾詩群[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青苔又名青泥苔,是部分絲狀綠藻的俗稱,其中主要種類是水綿。水綿經常在淡水小龍蝦養殖水體中,特別是養殖稻田中大量生長,嚴重影響小龍蝦的養殖產量和養成規格,甚至引發小龍蝦大量死亡。一、水綿的生活習性與危害性水綿為不分枝的絲狀綠藻,主要通過接合生殖方式產生大量的休眠孢子來增殖和傳播後代。
  • 青苔,水綿,蛤蟆皮的剋星【藻清淨】
    :雙星藻科,水綿屬,為常見淡水生藻類植物,生長期在5月~8月。營養繁殖時絲狀體受到機械損傷或其他原因斷裂成若干短絲,每段短絲通過細胞分裂長成長的絲狀體;有性生殖為接合生殖,絲狀體接合產生合子,以後合子分泌產生厚壁,藻體死亡崩解後,合子沉入水底休眠,條件適宜時萌發。水綿常生長在平靜的淡水中。
  • 水蔥、稻稗、慈姑、水綿等難治雜草防治技術【詳解版】
    五、水綿 1、科學施肥。水稻田使用的肥料,如系有機肥料則必須充分腐熟後才能使用,並注意一定要撒施均勻;如用磷肥作基肥,則要深施或全層施,切不可於表層施用。 2、管好水漿。水稻秧苗栽插後,要堅持淺水勤灌,如果田間蓄水的時間較長就需換水,防止水綿的發生。
  • 藻類 綠球藻爆藻處理辦法
    綠球藻別名:綠藻球、Cladophora aegagrophila難度:容易光照要求:中等植物種類:藻類植物種屬:剛毛藻科生長速度:慢是否需要添加CO2:NO   屬單細胞植物,綠色,絲狀聚生,多形成鬆散的球形或不規則團塊沉於水底。絲狀體纖細柔韌,密生如絨毛。
  • 苔蘚和藻類、地衣、蕨類如何區分?
    不過有的時候出現這種錯誤判斷也是情有可原,除了極易辨識的高大花草樹木和明顯傘狀的菌類外,苔蘚植物與一些體型細小的藻類植物、地衣植物和蕨類植物在外觀上也真的頗為相似。不仔細觀察,真的很容易混淆。細葉小羽蘚(莖葉體苔類)的孢子體
  • 認識水族箱中常見藻類,以及抑制方法
    但並沒有對須狀藻做更進一步的解說,讀者們始終不清楚須狀藻的型態。硅藻可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佔了整個地球總生物質量的 1/4,況且單單硅藻就能提供地球上 30% 的氧氣供應量,而大型生物如鯨魚或微小生物如細菌者,也都以要硅藻為生。硅藻可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但是硅藻在水族缸內可就不怎麼討喜了。有礙觀瞻是很多藻類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水族愛好者往往忽略了藻類的重要生態功能。
  • 初中生物知識:苔蘚和藻類、地衣、蕨類如何區分?
    不過有的時候出現這種錯誤判斷也是情有可原,除了極易辨識的高大花草樹木和明顯傘狀的菌類外,苔蘚植物與一些體型細小的藻類植物、地衣植物和蕨類植物在外觀上也真的頗為相似。不仔細觀察,真的很容易混淆。細葉小羽蘚(莖葉體苔類)的孢子體
  • 防治草坪青苔的福音來了,青苔淨讓你有想不到的效果!
    那如何進行有效防治呢?了解清楚青苔的生長習性及危害方式是做好防治的一大步,下面我們來了解下青苔的發生情況吧。【1】基本生物學青苔是大型絲狀綠藻(雙星藻、轉板藻和水綿)的俗稱,主要包括水綿藻,水網藻,剛毛藻,基枝藻,轉板藻等種類。養殖水體中常見的有水綿藻、水網藻、剛毛藻三大類型。
  • 治理水綿3大藥劑:硫酸銅,三苯基,西草淨,應該這麼用才好使安全
    農民用殺水綿的藥劑很少,多數都是治理稗草,野慈姑,三稜草,水蔥的藥。對水綿的忽視,讓它迅速發展壯大。2 水綿的危害水綿的爆發時間在5月10號以後,正是水稻插秧期。不管是先插秧後起水綿,還是先起水綿後插秧,對水稻危害都大。
  • 認識藻類,其實綠藻可防可控不用怕
    四、魚缸綠藻的清除和防治有水就有藻,養魚就繞不開藻類。我們最常見的藻類根據外表分為三大類:微藻類、絲狀藻類和附著的直立藻類微藻類微藻也是我們統稱為浮遊生物中的浮遊植物,名字來源於希臘語單詞πλαγκτο(浮遊生物),意思是「漂泊者」或「漂流者」。
  • 過敏性鼻炎防治辦法
    ,摸索研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物理防治科學用藥的緩解過敏性鼻炎的辦法.2018年 榆林過敏性鼻炎患者通過中央電視臺向全國兩會提出了關於過敏性鼻炎的防治問題 2019年 過敏性鼻炎併發症出現因過敏性鼻炎導致急性喉炎致殘的病例 2020年 三北過敏性鼻炎患者聯盟物理防治辦法出現突破性進展,創呼鼻康填補了物理防治辦法的修復空白,至此,物理防治辦法圓滿閉環 2020
  • 南美白對蝦池塘藍綠藻大量繁殖的危害與防治措施
    但是,要控制其大量繁殖又是相當困難的,這裡介紹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供生產中參考。藍綠藻大量繁殖原因低鹽度的池塘很適合繁殖藍藻的微囊藻、魚腥藻和綠藻類的衣藻及小球藻。它們外形差異較大,有球狀、杆狀單細胞絲狀聚合體兩種形體,絕大多數藍藻個體較小,直徑和寬度為3m~10m,當許多個體聚集一起,肉眼可見到。
  • 絲狀疣 | 你可別再拽它了,它可不像表面上那麼簡單
    絲狀疣是瘊子病中一個特殊的分形,可通過破壞免疫能力引發過敏、癌症、HIV、肝炎等免疫系統疾病。絲狀疣的症狀主要為皮損為單個絲狀突起,可聚集,可分散,通常是褐色或較淺的褐色,絲狀贅生物細長而柔軟,可帶蒂頭。數量可從幾個傳染到數百個,極度影響美觀,治療不當可留下永久性疤痕。
  • 藻類防治十:鹿角藻的處理方法
    鹿角藻(Staghorn Algae)在德國稱之為須狀藻(Bartalgen),在「最完美的水族箱」一書當中,兩位作者雖然秀出了照片,但並沒有對須狀藻做更進一步的解說,讀者們始終不清楚須狀藻的型態。而鹿角藻這個名詞則是 Tom Barr 在 2002 年時發明的,主要是因為在顯微鏡底下此一藻類具有如雄鹿的鹿角一般的分枝狀。鹿角藻在德國稱之為須狀藻,下圖為最完美水族箱之須狀藻圖片,可見明顯的分枝狀。須狀藻這個名詞在臺灣也幾乎很少草友使用,但更重要的是,可能大部分的草友也把鹿角藻誤認成黑毛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