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放苗期間,在北溫帶地區我們很容易見到成堆的漂浮在水面上的成堆的絮狀物質——水綿。
水綿是一類群體性的絲狀綠藻,繁盛時大片生於水底,或成大團塊漂浮水面。水綿大面積發生時,會遮蔽水體光照,影響水體升溫減緩水產動物的生長和發育。水綿對水體的氮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能夠有效的降低水體中的氮磷濃度,水質的營養水平同城能達到國家III類地表水標準;加之水綿對水體的遮蔽效應以及分泌的一種類單寧酸的化感物質,造成水體中其他藻類密度較低,感官上就是水體較為清澈。
水綿的這一特性在汙水處理和防治富營養化、藍藻水華等方面得到一些應用,但對於水產養殖來說,絲狀的水綿容易纏繞在脆弱的魚苗或蝦苗身上,造成死亡。因此,如何控制水綿的大面積發生是擺在水產養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現實難題。
群體性的絲狀藻類一般容易在靜水的淺水水體中發生,而且水體的氮磷濃度相對處於中營養以及貧-中營養水平。對如何控制水綿的發生,目前尚無可參考的有效辦法。但利用這一特性,可以嘗試以下兩種方法:
1)加深水位,水深>1m。由於水綿是一類附著性藻類,水深的增加會減少水綿的附著面積,增加水綿的沉降速率,從而加速水綿的死亡;
2)開湧浪機或增氧機。由於這類大型藻類偏好靜水水體,因此通過湧浪機這種方式破壞水體的穩定性,從而抑制水綿的生長。
在水產領域,多數人包括專家學者對於水體生態系統中的浮遊生物的理解,與專門從事浮遊生物研究的學者有偏差。而且二者努力的方向也不盡一致,水產界的會盡一切努力增產而不關心水質對環境的汙染,而浮遊生物圈子的對如何控制這種對於防治富營養化有幫助的藻類沒有興趣。因此對於如何控制水綿沒有具體可參考的辦法。我本人以前是從事水體富營養化過程研究的,以上方法是基於我對浮遊植物生理生態學的理解,廣大養殖戶可以參考和嘗試。
歡迎廣大讀者交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