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類防治入門,不收會後悔!

2021-02-08 水族圈

戳上面的水族圈關注我們哦!


名詞解釋


CO2:這個大家肯定沒問題的啦,二氧化碳嘛!

NH4:簡單來說就是氮肥

NO3:三氧化氮,直白點說就是硝酸鹽

PO4: 磷酸鹽——水體中藻類生長所需的重要元素引起藻類瘋長


藻類誘發的原因


磷酸和硝酸過去以來背負著暴藻的罪名,但實際上磷酸和硝酸只是植物在成長時所需的營養,真正的暴藻「引誘」物質其實另有其他兇手,尤其是 NH4.

根據 Tom Barr 表示:


許多藻類孢子的誘發(induce)需要 NH4, 造成藻類萌芽的 NH4 濃度, 稱為誘發點(inducement point)(在臺灣可能要稱為「暴藻點」才比較淺顯易懂), 但是暴藻點的 NH4 濃度,暴露時間,以及每一種藻類的需求,目前還不清楚。不過根據 Tom Barr 的說法,暴露時間在 30 小時內一般是不會暴藻的,這也說明了有些人使用 NH4 為氮肥且配合每日換水而不暴藻的原因。而一但成熟的(adult)藻類出現,也會吸收NO3和PO4,而且才不管什麼 pH 值和光照強度的。


為此我也很疑惑,為何美國還是建議我們NO3和PO4照樣添加的? 我直接詢問EI的原作者 Tom Barr,他的答案是:成熟的藻類活不久, 但每一種不太一樣, 但只要水中還是有NH4, 就會不斷誘發新的藻類出現。


這也是為何造對抗藻類時,專家們總是說要大換水,清理底砂,還要有耐心。 底砂是NH4來源的大溫床, 凡舉殘餌,腐屍,落葉與排洩物到了底床都得靠硝化細菌來作用。 根據一些學術界的研究, 水草對於NH4的吸收有百分之70是從水中,而非根部, 而水草對NH4的吸收,水中莖葉吸收的速度是根部的70至80倍, 此外NH4在底床中過高,更會毒害水草根部(肥傷)。這是為何翻動底床很容易造成暴藻(NH4滲出),也是為何專家們不鼓勵養太多魚, 也很鼓勵在換水時把底砂吸乾淨。


除此以外, 各種細菌最先所分解出來的有基氮,有機碳和有機磷, 水草都不愛吸收, 但有些藻類卻可以! 這也是為何在我們的傳統認知上, 總覺得磷酸和硝酸會暴藻, 殊不知無機的磷酸和硝酸是硝化細菌在一連串作用後的末期產物, 而非引發暴藻的最初產物。

而各種藻類誘發的原因也不太相同,也就是並非 NH4 引爆了所有種類的藻類出現,美國草友 Christine Bennett 所整理目前美國水草界認為各種藻類誘發的原因:



各種藻類誘發的原因

針對有越來越多的草友投入天然水草缸的行列,在基本設置完成以後,水草的成長看來大致不必太擔心,但對於藻類的防治又是另一個話題,我想藉此提醒大家一下.如果草友還有印象的話,


我在談 NPK 自配肥料時,提到了 Tom Barr 認為底床是藏汙納垢的地方,因此底床和過濾器必須經常的清理.


但在天然水草缸中,我們卻視底床為水草營養的來源的工廠或倉庫,有一種在與狼共舞或與虎謀皮的感覺.包括我自己在內,在天然水草缸也遭遇藻類的問題,反而我在玩 Tom Barr 的理論和方法時,很容易就做到沒藻類的境界.


但我還是要強調的,藻類的誘發反映了水質的狀況,並不是萬惡的深淵.


各種藻類有其誘發的條件,或許未來對於藻類的誘發,又會有新的發現和看法,但現在至少不會把 NO3 和 PO4 當成代罪羔羊.


以我老婆娘家目前天然水草缸的經驗來看,曾經出現了絲藻和黑毛藻,但都是短暫出現就消失的.很多草有所厭惡和害怕的黑毛藻,在天然水草缸的低 CO2 環境中,反而不容易作怪.


在我老婆娘家的天然水草缸中,綠斑藻先前也是有的,但目前看來已經日漸消失了,可能是不常換水加上 PO4 濃度的累積所致.


但鹿角藻則是較優勢的藻類,而且日前又爆發了綠水.這兩個藻類,目前看來都與 NH4 很有關聯.


在天然水草缸中,底床是個相當缺氧的環境,細菌分解有機物質以後,產生了 NH4,但未必有機會繼續氧化成 NO2 和 NO3,一旦在修剪水草過程當中,加速了底床中的 NH4 擴散至水體中,爆藻的機會就跟著增加了.


非遵循 Tom Barr 的建議:在修剪水草時必須配合換水.那麼在天然水草缸中,要如何防範爆藻.


從美國的經驗來看,可以用以下的做法:
1.使用浮水性的植物. 浮水性植物的根部可以快速吸收水中的養分(NH4),美國的草友報告對於防治綠水相當的有用,不過一旦爆綠水了,還是要有耐心的.
2. 在修剪水草後換水. 換水能降低水族缸暴露在 NH4 的時間和濃度,這也是 Tom Barr 非常建議的.
3. 斷頭式修剪水草. 不再連根拔起水草,底床汙物自然沒有機會揚起,等到真的必要時,才連根拔起重新種植水草,不過很多草友覺得這樣的水草不好看.
4. 減少有莖水草的比例. 有莖水草比較常需要修剪,降低有莖水草的比例,修剪的機會自然減少,但大部分的草友還是偏好有莖水草.
除藻劑可以收得一時的效果,但長期而言,能夠防範的措施,我們還是得小心.
希望這些措施對許多想玩或正在玩天然水草缸的草友有所幫助.


部分藻的照片




黑毛藻(Black brish algae)是一種淡水紅藻,為頂絲藻科旋毛藻屬的成員。正如其名,它通常是一種像老鼠毛一般的藻類,外觀不討人喜歡不打緊,到處亂長亂生才令人傷腦筋,我們甚至可以用一句「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來形容黑毛藻對美麗水族景觀所造成的破壞。由此可見,它是何等不受人歡迎。



綠絲藻(絲藻)



形態特徵剛毛藻(Chladophora)是絲狀、綠色的分支狀藻類,集結生長時看起來很像是個墨絲球。剛毛藻摸起來並不會有滑滑的感覺,而且絲線感覺起來又硬又細。剛毛藻主要生長在直接受到光照的巖石或沈木上頭,在嚴重的情況下,也會長在水草上面。不過剛毛藻通常會集中在某個地點,很容易便能加以移除。



綠水(green water)與水質混濁常常令人混淆不清,
因為綠水未必會呈現綠色的水色。
依據傳統水族界的說法,
造成綠水的成因,
不外乎磷酸和硝酸偏高。


然而攪動底床往往是爆發綠水的元兇。
其引誘綠水的根本原因,
依據 Tom Barr 的說法,
就是 NH4!
強光、不穩定的 CO2、磷酸和硝酸,
都只是「促進」綠水成長的因子,
並非真正「誘發」的因子。


一旦綠水發生了,
對付的方法不外乎五種:
紫外線殺菌燈、活水蚤、硅藻土過濾器、化學藥品和遮光法。


紫外線殺菌燈可說是最常使用的方式。
活水蚤還來不及協助吞食綠水,
自己往往就已經變成了其他生物的佳餚;
硅藻土過濾器(Diatom filters)價格昂貴,
也必須經常清理,
不怎麼符合經濟效益;
化學藥品則是我們最不願使用的手段。


Tom Barr 對於綠水的處置,
所建議使用遮光法如下。
其過程如下:
遮光三日,
其間每日換水 50-60%,
同時關閉 CO2 的供給,
每日以每 10 公升相對 1 cc 的方式添加 excel(或戊二醛)(也就是建議劑量的四倍),
每日儘可能徹底清理藻類,
增加水面的流動以提供較多的氧氣。
三日之後,
開始施肥並供給 CO2,
此時供給 CO2 要很小心,
另外執行每周兩次的換水,
直到綠水完全消失為止。


不過看完 Tom Barr 這樣的遮光法,
相信絕大部分的草友都寧可買個紫外線殺菌燈來使用。


預防綠水最好的方法,
就是在修剪水草或翻動底床時,
配合適度的換水,
如此一來降低了 NH4 暴露劑量與時間,
這也是預防許多藻類萌發的最好方法。




硅藻(Diatom)就是一般水族愛好者口中所稱呼的褐藻(brown algae)。

硅藻可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
佔了整個地球總生物質量的 1/4,
況且單單硅藻就能提供地球上 30% 的氧氣供應量,
而大型生物如鯨魚或微小生物如細菌者,
也都以要硅藻為生。


硅藻可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



但是硅藻在水族缸內可就不怎麼討喜了。
有礙觀瞻是很多藻類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水族愛好者往往忽略了藻類的重要生態功能。
硅藻在水族缸中雖不受歡迎,
但也很少造成草友們的困擾,
因為以硅藻為生的食藻生物很多,
例如小精靈、螺類和蝦纇,
很容易就將硅藻清理掉。
但硅藻所謂的消除,
其實並非真正的消失,
只不過是眼不見為淨罷了

硅藻有礙觀瞻並不討喜,還好是容易對付的藻類。



至於硅藻發生的原因,
從水中的低氮(N)高磷(P)以及二氧化矽(SiO2)過高都有人提及。
目前比較廣為接受的說法是水中的矽酸過高加上弱光是硅藻最喜好的環境。
尤其是新設置的水族缸之巖石或底砂,
如果含有高濃度的矽酸,
被認為是硅藻誘發的環境。

硅藻的誘發被認為與矽酸有關,但 Tom Barr 有不同的見解。



不過見解常常與眾不同的 Tom Barr 最近對於硅藻又有不同的看法,
他認為硅藻的誘發並非因為水中的矽酸,
而「懷疑」可能是 NH4 所致!
Tom Barr 舉出研究證據說明水中矽酸與氨氮對硅藻成長的影響,
發覺氨氮才是促進硅藻大量成長的關鍵營養。
而我們的水族缸通常在「新」設缸時比較會發生硅藻,
在一兩個星期後硅藻往往也會自動消失(看不見),
新設缸的硝化系統尚未完整建立,
水中的 NH4 自然也會比較高,
這也是讓 Tom Barr 懷疑 NH4 才是誘發硅藻大量繁殖的重要觀察。



綠塵藻(GDA,Green Dust Algae)事實上是遊動孢子(zoospores),
通常發生於水族缸的玻璃表面上。

綠塵藻形成一層灰塵狀的綠色黏膜,
在嚴重的情況下會整個覆蓋住水族缸的玻璃。

綠塵藻到底怎麼誘發的,
還不是很清楚。
但綠塵藻偏愛強光。
將玻璃面的綠塵藻刮乾淨了,
並無助於綠塵藻的再發。
因為綠塵藻就在水裡面,
況且能夠在水中漂浮 30-90 分鐘後,
再度依附至玻璃面上。



因為某種原因,

這些遊動孢子避開了水草、巖石和沈木,
總是挑選玻璃表面來附著。

限制營養的作法無法擊退綠塵藻,
況且只會讓水草處於營養缺乏的狀態,
也會產生另外的問題,
尤其是其他品種的藻類之萌發。

目前根除綠塵藻最好的方法,
是由 Tom Barr 所發現的。
Tom Barr 宣稱不必理會綠塵藻並且任其成長,
在 10-20 天的日子裡都不必去刮玻璃,
過了這段時期以後,
綠塵藻開始形成一大塊厚度不一的薄膜,
而且開始由水族缸的玻璃面上自己剝落。
當整片綠塵藻開始自然剝離時,
正是整片將綠塵藻移除的好機會。
利用此一方法,
綠塵藻便能受到很好的控制。


根據 Tom Barr 提供的方法於三周後將綠塵藻清除的水草缸。





絲藻(Thread Alagae)是黑孢藻屬(Pithophora)的藻類,

由時候容易與水棉屬(spirogyra)的發藻(Hair Algae)相互混淆。
絲藻通常長在葉片的邊緣,
長度可達 30 cm 的細絲狀。
絲藻與發藻也經常一起出現並糾纏在一起。


絲藻在池塘也經常造成困擾。



絲藻的誘發原因還不是很清楚。
雖然絲藻在池塘也常造成很大的困擾,
德國水族界將絲藻視為水質良好的指標,
也就是說利用控制水質的方式來抑制絲藻的效果有限。

另一種說法是過量的鐵質容易引發絲藻,
因此有人建議使用固態鐵肥,
而非液態鐵肥。
但是過多鐵肥能引發絲藻的說法,
遭到 Tom Barr 的駁斥。

玫瑰鯽具有清理絲藻的效果。



至於絲藻的清除,
可利用筷子或牙刷加以捲起丟棄。
至於生物防治法方面,
飛狐或大和米蝦都是清理絲藻的好幫手。
此外玫瑰鯽對於清理絲藻的功效,
也頗受草友們的肯定。




發藻(Hair Algae)其實就是水綿屬(spirogyra)的植物,

常常附著於成長慢速的水草、底床或沈木上,
發藻的呈現灰綠色,
摸起來滑滑黏黏的感覺,
其長度通常不超過 4 cm。
這和絲藻(Thread Algae)是不一樣的。

發藻其實就是水綿,在野外也很常看見。



光靠控制營養來著手,
並無法有效的抑制發藻的成長。
預防的措施比較重要,
任何新加入水族缸的水草或魚蝦,
都要先做好消毒防範的工作,
例如使用雙氧水或者漂白水來消毒。

一旦看見發藻的蹤跡,就必須立即採取行動。



一旦發藻的成體或孢仔突破了這一道關卡,
後續的根除就比較麻煩了。
採取立即的行動很重要,
手動清理的方式包括使用筷子或牙刷將發藻卷除,
不要指望發藻會自動消失。

一旦發藻附著在底砂上,
最好的方式是翻動底砂上的發藻,
並將之埋入底砂下方 2 cm 以上,
將發藻活埋入無光照的底砂中致死。

至於附著於水草上的發藻,
必須好好的修剪,
這的確很麻煩,
但至少我們也學到了教訓,
日後不會等到一發不可收拾的時候才想到要清除整理。


一發不可收拾的發藻肆虐.



當然過濾器也得徹底的清洗,
以免殘存的發藻成體與孢子日後有機可乘。

發藻的生物防制法效果不錯,
或者說發藻其實是不少魚蝦的零食與補品。
包括黑殼蝦與大和米蝦都是常用的除藻生物,
只不過並非每個地方的草友都像臺灣草友那麼幸福,
可以用低廉或賤價購得大量的黑殼蝦或大和米蝦來協助清除發藻。

一眉道人清理髮藻的功效備受美國草友的推賞。



其實會啃食發藻的魚類也不少,
除了我們所熟知的飛狐以外,
櫻桃燈與一眉道人對於清理髮藻的功效,
都受到了美國草友的肯定,
尤其是一眉道人,
由於體型較大的關係,
對於清除發藻的功效更是驚人。




綠斑藻(GSA, green spot algae)是直徑小於 0.5 mm 的綠色斑點狀藻類,

偏愛較強的照明,
通常附著於光線較強的水族缸玻璃面或者成長緩慢的水草上面。
當水族缸的 CO2或者磷酸(PO4)濃度偏低時,
綠斑藻便出現了。

綠斑藻質地很堅硬,
常見的食藻魚對於清除綠斑藻的功效實在有限。
目前來說唯一能有效刮除綠斑藻的生物,
就非斑馬螺(Neritina
sp. zebra snail)(也有人稱彩蛋螺)莫屬了。

斑馬螺是清理綠斑藻唯一最有效的食藻生物。



對於成長在玻璃面上的綠斑藻,
我們也可以用人工刮除的方式來清哩,
例如刀片或信用卡都是不錯的工具。

至於預防綠斑藻的方式很容易,
注意水中的磷酸與二氧化碳的濃度。
當綠斑藻出現是,
可考慮使用 K2HPO4 或 KH2PO4 來增加水中的磷酸濃度,
瑞典的DuskoBojic認為將磷酸控制在 0.3~0.5 ppm 能有效的抑制綠斑藻,
但根據我自己使用德國 sera 磷酸測試工具的紀錄來看,
當水族缸的磷酸超過 1 ppm 以上,
綠斑藻就不再出現了。
相信這個差距應是水質測試工具誤差所致。
無論如何,
我們可以將綠斑藻視為水中磷酸濃度的「指標生物」。

如果水中磷酸濃度調高以後綠斑藻依舊不斷出現,
那麼 CO2 也得注意一下才是。


綠斑藻的放大照片。




剛毛藻(Chladophora)是絲狀、綠色的分支狀藻類,集結生長時看起來很像是個墨絲球。

剛毛藻摸起來並不會有滑滑的感覺,
而且絲線感覺起來又硬又細。

剛毛藻主要生長在直接受到光照的巖石或沈木上頭,
在嚴重的情況下,
也會長在水草上面。
不過剛毛藻通常會集中在某個地點,
很容易便能加以移除。



剛毛藻是屬於相當高等的藻類,
其體內所含有的葉綠素與高等植物是一樣的,
都是葉綠素 a 與 b 。

更甚者,
剛毛藻對於低 CO2 的適應能力很強,
當水中 CO2 不足時,
很快就能利用 HCO3- 來當成碳元素的來源,
而不像其他水草還需要一段的時間來適應。
所以與其說剛毛藻被視為低 CO2 的指標,
不如說剛毛藻對低 CO2 環境適應比一般水草還要快。

所以想以化學藥品對付剛毛藻並不容易,
因為容易也傷害到我們心愛的水草。




藍綠藻(BGA, bluegreen algae)也稱藍藻或藍綠菌(cyanobacteria)。

藍綠藻在大量繁殖時,
會形成藍綠色的薄膜,
並且於很短的時間內便會覆蓋所有的東西。
如果放任不處理的話,
藍綠藻將佔據整個水族缸,
並且會害死水草與魚類。

藍綠藻可以用物理的方式來處理和移除,
但如果水質沒有配合改善的話,
很快的又會死灰復燃。

藍綠藻由於是屬於細菌的關係,
也可以使用抗生素來殺死。
最常用的抗生素是紅黴素(Erythromycin)。
紅黴素用來治療魚病時,
建議劑量是連續五日以每 38 公升使用 200 mg 來投藥;
但如果要殺死藍綠藻,
建議只連續四日使用 2.5 ppm 的劑量即可。


藍綠藻放大來看其實是絲狀的結構。



不過使用紅黴素的結果,
也可能也同時會殺死過濾器與底砂中的硝化細菌,
再加上藍綠藻大量死亡腐敗的結果,
很可能造成水中的銨(NH4)因而升高;
況且未死亡的硝化細菌也需要氧氣將 NH4 轉變成 NO2 或 NO3,
所以水中也可能發生缺氧或者硝化作用因而減緩。
因此在以紅黴素治療至前最好儘可能將所有看得見的藍綠藻清除,
以緩和大量腐敗所早成的後遺症,
在治療之後也必須進行換水,
以降低水中的 NH4 濃度,
並且提供新鮮的氧氣。

對付藍綠藻另一個有效的方法是遮光法(blackout),
這也是 Tom Barr 比較推薦的方法。
遮光法是以黑色的材料將整個水族缸包裹起來,
不但關閉水族缸的照明,
也要避免間接光源的影響,
同時還要配合使用 KNO3,
將水中的鉀肥與 NO3 濃度一併提高,
一般建議的 NO3 濃度為 10-20 ppm。
經過了 3 日以後再進行一次進行大量的換水。
但在執行遮光法以前,
我們也必須先清除藍綠藻,
清洗過濾器與底砂,
然後大量換一次水。

Tom Barr 認為水族缸中藍綠藻的發生與 NO3 過低有關,
因此日後維持水中相當穩定的 NO3 也是很重要的,
一般的建議是維持 NO3 在 10-20 ppm。
藍綠藻似乎也不喜歡 pH 偏低且 CO2 偏高的環境,
也不喜歡太強的水流。


會吃藍綠藻的生物不多,笠螺是其中的佼佼者。



能夠對付藍綠藻的食藻生物不多,
笠螺可說是最令人激賞的一個。
笠螺甚至會順著玻璃面鑽入底泥刮食藍綠藻,
雖然底床中的藍綠藻並不會危害水族缸。
相較於世界各地的許多草友,
能夠以廉價輕易的購得笠螺,
實在是身在臺灣草友非常幸福的一個例子。



鹿角藻(Staghorn Algae)在德國稱之為須狀藻(Bartalgen),

在「最完美的水族箱」一書當中,
兩位作者雖然秀出了照片,
但並沒有對須狀藻做更進一步的解說,
讀者們始終不清楚須狀藻的型態。
而鹿角藻這個名詞則是 Tom Barr 在 2002 年時發明的,
主要是因為在顯微鏡底下此一藻類具有如雄鹿的鹿角一般的分枝狀。

鹿角藻在德國稱之為須狀藻,下圖為最完美水族箱之須狀藻圖片,可見明顯的分枝狀。



須狀藻這個名詞在臺灣也幾乎很少草友使用,
但更重要的是,
可能大部分的草友也把鹿角藻誤認成黑毛藻。
其實就連德國草友也未必分得很清楚,
德國將黑毛藻(BBA, black brush algae)稱之為刷狀藻(Pinselalgen),
有時可看到同一張藻類的圖片被不同的德國網站解讀成不同藻類。
鹿角藻與黑毛藻同屬紅藻,
但是並不同一屬,
鹿角藻是美芒藻屬(Compsopogon sp.)的紅藻.
Tom Barr 在教導草友辨認兩類型的藻類簡單區別時,
強調只要看到了分枝狀的就是鹿角藻,
如果沒有分枝狀的就是黑毛藻。

下圖是德國常引用的圖片,是有明顯分枝狀的鹿角藻(須狀藻),但有些德國網站誤認為黑毛藻(刷狀藻)。




鹿角藻呈現出灰綠色且有如鹿角的分枝狀,

成長在某些水草與一些設備上。
鹿角藻有個優點是,
喜歡呆在水族缸中的某個特定位置,
而不會快速繁殖。
鹿角藻比較容易拔除,
但在嚴重的情況下,
整片遭侵犯的葉片也得修剪丟棄。


有時單一束鹿角藻成長得很長,也會被誤認成灰色的絲藻



水中的氨氮偏高,
例如飼養密度過高或者攪動底泥,
再加上二氧化碳濃度偏低,
這是鹿角藻誘發的主要原因。

白玉飛狐會啃食鹿角藻,
對於清理鹿角藻頗有幫助。
同時也要配合水草的修剪,
而水中氨氮濃度也必須加以抑制,
例如在修剪水草後進行換水,
降低養殖密度與投餌量等等,
都有助於控制鹿角藻的蔓延。

鹿角藻與黑毛藻同屬紅藻,但誘發的原因大不相同,當我們看到「分枝狀」的鹿角藻時,就要想到 NH4。




黑毛藻(BBA,Black Brush Algae)可向來說是水族缸裡排名第一最難纏的藻類,

黑毛藻是旋毛藻屬(Audouinella)的藻類,
由於黑毛藻與鹿角藻都是紅藻,
外觀也有幾分相似,
因此也有不少草友相互混淆。
黑毛藻在德國稱之為刷狀藻(Pinselalgen),
但除了比較早期的水族數據,
現在臺灣已經沒有人在稱呼刷狀藻了。

黑毛藻在「最完美水草水族箱」書中稱為刷狀藻。



黑毛藻的韌性特別的強,
從酸性至鹼性的環境中都可存活,
尤其在硬水當中,
堅硬的刷毛使得唯一可能會啃食黑毛的食藻魚~飛狐~對黑毛藻也興趣缺缺。

新添購的水草在入缸之前,
最好能做防疫的工作,
將水草放入漂白水中浸泡 2 分鐘,
之後再種植於自己的水族缸。
漂白水則建議稀釋成 1/20 來浸泡。

至於一旦成長出來的黑毛藻,
則必須動手加以清理,
很難自動消失。

一旦成長出來的黑毛藻,很難自動消失,最好連同遭殃的水草一併剷除



至於黑毛藻的誘發原因,
根據 Tom Barr 的說法,
就是CO2!CO2!CO2!CO2!CO2!

Tom Barr 為了黑毛藻就是 CO2 引發的論點,
在網絡上與許多專家和草友論戰了好幾年。
其中還包括了前美國水族園藝家協會(Aquatic Gardeners Association)的主編 Neil Frank,
Neil Frank 也是美國政府官員,
曾經到臺灣指導環保署的官員們環保方面的相關議題,
他在 1996 年時針對黑毛藻寫了一篇很詳盡且受歡迎的文章:
http://www.thekrib.com/Plants/Algae/red-algae.html
Tom Barr 與 Neil Frank 之間的精彩對辯,
現在網絡上都還查證得到。

高農度 CO2 能抑制黑毛藻的說法,
是德國水草界先發現並提出的,
但真正強力捍衛並推廣此一論點的,
要算是 Tom Barr 了。

簡單的說,
黑毛藻的誘發,
與水中 CO2 的「不足」或「不穩定」息息相關,
「預防」出現黑毛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在水草光合作用時供給高濃度且穩定的 CO2。
坊間許多其他對付黑毛藻的計策,
都沒抓到問題的核心要點。

我自己體驗 CO2 抑制黑毛藻的經驗,
必須感謝 pH 自動控制器。
當時我在看過 Tom Barr 提出以 CO2 抑制黑毛藻後,
將原本的 pH 自動控制器的設定,
由原本的 6.8 調降至 6.7 來做實驗,
想不到黑毛藻從此不再現身。
美國也有草友提出類似的經驗報告。

pH 自動控制器的最大優勢是,
可以提供「穩定」且「高濃度」的 CO2,
這絕非一般計泡器所能比擬的。
一般水草愛好者總認為提供固定的 CO2 氣泡數,
就等於提供「穩定」的 CO2。
其實不然!
首先是氣泡的大小並不保證一致,
也就是 CO2
並非我們所假設的「定量」;
其次是水族缸的 CO2 含量也未能隨時固定,
也就是說水族缸的 CO2 產生與水草的消耗量,
並非一成不變的。
換言之,
單靠計泡器的固定氣泡數量,
並不擔保水族缸中的CO2 濃度處於「穩定」的狀態。

至於 CO2 的施打,
也不須要 24 小時全日無休,
根據 Tom Barr 的建議,
只要在水族缸點燈前 30 至 45 分鐘開起,
並在熄燈前 30 至 45 分鐘關閉,
黑毛藻就能受到有效的控制。
而我個人的實際經驗也證實此一論點。

pH 自動控制器能提供水族缸「穩定」的 CO2 環境,對於預防黑毛藻的效果卓著。



或許我們應該這麼說,
將黑毛藻視為水中 CO2 不足或不穩的指標,
而非萬惡不赦的罪犯。
況且也不要特信任水質測試或計泡器,
除非我們使用的是 pH 自動控制器。

來源:網絡

● ● ● ● ●

分享到朋友圈

就是對水族圈最大的讚賞

相關焦點

  • 【舉例】絲狀藻類的防治辦法——以水綿為例
    春季放苗期間,在北溫帶地區我們很容易見到成堆的漂浮在水面上的成堆的絮狀物質
  • 15種草缸最怕出現的藻類你知道嗎?如何防治?
    防治:增強照明及過濾、加入小精靈及螺均有效。如果照明強度達到或超過每升水1瓦的標準,褐藻很難適應,很可能會逐漸減少或消失。濾桶的流量建議每小時將整缸水過濾5到10遍,流量低濾材少很難有效截留藻類及其孢子。通常在硝化系統建立完全後,褐藻往往會自動減少並最終消失。
  • 草缸常見藻類的圖片、誘因及防治方法(美國水草達人Tom Barr的觀點)
    防治:增強照明及過濾、加入小精靈及螺均有效。如果照明強度達到或超過每升水1瓦的標準,褐藻很難適應,很可能會逐漸減少或消失。濾桶的流量建議每小時將整缸水過濾5到10遍,流量低濾材少很難有效截留藻類及其孢子。通常在硝化系統建立完全後,褐藻往往會自動減少並最終消失。
  • 怎麼清除藻類?7種常見藻類的清除方法
    常見於新手玩家和酒店、茶樓、商場的水族箱,總體來說稍有常識的玩家已經不會遇到這種「入門級」藻類。成因:藍綠藻的主要成因是水體過硬、光照過久造成的,如果投餵過量導致水體太肥,那麼也會加劇藍綠藻的生長。成因:褐藻的主要成因是硝化系統不完善,往往出現在新開缸的時候。清除方法:褐藻無需刻意處理,待硝化系統徹底運轉良好會自動消除,新缸開缸時為防止出現褐藻可適量添加硝化細菌原液。
  • 藻類防治十:鹿角藻的處理方法
    會養魚,造景,懂生活的人都關注了水族圈!
  • 水體藻類的危害竟然是……
    淡水常見藻類大致分為,藍藻門、裸藻門、金藻門、甲藻門、隱藻門、硅藻門、綠藻門、黃藻門等。藍藻、微囊藻(死亡後產生的毒素更大,抑制其它藻類生長);螺旋藻(不易消化)、顫藻(不易消化)、平裂藻、項圈藻、魚腥藻、微囊藻(易產生水華)。
  • 藻類防治四:綠斑藻,如何處理?
    會養魚,造景,懂生活的人都關注了水族圈!
  • 認識藻類,其實綠藻可防可控不用怕
    四、魚缸綠藻的清除和防治有水就有藻,養魚就繞不開藻類。藻類是魚友們自願或非自願地「飼養」的。有些藻類非常美麗,很受歡迎,而有一些藻類我們能躲則躲,躲不掉也是恨得牙痒痒,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當然,還有許多種的藻類是有益的,可以幫助你保持魚缸的水質。
  • 為什麼高端奶粉一般會採用藻類DHA
    藻類DHA含量高,幾乎不含EPA,如果從藻類中提取DHA,DHA和EPA的比例為20:1,如果是從魚油提取,則是(4~5):1。藻類中提取的DHA和EPA的比例為20:1(從魚油中提取則是4~5:1)。而DHA是嬰幼兒神經細胞發育過程中重要的營養成分,與嬰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反應靈敏程度有很大關係。
  • 南美白對蝦池塘藍綠藻大量繁殖的危害與防治措施
    在對蝦養殖中後期由於大量投飼料、殘餌、排洩物及生物死亡,有機物多,水中出現富營養化後,最有利藍綠藻大量繁殖生長。2.環境條件適宜。當池塘水中氮、磷及有機物質含量多,以及pH高、光照強的夏秋季,水溫25℃~35℃,是最適合藍綠藻類繁殖生長。當藍藻大量繁殖後形成氣囊,上浮到水體表層,成群漂浮在水面,消耗水中大量溶解氧。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會對養殖的對蝦產生中毒死亡的危險。
  • 非洲慈鯛缸藻類的控制
    ----by Marc Elieson 非洲慈鯛缸中藻類的泛濫失控是經常會遇到的。使用這類燈具藻類(或其它植物)就無法獲得它們最需要的波段的光線。但是,別太高興了,因為藻類可以很容易去適應任何一種環境。如果光線的波段主要是黃色和綠色,就不利於藻類的生長。
  • 財神島海底藻類都有哪些?
    所以經常便秘的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石花菜。石花菜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尤其是它所含的褐藻酸鹽類物質具有降壓作用,所含的澱粉類硫酸脂為多糖類物質,具有降脂功能,對高血壓、高血脂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中醫認為石花菜能清肺化痰、清熱燥溼,滋陰降火、涼血止血,並有解暑功效。石花菜是較為寒涼的藻類食品,故脾胃虛寒、腎陽虛者要慎食。
  • 遊泳池藻類是什麼?快速解決遊泳池藻類問題方法步驟!
    那麼,一旦我們的遊泳池出現藻類問題該如何解決呢?下面小編告訴你遊泳池藻類是什麼?快速解決遊泳池藻類問題方法步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遊泳池藻類是什麼? 遊泳池藻類一般可分為三種:綠藻、芥末藻、黑藻,綠藻在泳池中比較常見,表觀如綠色濃湯,常漂浮於水面或附著於池壁,導致池壁、池底及角落粘滑,如泳池水中有綠藻,很有可能是泳池水中有細菌存在。 解決遊泳池藻類的步驟?
  • 讓菌藻類蔬菜做你餐桌上的常客:蛋白質含量高,素食者的選擇
    文/周啟祥營養師蔬菜是食物品種中最豐富的,但是不管種類多複雜,無外乎分為五種:葉菜類、根莖類、類、菌藻類和鮮豆類。蔬菜類食物主要為我們提供纖維素、維生素和礦物質,多數蔬菜的蛋白質含量是很少的,如葉菜類和瓜茄類,大部分可以忽略不計,不作為食物蛋白質的來源計算。
  • 黑毛藻克制攻略,生物防治和人工防治兩種方法,讓魚缸乾淨如初
    上期我們講了除了黑毛藻以外最難清除的藻類,就是剛毛藻。但是它並不是最難清除的藻類。剛剛咱們講過,是除了黑毛藻以外。
  • 作為新人不養會後悔的魚!
    如果你是想要養魚的水族新手,建議你先從淡水魚入門。這是因為淡水魚需要的水質對於新手比較容易獲得。
  • 認識水族箱中常見藻類,以及抑制方法
    硅藻可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佔了整個地球總生物質量的 1/4,況且單單硅藻就能提供地球上 30% 的氧氣供應量,而大型生物如鯨魚或微小生物如細菌者,也都以要硅藻為生。硅藻可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但是硅藻在水族缸內可就不怎麼討喜了。有礙觀瞻是很多藻類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水族愛好者往往忽略了藻類的重要生態功能。
  • 大咖說海,玩轉海缸的21條之18,如何對付低等藻類
    其次,看看水流對藻類的影響我們會發現,在缸內水流比較強的地方,低等藻類生長的會比較好。因為水流會給藻類帶來足夠的營養物質,促進他們的生長。暴藻的時候也是要水流全開的,我想這個道理就不用說了。其中,天狗吊和金毛吊尤其厲害,他們不僅會啃正常的藻類,同時也是木耳藻的天敵。如果你缸裡的石頭被黑乎乎的木耳藻覆蓋了,快來一條金毛吊或者天狗吊吧。但是魚也是有個性的,有一些吊可能吃習慣了飼料,或者乾脆不開口,他們對藻類連看都不看一眼,不過這種情況還比較少見。2、䲁科
  • 大型藻類抗肥胖
    大型藻類作為生物活性藥物和食品成分的來源,在營養和製藥工業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早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這篇綜述收集了大藻抗肥胖作用的體內和體外研究數據。在所有報導的關於海藻提取物在控制脂肪形成的轉錄因子表達中誘導減少的體外研究中都存在很大的共識。
  • 單反攝影入門必學技巧,不看會後悔!
    2、拍夜景: 上三腳架,Av檔,自定義白平衡或白熾燈,f8以上的光圈,小光圈可以使燈光出星光的效果,使用反光板預升功能,減少按快門後,反光板抬起引起的機震;iso200以內,儘量使曝光時間加長,這樣可以使一些無意走過的人從畫面消失,不留下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