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的菜一向豐盛又美味,最近有道菜吃到三分之一才認出來這居然是三杯雞,作為臺灣菜代表卻有江浙做羹才會勾的濃芡,這不是我心中的三杯雞。
每當遇到自己認為不正宗又不算創新成功的菜品,就會心癢手癢想要烹飪一番。不能做,只好寫。
顧名思義,三杯雞=三杯+雞,雞我們都知道(如果不知道請替換成任何你知道可以吃的🙄),那麼三杯是哪三杯呢?
一杯敬故鄉,一杯敬遠方……不對不對,走錯片場了。
三杯,即烹調全程只用一杯芝麻油,一杯米酒和一杯醬油。(網圖)
當我們有幸採購了一隻「有雞味」的雞,小炒不同燉湯,最好用仔雞,越嫩越好,洗淨斬塊。切姜拍蒜,喜辣可添紅椒,顏色上也更豐富,醬油可生抽,喜深色增胃口則使用生老混合醬油。
此菜還有一味備料不可或缺,Basil,羅勒又叫九層塔,泰國稱金不換,一種有特殊香味的藥草,兼具薄荷與丁香之味。
我一向是喜歡各種特殊香氣的,最愛茴香餃子,可以生吃香菜薄荷茼蒿芹菜,然而Basil奇特到我花了好長時間才接受它,一度唯一能接受的食用場景就是三杯雞。(網圖)
大火先放芝麻油,下姜蒜聞香下雞塊,依次下米酒與醬油,煸炒快翻,放羅勒,增添香味,紅椒可選添辣味。
雖然辣味可以由含辣醬油帶來,更建議紅椒,呈盤的掛著焦糖色的帶骨帶皮雞塊、白色蒜、黃色姜、綠色羅勒與紅色辣椒,倒更顯得五色圓滿。
三杯的做法可以引申到其它合適的食材,比如三杯杏鮑菇。
Anti-practice:如果用香菇和雞,這是黃燜雞米飯,如果只用雞翅還把米酒換成料酒和可樂,那是可樂雞翅。
三杯雞就是三杯雞。
無圖,有條件做飯了再補吧,現在只能腦補曾經烹調過的,可參考封面圖看起來頗正宗。
認真吃飯,慢慢生活,然後相遇。
Give me f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