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處的老手藝
編者按
正在消失的老手藝裡,有你回不去的舊時光。
隨著生活方式的變遷,很多老手藝正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小時候生活在我們周圍的手藝人,也湮沒在現代時尚的潮流中,成為兒時溫馨記憶的一個片段。
今天,小編繼續帶你一起,到金山街角巷尾尋找那些即將消失的老手藝和正在老去的手藝人。而這期的採訪,我們約了近一個月,只為了等那一把純手工打造的「棉花弓」,當看到它的那一刻,我們所有人都覺得,這些等待的時光,值得!
#尋找# 即將消失的老手藝
第⑦期
壹
老街的小巷深處,一棵老構樹下,一間陳舊斑駁的小屋。這裡面,彈弓、磨盤、彈花棰、牽紗篾一應俱全。40載春秋,奚師傅和老伴就在這裡,始終堅守著一門溫暖的老手藝——彈棉花。而這門手藝和這間老屋,也承載著不少人的記憶和情懷。
彈棉花
Winter .
老話說,彈花沒技巧,只要力氣高。彈棉花看似簡單,實際上是個重體力活。奚師傅看著清瘦,可他幹活的力氣和手藝卻是一頂一的,13歲開始跟著叔叔學手藝,如今一晃已經70多歲。他,或許也已成了朱涇鎮上最後的手工彈棉花匠......
談及與彈棉花結緣,奚師傅回憶道:「那時候家裡苦,想學門手藝貼補家用,第一年時因為個子太小,只能先跟著打下手,第二年長大些才開始背弓做。學到16歲出師後,便一直做著這門行當。」
1977年,奚師傅來到這條東林街上的巷子最深處,租下了這間房子。雖然地方難找,但憑藉他的好手藝,來找奚師傅「彈被細」的顧客一直絡繹不絕,都是通過口口相傳的好口碑。勤勞肯幹加上技術過硬,奚師傅成了鎮上有名的彈棉花師傅,可謂是名副其實的「藝高不怕巷子深」。
奚師傅介紹道,彈棉花講究技法,更重要的是不好偷工減料,要認真考究才行,棉被做的不好容易散碎,「看棉被做的好不好,就看被子的四個角,按下去要一樣高低,網紗要均勻。一般一條被子用3兩半紗,我做的棉被柔軟蓬鬆,蓋上好多年都不會散。」對於自己的手藝,奚師傅難掩自信和自豪。
貳
彈棉花工匠都有一把專門用來彈棉花的「弓」,這是最基本的工具,通過用木榔頭敲擊弓上的弦,來沾取棉花,我們聽到的彈棉花的標誌性聲響就是由弓發出來的。
隨著現代科技地發展,半機械化、機械化逐漸取代了純手工。手工彈綿花也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幾乎難覓。
奚師傅告訴記者,最初的手工彈棉花是需要榔頭、盤、弓等成套的工具,弓上的線一般用彈性好的羊腸製成。然而如今,這些彈棉花的老物件現在已十分罕見,「我以前用的一套工具現在已經在博物館裡了。」
為了給記者還原之前手工彈棉花的手藝,近來身體抱恙的奚師傅特意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自己重新做了一把之前的彈棉花弓,才有了鏡頭中仿佛穿越回老時代的畫面。
「現在會做這把弓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在金山幾乎找不到了。我重新做出來,是想給現在的人再找一下之前的回憶和留下些記錄......」奚師傅身上,有著老手藝人的獨有的考究和執著。這,應該就叫做匠人精神。
叄
彈棉花留下的印記,無疑是溫暖、詩意、久遠的。過去,手工棉被是嫁女必備的嫁妝之一。手工製作的棉被,暖和綿軟,經久耐用,即便是年頭久遠的舊棉絮,一經翻新,又可恢復潔白柔軟。
然而彈棉花的過程看似簡單,實則複雜,要經過鉤棉、彈棉、壓棉、牽紗、揉棉幾道工序,才能做出一條手工的棉花被,費時又費力。
「做一床被子,按照被子尺寸大小,收取35-45元的加工費。機器一天最快只能做七八條,所以彈棉花收入微薄。」但被問及為何還要堅持,奚師傅表示:「棉花被不僅暖和,靜電少又壓身,我會這門手藝,一輩子做這個,就這樣一直堅持做下來了。」
奚師傅邊說著,邊與老伴相互配合,只見他們將鬆軟的棉花平鋪,交叉疊放,掌握好每個區域的尺寸、薄厚程度,再覆上一層薄紗、壓實,一床棉花被便初具雛形。
如今隨著蠶絲被、鴨絨被、駝毛被等種類繁多的被子佔領市場,彈棉花的行當在人們的視線中漸行漸遠,但舊時,一家人為了一床新彈出的棉被期待不已的心情,和棉花弓發出的「嘭嘭嘭……」的聲響,卻始終不曾被遺忘......
彈棉花,彈棉花
半斤棉彈成八兩八
檀木榔頭,杉木梢
金雞叫,雪花飄
年華,或許會在一夕之間老去。或許會永遠停留在,那個叫做初心的地方。在現代化生活的今天,對於集智慧和精細於一身的彈棉花手工藝體現出的工匠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尊重。
他,在金山彈棉花,一彈就是半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