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華說字」之「民」

2020-12-22 澎湃新聞

「善華說字」之「民」

2020-08-05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曹善華書法網 ,作者曹善華

曹善華書法網

曹善華書法作品欣賞

為進一步加強文化育警工作,大力營造警營文化氛圍,改版升級後的「津北紅色鐵軍」推出「善華說字」欄目,通過深度解析漢字的來源、演變、釋義和典故,再加上相應的書法作品,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激發民警學習熱情,用文化堅定忠誠警魂、培育優良警風、凝聚警心警力、激勵奮進鬥志。第二期請大家一起來學習了解漢字「民」。

執法為「民」

「民」是象形字,本義:奴隸。引申義:平民、人類等。古人稱土著者為「民」,外來者為「氓」。

《說文》:「民,眾萌也。從古文之象。」意思是:民,就是愚昧的平民。字形來自於古文字形。

甲骨文字形是把錐子剌進了眼睛而失去了瞳子的形象。在我國奴隸制社會,奴隸主把奴隸的一隻眼刺瞎,防止其逃跑,強迫他們勞動。因此,「民」的本意是奴隸。金文沿用甲骨文字形,從金文至楷書字形沒有變化。

《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民」是百姓之義。

《穀梁傳·成公元年》:「古者立國家,百官具,農工皆有職以事上。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民」是從事某種職業的人之義。

《左傳·哀公十六年》:「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盜賊之矢若傷君,是絕民望也。」「民」是民眾之義。

《淮南子》:「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本也,國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時,下盡地財,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長,五穀蕃殖。」「民」是泛指人之義。

宋蘇軾《賀時宰啟》:「民社非輕,猶承宣而惴惴。天淵靡外,亦戾躍以欣欣。」「民」是民間之義。

「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一部分。就是所有執法活動都要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與願望,體現廣大人民的情感與要求,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正當利益,為人民群眾有效地行使民主權利,參與國家和社會管理,自主地從事各種正當的經濟、社會、文化活動,合理地追求生存和生活狀態的改善,提供法律上的支持與保護。本質上是「人民利益至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等政治理念在法治領域的體現和延伸。在我國歷史上有許多剛正不阿、執法為民的清官名臣,宋代著名的龍圖閣直學士包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東)人,是北宋名臣。他廉潔奉公、品德剛毅,鐵面無私,且英明果斷,敢於替百姓申冤,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美譽。曾歷任開封知府、御史中丞、三司使、任樞密副使等職。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包拯執法剛正不阿在出任廬州知府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廬州是包拯的家鄉,他的親朋故舊很多人以為可得到庇護,幹了不少仗勢欺人,甚至擾亂官府的不法之事。包拯堅決大義滅親,以示警戒。當時,他的從舅犯法,包拯在公堂上將其依法責打一頓,自此,親舊再不敢胡作非為。任開封知府時,他整頓吏風,改革訴訟制度。以前,凡有告狀者,必須先將狀紙交給守門的府吏,再由府吏轉呈,是否審理,何時審理,則由府吏通知。府吏常常藉此敲詐勒索,營私舞弊,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錢財而告狀無門。包拯革除此弊,大開正門,使告狀者可直接至公堂見官遞狀,自陳冤屈,於是審案也更能公正合理。

開封府治下有很多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素來難以治理。包拯到任後,凡以私人關係請託者,一概拒絕,將開封治理得"令行禁止"。也正因他執法嚴峻,不徇私情,"威名震動都下","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有一年,開封府發大水,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原來是因開封附近的惠民河河道阻塞,水無法排洩。包拯經過調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權貴霸佔河道,在上面修築私人花園、亭臺樓閣。包拯即刻下令,要求這些人把河道上的建築自行拆除。有個權貴依仗自己的國戚背景拒不拆除。包拯派人去催促,那人強詞奪理,並且拿出一張地契,說那塊地是他購買所得。包拯仔細檢查,發現那張地契是偽造的。包拯勒令那人拆掉花園,同時還寫了一份奏章向朝廷奏明此事。最後,那人只好將花園拆除。後來,包拯又疏浚河道,使洪水洩入大河,上報朝廷,開倉放糧,賑濟災民,老百姓又過上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政績卓著,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他去世的噩耗傳出時,朝野震驚,全城盡悼,"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衢路"。

常用詞語:民生、黎民、民風、民眾、愛民如子、益國利民、敬天愛民、救民水火、民窮財勁、民淳俗厚、民殷國富等等。

請欣賞書法作品

作者:曹善華

作品釋文

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棉。

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釃酒密如泉。

況鍾詩《貽耆民》

撰文:曹善華

原標題:《「善華說字」之「民」》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善立善施 用民法典更好保障人民權益
    推動民法典更好實施,考驗善立的水平,更考驗善施的能力。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從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說起
    那麼古今學者之所以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讀成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學者王蔚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辨析》一文中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沒有從整體思想上去把握孔子,這樣就有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之感;二是以自己的好惡來解釋。喜歡者極力為孔子辯解,如何晏與邢昺,不喜歡者則極盡詆毀之能事,如范文瀾與馮友蘭。好者使其偏,惡者使其冤。
  • 【地評線】秦平:善立善施 用民法典更好保障人民權益
    推動民法典更好實施,考驗善立的水平,更考驗善施的能力。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
  • 「地評線」秦平:善立善施 用民法典更好保障人民權益
    推動民法典更好實施,考驗善立的水平,更考驗善施的能力。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涵養組工幹部的民本情懷
    「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組工幹部要時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忘公僕身份,涵養民本情懷,切實察民之所需,緩民之所憂,解民之所難,當好群眾的貼心人。  涵養好「下得去」的民本心境。古語云:「善治必達情,達情必近人」。只有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 【法治之基】善用村規公約「軟法」之鑰 打開城鄉社區「善治」之門
    【法治之基】善用村規公約「軟法」之鑰 打開城鄉社區「善治」之門 2020-09-11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道德經》65章問答:「古之善為道者」辯正
    文 | 楊吉德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娛)之也。問:帛書甲本寫為:「故曰:為道者。」乙本為:「古之為道者。」王弼本和通行本:「古之善為道者。」哪種說法更接近原義呢?答:通行本在流傳過程中修改太多,偏離原義最遠,這是毋庸置疑的。
  • 王素|從陸贄到袁黃——「善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性善之論,原出孟子;性惡之論,原出荀子。孟子是儒家的正統代表,故《孟子》一書,能入「十三經」。其《滕文公上》說滕文公為世子,見孟子,孟子為之「道性善」,趙岐注云:「孟子與世子言人生皆有善性。」又《告子下》云:「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趙岐注云:「答曰然者,言人皆有仁義之心。」
  •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二十五個世紀前,中國先哲老子曾經說過這樣的名言,讓我們受用至今:「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隱惡揚善,利物救民
    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265【格言】隱惡揚善,利物救民。左手為善,右手為惡,這就是寓意隱惡揚善。儒家見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天。看到其他人不好不光彩的地方,看到別人的缺點缺陷,不要拿出來宣揚、宣說,要替他掩藏幾分,隱惡並非是不治惡,而是治惡卻少讓民眾見其惡。因多見惡則見怪不怪,習慣成自然。
  • 每日一善文案|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從善者吾近之,從惡者吾遠之。百年養善不足,一日毀之有餘。行善助人是舍,心安積德是得。行善不必人知,積德無需他曉。行善不期獲報,自然夢穩心安。6.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善不可不弘,惡不可不去。善心人人有,快樂你我他。善念養善心,善心生善念。德不積不厚,善不行不成。人往高處走,善在心中留。至寶不常現,至善不常有。行莫於恭敬,善莫於用心。由善入惡易,由惡入善難。
  • 聖經故事丨以色列民攻陷艾城之戰,堪稱古代戰爭的經典
    古聖經殘片以色列民過約旦河的第一戰是攻佔雄偉堅固的耶利哥城。由於以色列民對耶和華的信心和順服,跟隨著耶和華神的約櫃繞城七日,城牆倒塌,以色列人攻佔了耶利哥城。亞幹和他所貪藏的當滅之物被帶到亞割谷,以色列民照摩西律法用石頭打死了亞幹,用火焚燒了一切汙穢之物,亞幹因著貪心犯罪而死亡。神是聖潔公義的,絕不容忍罪的敗壞,當猶太百姓承認自己的罪,對付離棄了罪,他們便如鷹展翅上騰重新得力,神的祝福臨到,決不耽延!
  • 格瑞那達拉薩格瑟六善酒店|開啟六善天堂之夢
    花園小徑由回收而來的肉豆蔻殼和可可豆殼鋪設而成,呼應格瑞那達「香料之島」的歷史傳統。專屬的私人天地建於懸崖上的幾棟現代化別墅坐享加勒比海微風與270度景觀視野,可供出售。這幾棟分別為三居室和四居室的別墅,錯落有致地分布於21,500平方英尺(2000平方米)的山丘園林之間,採用生態環保屋頂。每棟均配有長達56英尺(17米)的無邊泳池以及環繞的甲板。
  • 民本思想與君主之私:貫穿明代發展史的君臣之爭
    在土木堡之變中,國家即將面臨瓦剌兵臨城下的困局,這時兵部侍郎于謙站出來表示堅決抵抗瓦剌,明朝就這樣在沒有皇帝的情況下與瓦剌戰鬥,依靠的都是大臣們的出謀劃策,最終才成功地把瓦剌趕到了塞外。土木堡之變證實了大臣們正確的政治見解和明英宗為君的失敗之處,況且國家的危機都是依靠于謙這樣意志堅定的大臣們去解決的,所以大臣們也就沒有必要去聽命於一個失敗的皇帝,在這個過程中,大臣們的力量開始增長。
  • 孫中山民本思想的內涵:改善民生與實業救國
    以民為本,天下為公,彰顯孫中山民本思想的底色 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廖大偉教授認為,孫中山民本思想確實存在,細分其具體表述,裡面充滿「民本」色彩。孫中山的民本思想既不同於傳統「民本」,也不同於西方「人本」,它兼而有之,又各摒棄。以時間為序縱向看,其民本思想有起伏與變化,但為民的初衷堅定不移,始終沒變。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文/炳睿《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大家都認為一件事物善,這裡面就有不善的一面了。所以,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這些名相都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好尚取捨偏私之心假立的,所以也是互相依存的。所以聖人以無為之心(客觀的,不執於名相的,無偏私的心)來應事,用實際行動而不是用口頭說教來教化人民。
  • 聖經丨橄欖樹代表以色列民與耶和華的關係
    神的國包括屬天的「教會」和屬地的「天國」,「那效法亞伯拉罕之信」的教會和「屬乎律法」的天國都是聖潔的。使徒保羅警戒聖徒,雖然以色列民中有幾分瞎眼的被折下來,但外邦人不可向他們誇口,因為不是枝子託著根,乃是根託著枝子。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問計於民:中國共產黨創造奇蹟的重要密碼
    從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始終注重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在制定重大方針政策和中長期發展規劃時,除了加強頂層設計外,也高度重視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取得了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事業的一個個勝利,進而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可以說,問計於民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鑄就輝煌、創造奇蹟的重要密碼,而且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在新時代從容應對各種風險與挑戰的有力武器。
  • 重慶掌故 | 北碚鄉民為什麼把盧作孚叫盧鬍子?
    他們來後,自己到處看,宋希尚先生去問北碚和溫泉的鄉民,對盧作孚先生的感想。結果回答都是沒有好感。原因呢?有一點點過失,即遭峽防局責罰甚至拘役。宋希尚先生問盧先生為鄉民謀福利,怎麼沒一點感恩呢?鄉民則支吾無言以對。兩位先生這樣就感到驚訝了,若知道鄉民們背地裡稱峽防局局長盧作孚為盧鬍子,那還不得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