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5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曹善華書法網 ,作者曹善華
曹善華書法網
曹善華書法作品欣賞
為進一步加強文化育警工作,大力營造警營文化氛圍,改版升級後的「津北紅色鐵軍」推出「善華說字」欄目,通過深度解析漢字的來源、演變、釋義和典故,再加上相應的書法作品,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激發民警學習熱情,用文化堅定忠誠警魂、培育優良警風、凝聚警心警力、激勵奮進鬥志。第二期請大家一起來學習了解漢字「民」。
執法為「民」
「民」是象形字,本義:奴隸。引申義:平民、人類等。古人稱土著者為「民」,外來者為「氓」。
《說文》:「民,眾萌也。從古文之象。」意思是:民,就是愚昧的平民。字形來自於古文字形。
甲骨文字形是把錐子剌進了眼睛而失去了瞳子的形象。在我國奴隸制社會,奴隸主把奴隸的一隻眼刺瞎,防止其逃跑,強迫他們勞動。因此,「民」的本意是奴隸。金文沿用甲骨文字形,從金文至楷書字形沒有變化。
《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民」是百姓之義。
《穀梁傳·成公元年》:「古者立國家,百官具,農工皆有職以事上。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民」是從事某種職業的人之義。
《左傳·哀公十六年》:「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盜賊之矢若傷君,是絕民望也。」「民」是民眾之義。
《淮南子》:「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本也,國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時,下盡地財,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長,五穀蕃殖。」「民」是泛指人之義。
宋蘇軾《賀時宰啟》:「民社非輕,猶承宣而惴惴。天淵靡外,亦戾躍以欣欣。」「民」是民間之義。
「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一部分。就是所有執法活動都要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與願望,體現廣大人民的情感與要求,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正當利益,為人民群眾有效地行使民主權利,參與國家和社會管理,自主地從事各種正當的經濟、社會、文化活動,合理地追求生存和生活狀態的改善,提供法律上的支持與保護。本質上是「人民利益至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等政治理念在法治領域的體現和延伸。在我國歷史上有許多剛正不阿、執法為民的清官名臣,宋代著名的龍圖閣直學士包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東)人,是北宋名臣。他廉潔奉公、品德剛毅,鐵面無私,且英明果斷,敢於替百姓申冤,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美譽。曾歷任開封知府、御史中丞、三司使、任樞密副使等職。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包拯執法剛正不阿在出任廬州知府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廬州是包拯的家鄉,他的親朋故舊很多人以為可得到庇護,幹了不少仗勢欺人,甚至擾亂官府的不法之事。包拯堅決大義滅親,以示警戒。當時,他的從舅犯法,包拯在公堂上將其依法責打一頓,自此,親舊再不敢胡作非為。任開封知府時,他整頓吏風,改革訴訟制度。以前,凡有告狀者,必須先將狀紙交給守門的府吏,再由府吏轉呈,是否審理,何時審理,則由府吏通知。府吏常常藉此敲詐勒索,營私舞弊,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錢財而告狀無門。包拯革除此弊,大開正門,使告狀者可直接至公堂見官遞狀,自陳冤屈,於是審案也更能公正合理。
開封府治下有很多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素來難以治理。包拯到任後,凡以私人關係請託者,一概拒絕,將開封治理得"令行禁止"。也正因他執法嚴峻,不徇私情,"威名震動都下","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有一年,開封府發大水,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原來是因開封附近的惠民河河道阻塞,水無法排洩。包拯經過調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權貴霸佔河道,在上面修築私人花園、亭臺樓閣。包拯即刻下令,要求這些人把河道上的建築自行拆除。有個權貴依仗自己的國戚背景拒不拆除。包拯派人去催促,那人強詞奪理,並且拿出一張地契,說那塊地是他購買所得。包拯仔細檢查,發現那張地契是偽造的。包拯勒令那人拆掉花園,同時還寫了一份奏章向朝廷奏明此事。最後,那人只好將花園拆除。後來,包拯又疏浚河道,使洪水洩入大河,上報朝廷,開倉放糧,賑濟災民,老百姓又過上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政績卓著,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他去世的噩耗傳出時,朝野震驚,全城盡悼,"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衢路"。
常用詞語:民生、黎民、民風、民眾、愛民如子、益國利民、敬天愛民、救民水火、民窮財勁、民淳俗厚、民殷國富等等。
請欣賞書法作品
作者:曹善華
作品釋文
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棉。
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釃酒密如泉。
況鍾詩《貽耆民》
撰文:曹善華
原標題:《「善華說字」之「民」》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