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摩第一百一十一講 二十四緣(五)-無間緣、等無間緣

2021-02-19 明行禪院

二十四緣(五)-無間緣、等無間緣

各位早上好!我們一起來禮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我們講二十四緣裡面的無間緣。

前面我們學過心路過程就知道,一個心生起之後,滅掉,另外一個心即刻就會生起,又滅掉,再一個心又相續地生起、滅去。心路裡面的心就是這樣子一個接一個生起滅去,生起滅去,期間毫無間隔。每一個心之間的緣力就是無間緣。也就是說前前之心與後後之心之間的緣就叫做「無間緣」。

無間緣是指屬於緣法的名法導致屬於緣生法的名法,在它滅盡之後即刻生起,以便沒有其它名法可以插入在它們之間。

 

(1)心的定律。無間緣的最好的解釋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心的定律。心是怎麼樣子一個接一個生起,這個是心的定律。心的生起並不是雜亂無章、毫無秩序的,它是有一定的規律,是有一定的法則的。

每一個心識的生起都是由無數的力量所資助而產生。比如眼識,當眼睛裡的眼淨色與色境相遇的時候,色境以所緣緣的力量,支持與贊助眼淨色,而後產生眼識,也就是所謂的看見。

眼識的生起除了有色境以外,還必須有想去看色境的作意心所。還必須有足夠的光,明亮到能夠看到色境。最重要的是眼睛裡面需要有眼淨色。因此,必須具備四個條件:眼淨色、色境、光線、作意,才能讓眼睛產生眼識,形成看見的事實。如果這四個條件不具足的話,任何人都是沒有辦法創造眼識的。同樣的,當這四個條件都具足的時候,也沒有任何人、任何神明可以阻擋眼識的產生。

眼識生起之後,緊接著就是一個接受色境的心生起,它看見、接受。就好像有一個客人來到家門口敲門的時候,主人應聲後開門,看到是某某人後才叫他進門,這個領受心就是這個功能。先接觸這個外境,看見外境,然後接受這個外境,此後緊接著又一個心生起,審查推度這個境,是好還是不好。這個接受境的心之後,緊接著就是推度境的心生起,所以領受心之後跟著的是推度心,推度心之後跟著的就是確定心。

這個推度就很像什麼呢?比如,有客人來訪,敲門,主人開門後,很快心裡就會冒出一個念頭,他是什麼事來訪的呢?然後就會開始確認,確定之後大家才能坐下來一起說事情。確定心之後生起的就是享受色境的速行心。

這就是心識生起的情況。不論哪一種心生起,它的運作方式都是這樣一個緊接著一個。聽見、聞到、嗅到、嘗到,這些心路過程都是如此的,這是五門心路過程的定律,心的定律。

五門心路結束之後,就回到有分,進入離心路過程。心的流程,是秩序井然、分明清楚的。這樣的過程就是心路過程。

世間還有其它的定律,比如:

(2)時節定律。某個季節某些植物會開花,某些植物會結果,這個叫做時節定律。當然現在我們也有一些反季節的大棚鮮花、瓜果、蔬菜等等,但這是人為造作的,並不是自然的,自然有它自然的時節定律。

(3)種子定律。你播種鳳仙花的種子,它不可能產生罌粟花。你播種小麥的種子,它不可能產出大豆對嗎?所以播什麼種子,長出什麼果,這是一定的。種子有它獨有的特性,這個叫做種子定律。

(4)業的定律。業力以它的方式支援果報的成熟,這個業的定律,後面講業緣的時候會詳細說明。

(5)法的定律。在菩薩們結生的時候大地一定會震動,這是由於菩薩們的功德威力夠強烈、夠有力量。菩薩指的是已經被某位佛陀授記未來將成佛的有情。比如我們的佛陀喬達摩佛,他沒有成佛之前在輪迴裡投生的每一世,我們都稱他為菩薩。

所以世間有五種定律,時節定律、種子定律、業的定律、心的定律、法的定律。

在心的定律裡面,每一個心之間是以無間緣生滅的。而在輪迴的過程中,從這一生的生死,到下一生的生死,它的過程其實也是無間緣。當這一生的死亡心生起滅去後,毫不間斷地生起了下一個心,這個心叫做結生心,結生心連繫前一世與下一世。結生心滅去後,生起有分心,有分心生滅十六次,然後生起生命中的第一個意門心路過程,執著於自己的新生命,它以自己的新生命為所緣,執著於新的生命。這個執著,不管是出生在哪一界,梵天或者人道,或者畜生界或者地獄,有情生命從出生的第一個意門心路開始,就執著新的一生。從第一個意門心路開始後,心路就一直延續,直到這一期生命結束的死亡心。死亡心生起滅去後,中間沒有任何的間隔,馬上又一個結生識緊接著生起,新的一世又開始。所以生死輪迴,它只是心的生滅之流而已,這種心的生滅中間是沒有間斷的,叫做「無間緣」。

心是沒有任何形狀的,它不是圓的,也不是扁的。雖然我們不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到它,但是我們能夠感覺到它。我們知道在一切時、一切處,永遠都是有心識的生起。

同一個時刻會不會有兩個心念生起呢?這是不可能的,絕對是一個接著一個生滅、生滅的,這是心之定律,它是不可能兩個心同時在一個時間生起的,一定是一個接著一個生起而後滅去。這期間是什麼力量在支持?是由於無間緣的力量在支持。就像古代的傳統,當一個國王駕崩的時候,一定由長子來繼承王位,期間沒有間隔。無間緣的圖片,我們看到左上角一個躺著的人,他表示剛剛過世的國王,然後一個坐著的王,那就是新接替的王,馬上登基上位。期間是沒有間隔的。

第二幅畫是等無間緣,表示當一個王放棄王位出家修行後,馬上有一個人來繼承他的位置,之間也是沒有間隔的。 

心與心相續生起滅去的過程之間沒有任何的間隙。 它是一連串連續不斷的生滅過程。它的連續性是非常緊密的,緊密到幾乎完全無法分離。幾乎無法分離,不能說完全,幾乎無法分離,讓我們無法認清他們其實是不同的兩個心識。對於我們的覺知力來說,甚至我們根本就不可能分出一個一個的心路過程。我們能覺知到的,只是一連串的心路過程的一個總和而已。所以,心的連續性,它是非常綿密的。心相續非常的密集,這就是由於等無間緣的力量,讓心與心之間,完全沒有任何間隔。

現在為止我們講了:因緣、所緣緣、俱生緣、無間緣、等無間緣。後後的緣法會以前前的緣法作為基礎,一個先前生起的心,以等無間緣的力量支持後面生起的心的時候,它有因緣的存在。六個因中的任何一個因,就像樹紮根一樣,它會系取某個所緣境。所緣境的存在就有了所緣緣,一旦當這些境強烈到成為增上的時候,就完全沒有辦法脫離這個境。這就是增上緣。因此,當我們在說某一種緣的時候,不是只在談這個緣而已,前面所講的這些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無間緣、等無間緣等等,全部都以各自的力量相互支持,相互依存著。

所以,我們在考慮一個境的時候,一個情境的時候,我們要明白,期間是有各種緣力在相互作用的,它並不是獨立的,並不是獨立依靠某一種緣力,而是依靠很多種的緣力在相互地支持,相互地支撐。

好,今天關於無間緣與等無間緣就講到這裡,我們一起來回向:

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登無上涅槃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精選內容---


點擊以下「藍色字體」回顧精選內容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回顧往期阿毗達摩

二十四緣(一)

二十四緣(二)-(上)      (下)

二十四緣(三)-所緣緣(上)     (下)

二十四緣(四)-增上緣(上)     (下)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發趣摸象——無間緣與等無間緣(二)(上)(二十四緣講記•第十二講)
    我們接著學習無間緣和等無間緣的內容。無間緣和等無間緣是很重要的緣。從因緣、所緣緣、增上緣到無間緣和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講到的是單個的心、單個的名法。當然,所緣緣能支持整條心路生起來,但它仍是針對單個名法來作用的,每個名聚都需要依靠某一特定的所緣才能生起。然而,無間緣和等無間緣則不同,它們作用於整個生命相續流。
  • 發趣摸象——無間緣與等無間緣(一)(中) (二十四緣講記·第十一講)
    這裡參與並能完全發揮作用的緣力有五種:無間緣、等無間緣、親依止緣、無有緣、離去緣。業緣的緣力也可發揮適當的作用。這裡參與並能完全發揮作用的有五種緣力:無間緣、等無間緣、親依止緣、無有緣、離去緣。這裡參與並能完全發揮作用的有五種緣力:無間緣、等無間緣、親依止緣、無有緣、離去緣。另外,由於出世間果心速行與唯作速行(除去最後一個速行)也涉及重複緣,即重複緣的緣力在此也可發揮適當的作用。
  • 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唯識家又將一切緣,即條件分為四類----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要了解阿賴耶緣起,非先了解這四緣不可。一切果由因緣親生,其餘諸緣只能影響生果,所以在阿賴耶緣起中,因緣最為重要。它的機理不出三類----第一類,前一剎那種子生起,後一剎那的同類種子。注意是同類,所以善生善,惡生惡。第二類,種子生起同一剎那的同類現行。第三類,現行與生起時,燻第八識,同時生起同類的種子。
  • 阿毗達摩第九講 色法—五淨色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我們講五淨色。五淨色: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身淨色。現在我們來看《阿毗達摩》裡面是如何來陳述眼睛這種對外部的感官系統。眼睛是由很多色法構成的,不同種的色法構成的,眼睛裡面有54種色法。眼睛裡最主要的能夠起識別境相的這個色法叫做眼淨色,它只是這54個色法之中的一種而已。那這54種色法是什麼?有六類,第一個是眼十法聚,第二個身十法聚,第三個是性根十法聚,第四個是時節生八法聚,第五個是心生八法聚,第六個是食生八法聚。
  • 阿毗達摩實修——精進心所的作用(雲端阿毗達摩第32講)
    阿毗達摩裡提到的有二十二種根,其中一個根就叫精進根。我們經常講「五根平衡」,精進根和定根要平衡,信根和慧根要平衡,念根一直要強。我們講心識類似於董事長,思心所相當於總理。這個董事長有點像「君主立憲」中的元首,它不怎麼管事,只識知目標,真正幹活的是首相——思心所,下面還有各種心所來配合它。能稱為根的類似於大臣、內閣部長,比如教育部負責教學,交通部負責交通,精進部負責幹嘛?它負責壓倒懈怠。懈怠一出來就壓倒它,昏沉、睡眠一出來就把它們壓倒,從而讓心一直保持做主的狀態,輔佐心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完。
  • 佛學佛教的四緣是哪四緣?是什麼意思?
    --                  四緣是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
  • 南懷瑾老師:三界九地,皆容互作等無間緣
    你要把這個道理曉得了以後,你曉得「三界九地,皆容互作等無間緣」。有時候你心情好的時候跟人家來談話呢,態度也蠻好、神氣也蠻好,那你是天人境界跟人家講話;有時候你那個恨人家的時候,跟人辦交涉講話,你是個魔鬼境界講話!當然所得的果報是魔鬼的果報。所以要注意喲!你說什麼叫修行?我現在告訴你們不是講笑話哦!你們真懂得修行,應該這些道理自己都懂得。
  • 緣概說 | 因緣:三美因與結生、如何造下殊勝三因善業
    然而,欲界心路是七個速行,兩個彼所緣,心路滅去後落入有分;我們要「飛」起來,彼所緣和有分這段就要扔掉,要從生起一段一段的意門心路過程,轉變為生起一長串的廣大速行心。但是,心一個接一個生起來需要前面的心以無間緣和等無間緣來支持後面的心生起,如果我們的有分心裏面沒有慧根,就沒有足夠的緣力支持禪那速行生起,就像飛機跑道上一段就出現一個坑,一段就出現一個坑,這飛機永遠都飛不起來。
  • 《阿毗達摩》 下
    第 27 講 緣起(二)五、十二支緣起(續)第八,六處(saëàyatana)「引導來者伸展及擴大故為『處』(àye tanoti àyata¤ca nayatãti àyatanaü)。」相、味、現起、近因六處的特相是範圍;作用是見、聞、嗅、嘗等;現起為名法生起的依處和門;近因是名色。
  • 緣來緣去,緣盡緣散,緣來是我
    人生的腳步走得太匆忙,眨眼間已在不惑之間徘徊,所以我是否應該學會,停下來笑看風雲,坐下來靜賞花開,沉下來平靜如海,定下來靜觀自在,閒下來品茶自省。心境平靜無瀾,萬物自然得映,心靈靜極而定,剎那便是永恆。
  • 淨空法師:緣生法,人需要哪四種緣?
    經上講的四緣生法。四緣生法是講有情眾生,植物是要兩種緣,一種就是因,因也算是緣,親因緣,那就是種子;第二個增上緣,那就是它所需要的條件。而像我們人、動物,就要四種緣,四種緣要不具足,就不可能發生。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四種緣,這是佛法裡常講的。
  • 阿毗達摩第四十三講 美心所之念心所(2)
    (4)無痴正知。觀照一切名法和色法的無常、苦、無我的實相,這個就是無痴正知。無痴就是慧,就是有智慧。所以正知有這四種正知。這是第三種身念處修法。第四種是三十二身分。把身體分成三十二個部分,來反覆觀照這些身體的組織,作意這些身體的不淨,這叫做三十二身分。
  • 有緣無分的愛,一生惦念
    有緣無分的愛,太殘酷,但是也很美好,一見鍾情,卻只能不遠不近地看著,默默思念,也不能糾纏,任由緣分從身邊來了又走,而自己卻一直沒有放下。這世上,有些愛,註定今生得不到,有些情,註定今生念念不忘,有些人,註定今生各自天涯,但是愛一直相隨,一生默默牽掛。無論海角與天涯,你若安好,我便晴天。
  • 六因、四緣、五果
    二者同時具足同所依、同所緣、同行相、同時、同事等五義,故稱「相應因」。         遍行因:遍一切的雜染法,而能生起煩惱的原因,名為遍行因,又名十一行惑。         異熟因:異熟,是異類而熟的意思,舊譯為果報。指善惡的因,產生了非善非惡的無記果。這是從得果的性質上來區別,和同類因、遍行因不同。
  • 阿毗達摩第二十二講 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心所
    一 境 性今天我們要講一境性、名法命根和作意。一境性也就是心只取一個目標的狀態。把心固定在一個所緣上,心跟對象結合的狀態就是心的一境性。它的特相是不散亂,作用是統一相應的名法,表現為平靜。所有的心裏面都有一境性這個心所,因為它,心才能成功的取得目標、認知對象,所以心一境性才能令我們的心專一,它執行把心專注於對象這個作用。
  • 無花的果,無了的緣
    《無花的果,無了的緣》
  • 12星座有緣無份的戀人
    有時天意弄人,你喜歡的人總是與有緣無份,究竟是什麼你們的愛情走向另一端呢?從星座來看看你跟哪些註定有緣無份呢?
  • 佛法說的緣到底指什麼?
    佛法說的緣一般是指助緣,就是要讓種子起顯現,必須要有助緣,善的種子顯現,和惡的種子顯現,都必須要有助緣的滋潤,才能顯現那個果報。那緣的種類有哪些呢?一般分為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其實以因緣法的角度來說,還要加上因,因也是一種緣,叫親因緣。萬法唯心識變現,那心法生起的緣又有哪些?心法又是如何依靠緣來讓種子在心上迅速顯現呢?心法的生起必須要有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在加上親因緣。對著心法來說,就是心識所生的法叫心法。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4):依彼轉和緣彼區別在哪?
    於凌波居士的《唯識三十頌講記》中有許多疑問,其中之一就是所依門中所講的這一段:「凡心識生起,必有所依。如前五識依於五根,第六識依於第七識,而第七識末那識所依的,是第八阿賴耶識。」這裡面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為什麼前五識是依五根(眼耳鼻舌身)?而從第六識開始卻是依第七識,第七識依第八識呢?
  • 情感扎心語錄:有緣無分,情深緣淺的真愛
    情感扎心語錄:有緣無分,情深緣淺的真愛也許每個人都把過去藏在心中。 我們不是表達我們所有的感情,真正的愛,也不必走向黃昏。成為夫妻,能夠默默地陪伴在對方身邊當然很溫暖。但是,除此之外,世上還有另一種真愛,有緣,稱之為緣淺。因為相遇,有緣,因為愛,所以愛情深厚,因為不能成為夫妻,因為沒有離別,不能相依,所以緣分很淺。想一個人也不能在一起的味道,除了有過真正經歷的人,沒有人理解這種痛苦,也不理解那是多麼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