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緣(五)-無間緣、等無間緣
各位早上好!我們一起來禮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我們講二十四緣裡面的無間緣。
前面我們學過心路過程就知道,一個心生起之後,滅掉,另外一個心即刻就會生起,又滅掉,再一個心又相續地生起、滅去。心路裡面的心就是這樣子一個接一個生起滅去,生起滅去,期間毫無間隔。每一個心之間的緣力就是無間緣。也就是說前前之心與後後之心之間的緣就叫做「無間緣」。
無間緣是指屬於緣法的名法導致屬於緣生法的名法,在它滅盡之後即刻生起,以便沒有其它名法可以插入在它們之間。
(1)心的定律。無間緣的最好的解釋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心的定律。心是怎麼樣子一個接一個生起,這個是心的定律。心的生起並不是雜亂無章、毫無秩序的,它是有一定的規律,是有一定的法則的。
每一個心識的生起都是由無數的力量所資助而產生。比如眼識,當眼睛裡的眼淨色與色境相遇的時候,色境以所緣緣的力量,支持與贊助眼淨色,而後產生眼識,也就是所謂的看見。
眼識的生起除了有色境以外,還必須有想去看色境的作意心所。還必須有足夠的光,明亮到能夠看到色境。最重要的是眼睛裡面需要有眼淨色。因此,必須具備四個條件:眼淨色、色境、光線、作意,才能讓眼睛產生眼識,形成看見的事實。如果這四個條件不具足的話,任何人都是沒有辦法創造眼識的。同樣的,當這四個條件都具足的時候,也沒有任何人、任何神明可以阻擋眼識的產生。
眼識生起之後,緊接著就是一個接受色境的心生起,它看見、接受。就好像有一個客人來到家門口敲門的時候,主人應聲後開門,看到是某某人後才叫他進門,這個領受心就是這個功能。先接觸這個外境,看見外境,然後接受這個外境,此後緊接著又一個心生起,審查推度這個境,是好還是不好。這個接受境的心之後,緊接著就是推度境的心生起,所以領受心之後跟著的是推度心,推度心之後跟著的就是確定心。
這個推度就很像什麼呢?比如,有客人來訪,敲門,主人開門後,很快心裡就會冒出一個念頭,他是什麼事來訪的呢?然後就會開始確認,確定之後大家才能坐下來一起說事情。確定心之後生起的就是享受色境的速行心。
這就是心識生起的情況。不論哪一種心生起,它的運作方式都是這樣一個緊接著一個。聽見、聞到、嗅到、嘗到,這些心路過程都是如此的,這是五門心路過程的定律,心的定律。
五門心路結束之後,就回到有分,進入離心路過程。心的流程,是秩序井然、分明清楚的。這樣的過程就是心路過程。
世間還有其它的定律,比如:
(2)時節定律。某個季節某些植物會開花,某些植物會結果,這個叫做時節定律。當然現在我們也有一些反季節的大棚鮮花、瓜果、蔬菜等等,但這是人為造作的,並不是自然的,自然有它自然的時節定律。
(3)種子定律。你播種鳳仙花的種子,它不可能產生罌粟花。你播種小麥的種子,它不可能產出大豆對嗎?所以播什麼種子,長出什麼果,這是一定的。種子有它獨有的特性,這個叫做種子定律。
(4)業的定律。業力以它的方式支援果報的成熟,這個業的定律,後面講業緣的時候會詳細說明。
(5)法的定律。在菩薩們結生的時候大地一定會震動,這是由於菩薩們的功德威力夠強烈、夠有力量。菩薩指的是已經被某位佛陀授記未來將成佛的有情。比如我們的佛陀喬達摩佛,他沒有成佛之前在輪迴裡投生的每一世,我們都稱他為菩薩。
所以世間有五種定律,時節定律、種子定律、業的定律、心的定律、法的定律。
在心的定律裡面,每一個心之間是以無間緣生滅的。而在輪迴的過程中,從這一生的生死,到下一生的生死,它的過程其實也是無間緣。當這一生的死亡心生起滅去後,毫不間斷地生起了下一個心,這個心叫做結生心,結生心連繫前一世與下一世。結生心滅去後,生起有分心,有分心生滅十六次,然後生起生命中的第一個意門心路過程,執著於自己的新生命,它以自己的新生命為所緣,執著於新的生命。這個執著,不管是出生在哪一界,梵天或者人道,或者畜生界或者地獄,有情生命從出生的第一個意門心路開始,就執著新的一生。從第一個意門心路開始後,心路就一直延續,直到這一期生命結束的死亡心。死亡心生起滅去後,中間沒有任何的間隔,馬上又一個結生識緊接著生起,新的一世又開始。所以生死輪迴,它只是心的生滅之流而已,這種心的生滅中間是沒有間斷的,叫做「無間緣」。
心是沒有任何形狀的,它不是圓的,也不是扁的。雖然我們不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到它,但是我們能夠感覺到它。我們知道在一切時、一切處,永遠都是有心識的生起。
同一個時刻會不會有兩個心念生起呢?這是不可能的,絕對是一個接著一個生滅、生滅的,這是心之定律,它是不可能兩個心同時在一個時間生起的,一定是一個接著一個生起而後滅去。這期間是什麼力量在支持?是由於無間緣的力量在支持。就像古代的傳統,當一個國王駕崩的時候,一定由長子來繼承王位,期間沒有間隔。無間緣的圖片,我們看到左上角一個躺著的人,他表示剛剛過世的國王,然後一個坐著的王,那就是新接替的王,馬上登基上位。期間是沒有間隔的。
第二幅畫是等無間緣,表示當一個王放棄王位出家修行後,馬上有一個人來繼承他的位置,之間也是沒有間隔的。
心與心相續生起滅去的過程之間沒有任何的間隙。 它是一連串連續不斷的生滅過程。它的連續性是非常緊密的,緊密到幾乎完全無法分離。幾乎無法分離,不能說完全,幾乎無法分離,讓我們無法認清他們其實是不同的兩個心識。對於我們的覺知力來說,甚至我們根本就不可能分出一個一個的心路過程。我們能覺知到的,只是一連串的心路過程的一個總和而已。所以,心的連續性,它是非常綿密的。心相續非常的密集,這就是由於等無間緣的力量,讓心與心之間,完全沒有任何間隔。
現在為止我們講了:因緣、所緣緣、俱生緣、無間緣、等無間緣。後後的緣法會以前前的緣法作為基礎,一個先前生起的心,以等無間緣的力量支持後面生起的心的時候,它有因緣的存在。六個因中的任何一個因,就像樹紮根一樣,它會系取某個所緣境。所緣境的存在就有了所緣緣,一旦當這些境強烈到成為增上的時候,就完全沒有辦法脫離這個境。這就是增上緣。因此,當我們在說某一種緣的時候,不是只在談這個緣而已,前面所講的這些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無間緣、等無間緣等等,全部都以各自的力量相互支持,相互依存著。
所以,我們在考慮一個境的時候,一個情境的時候,我們要明白,期間是有各種緣力在相互作用的,它並不是獨立的,並不是獨立依靠某一種緣力,而是依靠很多種的緣力在相互地支持,相互地支撐。
好,今天關於無間緣與等無間緣就講到這裡,我們一起來回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登無上涅槃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精選內容---
點擊以下「藍色字體」回顧精選內容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回顧往期阿毗達摩
二十四緣(一)
二十四緣(二)-(上) (下)
二十四緣(三)-所緣緣(上) (下)
二十四緣(四)-增上緣(上) (下)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