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概說 | 因緣:三美因與結生、如何造下殊勝三因善業

2021-02-22 一日佛言

那麼,因緣在支助俱生名色生起的時候,它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除了我們前面所講的,貪、嗔、痴與無貪、無嗔、無痴這些心所在內心活動中的表現以外,它們對我們生命的各個面向都有什麼重要影響和作用呢?

一期生命從結生開始。任何一種八大欲界善心留下的業力,在臨終時成熟都能帶來欲界善趣的結生,包括無因、二因和三因結生,結生之地從人道直至欲界天最高天——他化自在天。從二因與三因結生的名法上看,欲界善趣結生的區別無非是有無慧根、悅俱還是舍俱,其他名法都是一樣的;從色法來看,都是四大及其所造色。即便都是悅俱智相應無行心的三因結生,也能跨越人道到他化自在天的廣大範圍。那麼,憑什麼同一種心帶來的生命會有這麼大的差別?除了令生業的力量強弱以外,結生心心所的素質對此影響也很大。其中,是否擁有作為「因緣」之因的無貪、無嗔、無痴三個心所以及它們素質上的差別,對生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首先我們來看,結生心缺少或不具足無貪、無嗔、無痴三美因會對生命造成什麼影響呢?

在人道以及低等天人中有少量是善果報無因結生。無因結生,即結生心中沒有無貪、無嗔、無痴。就像殘缺的樹根不足以支持樹的健康成長一樣,無因結生會導致諸根不具乃至於先天痴呆,不但影響到心智,還直接影響到色身。這是從果報的角度而言。

二因結生者則一定無法證得禪那等各種上人法,包括道果。為什麼?因為沒有慧根。簡言之,禪那心是廣大心,它生起的時候是一長串,不是七個速行,而是無數個。就像飛機在跑道上跑,要慢慢加速,最後才能飛起來;同樣地,當心專注一個目標,越來越穩定,到達近行定的時候,最後要轉變種姓,從欲界的意門心路過程變成色界的禪那速行。然而,欲界心路是七個速行,兩個彼所緣,心路滅去後落入有分;我們要「飛」起來,彼所緣和有分這段就要扔掉,要從生起一段一段的意門心路過程,轉變為生起一長串的廣大速行心。但是,心一個接一個生起來需要前面的心以無間緣和等無間緣來支持後面的心生起,如果我們的有分心裏面沒有慧根,就沒有足夠的緣力支持禪那速行生起,就像飛機跑道上一段就出現一個坑,一段就出現一個坑,這飛機永遠都飛不起來。

那麼同為三因結生者,他們的生命又有什麼區別呢?儘管這種結生都具足猶如深根般給生命提供營養的三因——無貪、無嗔、無痴,但好比樹木有些根深有些根淺,三因結生者的三美因也有強弱之別。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涉及異剎那業緣的力量。

業是什麼?業就是造業當下速行心的狀態,即速行心裡的思心所集合所有其他名法一起造作時各個名法的狀態。作為人,我們今生是善的結生,這說明在上一生臨終那一刻成熟而導致今生結生的業(即過去思所造作之業)一定是八大善心之一。這可能是過去所做的一件善行成熟,例如布施、持戒、禪修、觀智、聽聞佛法、講說佛法等等,無一例外,這些都跟無貪、無嗔、無痴這三因相關⁹。當無貪強大(例如常行大布施)、慈心廣大(無嗔心所強)或具有敏銳的高階觀智等的心造下的業成熟時,就能產生更殊勝的果報。所以,即使是異剎那業緣,它的力量與果報強弱依然跟無貪、無嗔、無痴這三因分不開。由此可見,因緣對我們的生命實在重要!

結生心中無貪、無嗔、無痴三美因不僅會在生命的有分流中持續產生作用,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六根的健康發育和成長;而且在從結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期中,六根以及主要的業生色也是由這帶來結生的令生業的業力產生的。換言之,上一生臨死時成熟而帶來結生的業會一直支持著我們,貫穿這一生。所以,造作這個業當下的無貪、無嗔、無痴心所,其力量的強弱決定了今生生命的品質,包括內心的品質和身體的品質。

 ⁹ 要注意的是,三因的強大與否和具體所做事情的大小並不一定直接相關,例如一個百億富翁捐出了一個億的財產和一個窮人把家裡僅剩的一把米或一片布供養了,哪個無貪更強呢?

過去的已經既成事實我們無法改變,重要的是,現在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提高善業的品質,從而提升未來生命的品質。

舉例而言,我們要去帕奧禪林做一次供養。一位賢友提前一個月開始精心準備,雖然錢不多但是他非常用心。他在隨念三寶的功德、思惟業果法則、內心清淨作意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前思而且從不間斷,一直很歡喜地作準備。獲得邀請之後,他坐飛機到曼德勒,乘車到眉繆,一路都很歡喜,到達禪林更是歡喜。見到帕奧西亞多後,他歡喜地禮敬並供養。供養歸來後,他每每回想起來,內心依然充滿歡喜。這樣的供養,在供養前、供養時、供養後,布施者內心都充滿很強的無貪、無嗔、無痴,這樣善業就能很連貫地傳遞下去。

另一位賢友也去帕奧禪林做供養。他很富有,聽說人家去供養,他想:「我也要去供養,我要做功德主。這一次,我一定要做得跟其他人不一樣,要特別地表現出我們中國人的與眾不同。我要先告訴僧團,我要供養多少,有多麼地豐富,我希望僧團能做各種安排。」結果去溝通的時候,他發現事情並不那麼簡單,不是自己想怎麼做就能怎麼做的,僧團沒有規矩要按施主的意願去安排。所以,雖然他也供養了,卻不太開心。他覺得,僧團怎麼就不能從施主的角度多考慮呢,他越想就越不開心。供養之後,當回憶起供養時,他也會歡喜;但當想起沒有完全如己所願時,就不開心。不過,他所供養的價值數倍於第一位賢友。

大家想一想,如果這兩個人臨終的時候,他們供養帕奧禪林的業都各自成熟,他們未來的生命會有什麼樣的差別?從心路、從二十四緣的角度來看,業的力量強弱跟所施財物的多寡並沒有非常直接的關係:所施財物的多寡跟功德回報關係更大,業的力量則跟造業時心的素質及其前後心流的素質密切相關。雖然第一位賢友供養的價值並不高,但他非常用心,在供養前、供養時、供養後,他的心始終都是持續、穩定的善心,也就是善的心流維持了一連串、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知道二十四緣中,除了有無貪、無嗔、無痴作為因緣,還有增上緣。什麼增上呢?所緣增上、俱生增上。他的所緣是三寶——所緣增上;他具足欲增上、精進增上、心增上和觀增上——俱生增上。他很想去做供養,這是欲增上;他心心念念地在準備供養,這是心增上;他總是妥善地準備布施物,克服自己的懈怠,這是精進增上;他看到供養的利益,這是觀增上即慧增上。而且,這會形成很強的親依止緣。每個心路生起的時候,重複緣、無間緣、等無間緣都在持續地滾動著,將善名法的力量不斷傳遞下去,構成整個供養善業的一長串心路的力量是持續的。

後面這位賢友雖然花了很多錢,但是他一邊準備豐富的物品,一邊又生起很強的慢心,覺得自己了不起;然後帶著期待去和僧團談條件,希望獲得特殊的待遇,當僧團沒有完全滿足他的要求時,他就生起嗔心。當然他還是作了準備,該供養的還是供養,只是不滿、不悅時不時就會生起。這樣的心路是怎樣的呢?有時是悅俱智相應的,有時是貪相應的,有時是貪慢相應的,有時是貪邪見相應的,有時是嗔相應的。這樣一來,這些心路在緣力上就很難形成持續、穩定、從前到後的支持。

當感果的時候,我們相信第一位賢友通常會很容易投生到良好的家庭,甚至能超越人界、投生到天界;第二位賢友就不好說。為什麼?根據業的同一性理,一組業往往是整體相關的,由一連串、非常多的心路才構成一件完整的事情。如果他臨終的時候這個供養業成熟,並且是供養當下悅俱智相應的業成熟,那麼他可能會有一個很好的結生。然而,該業的前思與後思會很自然地成為他結生以及下一生生命期間的支持業或者阻礙業。換言之,這個做供養的悅俱智相應心會產生善的果報——成為有錢人,但是他總是會遇到很多障礙,一生磕磕碰碰,諸事不順。這些都是過去種下的因,其後帶來異熟,從而影響我們的生命。

而可能出現的更倒黴的情況是什麼呢?這個業成熟了,雖然造業的全過程中有生起悅俱智相應的心,但由於中間穿插著許多不善心,心流整體的素質不高,所以成熟的是一個沒有力量、被削弱的二因善心。這個被削弱的二因善心有可能導致這一生是善的無因結生。我們在阿毗達摩學過,低劣的二因善業將導致善的無因結生,或者說,善的無因結生有可能是過去夾雜著很多不善的一個善行所導致的。那就非常吃虧了,對不對?善的無因結生會造成諸根不具。為什麼?因為沒有無貪、無嗔、無痴深深地扎在善的土壤裡提供營養,所以色身不能夠完備,心理素質就更不用說了。

從結生心角度怎麼看因緣呢?以悅俱智相應的三因結生為例:

緣法:無貪、無嗔、無痴

緣所生法:俱生的結生名色。

緣力:緣法以因的緣力緣助緣所生法。

其中,俱生的名法是三十四個名法,即:一個心識、七個遍一切心心所(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六個雜心所(尋、伺、勝解、精進、喜、欲)、二十個美心所(扣除了二無量心所、三離心所)。若以三美因為緣法,則其餘三十一個名法是緣所生法;若以無貪為緣法,這其餘三十三個名法是緣所生法;如此類推。俱生的業生色法是心十法聚、身十法聚以及性根十法聚共三十種色法。

在此,如何理解緣法以因的緣力緣助俱生的緣所生法如根一般地穩固呢?這是說,在結生心生起的時候,無貪、無嗔、無痴這三個緣法,以其因緣力支持悅俱智相應結生的餘下三十一個俱生的名法和三十個俱生的業生色法生起,令它們猶如有深根的樹一般穩固。

相關焦點

  • 【十善業】行十善業最好的地方
    無論是五戒還是十善都是善戒,因為戒能生定,定能發慧;眾生要是具有天界之善、天界之福,那麼才能漸漸和清淨無上的勝妙佛法相應,這才是世尊教導我們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的本意。--摘錄《如何由人天善法轉入菩薩道修行?》十善業對於一般人來說大多耳熟能詳,許多修學者也或多或少都有在行十善業。
  • 禪茶一味:十善業,好因緣
    人與人的因緣總是不同的,求同存異。最近,心裡時常會問起,「修福修慧修因緣」,什麼才是好的因緣?要如何修?記得,在寺廟的觀音殿,有一龕有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月老,求婚姻求姻緣的信眾時常去禮拜。有一次,遇見一對夫婦,他們在糾結要不要拜,因為他們結婚了呀!後來,他們還是去拜了。
  • 菩薩行十善業的一些要點
    了解了十善業與種種五陰世間的關係之後,接下來我們要來探討:幫助菩薩行十善業的一些要點。在《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三中開示:【菩薩有五種法,修行十善業道,能過一切世間。何等為五?一者願,二者安隱,三者深心,四者善清淨,五者方便。又諸菩薩得五種法故,修行無量十善業道。何等為五?一者無量世,二者無量善法,三者無量觀,四者無量盡,五者無量回向。
  • 宏圓法師: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因緣所生法本身沒有自性,佛說諸法皆是因緣所生。佛住世的時候,在王舍城外的竹林精舍講經說法,當時舍利弗和目犍連還是外道的統領,有一天舍利弗在街道上遇到了五比丘之一的馬勝比丘。他看到馬勝比丘的威儀殊勝、舉止安詳心生羨慕,他就知道馬勝比丘的師父肯定非常的了不起,他就上前去問馬勝比丘說,請問你的師父是誰?他平常說一些什麼樣的教法呢?
  • 今日阿彌陀佛聖誕,值此殊勝時節因緣,一定要讀這3部經書!
    《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超越世出世間的相,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證得了這樣的大光明二殊勝 。 實際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如此。從出世間上說,聲聞緣覺雖然出了世間,但還沒有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圓滿;菩薩雖然發起了菩提心,一分一分分證法身,但顯現也是直到等覺菩薩才 位近極果。 而佛陀才是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的。
  • 十二因緣法(合集)
    佛陀教的禪觀是觀五陰的生與滅,其內容就是十二因緣。長老從而糾正將五陰的生、滅認為是剎那生、剎那滅的錯誤,從經典中了解觀五陰的集與滅,即於六入處起觀。長老也說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這個念法只是口訣,要了解整個十二因緣,不能只憑口訣來了解。B 不正思惟起無明無明有因、有緣,什麼是無明的因?
  • 因緣和合
    因緣和合,是指世間的任何一種現象都是由「因」與「緣」和合而成的。世間任何一種現象無不是因緣。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是條件決定存在,而不是自己決定自己的存在;這些條件又會有親疏之別,即主要條件和次要條件。其中,因是主要條件,緣是次要條件;就像耕種,種子是因,而土壤、陽光、水分就是緣。
  • 想要好緣,就要種好因;有因才有緣,才有因緣際會,是不?
    其實也就一個字可以解釋,這個字便是「緣」。我寫文章分享文章是因,你看見我的分享,是緣,你點開了我的文章,便是因緣際會。有因才有緣,想要什麼樣的緣,便要種下什麼樣的因。那趟車每天按時跑便是因,它的時間剛好和我很合適,這便是緣,我剛好需要坐它回家,便是因緣際會。我想要看到文章的人順手點個關注,於是我就要每天寫,每天分享,先種下因。
  • 親歷觀音菩薩海上救度,因緣殊勝拜佛為師
    圖片來源於網絡(一) 觀音菩薩救我合家38人《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有云:「若有百千萬億眾生。後來得知,有人腿上綁滿了金條,還沒來得及念誦「觀世音菩薩」聖號就沉水了,而我們的親朋好友共38人都因持念了「觀世音菩薩」聖號,仰仗南無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威神之力而倖免於難。從此,我心中充滿了對南無觀世音菩薩的感恩,一顆佛緣種子就此種下。後來我和家人漂洋過海,來到了美國。定居美國後,工作之餘我常去寺廟,因為我感恩觀世音菩薩的救度。
  • 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
    同時也是涅槃解脫,菩提寂靜的根本。《楞嚴經》對於真妄二種根本道理,講得十分透徹。二、行行是業行,因為有了無明迷惑妄心,所以於諸法本來無我,妄執有我,本來無法可得,妄執有法。因有我法二執,就起惑造業,就有了業行。無明緣行,是過去惑業的因。
  • 如何治療業障病?
    具體地分析,十二因緣觀的心身緣起可從各個時間相上表現出來,如剎那(一念)十二緣起,相續十二因緣起,三世二重十二因緣和遠續十二緣起等。最具代表性的則是三世十二因緣的心身緣起觀。謂前世的貪瞋痴等煩惱及所造作的身、口、意行為即是無明與行,乃前世之因,從之而緣起了前世命終到今生投胎的神識(即識)。
  •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有何因緣背景?修持淨土極重要的知識
    佛講法什麼時候該概說,什麼時候該詳講,都會分場合、因緣來講。如果從來沒有講過的內容,就一定會詳細說明。佛講法,有廣有深、有廣有略,廣略相入的關係,在任何一個法門、一部經典裡面都有,我們要善於理解佛法。雖然在意思上,我們看不出五十三佛有多重要。但是佛既然講到了,必然有他的深意,只是我們不理解而已。
  • 「善業惡業」的生起和消失,阿羅漢和菩薩有不同對治方法
    打破那個單一不變,主宰性的我,就是在講我是眾因緣和合出來的。有三性叫做善性、惡性、無記性,還有三業,是善業、惡業、不動業,不動業,就是定業,修禪定的業叫做不動業。因為無記的業,影響不大。我們平常會有善心善念,善因善緣,惡因惡緣,還有無記性叫做不善不惡。
  • 【佛教常識】什麼是十二因緣
    例如孟母,她為什麼要選擇鄰居呢?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觀的環境,對我們人主觀的意識是起極大的作用。我們經常能夠親近高賢、或大善知識,時時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進。如果因緣成熟,經常能在名山古剎清淨道場,安心居住,時時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淨佛地,因緣殊勝。對於所觸的環境《遺教經》說:「當制五根,勿令放逸於五欲,譬如放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
  • 今日冬月農曆十五,有緣遇此懺悔文,請誠心念三遍,可把透支的福報補回來.
    此懺悔方法不可思議,可把透支的福報補回來,內心趨向平靜安樂,並很快積累善因。《懺悔三昧》每天三遍,把透支的福報找回來!因身,口,意的造作,被我傷害過的(因緣)眾生。或因身,口,意的造作,所招感的諸多不順和苦難,不管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我都願意接受(業果法則) 。
  • 有點兒神秘的因和緣
    萬事皆有因,萬物皆有緣,任何事物的背後都有這因緣強大的力量,而因緣卻又不是獨立的,萬能的,不可掌控的,所以,這因緣還是有點兒神秘的。首先,因緣是不獨立的。大的因緣套著小的因緣,小的因緣裡邊還包含著更小的因緣;這個因緣,連著那個因緣,那個因緣還連著另外的因緣。
  • 因過去業緣,未能見佛莊嚴相
    因過去業緣,未能見佛莊嚴相昔時,釋迦佛出現於世,為父王及大眾宣說觀佛三昧法門。佛相好莊嚴,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相金色,普放光明。當時在會有五百位釋迦族人,因為過去業緣,所見為一暗灰、羸瘦的婆羅門,未能見佛莊嚴身相,因而號啕大哭,狂亂地自拔頭髮,撲倒在地,口鼻淌血。佛見族人如此,安慰道:「你們莫再號哭!我告訴你們得此業報的因緣──過去世,毗婆尸佛入涅槃後的像法時期,有一位日月德長者,長者有五百個兒子,個個聰明多智,博通世間經籍。日月德長者信奉三寶,常向兒子們講說佛法大義,但是兒子們卻始終固守邪見,不願信奉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