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因緣在支助俱生名色生起的時候,它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除了我們前面所講的,貪、嗔、痴與無貪、無嗔、無痴這些心所在內心活動中的表現以外,它們對我們生命的各個面向都有什麼重要影響和作用呢?
一期生命從結生開始。任何一種八大欲界善心留下的業力,在臨終時成熟都能帶來欲界善趣的結生,包括無因、二因和三因結生,結生之地從人道直至欲界天最高天——他化自在天。從二因與三因結生的名法上看,欲界善趣結生的區別無非是有無慧根、悅俱還是舍俱,其他名法都是一樣的;從色法來看,都是四大及其所造色。即便都是悅俱智相應無行心的三因結生,也能跨越人道到他化自在天的廣大範圍。那麼,憑什麼同一種心帶來的生命會有這麼大的差別?除了令生業的力量強弱以外,結生心心所的素質對此影響也很大。其中,是否擁有作為「因緣」之因的無貪、無嗔、無痴三個心所以及它們素質上的差別,對生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首先我們來看,結生心缺少或不具足無貪、無嗔、無痴三美因會對生命造成什麼影響呢?
在人道以及低等天人中有少量是善果報無因結生。無因結生,即結生心中沒有無貪、無嗔、無痴。就像殘缺的樹根不足以支持樹的健康成長一樣,無因結生會導致諸根不具乃至於先天痴呆,不但影響到心智,還直接影響到色身。這是從果報的角度而言。
二因結生者則一定無法證得禪那等各種上人法,包括道果。為什麼?因為沒有慧根。簡言之,禪那心是廣大心,它生起的時候是一長串,不是七個速行,而是無數個。就像飛機在跑道上跑,要慢慢加速,最後才能飛起來;同樣地,當心專注一個目標,越來越穩定,到達近行定的時候,最後要轉變種姓,從欲界的意門心路過程變成色界的禪那速行。然而,欲界心路是七個速行,兩個彼所緣,心路滅去後落入有分;我們要「飛」起來,彼所緣和有分這段就要扔掉,要從生起一段一段的意門心路過程,轉變為生起一長串的廣大速行心。但是,心一個接一個生起來需要前面的心以無間緣和等無間緣來支持後面的心生起,如果我們的有分心裏面沒有慧根,就沒有足夠的緣力支持禪那速行生起,就像飛機跑道上一段就出現一個坑,一段就出現一個坑,這飛機永遠都飛不起來。
那麼同為三因結生者,他們的生命又有什麼區別呢?儘管這種結生都具足猶如深根般給生命提供營養的三因——無貪、無嗔、無痴,但好比樹木有些根深有些根淺,三因結生者的三美因也有強弱之別。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涉及異剎那業緣的力量。
業是什麼?業就是造業當下速行心的狀態,即速行心裡的思心所集合所有其他名法一起造作時各個名法的狀態。作為人,我們今生是善的結生,這說明在上一生臨終那一刻成熟而導致今生結生的業(即過去思所造作之業)一定是八大善心之一。這可能是過去所做的一件善行成熟,例如布施、持戒、禪修、觀智、聽聞佛法、講說佛法等等,無一例外,這些都跟無貪、無嗔、無痴這三因相關⁹。當無貪強大(例如常行大布施)、慈心廣大(無嗔心所強)或具有敏銳的高階觀智等的心造下的業成熟時,就能產生更殊勝的果報。所以,即使是異剎那業緣,它的力量與果報強弱依然跟無貪、無嗔、無痴這三因分不開。由此可見,因緣對我們的生命實在重要!
結生心中無貪、無嗔、無痴三美因不僅會在生命的有分流中持續產生作用,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六根的健康發育和成長;而且在從結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期中,六根以及主要的業生色也是由這帶來結生的令生業的業力產生的。換言之,上一生臨死時成熟而帶來結生的業會一直支持著我們,貫穿這一生。所以,造作這個業當下的無貪、無嗔、無痴心所,其力量的強弱決定了今生生命的品質,包括內心的品質和身體的品質。⁹ 要注意的是,三因的強大與否和具體所做事情的大小並不一定直接相關,例如一個百億富翁捐出了一個億的財產和一個窮人把家裡僅剩的一把米或一片布供養了,哪個無貪更強呢?
過去的已經既成事實我們無法改變,重要的是,現在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提高善業的品質,從而提升未來生命的品質。
舉例而言,我們要去帕奧禪林做一次供養。一位賢友提前一個月開始精心準備,雖然錢不多但是他非常用心。他在隨念三寶的功德、思惟業果法則、內心清淨作意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前思而且從不間斷,一直很歡喜地作準備。獲得邀請之後,他坐飛機到曼德勒,乘車到眉繆,一路都很歡喜,到達禪林更是歡喜。見到帕奧西亞多後,他歡喜地禮敬並供養。供養歸來後,他每每回想起來,內心依然充滿歡喜。這樣的供養,在供養前、供養時、供養後,布施者內心都充滿很強的無貪、無嗔、無痴,這樣善業就能很連貫地傳遞下去。
另一位賢友也去帕奧禪林做供養。他很富有,聽說人家去供養,他想:「我也要去供養,我要做功德主。這一次,我一定要做得跟其他人不一樣,要特別地表現出我們中國人的與眾不同。我要先告訴僧團,我要供養多少,有多麼地豐富,我希望僧團能做各種安排。」結果去溝通的時候,他發現事情並不那麼簡單,不是自己想怎麼做就能怎麼做的,僧團沒有規矩要按施主的意願去安排。所以,雖然他也供養了,卻不太開心。他覺得,僧團怎麼就不能從施主的角度多考慮呢,他越想就越不開心。供養之後,當回憶起供養時,他也會歡喜;但當想起沒有完全如己所願時,就不開心。不過,他所供養的價值數倍於第一位賢友。
大家想一想,如果這兩個人臨終的時候,他們供養帕奧禪林的業都各自成熟,他們未來的生命會有什麼樣的差別?從心路、從二十四緣的角度來看,業的力量強弱跟所施財物的多寡並沒有非常直接的關係:所施財物的多寡跟功德回報關係更大,業的力量則跟造業時心的素質及其前後心流的素質密切相關。雖然第一位賢友供養的價值並不高,但他非常用心,在供養前、供養時、供養後,他的心始終都是持續、穩定的善心,也就是善的心流維持了一連串、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知道二十四緣中,除了有無貪、無嗔、無痴作為因緣,還有增上緣。什麼增上呢?所緣增上、俱生增上。他的所緣是三寶——所緣增上;他具足欲增上、精進增上、心增上和觀增上——俱生增上。他很想去做供養,這是欲增上;他心心念念地在準備供養,這是心增上;他總是妥善地準備布施物,克服自己的懈怠,這是精進增上;他看到供養的利益,這是觀增上即慧增上。而且,這會形成很強的親依止緣。每個心路生起的時候,重複緣、無間緣、等無間緣都在持續地滾動著,將善名法的力量不斷傳遞下去,構成整個供養善業的一長串心路的力量是持續的。
後面這位賢友雖然花了很多錢,但是他一邊準備豐富的物品,一邊又生起很強的慢心,覺得自己了不起;然後帶著期待去和僧團談條件,希望獲得特殊的待遇,當僧團沒有完全滿足他的要求時,他就生起嗔心。當然他還是作了準備,該供養的還是供養,只是不滿、不悅時不時就會生起。這樣的心路是怎樣的呢?有時是悅俱智相應的,有時是貪相應的,有時是貪慢相應的,有時是貪邪見相應的,有時是嗔相應的。這樣一來,這些心路在緣力上就很難形成持續、穩定、從前到後的支持。
當感果的時候,我們相信第一位賢友通常會很容易投生到良好的家庭,甚至能超越人界、投生到天界;第二位賢友就不好說。為什麼?根據業的同一性理,一組業往往是整體相關的,由一連串、非常多的心路才構成一件完整的事情。如果他臨終的時候這個供養業成熟,並且是供養當下悅俱智相應的業成熟,那麼他可能會有一個很好的結生。然而,該業的前思與後思會很自然地成為他結生以及下一生生命期間的支持業或者阻礙業。換言之,這個做供養的悅俱智相應心會產生善的果報——成為有錢人,但是他總是會遇到很多障礙,一生磕磕碰碰,諸事不順。這些都是過去種下的因,其後帶來異熟,從而影響我們的生命。
而可能出現的更倒黴的情況是什麼呢?這個業成熟了,雖然造業的全過程中有生起悅俱智相應的心,但由於中間穿插著許多不善心,心流整體的素質不高,所以成熟的是一個沒有力量、被削弱的二因善心。這個被削弱的二因善心有可能導致這一生是善的無因結生。我們在阿毗達摩學過,低劣的二因善業將導致善的無因結生,或者說,善的無因結生有可能是過去夾雜著很多不善的一個善行所導致的。那就非常吃虧了,對不對?善的無因結生會造成諸根不具。為什麼?因為沒有無貪、無嗔、無痴深深地扎在善的土壤裡提供營養,所以色身不能夠完備,心理素質就更不用說了。從結生心角度怎麼看因緣呢?以悅俱智相應的三因結生為例:
緣法:無貪、無嗔、無痴
緣所生法:俱生的結生名色。
緣力:緣法以因的緣力緣助緣所生法。
其中,俱生的名法是三十四個名法,即:一個心識、七個遍一切心心所(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六個雜心所(尋、伺、勝解、精進、喜、欲)、二十個美心所(扣除了二無量心所、三離心所)。若以三美因為緣法,則其餘三十一個名法是緣所生法;若以無貪為緣法,這其餘三十三個名法是緣所生法;如此類推。俱生的業生色法是心十法聚、身十法聚以及性根十法聚共三十種色法。
在此,如何理解「緣法以因的緣力緣助俱生的緣所生法如根一般地穩固」呢?這是說,在結生心生起的時候,無貪、無嗔、無痴這三個緣法,以其因緣力支持悅俱智相應結生的餘下三十一個俱生的名法和三十個俱生的業生色法生起,令它們猶如有深根的樹一般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