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題總結
- Summary -
消化和吸收
胃液的分泌調節
01
促進胃液分泌的因素:包括進食(通過機械擴張或蛋白質消化產物肽和胺基酸的化學刺激)、ACh(迷走神經釋放)、鈴蟾素(蛙皮素)、組胺、促胃液素、Valosin、Ca 、低血糖、咖啡因(咖啡、可口可樂、茶中含咖啡因)、酒精、腸泌酸素、糖皮質激素等;
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包括胃酸、脂肪、高張溶液、促胰液素、縮膽囊素、血管活性腸肽、生長抑素、表皮生長因子、抑胃肽等。
支配胃黏膜壁細胞的迷走神經節後纖維釋放的是ACh,可被阿託品阻斷。
支配G細胞引起胃泌素釋放的迷走神經節後纖維釋放的是鈴蟾素(蛙皮素),不能被阿託品阻斷。
頭期胃液分泌以神經調節為主,但並非於純神經調節
胃期調節包括神經長反射(迷走-迷走反射)、神經短反射(壁內神經叢短反射)和體液調節(促胃液素釋放)
腸期分泌的胃液量只佔總分泌量的10%(頭期30%,胃期60%),腸期分泌的胃液量不僅量少,酸度和酶的含量也不高,這可能與酸、脂肪、高張溶液進入小腸後對胃液分泌的抑制作用有關
(361度運動鞋,胃液分泌的選擇!)
消化系統激素的作用
02
胰液分泌受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雙重控制
神經調節以迷走神經為主,迷走神經興奮時,末梢釋放乙醯膽鹼,作用於胰腺的腺泡細胞使其分泌大量的酶,而水和碳酸氫鹽的量卻很少;
體液調節由促胰液素和縮膽囊素介導,促胰液素主要作用於胰腺小導管上皮細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和碳酸氫鹽,而酶的含量則不高,縮膽囊素主要作用於胰腺的腺泡細胞使其分泌大量的酶,而水和碳酸氫鹽的量卻很少。
膽囊收縮素(CCK)又稱促胰酶素,由小腸黏膜I細胞分泌。膽囊收縮素的主要功能是促進膽囊收縮和促進胰酶分泌,除此之外,膽囊收縮素對包括胃酸(既有促進,又有抑制,整體是抑制)、胃蛋白酶原、胰HCO 、肝膽汁、小腸液在內的幾乎所有胃腸道消化腺分泌物均有促進作用
胃腸道的運動調節
03
小腸有緊張性收縮、分節運動和蠕動三種基本運動類型,其中蠕動又包括蠕動衝、逆蠕動等特殊類型
容受性舒張是通過迷走-迷走反射而實現的
分節運動的意義在於:
使食糜與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於化學性消化;
增加食糜與小腸黏膜的接觸,並不斷擠壓腸壁以促進血液和淋巴回流,有助於吸收;
分節運動本身對食糜的推進作用很小,但分節運動存在由上而下的頻率梯度,這種梯度對食糜有一定推進作用」。
其它
04
上皮細胞頂端膜上存在二肽和三肽轉運系統,稱為H -肽同向轉運體,可順濃度梯度由腸腔向細胞內轉運H ,同時逆濃度梯度將寡肽同向轉運入細胞
副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的區別和聯繫:
迷走神經是12對腦神經中的第10對神經,與其他腦神經相比,迷走神經行程最長,分布也廣,從運動器官到感覺器官,從頸部到胸腔,直至腹腔,因其「遠走他鄉」,「容易迷路」,所以叫迷走神經。迷走神經為混合性神經,包含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傳出纖維)、一般內臟運動纖維(傳出纖維)、一般內臟感覺纖維(傳入纖維)和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傳入纖維)四種纖維成分。其中一般內臟運動纖維即為副交感神經的節前纖維,是迷走神經的主要成分,經神經節換元之後支配心臟、支氣管、食管、胃、肝、胰、脾、小腸、部分大腸等胸腹腔臟器的平滑肌及腺體。由於支配胸腹腔臟器的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走行於迷走神經內,我們經常把支配胸腹腔臟器的副交感神經稱為迷走神經,如教材上會說「心臟受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雙重支配」,更嚴謹的說法應為「心臟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其中副交感部分來自迷走神經的副交感纖維」。那是否意味著副交感神經是迷走神經的一部分呢?也不是,副交感神經除了在第10對腦神經迷走神經中走行的部分外,還有部分在動眼神經(第3對腦神經)、面神經(第7對腦神經)、舌咽神經(第9對腦神經)及盆神經中走行。因此,迷走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之間並不對等,它們之間具有相互包含的關係,而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經是第7對腦神經—面神經和第9對腦神經—舌咽神經,並不是第10對腦神經—迷走神經。所以,本題給出題幹迷走神經,並把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經當成迷走神經是不正確的。實際上,迷走神經是神經纖維的一種解剖學上的定義,而副交感神經是功能上的定義,與副交感神經具有功能上的對應關係的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構成了內臟神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