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醫王清任:這三味中藥配伍在一起,對調理「耳聾」有幫助

2020-12-07 金蘭健康

眾所周知,中醫學有著幾千年的積澱,在過去,有很多的醫者將臨證診療經驗收集整理,然後歸納上升為理論知識記載於眾多的古醫籍當中。我們現在所傳承的中醫學,除了源自於世代醫者口口相傳的醫道以外,更多的是需要從古醫籍上學習積累。

在歷代的中醫古醫籍當中,也分理論性和臨床診療的基礎知識,我們大多數人想要從古醫籍上汲取知識時,大多更傾向於選擇後者,更多是因為其方便快捷。

談到中醫這門經驗醫學,說來倒也是符合事實的,很多古人將自己行之有效的經驗手段付梓於書籍當中,往往一個症就是一個簡單的方劑,從不拖泥帶水。也有一些比較細心的醫者,擔心後人看不同病症和方子,會做出比較詳細的解釋,比如張錫純,但往往我們看到的很多著名的方劑和疾病,是沒有那麼詳細的,我們看到的多半是「症—方」這種情況。

這些「症—方」相應的方劑,不少含金量是比較高的。比如在清代名醫王清任編撰的《醫林改錯》當中,有這麼一個方劑,叫做通氣散,專門用於耳聾一疾的治療的。《醫林改錯》的原文是這樣說的:「通氣散:治耳聾不聞雷聲。餘三十歲立此方。柴胡一兩,香附一兩,川芎五錢。為末,早晚開水衝服三錢。」

通氣散原方一共只有柴胡、香附、川芎三味中藥。三味中藥治病的方子我們見過不少,這並不足以為奇,但這三味中藥治療耳聾的奧妙才是令人稱奇的地方!

首先,關於耳聾這個疾病,耳聾有輕重,輕證的狀況是能夠聽到對方提高講話聲,重症情況的耳聾是幾乎聽不到外界的聲音,而王清任描述為「不聞雷聲」,可見耳聾情況較為嚴重。

我們知道,頭面七竅,兩耳就佔了兩竅,而頭面諸竅又跟內臟相關係,耳竅重點則跟腎相應,提到這裡,有很多人也是不得其解,按常理,耳聾應該從腎論治,所用中藥即應跟腎相關,而王清任這裡的三味中藥,跟腎卻幾乎無關係,這就是讓人意外的地方!

實際上,耳聾也分虛實,我們在第一時間聯繫到甚的,多半為虛證,虛證耳聾多由腎精虧虛、髓海不足所致,所以證見久病耳聾,耳中如蟬鳴,夜間比較嚴重,還兼見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遺精、帶下、脈細弱等證;而實證耳聾,臟腑則多歸結於肝臟。我們知道,王清任治病多從「氣血立論」,其治療也首重於恢復肝的藏血和疏洩功能。

相關焦點

  • 清代名醫王清任,6張活血化瘀方,打遍天下無敵手,用過的都說好
    對於活血化瘀的治法,醫聖張仲景可以說是活血化瘀的祖師,但是真正將活血化瘀用得出神入化的,卻是清代名醫王清任。他創立了6個活血化瘀方,可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這個方子對女性可謂是特別關照,不僅僅能夠緩解痛經、腹痛等症,還對女性的月經病、帶下病以及婦科雜病有著良好的調理作用。
  • 黃芪與這味中藥泡水喝,有什麼妙用?且看名醫王清任如何巧妙運用
    中藥裡也有甘味的藥,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甘草,以甘命名,可想而知。但我不是很吃甘草的味道,這甜味兒真的不會讓我想起初戀,如果單純要矯味的話,甜葉菊1g就有「致命」甜度,非常適合小朋友服用。不過,如果甘草只有矯味之用就很容易被替代了,國老之稱也不會交與它了。
  •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清代名醫王清任重用黃芪,並創立經典良方
    在我國醫學史上,也有這麼一位具有「赤子之心」的醫者道出了這樣一句話:「治國良相,世代皆有,著書良醫,無一全人」,當良醫未必比當良相容易,而能夠著書福澤後人者,更是少之又少。而吶喊出這句話的人正是清代名醫王清任。
  • 黃褐斑不要怕,三味中藥治黃褐斑,這方子有奇效!
    當初家人說這是妊娠斑斑等生完孩子就好了,現在非但沒好還更嚴重了,真是愁死我了……」王女士焦急地說。 三味中藥治黃褐斑 1、 白芷 黃褐斑是在臉上還有鼻子上以及額頭上出現的黃河水以及咖啡色的斑,白芷有著幫助皮膚修復以及幫助美白潤肌的功效,所以使用白芷是可以治療黃褐斑的。治療方法是將白芷進行碾磨成細粉之後將白芷加入一定量的滑石粉還有蒸餾水以及幾滴甘油溼敷在臉上患有黃褐斑的地方。
  • 竅不通必有瘀!這古方,通竅活絡除血瘀
    清代名醫王清任《醫林改錯》中的通竅活血湯所通之竅,主要以通頭面七竅為主。頭面七竅,是由五官中的兩耳兩鼻加起來而得。頭面七竅若堵,竅不通必有淤,偏頭痛,頭面淤血,頭髮脫落,酒渣鼻,久聾,紫白癜風,婦女幹血勞,蕁麻疹,小兒疳證等便隨之而來。
  • 王清任逐瘀湯類方證治分析
    其他如久瀉、失眠、發熱、耳聾、牙疳等,在久治不愈的情況下,王清任將瘀血證考慮進去,加以對證治療,給後人增添了更多的思考餘地。4.方藥選用以上十四首方,選用藥物49味(包括老蔥、鮮姜、紅棗、黃酒)。如果將以上藥物按方劑分類,顯然包含有兩首完整的方劑,即桃紅四物湯與四逆散。特別是以桃紅四物湯為主而加減的方藥有九首,以四逆散加減的方藥有二首;其中以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減的方藥有四首。這說明王清任所創製的逐瘀湯,以針對血虛血瘀證與氣滯血瘀證而擬定的比較多。就血虛與血瘀而言,血瘀是疾病的主要證候,或者說是其主要矛盾。王清任在其逐瘀湯類方的敘述中,更多的是強調血瘀證。
  • 這個4味藥的良方,清代名醫吳鞠通,用它調理陽明暑溫、水飲結胸
    尤其是對於家中有小孩子或者老年人的,更是要告知,過食生冷、過分貪涼其實對身體是有害的。但是在夏季,由於高溫的原因,很多人都感受暑邪,從而出現一些暑熱之證。對於暑熱之證,在調理的方略中,醫聖張仲景的方法往往有點「隔靴搔癢」,而溫病學家的一些理法方藥往往能夠「正中靶心」。在溫病學家中,清代名醫吳鞠通可以說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 蓬子菜(附:王清任)
    上圖是2019年5月18日照片,花還沒有完全開放。我知道這個藥不常用,一般藥房也沒有,過敏性疾病很多,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採收保存一些,說不定「單方氣死名醫」呢。王清任一、姓名:王清任,字勳臣。二、籍貫:直隸玉田(今屬河北)人。
  • 經方中桔梗的配伍應用規律探析
    如三物白散方後注云:「上三味,為散,內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服半錢匕,羸者減之」。《傷寒論》中的大部分散劑如四逆散、半夏散及湯、瓜蒂散等皆為此法。半夏散及湯中的半夏、桂枝、甘草三味藥,取「等分」,更明確為依據比例取藥。表示衡重計量的有排膿散、薯蕷丸、四時加減柴胡飲子,此3方皆出自《金匱要略》,有丸散劑,也有湯劑。皆出現了以個數計量的藥物。
  • 「國老」甘草與「網紅中藥」黃芪,一起泡水喝,究竟有哪些妙用?
    古往今來,很多中醫在給患者調理身體的時候,在方劑中往往都會加上一味甘草。為何要這樣?因為甘草是個「和事佬」,有它在,就不怕其他中藥混合在一起不和諧。古今名醫,幾乎都喜歡用甘草,大名鼎鼎的醫聖張仲景、藥王孫思邈、中醫泰鬥張錫純,等等,不一而足。 那麼,甘草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呢?
  • 中藥配伍為什麼要講究君臣佐使?
    第二,藥物配伍的數量,凡是遇到數字在中醫概念中,我們要非常敏感加以重視,中醫的取類比象中的比象即來於此。《本經》中藥物組方配伍方式分為兩類:一類組方原則,是由一君、二臣、三佐、五使組成,即一味君藥,二味臣藥,三味佐藥,五味使藥,而藥物功能種類是四種
  • 中藥和西藥配伍要謹慎 搭配不當或增加毒副作用
    核心提示:中藥和西藥和可以混合服用嗎?也許大部分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不行!但是實際上,大多數中藥和西藥是可以混合服用的。然而如果中藥和西藥配伍錯誤,那麼不僅會改變藥物的性質,降低藥物療效,還可能會是毒副作用增加。建議人們不要盲目配伍中藥和西藥,最好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藥和西藥可以一塊服用嗎?
  • 人參枸杞和菊花,用它們仨泡水喝,究竟會有哪些養生作用呢?
    別看就簡單的三味中藥,但是其中所蘊藏的養生奧秘卻大有乾坤。人參被譽為「百草之王」,補益作用比較強;枸杞被譽為「東方神草」,頗受人們歡迎;菊花被譽為「花中君子」,尤受文人墨客稱頌。那麼,用它們仨泡水喝,究竟有什麼養生妙用呢?這得先從三味中藥的基礎作用說起。
  • 清代名醫吳鞠通:秋季感冒咳嗽、頭痛咽幹,妙用這個良方立竿見影
    這時節天氣處於熱到寒的過渡,屬於大家俗稱的「換季感冒高發期」。特別容易感受夜間涼氣,在天高氣爽的秋日卻要遭受鼻塞、咽幹之苦,這種情況往往可以用到這個經典良方——「杏蘇散」。杏蘇散出自清代溫病大家吳鞠通之手,是一個輕宣涼燥、理肺化痰的經典良方。那麼,杏蘇散究竟是由哪些中藥組成的呢?
  • 王清任千古名方「逐瘀湯 」幫你解決——「 百病之源血瘀症 」
    血淤即血液運行不暢,有瘀血。血淤證可見於很多種疾病。一般而論, 凡離開經脈之血不能及時消散和瘀滯於某一處,或血流不暢,運行受阻,鬱積於經脈或器官之內呈凝滯狀態,都叫血瘀。百病之源血瘀症比如最常見的腦梗塞,冠心病,肺栓塞,下肢動脈栓塞,這都是和血瘀脫不開干係的。還有一些肝硬化,肝癌,胃癌,女性的乳腺癌都和血瘀有一定的關係。
  • 中醫:善用活血法的王清任,為何被稱為「革命家」?
    清代醫家王清任善於研究岐黃之術,解剖屍體經驗豐富,發現古書中對人體構造與實際情況不符,頗有微詞,並提出修正批評,謂「著書不明臟腑,豈非痴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盲子夜行」,故精心觀察人體之構造,並繪製圖形,糾正前人錯誤,寫成《醫林改錯》。
  • 清代名醫雷少逸有辦法
    本方出自《時病論》,本書所有方劑皆以法命名,是清代醫學家雷豐(字少逸)所著,本方原著主治「五月黴溼,穢濁之氣」。雷少逸為浙江衢州人,江南芒種之後,天氣時雨時晴,一會熱一會溼,都說梅(黴)雨時節,人感受這個時節的邪氣就很容易生病,犯病初起可出現胸脘痞悶、身熱有汗、偶感噁心、舌苔白滑的症狀,如果有上述症狀並且出現自覺口中黏膩發甜就可以用到這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