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醫學有著幾千年的積澱,在過去,有很多的醫者將臨證診療經驗收集整理,然後歸納上升為理論知識記載於眾多的古醫籍當中。我們現在所傳承的中醫學,除了源自於世代醫者口口相傳的醫道以外,更多的是需要從古醫籍上學習積累。
在歷代的中醫古醫籍當中,也分理論性和臨床診療的基礎知識,我們大多數人想要從古醫籍上汲取知識時,大多更傾向於選擇後者,更多是因為其方便快捷。
談到中醫這門經驗醫學,說來倒也是符合事實的,很多古人將自己行之有效的經驗手段付梓於書籍當中,往往一個症就是一個簡單的方劑,從不拖泥帶水。也有一些比較細心的醫者,擔心後人看不同病症和方子,會做出比較詳細的解釋,比如張錫純,但往往我們看到的很多著名的方劑和疾病,是沒有那麼詳細的,我們看到的多半是「症—方」這種情況。
這些「症—方」相應的方劑,不少含金量是比較高的。比如在清代名醫王清任編撰的《醫林改錯》當中,有這麼一個方劑,叫做通氣散,專門用於耳聾一疾的治療的。《醫林改錯》的原文是這樣說的:「通氣散:治耳聾不聞雷聲。餘三十歲立此方。柴胡一兩,香附一兩,川芎五錢。為末,早晚開水衝服三錢。」
通氣散原方一共只有柴胡、香附、川芎三味中藥。三味中藥治病的方子我們見過不少,這並不足以為奇,但這三味中藥治療耳聾的奧妙才是令人稱奇的地方!
首先,關於耳聾這個疾病,耳聾有輕重,輕證的狀況是能夠聽到對方提高講話聲,重症情況的耳聾是幾乎聽不到外界的聲音,而王清任描述為「不聞雷聲」,可見耳聾情況較為嚴重。
我們知道,頭面七竅,兩耳就佔了兩竅,而頭面諸竅又跟內臟相關係,耳竅重點則跟腎相應,提到這裡,有很多人也是不得其解,按常理,耳聾應該從腎論治,所用中藥即應跟腎相關,而王清任這裡的三味中藥,跟腎卻幾乎無關係,這就是讓人意外的地方!
實際上,耳聾也分虛實,我們在第一時間聯繫到甚的,多半為虛證,虛證耳聾多由腎精虧虛、髓海不足所致,所以證見久病耳聾,耳中如蟬鳴,夜間比較嚴重,還兼見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遺精、帶下、脈細弱等證;而實證耳聾,臟腑則多歸結於肝臟。我們知道,王清任治病多從「氣血立論」,其治療也首重於恢復肝的藏血和疏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