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下面三個問題,你的回答決定你是否要看這篇文章。
和他人相比,我的開車技術比別人好報了一個有很多學員成功賺到錢的寫作課,我能上完課也能賺到錢在做好時間規劃後,我能夠按照預計時間完成撰寫論文的任務如果你的回答都為是,那麼恭喜你,你有必要看完本篇文章。你不用為此感到焦慮,因為很多聰明人會犯同樣的錯誤。
以第一個問題為例,心理學家做過類似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約90%的司機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超過平均水平,而事實上應該有50%的人位於平均線以下。說明大部分人對自己的能力自視甚高,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
發現了嗎,你在回答時依據的是主觀直覺而不是客觀觀點,所以做出錯誤的回答。
想要正確地回答問題就要拋去主觀感覺,用數據案例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接下來我會從主觀直覺如何影響我們解決問題和客觀回答問題的4步驟兩部分論述。
主觀直覺如何影響我們解決問題
用主觀直覺思考問題的人,將問題看成獨立的個體並且用手頭有限的信息來解決問題。他們不借用類似問題的經驗就沒有科學的模型修正,有限的信息不能保證其準確性會對思考產生影響。
大多數人更傾向於用主觀直覺解決問題。
比起包裝簡陋的護膚品你更喜歡買包裝漂亮高級的護膚品,比起沒有經驗的菜鳥老師你會選擇簡歷牛逼的老師,比起三無保健品你會買有品牌保證的保健品。
為什麼我們會用主觀觀點解決問題。心理學家總結了三種導致人們使用內部直覺的錯覺。
優勢錯覺——人們對自己有一種不切實際的積極看法
就像小時候我們經常思考將來是上北大還是上清華,這就是不切實際的積極看法,因為大多數人都考不上。
在一個經典調查中,大學委員會要求高中生根據多項指標做自我評估。8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高於一般水平,70%認為自己領導別人的能力比其他人強,60%則認為自己在體育方面比其他人有優勢。
樂觀錯覺——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比別人更幸運
例如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總有人認為自己出去逛街、打麻將不會被感染。他們認為城市那麼大,不會那麼倒黴的就被感染上,但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人命關天不要靠僥倖避免感染。
控制錯覺——人們表現得好像機會事件受他們控制一樣
在一次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兩組辦公人員參加抽獎,在這次活動中,1美元的彩券有機會得到50美元的獎品。其中一組可以自行選擇彩券,而另一組則沒有這樣的權利。
抽獎之前,研究人員問參與者願意以怎樣的價格出售彩券。可自行選擇彩券的一組平均報價接近9美元,而沒有選擇權的那一組平均報價不到2美元。
結論就是相信自己有控制權的人認為自己的成功率會變大。
正是這些錯覺讓我們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從而導致失敗的結果。那麼如何才能客觀的看待問題呢
客觀回答問題的4步驟
1、選擇一個參考類
找到一個參考類,它要足夠大具備統計學意義。並且它也要有一定的限制,要與你要解決的問題有關聯。
比如我們想報名一個寫作的培訓班來提高寫作水平,現在面臨一個問題,這麼多的寫作培訓班我們選擇哪一個。我們不能被好評迷住乖乖掏出錢包報名,如果這個班只是徒有其表,我們就損失了金錢和時間。
所以第一步選擇的參考系是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寫作班。
這還沒完,你還要選擇一個參考系用來評估自己的能否堅持學完,能不能學以致用。因為老師教得再好,想要提高也要靠自己。
所以第二步選擇的參考系是堅持程度和看書的吸收效果。
2.評估結果的分布
有了一個參考類,就要仔細分析一下成功和失敗的概率。最好做成圖表,但是在腦子裡過一遍得到大概的數據也可以。
找到這些課程的報名人數、好評率、差評率、活躍數等等比較重要的指標。如果找不到可以找那些在簡書、豆瓣發過相關文章的人問一問。最後把這些數據做成圖表。
回想自己過去,記日記、鍛鍊身體、早起等等堅持了多長時間,高中聽課後的小測情況。
3.做一個預測
有了從參考類中得出的數據和對結果的認知,你就能夠做一個預測了。這是為了估計你成功和失敗的概率。我們之前討論過,你的預測很可能會過於樂觀。
課程已經選擇出來了,就不需要預測了。
根據上一步驟,可以預測出能堅持學習,學習效果中上。
4.對你的預測的可靠性進行評估並作出調整
我們是否善於決策,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試圖預測的事情。如果是預測的事情隨機性很大,那麼就要讓它趨向平均值。如果因果明確,你就可以對預測更有信心。
最後,運用客觀觀點對我們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擺脫憑感覺看待事情的習慣,以及避免被一些表面的現象所誤導,讓我們能夠通過客觀地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