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體能夠直接誘導NLR免疫受體複合物組裝形成全酶

2020-12-12 科學網

病原體能夠直接誘導NLR免疫受體複合物組裝形成全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6:58:44

清華大學柴繼傑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病原體能夠直接誘導NLR免疫受體複合物組裝形成全酶。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2月4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表示,通過植物核苷酸結合的亮氨酸富含重複序列(LRR)受體(NLR)直接或間接識別病原體來源的效應蛋白能夠啟動先天免疫應答。病原體Hyaloperonospora arabidopsidis效應蛋白ATR1激活擬南芥NLR RPP1的N端Toll-白介素1受體(TIR)域。

研究人員報告了ATR1結合時的RPP1冷凍電鏡。該結構揭示了一個C-JID結構域(C-terminal jelly roll/Ig-like domain),用於特定的ATR1識別。生化和功能分析表明,ATR1與C-JID和LRR結合,來誘導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水解酶(NADase)活性所需的RPP1四聚體組裝。RPP1四聚產生兩個潛在的活性位點,每個活性位點由不對稱的TIR同型二聚體形成。

這些數據定義了一種直接的效應子識別機制,這是通過一種植物NRL導致的信號活化型全酶的形成來實現。

附:英文原文

Title: Direct pathogen-induced assembly of an NLR immune receptor complex to form a holoenzyme

Author: Shoucai Ma, Dmitry Lapin, Li Liu, Yue Sun, Wen Song, Xiaoxiao Zhang, Elke Logemann, Dongli Yu, Jia Wang, Jan Jirschitzka, Zhifu Han, Paul Schulze-Lefert, Jane E. Parker, Jijie Chai

Issue&Volume: 2020/12/04

Abstract: Direct or indirect recognition of pathogen-derived effectors by plant 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 (LRR) receptors (NLRs) initiates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The Hyaloperonospora arabidopsidis effector ATR1 activates the N-terminal Toll–interleukin-1 receptor (TIR) domain of Arabidopsis NLR RPP1. We report a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structure of RPP1 bound by ATR1. The structure reveals a C-terminal jelly roll/Ig-like domain (C-JID) for specific ATR1 recognition. Bi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show that ATR1 binds to the C-JID and the LRRs to induce an RPP1 tetrameric assembly required for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hydrolase (NADase) activity. RPP1 tetramerization creates two potential active sites, each formed by an asymmetric TIR homodimer. Our data define the mechanism of direct effector recognition by a plant NLR leading to formation of a signaling-active holoenzyme.

DOI: 10.1126/science.abe3069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21/eabe3069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CD47是病原體感染時固有免疫系統早期免疫檢查點
    CD47可與巨噬細胞上蛋白SIRPα結合,從而抑制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導致腫瘤的免疫逃逸。近些年來CD 47在腫瘤免疫治療中逐漸升溫,是腫瘤免疫治療的一個潛在有效和廣泛應用的靶點,因此許多抑制劑已經被開發出來,可以特異性地阻斷CD47-SIRPα信號通路,以增強對腫瘤的免疫應答。
  • 論文解讀-吞噬細胞的抗菌機理及細菌逃避策略——吞噬小體的形成與...
    特異的吞噬細胞,如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樹突狀細胞,是唯一能夠吞噬大顆粒(≥0.5μm)(包括微生物)的細胞。病原體的內化和隨後的清除是先天免疫反應的關鍵,並促進抗原提呈和獲得性免疫的發展。吞噬後,微生物與細胞外液一起被包在質膜衍生的液泡或吞噬小體中。
  • ...Rep: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成功調節受體機體移植組織的免疫排斥反應
    2020年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北海道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其能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調節機體對移植器官的免疫反應。研究者發現,衍生自小鼠誘導多能幹細胞的胸腺上皮細胞能調節機體對皮膚移植物的免疫反應,並延長移植物的壽命。
  • C型凝集素在感染免疫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而表達於髓系細胞表面的CLRs與病原體結合後,可觸發還原型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依賴的呼吸爆發,促進細胞形成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絡(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等重要的抗病原微生物機制,實現殺滅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
  • 血清澱粉樣蛋白A作為可溶性模式識別受體誘導2型免疫
    血清澱粉樣蛋白A作為可溶性模式識別受體誘導2型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3 15:01:26 血清澱粉樣蛋白A是可誘導2型免疫的可溶性模式識別受體,這一成果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Marsha Wills-Karp
  • 一種靶向內質網的銥(III)複合物可誘導非小細胞肺癌細胞免疫原性死亡
    一種靶向內質網的銥(III)複合物可誘導非小細胞肺癌細胞免疫原性死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5 13:19:04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巢暉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內質網靶向的銥(III)複合物可在非小細胞肺癌中誘導免疫原性細胞死亡
  • 疏水性棘輪能夠固定分子複合物
    疏水性棘輪能夠固定分子複合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19:56:34 美國芝加哥大學Joseph W. Thornton研究團隊發現,疏水性棘輪能夠固定分子複合物。
  • 從免疫打擊到免疫出擊,我們離新冠免疫還有多久?
    一般而言,在RNA病毒如新冠病毒的情況下,先天免疫感應是通過病毒單鏈RNA(SSRNA)和雙鏈RNA(DSRNA),並藉助胞漿RIG-1樣受體(LRs)和胞外和內體Tollike受體(TLRs)參與模式識別受體(PRRs)啟動的。在PRR激活後,下遊信號級聯觸發細胞因子的分泌。
  • 阿斯利康設計的PROTACs降解PRC2複合物
    亮點在於利用EED抑制劑設計的PROTACs不僅降解了EED,還降解了PRC2的複合物的其它亞基EZH2和SUZ12。但具體的降解機制,是因為降解EED導致的其它亞基的調低還是直接標記了PRC2複合物,導致的整體被降解還不確定。但是,降解蛋白複合物的這一理念,為靶向蛋白降解開啟了更大的想像空間,比如,我們降解膜蛋白的細胞內亞基,是否可以同時降解膜蛋白。
  • 專家論壇|老年重症感染患者免疫失衡的發病機制及免疫靶向治療策略
    固有免疫系統是機體抵禦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固有免疫細胞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樹突狀細胞(DCs)等,通過抗原非特異免疫機制迅速募集到感染部位,吞噬病原體從而清除感染。固有免疫細胞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作為抗原呈遞細胞(APC),攝取加工抗原並呈遞給適應性免疫細胞,誘導有效的適應性免疫應答,是連接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的橋梁。
  • 常用免疫抑制劑及其免疫抑制機理概述
    20世紀60年代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首次應用於器官移植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並且發展迅速,成為基礎免疫抑制方案中的重要藥物。除此之外,大量的研究表明:糖皮質激素對於治療過敏、哮喘、抑鬱症等也都具有顯著的功效。糖皮質激素進入細胞內便與其相應的受體結合形成複合物,此複合物能夠向細胞核移行,並作為轉錄因子促進核因子κB抑制蛋白基因(IκB)表達,生成IκB分子。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這種準確識別並產生兩種截然不同、方向相反的免疫反應,提示腸道免疫存在精確的調控機制。這種機制是在細菌與機體免疫系統的長期相互作用、相互適應、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iIEL可通過Fas受體及穿孔素殺滅入侵的病原體和變性的上皮細胞,也能分泌IL-22、IL-24、IL-25、TNF-2α、TGF-β來調節其它淋巴細胞與上皮細胞的功能。固有層淋巴細胞(LPL),彌散地分布於腸道黏膜的固有層內,主要為CD4 + T細胞和SIgA + B 細胞。
  • 菌群左右下的免疫力天平——免疫失衡疾病背後的新機制
    閱讀本文前,可先瀏覽下文中名詞解釋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先天免疫的關鍵檢測系統,具有不同的類別,能夠識別各種進化保守的微生物相關分子模式Toll-Like 受體 (TLRs)
  • 認識免疫系統第三課
    與適應性免疫系統的抗原受體相比,固有免疫系統的受體是經過精確地調整,專門用於檢測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常見病原,例如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等。另外,當一些不常見的病原攻擊細胞時,固有免疫系統的受體也有能力檢測到。因此,是固有免疫系統負責評估危險並激活適應性免疫系統。
  • 真菌過敏原及免疫應答
    甲殼素:甲殼素與β-葡聚糖、甘露聚糖、甘露蛋白緊密交聯,形成菌絲細胞壁的結構基礎。蛋白酶和糖苷酶:被用於分解聚合物,以便真菌從植物或者動物宿主獲取營養物質。釋放在空氣中,構成灰塵中蛋白酶成分的主要來源。真菌蛋白酶是過敏原,如黴菌的Aspf5、Aspf6和Aspf11,這些蛋白酶引起氣道過敏反應。
  • B肝模式識別受體,如Toll樣受體,均屬於外源性傳感器
    B肝模式識別受體,如Toll樣受體,均屬於外源性傳感器然而,大多數病毒已經進化出有效機制,進而逃避固有免疫系統並建立感染。目前,基於這項研究發現而開發靶點包括Toll樣受體(TLRs)、維甲酸誘導基因I(RIG-I)、核苷酸寡聚結構域(NOD)樣受體(NLRs)和黑色素瘤分化相關基因5(MAD5),它們都是模式識別受體(PRRs),均屬於外源性病原體的主要傳感器。
  • 解讀免疫系統三大功能:(一)免疫監視
    本系列撰文《免疫系統三大功能》,將帶您探尋免疫系統發揮功效的三大能力:免疫監視、免疫應答、免疫記憶,看人體免疫系統是如何分步執行任務,完成清除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從而來保護人體健康的。
  • 植物感知青枯菌多態性鞭毛的新免疫受體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