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夫茶」之工夫茶講究茶具器皿配備之精良

2020-12-14 人草木茶禪文化
人草木茶禪文化

古人說:「天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在潮汕地區,"老茶客"卻把古人列為末位的茶,破格地晉升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飲工夫茶。他們不怕俗話說的"早晨空腹茶,劫賊入人家",而持之以恆,處之泰然。

張華雲在《潮汕工夫茶歌》裡面說「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潔。」這句道出潮汕泡工夫茶所用的茶具,在潮汕地區,家家戶戶都有一兩套茶具,茶具大小規格差不多,只是茶具有精細之分而已。

翁輝東在《潮州茶經》中說「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起,無論嘉會盛宴,閒處寂居,商店工場,下至街邊路側,豆棚瓜下,每於百忙當中,抑或閒情逸緻,無不惜此泥爐砂銚,舉杯提壺,長飲短酌,以度此快樂人生。可見,在潮汕地區,隨處可以看到一幅幅提壺擎杯,談風論雅,充滿安逸情趣的風俗圖畫,無論走到哪裡,哪家哪戶,茶具一擺,不用問,便是工夫茶。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潮汕工夫茶所用茶具的講究吧!

飲茶離不開茶具,茶具指泡茶所用的專門器具,包括壺,碗,杯,盤,託等。古人講究飲茶之道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藝術,一套精緻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絕的名茶,可謂相得益彰。潮汕工夫茶最講究的第一是茶具。隨著飲茶之風的興盛以及各個時代飲茶風俗的演變,茶具的品種越來越多,質地越來越精美。工夫茶講究茶具器皿配備之精良,如茶壺、茶杯、茶盤、茶墊、水瓶、泥爐、砂銚、欖核碳等是必備的茶具,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

(1)茶壺:潮汕土話叫做"衝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的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潮人泡茶均崇尚蘇罐,即江蘇宜興產之紫砂壺。至今,老一輩茶人仍有"孟臣罐"(註:惠孟臣,江蘇宜興人,制壺名家,一說為天啟崇禎年間人,一說為清康熙雍正年間人)。衝工夫茶除了用"衝罐"之外,有時客人多時,也可以用"蓋甌"。但畢竟蓋甌口闊,不能留香,氣味比使用衝罐就差得多了。

工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桌球大小。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多種,硃砂,古鐵慄色,紫泥,石黃,天青等。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

(2)茶杯: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老一輩茶人仍有"若琛杯"(若琛為江西景德鎮制杯名家)之口傳。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託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汕茶客常以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果杯"。

人草木茶禪文化

(3)茶洗: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兩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衝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4)茶盤: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但不管什麼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託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5)茶墊:比茶盤小,是用來置衝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裡還要墊上一層"墊氈","茶墊"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少煎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者,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裡積水,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6)水瓶與水缽: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尾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動,這是很少見的珍品。

(7)龍缸: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託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

(8)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

(9)砂銚: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衝茶剛剛合適。至於用鋼鍋,鋁鍋來煮水衝共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衝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10)羽扇與鋼筷: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製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製成的扇,大汪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託著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趣。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這十種茶具,雖然還不夠茶神「陸羽」所規定的24茶具的規格,但是也不少了。正是這些特別的器皿,結合精細的烹製工夫,按泡器、納茶、侯湯、衝點、刮沫、淋罐、灑茶等程序進行,使功夫茶獨具韻味,方能得到工夫茶之"三味"。可謂是茶湯入口,甘芳潤喉,通神徹竅、其樂無窮。

"壺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工夫茶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遍及海內外,默默地起著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濃濃的茶香滋潤和安撫著人們的心靈。工夫茶推崇"和、敬、精、樂"的精神,它必將超越局限,與更多的人們共享。

如果你對文章有不同的觀點,可以在下面留言評論;喜歡我分享的文章,可以互相「點讚+關注」,你的關注是對我的鼓勵,也是促進我進步的原動力。

免責聲明: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潮汕工夫茶:千年傳承 茶香情濃
    中新社汕頭9月13日電 在僑鄉潮汕地區,品工夫茶是當地特有的傳統風俗之一。如今潮汕工夫茶不僅是一種文化,更包含著濃濃的茶鄉情。「對我來說,工夫茶就是家鄉的味道。在國內國外跑,我每天都要喝工夫茶。」年近七旬的歸僑王喜鵬老先生向記者展示了他隨身攜帶的可攜式工夫茶具,小巧精緻,茶壺、茶杯、茶盤一應俱全。移居美國後,喝一喝家鄉獨特的工夫茶,最能讓王伯一解思鄉之情。身為「老茶客」的王伯對工夫茶了解頗深。他對記者說,過去一套潮汕工夫茶具由火爐、羽扇、茶罐等大小28件組成,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慢慢地簡化為四五件。
  • 九龍營養課堂:潮汕工夫茶的泡法功效?潮汕工夫茶8個衝茶步驟?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圖片來源:百度)  潮汕工夫茶的泡法  茶具。潮汕工夫茶最講究是茶具。潮汕工夫茶有別於其它喝茶方法也在於茶具上,一般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紅泥小火爐、茶盤、茶壺、茶洗、茶杯等等。 水。是潮汕工夫茶重要的一個元素。茶水,99.9%是水,所以水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茶口感。
  • 工夫茶還是功夫茶?90%的人都會寫錯!
    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起初卻並不太懂得喝茶。那時最好的茶葉是茉莉花茶,而家家戶戶的茶具則是搪瓷大茶缸。喝茶淡不到品飲,充其量就是解渴。衝泡概念也一律沒有,一律叫做「沏茶」。我想,這也是很多北方城市的特色飲茶法吧?
  • 在潮汕,喝工夫茶就是頭等大事——潮汕工夫茶的發展簡史
    潮汕人喜歡喝茶,且講究茶葉、茶藝淵源已久。一杯工夫茶,竟引出多少茶文茶趣!由此可見,當時在潮州當地已經有飲茶習慣了,而且對於茶葉還是有所講究的。「可見宋代,潮州至少在上層人士中已有酒後上茶之食俗。據元代《三陽志》記載:「潮之為郡,無採茶之戶,無販茶之商。」這證明在元時,潮州地方還沒有種茶的。當時的茶葉主要來自福建。
  • 為什麼潮汕工夫茶用3個杯子?
    潮汕工夫茶即是潮汕茶道,或者嚴格意義上來講是叫做潮州工夫茶,它是我國古老的茶文化之一。工夫在潮汕地區中大意為講究,也就是說,潮汕人將泡茶看得很重,把泡茶當作一件極為講究的事,不對對茶葉講究,還對茶具講究,對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
  • 過了這麼多年才知道,工夫茶居然不是源自潮汕?
    讓潮汕人在茶圈獨領風騷的,不光是他們愛喝茶,還有充分體現了潮汕民俗的潮汕工夫茶。正宗潮汕工夫茶,講究「四件寶」:紅泥爐、砂銚、孟臣罐、若琛杯。講究的人,還要有羽毛扇、橄欖核燒制的炭、銅筷子、納茶紙、存放茶葉的錫罐等,這些器具和固定下來的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衝泡流程,共同構成了正兒八經的潮汕工夫茶。不過絕大多數茶友都不知道,讓潮汕人引以為傲的工夫茶並非源於潮汕,至於它的來歷和起源,可能連很多潮汕人也沒有仔細想過。
  • 工夫茶,功夫在茶外
    (想知「工夫」茶裡的文化縮影,敬請關注《茶道》雜誌專題——工夫茶裡的「中國功夫」)不論是哪裡的工夫茶,按照我們對它的理解,無外乎泡茶的學問和品茶的工夫。然而,追根溯源,「工夫茶」原指武夷茶,因製法講究見工夫而得名。
  • 喝杯好茶:選對茶具茶也香幾許
    好的茶具的選擇就是合眼緣選擇的茶具,是在要喝茶的時候,看到的那套茶具,可以增加喝茶的興趣,這是一種。另外一個最好是以茶擇具,也就是說選擇喝什麼茶,就選與之相配的茶具。正規的工夫茶具包含十幾件一套正規的工夫茶具,需要用到的器皿最起碼會要十多件。包括茶罐,茶海,茶壺,茶杯,聞香杯,杯拖,茶匙,茶荷,濾杯,茶巾,茶箸,箸匙筒,茶針,茶拂等。
  • 茶中真味 杯中工夫
    潮汕飲食文化豐富多姿,牛肉和海鮮滿足人們的口食之欲,工夫茶則體現潮汕人民閒情逸緻的文化精髓。  工夫茶藝是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也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茶藝,亦為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
  • 功夫茶與工夫茶有什麼區別?只有愛茶的人,才知道二者相差甚遠
    ,但其實功夫茶與工夫茶並不代表同一種東西,那麼功夫茶與工夫茶又有什麼區別呢?可能只有愛茶的人才知道,二者相差甚遠,你需要好好了解這2個常識。1.功夫茶功夫茶其實指的並不是茶葉,而是泡茶的技術,由於泡茶過程非常複雜且要求很高,需要下足功夫才能達到其標準,因此被稱為功夫茶。由於其製作過程繁雜,所以中國功夫茶的普及範圍並沒有很廣泛,一般來說只有閩南以及潮汕地區的人,保留著飲用功夫茶的習俗。
  • 科普|茶之器:泡茶器具的前世今生
    品茶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茶美,環境美,水美,當然缺不了器具之美。茶器之美,能夠讓人品茶得到格外美的享受。器物,又是隨著歲月沉澱愈加光彩奪目。歲月會給美麗的物體增添魅力。拿起一個物體,你會感受到它難以形容的平靜魅力。
  • 最美 潮州茶經•工夫茶
    工夫茶之特別處,不在於茶之本質,而在於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閒情逸緻之烹製。潮地鄰熱帶,氣候常溫,長年需飲,以備蒸發。往昔民安物泰,土地肥美,世家巨族,野老詩人,好耽安逸,群以飲茶相誇 尚,變本加厲,對於「茶質」、「水」、「火」、「用具」、「烹法」,著著研求,用以陶情悅性,消遣歲月。繼則不惜重資,購買杯碟。已含玩弄骨董性質;所以「工夫茶」之馳譽域中,其原因其多也。
  • 當地人:你們喝的是茶,我們喝的是命
    像我之前去雲南上大學的時候,我都自己帶工夫茶具去泡,一些北方的同學都覺得我很裝,因為他們如果泡茶的話都是用一個玻璃杯就在那裡泡,但是我每次喝茶就是拿出茶具,慢悠悠地在那裡泡工夫茶,但是到後來他們也跟我這樣喝茶了,這大概就是我們這個喝茶文化的感染力。而且有越來越多的人像我們這樣喝茶。
  • 【茶具】茶洗,有容乃大
    根據陸羽的描述,滌方應該是洗滌茶具用的容器,形制比水方略小。「滓方:滓方以集諸滓,制如滌方,受五升」。滓方 是茶席上收集匯聚多餘茶水、廢水以及茶滓的器具。     水方、滌方、滓方三者,不用時是可以疊在一起收納的。三者雖然形制相似,容量大小卻不等,功能懸殊,不可混淆。     滓方在功能上,更接近於潮汕工夫茶中的茶洗。
  • 一套完整茶具的配備
    一套完整茶具的配備:茶壺,茶杯,茶葉罐,公道杯,茶洗,茶盤,茶漏,茶匙,茶則,茶夾,茶巾。茶壺茶杯茶葉罐:儲存茶葉的罐子,必須無雜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馬口鐵、不鏽鋼、錫合金及陶瓷。杯託公道杯:又稱茶海,多用於衝泡烏龍茶時,可將衝泡出的茶湯滋味均勻,色澤一致,同時較好地令茶湯中的茶渣、茶末得以沉澱。常見的材質有陶瓷、玻璃、紫砂等,少數還帶有過濾網。茶洗:用來洗茶的容器。茶盤: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以盛接泡茶過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擺放茶杯的盤子,茶盤有塑料製品、不鏽鋼製品,形狀有圓形、長方形等多種。
  • 茶,中國的味道
    多樣紛呈的風土氣候、人文地理、物種植被,造就了中國茶豐盛琳琅的品種和風味。天地造物、山川靈氣的自然本性,此為中國茶之「自性」。在漫長的採茶、種茶、制茶和飲茶的歷史中,中國人發明、發展、完善了茶的工藝,形成了「紅茶、綠茶、白茶、黃茶、黑茶和青茶(烏龍茶)」六大傳統茶系。
  •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一套完整的茶具,你都備齊了嗎?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一杯好茶的誕生,離不開水與器的「相愛」。不同品質的水,遇上不同材質的器,碰撞出浪漫的火花,造就了每一杯茶的獨特、成全了每一口滋味的精妙。下面整理的一份茶具指南送給大家。【3】茶道六君子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 《潮州工夫茶》泡一壺好茶的流程 高清圖
    何謂「工夫」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
  • 迄今為止關於工夫茶最詳盡的科普(看完這個,你也算半個工夫茶專家了)
    今天茶語網(www.chayu.com)編輯部就列出了一份現代版骨灰級工夫茶愛好者的潮州茶指南,從訪問了當代的潮州茶具收藏狂人,再到收集各種資料,模擬《潮州茶經工夫茶》的結構,把品飲一次極致潮州茶的細節從頭到尾進行了梳理。當然,這份指南可能並不完全,潮州茶文化之博大,這裡不過揭開冰山一角,不足之處,還請各位玩家,專家補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