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說,在193種猿猴中,只有一種猿猴全身赤裸,他們自詡為「智人」,實際卻是「裸猿」。他在這本書中,從動物性的角度,來論述人類的一些行為和特性。只是,撕破以智慧生物自居的人類為自身添加的種種修飾,把幾千年來我們極力遮掩的獸性用科學的態度冷靜客觀呈現,還是讓高高在上的專家和學者們難以接受。
人類性行為
作者對人類的稱謂用了一個特殊的詞——我們這個物種。他說,我們這個物種無與倫比、成就卓絕,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考察高雅的動機,與此同時卻故意對自己的基本動機棄之不顧,或者不惜花費同樣多的時間來掩飾其基本動機。
他引以自豪的,是他的腦容量在所有的靈長目中名列榜首。但是他的生殖器之大也使他在靈長目中位居第一。對於這一事實,他卻竭力加以掩蓋,寧可把這一殊榮張冠李戴,送給大猩猩。你看,人類就是這樣一個「虛偽」的物種。
書中認為,為了生存,男性裸猿要外出狩獵,女性裸猿留守在棲息地裡照看幼兒。狩獵時,男性裸猿必須通力合作才有希望獲得成功,同時在他外出狩獵期間配偶對他保持忠誠才能安心,因而雌性必須養成固定結偶習性。男女之間必須形成一種廣泛的組合,這就意味著男性裸猿也必須養成固定結偶的習性。
裸猿不僅要建立對偶關係,而且還需要使這種關係長期處於穩固狀態。所以,在他們的關係中要有足夠的性吸引力)最簡捷的方法就是使他們的性行為變得更為活躍更為複雜,更具吸引力。
作為一位動物學家,作者的看法和道德家們的不一樣,他認為不能以倫理道德方式去研討性「怪癖」,而要用人口繁殖與否這樣的生物倫理原則來討論問題。僧侶、修女、長期獨身的男子和女士、長期的同性戀者等人群,從人口繁衍的意義上說,都是不正常的。
我們這個物種的性行為要經過三個典型階段:形成配偶階段、性前活動階段和性交動作階段。形成配偶階段通常叫做求愛期,求愛期通常歷時幾周,甚至長達幾個月,比任何動物需要的時間都長,多半是在公開場合下進行。
這些行為在我們的生活中是有意義的。裸猿必須養成戀愛的能力,必須把一個固定的性夥伴銘記在心。配偶關係要長到足以適應養育後代的漫長歲月。
如何解決人類的爭鬥行為
我們的祖先是靈長目動物的一種,經過漫長的進化,變成了食肉動物,並且站立起來徵服世界。然而,儘管在改造環境中取得巨大無比的成就,可是人類骨子裡仍然是一隻只地地道道的裸猿。
人類為了謀求基本生存,需要爭鬥,因而要製造武器;需要飲食,所以有了農業生產;需要有安定的住所,於是生產了建築……等等等等。
「地位」是人在群體裡的縱向爭奪地位的競爭,「領地欲」是人的橫向上捍衛領地的鬥爭。動物之所以爭鬥有兩條非常正當的理由:或是為了建立自己在社會等級系統中的支配地位,或是為了建立自己在一塊地方的領地權。有些物種只要求建立等級系統,卻沒有固定的領地。有些物種只有領地要求,卻沒有等級的問題。而人類兩者皆有,我們在領地內建立等級系統,必然要以兩種攻擊形式進行激烈的競爭。
當情況惡化,最終難免肉搏時,我們最重要的武器是手。成人肉搏中一些高度程式化的運動,比如摔跤、柔道和拳擊。一旦嚴重的戰鬥爆發,人造武器總要利用起來發揮作用。
進一步攻擊是拉開進攻者和敵手之間的距離。正是這一步差點毀滅了我們自己——槍炮急劇地增加了射程,從天上往下扔炸彈又進一步加大了進攻的範圍,地對地飛彈可以把進攻者的「打擊」範圍進一步拓寬。結果對手不是被擊敗,而是不分青紅皂白地被毀滅乾淨。
幸運的是,武器不斷變得先進的同時,我們還在進化中養成的合作精神。比如狩獵的合作精神,這對我們極為有利。為了避免人類因爭鬥而走向同歸於盡,作者給出了四條出路,一是進行大規模雙邊裁軍,二是使各種社會群體成員的愛國心淡化,三是提供並提倡沒有害處的象徵性活動來替代戰爭,四是改進對戰爭的理性控制。
可行的生物學辦法是大規模減少人口,或者迅速向其它星球移民;可能的話,還可以同時採用以上所述的其餘四種辦法。
人與動物的關係
人與動物在地球上共存了千萬年,漫長的進化中,我們和動物形成了五種關係。
一是獵物。裸猿的食譜名目繁多,無所不吃。在有些地方的某個時期,裸猿甚至捕殺和食用所有的動物。我們的食肉行為有一個特徵:我們傾向於有選擇地馴化某些獵物,雖然我們幾乎什麼都吃,但是主要食物卻局限在幾種動物身上。
二是共生者。和裸猿有共生關係的動物不太合算,往往是裸猿從它們那得到的更多,是一種被迫共生。它們得到的好處是不再被人類當作敵人,因而它們的數量戲劇性地增長。然而它們付出的代價是失去了進化的自由,喪失了遺傳的獨立性。雖然受到精心的飼養,但它們的繁殖卻受到人類種種奇異念頭的控制。
三是競爭者。凡是與人爭奪食物、爭奪生存空間或幹擾我們有效生活的動物都會被無情地消滅。與人類競爭的較小的動物只是偶爾受到傷害,但危險的競爭者卻很難逃脫人的捕殺。過去,與我們親緣關係最為密切的靈長目動物正好是對我們威脅最大的競爭對手;今天,在靈長目大家族中,我們是唯一的倖存者。
四是寄生者。它們的前景更加暗淡,因為裸猿對它們的攻擊更加激烈,更加無情。一旦消滅了寄生蟲,我們就更加健康,人口就會以更加驚人的速度增長。由於醫學的進步,寄生蟲對人的困擾日益減輕。隨之而來的是,其他動物受到額外的威脅。
五是捕食動物。它們也在日趨消失。從未有哪一種動物以我們為主要捕食對象,在除寄生動物外的所有動物中,最容易使我們致命的殺手竟然是並不想吃我們的蛇。作者的解釋是,人類祖先的生存可能從對蛇的反感中獲益,對蛇的恐懼已經融入我們的遺傳基因裡。
有意思的是,在各個歷史階段,人類的數量從來也沒有因為食肉動物的存在而急劇減少。大型食肉動物,如獅、虎、豹和豺狼,巨大的鱷魚、鯊魚和食肉鳥不時要襲擊和騷擾人類,如今它們只能苟延殘喘,要被人類列為保護的瀕危動物了。
總結
本書強調了人類的生物特徵,重點講到了生物特性在人類進化中的局限,如果我們能清醒地認識這些局限,我們在未來倖存的可能性就要大些。要讓人類社會穩定地延續,作者給出的辦法是:控制人口!必須提高人口素質,而不僅是增加人口數量。因為人類數量無限制膨脹,除了自身內卷,為爭奪生存資源和空間而導致的自相殘殺,還有就是讓其他的動物沒有生存空間。我們應使自己理智的機會主義的進步與基本的行為要求相吻合。
只有這樣做,才能繼續在科學技術上突飛猛進,在振奮和激動的時刻不否定自己的進化遺產。否則,受到壓抑的生物衝動會積蓄起來,最終衝決大壩,精緻的生命世界就會被生物衝動的洪水一掃而光。作者透露為什麼要自稱為裸猿而不是人的秘密:「我們必須長期而又嚴肅地把自己看作一種生物,以此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這有助於我們把握分寸且知道天高地厚,保持頭腦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