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平市中心人民醫院超聲科再次與神經外科合作完成一例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超聲科完成術中TCD監測工作,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
該患者為63歲男性,頭暈伴右側肢體無力2個月加重1個月,在外院治療未見緩解,為求進一步診治來我院神經外科住院治療。
住院後行相關檢查,由超聲科陳金龍醫生為其檢查頸動脈超聲,左側頸動脈球部狹窄(70%~99%),為患者出現臨床症狀的責任血管。
經顱都卜勒超聲(TCD),左側頸內動脈發出眼動脈之前重度狹窄(前、後交通支開放,頸外動脈→頸內動脈支未開放)。
綜合患者的病情及相關檢查結果,神經外科李曉東主任及其團隊決定針對狹窄的左側頸動脈球部行內膜剝脫術(CEA)治療。
術前,由超聲科王釗和陳金龍兩名醫生完成TCD的術中監測工作,兩名醫生將經顱都卜勒監護探頭架固定在患者的顳部,用來監測麻醉前、臨時阻斷前、臨時阻斷後、解除臨時阻斷後患者的大腦中動脈(MCA)血流速度及頻譜改變。
術中,根據TCD監測的腦血流動力學變化,多次及時告知麻醉醫師注意血壓調節,有效預防術中腦缺血、過度灌注等情況發生,確保了患者手術安全性。
術後,王釗醫生連續三天到病房為該患者進行床旁TCD超聲檢查,主要目的是判斷顱內血流是否通暢,頸部狹窄是否解除,開放的交通支是否關閉,有無因栓子造成的術後頸動脈急性閉塞等問題,並根據腦血流量的監測,提示臨床醫生注意調節血壓,注意預防再關注損傷。
目前該患者狀態良好,各項生命體徵平穩。
TCD作為一項無創性、簡便、可重複的腦血流檢測技術,可通過完整的顱骨,經特定的聲窗,動態連續監測,可以實時監測顱內血流動力學變化,及時發現由於夾閉所致的低灌注,指導分流管的放置,也能及時發現重新開放後的過度灌注。
同時與其他監測技術相比,TCD還能發現微栓子信號(MES)的出現,有效地預測由微栓子脫落所致的卒中。
從TCD監測中獲得的信息可以使神經外科醫生改進手術技術或加強術後防治,減少圍手術期卒中事件的發生。
目前已較廣泛地應用於CEA術中監測領域,為手術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