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就患上腦梗死的李大爺,從未想到,沒有「昏昏沉沉」的感覺,是如此美妙,人都變得更有精氣神了,每天出去鍛鍊身體。而在半個月前,李大爺還因為「10年拖延」,導致術中險象環生……
今年77歲的李大爺是一名退休教師。10年前,李大爺像往常一樣午睡,起床後突然暈倒,神志不清,持續了約3~4分鐘。等甦醒之後,李大爺感覺沒有什麼不適症狀,就未放在心上。從這之後,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李大爺常有昏昏沉沉的感覺,有時伴有噁心。李大爺的家人這才趕緊送他去當地醫院就診,經CTA檢查發現,李大爺的雙側頸動脈狹窄約50%,並有多發腦梗死。
這就不難解釋李大爺為何會出現頭暈等症狀,在臨床上,有很多人像李大爺一樣,因為頸動脈狹窄發生腦梗死而不自知。
眾所周知,大腦是人的生命中樞,活著全靠心臟供血,藏在脖子裡的兩條頸動脈和兩條椎動脈就是負責將血液由心臟輸送到大腦的管道,其中頸動脈主要供應大腦前部的血液,椎動脈主要供應大腦後部以及小腦和腦幹的血液。如果輸送供血的管道因為血液中的斑塊聚集導致管腔變窄或閉塞,阻礙了血流通過,被堵塞部分的組織細胞就會壞死,導致腦梗死。
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神經介入科主任劉加春介紹,頸動脈狹窄早期經常沒有典型症狀,所以通常不會引起重視。但如果不能及時發現並得到積極的治療,常會進展而引起嚴重問題。有的是短暫性缺血或者可逆的小卒中,如一過性肢體無力或感覺異常、言語不流利、單眼黑朦或者失明等;有的可能會引起嚴重腦梗死而遺留偏癱、失語等後遺症;也有的表現為慢性缺血,如經常頭暈、頭昏、記憶力減退、視物模糊、失眠多夢等。
其實,頸動脈狹窄的發現並不困難,彩超檢查常常可以發現,如果有問題可以進一步進行更加準確的檢查,如CTA(CT血管成像)、MRA(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和DSA(導管血管造影)。目前DSA檢查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根據DSA結果,將頸動脈狹窄程度分為4級:堵塞小於30%,為輕度狹窄;堵塞31%~69%為中度狹窄;堵塞70%~99%為重度狹窄,如果堵塞大於99%為完全閉塞。
「頸動脈狹窄大於70%的,狹窄50%但已經出現伴隨症狀都符合手術或介入治療的指徵。出現症狀說明你已經有斑塊脫落或者血流灌註明顯受損,引起腦卒中的概率較高。無任何症狀的輕中度狹窄,藥物保守治療即可,但應嚴密隨訪。」劉加春主任補充道。
後來,李大爺在當地醫院進行了保守治療,症狀有所緩解。直到2019年9月,李大爺再次出現頭暈,左眼黑朦,短暫失明,約3分鐘後逐漸好轉,隔日再次出現類似症狀。家人又立即帶李大爺就醫,檢查發現李大爺「左側枕葉腔隙性腦梗死,多發腦軟化灶,缺血性腦白質病,雙側頸內動脈起始部狹窄,腦動脈粥樣硬化」。考慮到李大爺年紀大了,家人選擇了保守治療。兩個月後,李大爺又出現頭暈症狀,伴有耳鳴,每日多次出現,頻繁發作,特別是在活動時還會加重,頭昏昏沉沉的。當地醫院給李大爺做了頸動脈彩色都卜勒超聲發現,李大爺的左側頸內動脈起始部重度狹窄,約87%,右側頸內動脈起始部中度狹窄約50%,雙側頸動脈粥樣硬化並斑塊形成。
「其實頸動脈狹窄是可以被治癒的,如果及早診斷進行幹預,一般預後較好。如果沒有嚴重的併發症,不會導致後遺症出現。」劉加春主任介紹,從李大爺的檢查結果來看,10年前的狹窄程度,並已經出現了症狀,其實已經符合手術治療指徵。目前頸動脈狹窄的手術方案主要有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這兩種手術方案都非常成熟。
考慮到李大爺年紀比較大,病情較重,李大爺女兒在親戚的推薦下,找到了劉加春主任,為李大爺進行介入治療。劉加春主任是我國知名神經介入專家,擅長腦與脊髓血管病的介入治療和閉塞性腦血管病的手術治療,臨床經驗豐富,作為術者累計完成腦與脊髓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療4500餘例次,一次又一次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因為李大爺已經有明顯的症狀而且頸動脈重度狹窄,且左側頸內動脈起始部位有不穩定斑塊,如果不及時手術,會引發嚴重腦梗,甚至生命危險。劉加春主任團隊為李大爺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並為他做了局麻下腦血管造影術及左側頸內動脈支架成形術。
神經微創介入手術被稱為「繡花般的手術」,對醫生手術技能要求很高,纖毫之間見功夫。劉加春主任團隊從李大爺右側大腿根部的股動脈進行穿刺,在造影導管護航下,用導絲輸送保護裝置,也就是「腦保護傘」,降低血栓和斑塊脫落風險。然後在頸動脈狹窄處進行球囊擴張,並放置支架。而這一步也是需要巧勁和術者多年臨床經驗護航。如果擴張過猛,很可能會導致血管撕裂,形成頸動脈夾層,擴張過輕,球囊回收之後,血管有可能又回到擴展前狀態。
就在手術在有條不紊的進行時,因為李大爺栓子量太大,以至於放完支架後,栓子完全堵塞了腦保護傘,造成頸內動脈閉塞,如果不及時開通,可能會有生命危險。這個時候絕對需要術者沉著應對。劉加春主任憑藉多年臨床經驗,用特殊方法把腦保護傘小心回收,收完後,李大爺的血管恢復正常。術後,在腦保護傘內見到大量的脫落斑塊。
手術之後,李大爺的頭昏症狀立馬緩解了,整個人狀態好了很多。術後5天就恢復到文中開頭的狀態。
頸動脈狹窄是引起腦梗死的最常見原因之一,也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危害人民健康的「頭號殺手」之一。據公開報導數據顯示,我國40歲以上的人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是40%,60歲以上的人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是90%。劉加春主任提醒,40歲以上人群,特別是有危險因素的,都可以定期做檢查,通過檢查,可以對斑塊形態和內部結構有認識,有利於早期的預防,可防止中老年人群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作。(白宣嬌)
【來源:首醫大三博腦科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