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內動脈支架術中栓子脫落太多險象環生 三博專家巧妙化解

2021-01-08 瀟湘名醫

10年前就患上腦梗死的李大爺,從未想到,沒有「昏昏沉沉」的感覺,是如此美妙,人都變得更有精氣神了,每天出去鍛鍊身體。而在半個月前,李大爺還因為「10年拖延」,導致術中險象環生……

今年77歲的李大爺是一名退休教師。10年前,李大爺像往常一樣午睡,起床後突然暈倒,神志不清,持續了約3~4分鐘。等甦醒之後,李大爺感覺沒有什麼不適症狀,就未放在心上。從這之後,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李大爺常有昏昏沉沉的感覺,有時伴有噁心。李大爺的家人這才趕緊送他去當地醫院就診,經CTA檢查發現,李大爺的雙側頸動脈狹窄約50%,並有多發腦梗死。

這就不難解釋李大爺為何會出現頭暈等症狀,在臨床上,有很多人像李大爺一樣,因為頸動脈狹窄發生腦梗死而不自知。

眾所周知,大腦是人的生命中樞,活著全靠心臟供血,藏在脖子裡的兩條頸動脈和兩條椎動脈就是負責將血液由心臟輸送到大腦的管道,其中頸動脈主要供應大腦前部的血液,椎動脈主要供應大腦後部以及小腦和腦幹的血液。如果輸送供血的管道因為血液中的斑塊聚集導致管腔變窄或閉塞,阻礙了血流通過,被堵塞部分的組織細胞就會壞死,導致腦梗死。

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神經介入科主任劉加春介紹,頸動脈狹窄早期經常沒有典型症狀,所以通常不會引起重視。但如果不能及時發現並得到積極的治療,常會進展而引起嚴重問題。有的是短暫性缺血或者可逆的小卒中,如一過性肢體無力或感覺異常、言語不流利、單眼黑朦或者失明等;有的可能會引起嚴重腦梗死而遺留偏癱、失語等後遺症;也有的表現為慢性缺血,如經常頭暈、頭昏、記憶力減退、視物模糊、失眠多夢等。

其實,頸動脈狹窄的發現並不困難,彩超檢查常常可以發現,如果有問題可以進一步進行更加準確的檢查,如CTA(CT血管成像)、MRA(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和DSA(導管血管造影)。目前DSA檢查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根據DSA結果,將頸動脈狹窄程度分為4級:堵塞小於30%,為輕度狹窄;堵塞31%~69%為中度狹窄;堵塞70%~99%為重度狹窄,如果堵塞大於99%為完全閉塞。

「頸動脈狹窄大於70%的,狹窄50%但已經出現伴隨症狀都符合手術或介入治療的指徵。出現症狀說明你已經有斑塊脫落或者血流灌註明顯受損,引起腦卒中的概率較高。無任何症狀的輕中度狹窄,藥物保守治療即可,但應嚴密隨訪。」劉加春主任補充道。

後來,李大爺在當地醫院進行了保守治療,症狀有所緩解。直到2019年9月,李大爺再次出現頭暈,左眼黑朦,短暫失明,約3分鐘後逐漸好轉,隔日再次出現類似症狀。家人又立即帶李大爺就醫,檢查發現李大爺「左側枕葉腔隙性腦梗死,多發腦軟化灶,缺血性腦白質病,雙側頸內動脈起始部狹窄,腦動脈粥樣硬化」。考慮到李大爺年紀大了,家人選擇了保守治療。兩個月後,李大爺又出現頭暈症狀,伴有耳鳴,每日多次出現,頻繁發作,特別是在活動時還會加重,頭昏昏沉沉的。當地醫院給李大爺做了頸動脈彩色都卜勒超聲發現,李大爺的左側頸內動脈起始部重度狹窄,約87%,右側頸內動脈起始部中度狹窄約50%,雙側頸動脈粥樣硬化並斑塊形成。

「其實頸動脈狹窄是可以被治癒的,如果及早診斷進行幹預,一般預後較好。如果沒有嚴重的併發症,不會導致後遺症出現。」劉加春主任介紹,從李大爺的檢查結果來看,10年前的狹窄程度,並已經出現了症狀,其實已經符合手術治療指徵。目前頸動脈狹窄的手術方案主要有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這兩種手術方案都非常成熟。

考慮到李大爺年紀比較大,病情較重,李大爺女兒在親戚的推薦下,找到了劉加春主任,為李大爺進行介入治療。劉加春主任是我國知名神經介入專家,擅長腦與脊髓血管病的介入治療和閉塞性腦血管病的手術治療,臨床經驗豐富,作為術者累計完成腦與脊髓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療4500餘例次,一次又一次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因為李大爺已經有明顯的症狀而且頸動脈重度狹窄,且左側頸內動脈起始部位有不穩定斑塊,如果不及時手術,會引發嚴重腦梗,甚至生命危險。劉加春主任團隊為李大爺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並為他做了局麻下腦血管造影術及左側頸內動脈支架成形術。

神經微創介入手術被稱為「繡花般的手術」,對醫生手術技能要求很高,纖毫之間見功夫。劉加春主任團隊從李大爺右側大腿根部的股動脈進行穿刺,在造影導管護航下,用導絲輸送保護裝置,也就是「腦保護傘」,降低血栓和斑塊脫落風險。然後在頸動脈狹窄處進行球囊擴張,並放置支架。而這一步也是需要巧勁和術者多年臨床經驗護航。如果擴張過猛,很可能會導致血管撕裂,形成頸動脈夾層,擴張過輕,球囊回收之後,血管有可能又回到擴展前狀態。

就在手術在有條不紊的進行時,因為李大爺栓子量太大,以至於放完支架後,栓子完全堵塞了腦保護傘,造成頸內動脈閉塞,如果不及時開通,可能會有生命危險。這個時候絕對需要術者沉著應對。劉加春主任憑藉多年臨床經驗,用特殊方法把腦保護傘小心回收,收完後,李大爺的血管恢復正常。術後,在腦保護傘內見到大量的脫落斑塊。

手術之後,李大爺的頭昏症狀立馬緩解了,整個人狀態好了很多。術後5天就恢復到文中開頭的狀態。

頸動脈狹窄是引起腦梗死的最常見原因之一,也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危害人民健康的「頭號殺手」之一。據公開報導數據顯示,我國40歲以上的人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是40%,60歲以上的人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是90%。劉加春主任提醒,40歲以上人群,特別是有危險因素的,都可以定期做檢查,通過檢查,可以對斑塊形態和內部結構有認識,有利於早期的預防,可防止中老年人群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作。(白宣嬌)

【來源:首醫大三博腦科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病理學:栓塞和栓子講解
    栓塞的概念、栓子的類型和運行途徑及其對機體的影響】本題的音頻講解點擊這裡哦一、栓塞的概念及運行途徑 1. 概念循環血液中出現的不溶於血液的異常物質,隨血液運行阻塞血管腔的現象。 2.(2)最常見的栓子是脫落的血栓或血栓碎片。(3)其餘:脂肪滴、空氣、羊水和腫瘤細胞團、菌細胞團等。  3. 注意(1)栓子一般隨血流方向運行,但也可以出現逆行,這樣的栓塞稱為逆行性栓塞。
  • 胚胎型大腦後動脈
    胚胎型大腦後動脈(Fetal-typ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FTP,或fPCA)就是常見的解剖變異,可發生在20~30%的個體中。圖1 正常解剖的Willis環(a),單側胚胎型大腦後動脈(b)和(d),雙側胚胎型大腦後動脈(c) 腦血管的側枝循環對於維持足夠的腦血流量非常重要,尤其在血管閉塞性疾病的情況下。
  • 眼解剖中的眼動脈分支
    眼球及眼副器的血液供應,除眼瞼淺層組織和淚囊的一部分來自頸外動脈的分支面動脈外,幾乎完全是由頸內動脈的分支向眼動脈供應。
  • 腦血管超聲(TCD)術中監測為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保駕護航|神經外科|頸...
    近日,四平市中心人民醫院超聲科再次與神經外科合作完成一例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超聲科完成術中TCD監測工作,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該患者為63歲男性,頭暈伴右側肢體無力2個月加重1個月,在外院治療未見緩解,為求進一步診治來我院神經外科住院治療。
  • 大腦中動脈分段詳解(簡圖+DSA+實體解剖)
    大腦中動脈(MCA)是頸內動脈兩個終支中較大的血管,缺血及梗塞最常累及此區。
  • 三博石祥恩:淺談神經外科醫生畫圖
    畫圖主要包含腦脊髓、血管、硬膜、顱骨及頭皮結構,這些組織和結構的嚴密的榫合關係是神經外科畫圖的要點,如鞍結節、前床突、頸內動脈等結構視覺上的線形勾畫關係,近處結構粗大而明顯,遠處結構漸細而黯淡。線形畫圖視覺近處手法是粗直而疏緩,視覺遠處手法是細而密的遞減。專業畫圖是腦和脊髓組織結構的真實展現,不可曲解、異構和錯位,如頸內動脈直徑約是大腦中動脈直徑的一倍粗,大腦中動脈直徑是大腦前動脈直徑的一倍。
  • 大腦中動脈分段與分支
    大腦中動脈是頸內動脈的直接延續,是其最大分支,供應區域最廣,供應整個大腦半球的背外側面
  • 當圍術期遇上肺動脈栓塞
    圍手術期的PTE多見於靜脈系統的栓子脫落,偶見心房纖顫或者心房栓子脫落,是圍手術期患者的常見併發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多見於骨科、婦產科、血管外科和胸外科手術患者,以骨科手術最為常見。近日,上海第六人民醫院ICU王學敏主任在2016年圍手術期麻醉管理學術論壇上跟大家分享了圍術期肺動脈栓塞的診斷與處理的有關經驗。
  • 【從解剖到臨床】認識脈絡膜前動脈
    脈絡膜前動脈(ACHA)為頸內動脈的重要分支之一,人群中96%~99.5%脈絡膜前動脈起自頸內動脈C7段後壁的小動脈,距離後交通動脈發出點遠端2~5mm處,脈絡膜前動脈變異較大,但到視束、大腦腳、內囊後肢和脈絡叢的分支比較固定,血管管徑雖細,但供血範圍廣泛,其梗死機制尚無定論,臨床表現多樣,易導致嚴重後果,本文摘取網絡,從「出生」到「成熟」,從解剖到臨床,認識ACHA。
  • 這樣的大腦中動脈你肯定沒見過
    你們知道嗎,在腦血管家族裡,我在腦血管發育過程中算的上年輕的。在胚胎 28-30天,頸內動脈分出頭支和尾支。我們家哥哥大腦前動脈,就是頭支的延續。隨著胚胎發育的演進,脈絡膜前動脈遠端出現了很多樹枝狀動脈叢(plexiform arterial twigs),而我就是演化自這些樹枝狀動脈叢的融合和回歸。
  • 頸動脈和椎-基底動脈間吻合血管變異丨MR診斷
    三叉動脈在胚胎發育14~15mm期常常退化,少數情況下不退化並持續到成人,常在DSA、CTA 或MRA檢查中偶然發現。PTA變異是PTA起於頸內動脈但未吻合於基底動脈,可連於小腦上動脈、小腦前下和小腦後下動脈,其中以小腦前下動脈最常見。PTA變異A型指PTA起於頸內動脈,連於同側小腦上動脈、小腦前下和小腦後下動脈;PTA變異B型指PTA起於頸內動脈但不連於基底動脈或小腦動脈。Uchino等把PTA分為外側型和中間型。
  • 神經血管解剖學習-大腦中動脈
    大腦中動脈(middle cerebral artery)為頸動脈的直接延續,為頸內動脈最大的分支,平均直徑4mm。
  • 為什麼儘可能避免左側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穿刺?
    麻醉醫生在臨床上經常要進行深靜脈穿刺,一般麻醉醫生經常選擇進行頸內靜脈穿刺,ICU的醫生則選擇進行鎖骨下靜脈穿刺。但是不管是鎖骨下靜脈還是頸內靜脈一般都選擇在右側進行穿刺這是為什麼呢?1、避免損傷胸導管 胸導管在左側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交回的夾角注入靜脈,左側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穿刺時可能損傷胸導管,造成乳糜胸或者乳糜漏。
  • 「動脈竇瘻」惹禍 車禍兩周後眼睛腫成「球」
    前陣子,常州市民陳女士經歷了一場意外車禍,由於事故不算特別嚴重,陳女士在醫院對症治療後準備出院,就在這時,她的左眼突然異常突起,腫脹疼痛,醫生檢查發現,陳女士是得了罕見的「頸內動脈海綿竇瘻」。   今天(3月31日),武進人民醫院神經外科醫生通過視頻向陳女士的家人詢問其恢復情況。
  • 科普丨你還在為支架術後擔憂麼?鍾南山院士的術後恢復秘訣來咯
    2、堅持好習慣——不抽菸 作為呼吸科的權威專家,鍾南山院士一直保持不抽菸的好習慣,他指出,吸菸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毋庸置疑。 吸菸會對身體造成很大危害,主要是對呼吸系統,比如慢阻肺、肺癌等,同時吸菸對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都有顯著危害。
  • 神經血管解剖學習-頸內動脈C5、C6段
    淚腺動脈最顯著的分支是腦膜回返動脈,向回走行,經眶上裂眶,與腦膜中動脈相吻合。(b)肌支:供應眼外肌和眶部骨膜;根據其供應的結構來命名(如至內直    肌的分支)。眶外組(a)篩動脈:這些血管供應上鼻黏膜,與頜內動脈的蝶顎支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