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雖說可以休息,但那種溼漉漉、黏糊糊、熱烘烘的趕腳,讓人總覺得休得不痛快!
前幾天,我市的氣溫已攀到了30℃,今天稍稍低了點,可明天、後天……這一路太陽一路雨的,估計悶熱的趕腳還會持續。
原來,大株洲進入主汛期了,這個月的雨量是全年最多的一個月。跑氣象臺的娜小主說,有時候,6月的雨比秋冬季節三個月的雨都要多。
這也就是說,接下來一段時間,我們會黏糊糊的了
天天有汗臭、衣服不會幹……
想到這兒,小編的心情是這樣的
辣麼,如何除溼呢?
最快最便捷的是用空調抽溼。現在大部分空調都有此功能。啟動空調的除溼功能,可有效地解決陰雨時段房間潮溼的問題,對電視機、電腦等「怕潮」家電也能形成全方位保護。如果是外界空氣潮溼太高,切記要關門閉窗;如果屋內過於潮溼,保證房間通風,可以用空調、風扇除溼。
對於長期潮溼的地區,可以採用在房間內置炭或和室地板下鋪竹炭,對於房間溼度的平衡與塵蹣的防治和空氣的淨化都有很好的效果。還可以選擇間歇通風,下午是最佳時機。陰雨天把朝南或東南方向的門窗關閉,以減少水汽進入室內。中午,外面的空氣溼度處在最高值,不宜開窗,應在下午或傍晚,氣候相對乾燥的時候,開窗調節室內空氣。
溼邪這個東西,一旦形成特別難以去除,有「千寒易去,一溼難除」的說法。正所謂「溼為陰邪,最傷陽氣」。
▶如果侵入人體的胸膈部分,就會阻擋氣機的升降,出現胸悶。
▶如果溼困脾胃,會出現吃飯不香,胃脘脹痛、小便短澀的情況。
溼有什麼特性呢?重濁、粘滯、趨下。
①身體沉重疲乏。溼的特性因為有「重」和「下」,所以常常會出現早上起床後,頭上象裹著一層溼布,暈暈沉沉,或身體沉重疲乏,四肢無力。如果水溼停留在關節,有的人還會出現關節酸痛等症狀。
臉上出油、頭髮油、眼屎多、溼疹、瘡瘍,其實都是身體有溼的表現。
②大便衝不淨。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主任醫師黃濤介紹,如果大便粘滯在馬桶上總衝不乾淨,這就是體內有溼的一種表現。
③舌頭邊緣有齒痕。照鏡子時發現自己舌苔厚膩、舌體胖大、或舌邊緣有明顯齒痕,這也是溼氣的顯現!
提起祛溼,薏米紅豆怎麼也繞不開。中醫都稱薏米為「薏苡仁」,是祛溼消腫的上品。紅豆有健脾利水,清熱除溼的功效。由於紅豆性善下行,古人有「多食令人瘦」的說法。不需考慮什麼比例,將兩種食材各抓一把來熬湯,可放點冰糖,祛溼效果極佳。
陳皮祛痰溼,薑汁有辛散的作用,都是除溼氣的「小能手」!真正的陳皮是指廣陳皮,是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所產的大紅柑的乾果皮,以貯藏的時間越久越好,故稱陳皮。大家別弄錯!
荷葉雖然比較「小眾化」,但效果好當然要大力推薦一下。這道食物南方人更熟悉,是涼茶的經典配方,有清暑利溼、涼血止血的作用,去中藥店買點吧。將荷葉撕成小片,用開水衝泡就可以了,淡淡的清香,再配點冰糖,一天喝兩次,的確是夏季美飲。
每天用一段山藥加半斤冬瓜熬『健脾祛溼元寶湯』,山藥能健脾,冬瓜能祛溼,這兩樣可謂祛溼的『黃金搭檔』。
足三裡、陰陵泉和三陰交都是很好的祛溼穴位,溼氣重的人平時可以多揉揉。
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眼下10釐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
屈膝,在脛骨內側髁的下方的凹陷中,就是陰陵泉穴。
在內踝尖上用自己的手指4指之上,按壓有一骨頭,三陰交穴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學博士羅大倫推薦「三仁湯」泡腳:
杏仁6克(後下)
白蔻仁6克(後下)
薏苡仁30克
茯苓20
白朮9克
豬苓9克
法半夏3克
甘草6克
註明後下的藥,在關火前10分鐘放入,其他的藥正常煎。然後將藥渣去掉,倒出藥液兌水泡腳,每次20分鐘,水淹過腳面就可以了。
少動、飲食不節制及壓力大,都會造成溼留體內。而運動可以緩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試試快走、慢跑、健走、遊泳、瑜伽、太極等健身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本文部分內容綜合健康時報)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