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季,若捧上一盞溫潤醇厚的老白茶便再好不過了,但老白茶是一種相對難衝泡的茶,一不留神就會滋味弱,湯感薄,還可能有不好的氣味。更有甚者,明明倉儲良好的老白茶,泡出了讓人咽喉幹、燥、緊的茶湯。實在令人困惑。
為了把老白茶泡得好喝,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怎麼泡好一款老白茶,將老白茶的滋味充分調動出來,不浪費每一款好茶!
氣味方面。老白茶有陳味,但好茶泡到中後期會出現花蜜香甚至藥香。 滋味方面。老白茶茶湯轉濃,滋味更醇厚,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潤感。衝泡得當,會呈現小豆湯一樣粘而潤的口感。前幾泡:抑制氣味(堆、倉之粗雜),提升黏,稠、油的湯感。爭取泡一杯氣味不濃,但柔軟粘滑的好湯。同時,儘量控制最初幾泡的濃度,以求保護最後幾泡的表現,提升整體耐泡程度。中間幾泡:當發現氣味已經開始轉"醇",就適當激發香氣,泡一杯湯醇味香的好茶。最後幾泡:滋味、湯感物質均已浸泡殆盡。在無法保證湯感之時,全力激發香氣,泡一杯香高滑口的甜水。1、選用胎土厚、燒結度低的紫泥紫砂壺。充分利用紫砂壺物理結構的各種特徵,既利雜味吸附抑制,又利葉底透氣保溫。同時,寬口大腹矮身桶的壺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於對注水、水溫的控制和雜味的逸散。最後,茶壺一定要出水快速通暢。老白茶的濃度在浸泡中隨時間變化很快,且葉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壺難於控制茶湯濃淡。3、適當的醒茶。所謂醒茶,是指衝泡茶葉前改變茶葉的存放環境。比如從茶餅上撬下,置於陶罐中一段時間。另茶葉適當接觸空氣,調整其內部含水量。第一種:敞開壺蓋,用熱水淋壺身(需選擇合適的壺型)。第二種:敞開壺蓋,將壺置於一個煮水容器內的一個架子上,像蒸饅頭一樣蒸。第三種:敞開壺蓋,將壺置於一個煮水容器的蓋口上,蒸。總的來說,水溫降低,各種氣味都會變淡;提高水溫,各種氣味加強。尤其,連續高溫的浸泡為激發老白茶陳香的不二法門。紫砂壺本身保溫性能強,還可以蓋住壺蓋用開水不斷淋壺以提升浸泡溫度。而蓋碗保溫性能較差,其中葉底在無水浸泡的情況下降溫極快。這樣,為了保持葉底溫度,有個重要的技巧:出湯後先給蓋碗注水,而後再用公道杯給品茗客斟茶。手法的問題是一個要點,這裡說一下。一般來說:香靠衝,湯靠吊。也就是說,如果希望讓茶湯高香,我們就快水猛衝,讓茶葉在容器中翻騰激蕩,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時會犧牲湯感;如果希望讓茶湯綿密柔軟,我們讓水流在一個點上穩定而緩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這樣又會犧牲香氣。衝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實際應用中要根據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存儲年份作很多調整。但總的來說,在老白茶的衝泡中它還是相當實用的。如下,我們具體分析不同的注水手法對衝泡的主要影響。高衝:水線長,粗。水流在空氣中降溫較少,注滿蓋碗所需時間短,水與葉底的激蕩最強。高吊:水線長,細。水在空氣中降溫最多,注滿蓋碗需時長,水與葉底激蕩較少。低吊:水線短,細。水流在空氣中降溫較少,注滿蓋碗需時長,水與葉底的激蕩最小。旋水:即注水時移動燒水器皿的壺口。其主要作用時增加水與葉低的激蕩,同時提高各部位茶葉接觸水的均勻性。為保證口感的協調、融合性、避免湯水散亂,旋水時有兩點小技巧。首先,旋滿一周,收水時正好回歸出水點。這樣就需要根據注水速度調整旋轉的速度。水柱需細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其次,旋轉過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穩定,粗高,高矮都不變,且水柱一直光潤平勻最佳。7、燒水器皿的選擇。為了控制注水水流,一把壺嘴設計合理的煮水器具是不能少的。價格材料等暫不論,能把水線修成圓潤平穩,且能隨心所欲控制水線之粗、細、緩、急者優先。蓋碗比紫砂壺難於控制,也因而更鍛鍊技術。如果控制得當,蓋碗也完全能泡出口感宜人,像出自紫砂壺一般的茶湯。110ml蓋碗,投茶5克。這個投茶量基本保證了比例的協調。個人可根據口味自行調整。同時調整每泡時間,加以配合。比如說,希望多泡幾巡者可以加大投茶量,同時在開始幾泡儘量快速出水。對於蓋碗,水烘有所局限性。一則蓋碗不太好烘,二則比較浪費水。烘與不烘,我們都可以通過衝泡技巧抑制雜味,提升口感。從洗茶開始,請溫柔注水。可旋可吊,但水流一定要平和,穩定。不要使茶葉猛烈翻騰。洗兩次者,第一洗可以略提高注水點,拉細水線,降低洗茶的水溫。第二洗可以適當降低,提高水溫洗茶。洗茶後儘量徹底瀝淨茶底。洗茶時一般需要溫杯。但既然洗茶有清潔的考量,那就不宜以洗出來的茶水溫杯。我個人推薦直接使用燒水器皿中的開水燙盞。無論視覺還是實際效果,都更清潔。小技巧:在洗茶溫杯時,請將置茶容器開蓋放置,便於雜味逸出,也便於葉底降溫。基本方法:定點吊水,緩慢注入。把水和茶的相對運動降到最低。注得夠緩夠穩時你會發現蓋碗中水色很淺,不會像猛衝那樣一下把紅褐色的茶湯甚至渣子都翻騰起來。出湯時,建議使用公道杯。這樣顏色、滋味物質會在公道杯中重新融合,您會發現緩慢吊水浸泡出的茶湯很軟、很粘,但沒有什麼氣味。每泡出湯完畢後,建議瀝淨茶底。留湯衝泡雖然會增加泡數,但會改變滋味物質浸出的節奏和協調性,為衝泡增加很多不穩定性。基本方法:緩慢旋水,穩定注入。不可猛衝。要把水溫,以及水和茶的相對運動控制在比較合理的水平上,我們才可以兼顧香、水,達到協調。因此,穩定旋水說來簡單,實則很考技術。實際泡茶中如何旋?旋多快?水柱多粗?注水點多高?這些都需泡茶者根據茶性,品飲者的口感需求等作實際的調整。基本方法:急衝注水,葉底保持持續高溫。衝既可高亦可低,既可定點亦可旋水。重要的是衝擊、翻騰葉底,同時保持高水溫,以充分激發陳香。茶葉泡到尾水,出於浸出更多物質,提升陳香的雙重考慮,我們需要提高浸泡時的水溫。這時,和初期正好相反,我們不但不開蓋降溫散味,還要在出水後立即注水,以保持被浸泡茶葉的高溫。紫砂壺由於其本身導熱性差,保持葉溫的能力天然較強。而蓋碗則降溫極快,於是就有了這樣的動作次序:準備出湯時開始加熱水→水將沸騰時開始出湯→湯出淨後先注水泡茶→泡好茶後再端起公道杯分茶。7.整個衝泡過程中,不要搖、攪、撥動葉底。這樣做既會使茶湯渾濁,又可能令茶味淡薄,水味彰顯。同理,注水要一直保持平穩。即使高衝也要保持水柱平靜光潤。 制茶者講究看青做青,品飲者一樣講究看茶泡茶。以同一招勢從新白茶泡到老白茶,從開始泡到最後,是不可能得到精美協調的茶湯的,也頗有"耽誤了好茶"之虞。順勢而動,以和為貴。抓大放小,有的放矢。根據實際情況不斷體察和調整,方是茶人本色。平靜的形態帶來平和的動作,平和動作帶來協調的滋味。對泡茶動作的揣摩和練習像一種修行,會幫助泡茶者達至好的心境,進而也帶來好的茶湯。茶道茶道,以茶入道。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琴茶居"公眾號
交流
添加微信 15177195890
郵箱:1846996571@qq.com 文章來源網絡,僅限於交流學習,版權歸作者所有,涉及版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了解六堡茶,選購六堡茶
請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小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