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定西芍藥的繁殖栽培管理技術
康耀祖
芍藥作為我國傳統名花之一,具有幸福吉祥、家庭和睦美滿的象徵,也是非常優秀的觀賞植物,其花色的豔麗程度可與牡丹相媲美。芍藥為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在我國各地都有一定的種植面積,尤其是經常種植在溫暖溼潤的地帶,芍藥對嚴寒具有一定的抵禦性,同時抗高溫也非常強,但並不耐澇漬。芍藥的株高一般為 50~70cm ,一處有多個獨立自生的花梗,花單生於當年抽莖的頂端,並在每個花梗上有主花蕾以及3~4 個不等的側花蕾,每一個側花蕾的花梗都比較長,並且花朵有單瓣和重瓣之分,花色多分為黃色、白色、粉紅色和紫紅色等。
1 芍藥生性分析
我國芍藥分布在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主要以安徽、山東、河南和江蘇省的揚州市最為盛名。我國以栽培單瓣芍藥為主,栽培歷史悠久並且種植經驗豐富,種植面積相當廣泛,所以在對應的種植地區有大量的農戶會將其作為培育藥材的主要收入來源。
芍藥是耐寒宿根本草花卉,芍藥的葉子相對狹長和牡丹較為相似,花的外觀與牡丹並沒有特別大的差別,所以對一些沒有經驗的花卉觀賞者來說,經常會誤認為是牡丹花。但實際上芍藥花與牡丹花在生長特徵以及管理方法上有非常大的區別,芍藥實際上是草本花卉,而牡丹是木本花卉,並且每年需要修剪枝條。牡丹花的種植和護理較為繁瑣,芍藥並沒有此類工序,牡丹花開花之後芍藥才會綻放。
芍藥的適應性非常強,分布領域也非常廣泛,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以及黃河兩岸華北地區。經過 10 多年的栽培觀察,可以發現生長在北緯 32°的自然條件下的芍藥若被移植到北緯 40 多°的嚴寒地區也能安全過冬。在我國地處寒冷的瀋陽地區也引進了許多個品種的芍藥花,除人工栽培的重瓣芍藥外,還生長出了單花瓣野生芍藥。
芍藥一般喜歡在排水良好、土質肥沃溼潤的土地中生長,但在黃山沙土以及粘土黑土地中也能正常生長,一般喜歡溼潤。 芍藥怕水澇,喜歡陽光,但在稀疏的木蔭下也能正常開花,不喜在低洼的鹽鹼地中生存。
2 芍藥繁殖
2.1 分株繁殖 芍藥的栽培繁殖方式一般採用分株的方式,將 3~5 年生的芍藥從土裡整株挖出去掉泥土放 1~2d,待芍藥的根部稍微衰老之後以 1~3 個芽為一叢株,找到自然連接處用刀切開,並在刀口處抹上少許木炭粉防止腐爛,保留約 15cm 長左右。一般 3~5 年生的母種大約可以分出 3~10 簇新植株。芍藥在種植多年後,若不進行分株就會產生枯朽現象,逐漸轉向衰敗,在大量的生產實踐中發現,芍藥分株必須在秋季進行,春季和其他季節分株則成活率非常低,並且長勢也非常弱。
2.2 種子繁殖 利用種子繁殖時,可以提升整體植物的栽培效率,不僅能提升栽培數量,還能提升栽培品質。在開花期間採用人工授粉,選擇在每日上午用毛筆或海綿等收集花株的花粉,給另一個品種的柱頭進行授粉,連續 3d 左右。在授粉之後要加強田間管理,促進種子的成熟;秋季成熟之後及時收穫,對種子進行保藏處理。
種子繁殖有 2 種方法:一種是在上凍前 10~20d,將種子完整插入土壤裡,經過寒冬翌春長出。種子出苗前期生長較慢,所以要加大治理病蟲害,並加強田間管理,1 年生小苗可以在秋季移栽,到了開花時期主要觀察對應花的花色、葉形以及與原有的親本是否存在較大的差異,從而選育出不同的新品種。另一種方法則是在播種前 60~80d,將種子浸泡在 40℃的溫水中24h,充分浸泡,然後將 1 份種子和 5 份的細沙攪拌放置在容器中,最後置入到低溫保存空間中進行處理。沙子要保持一定的溼度,另外在處理期間要不停地翻倒,在清明前後進行播種,最遲在 5 月 10 日左右進行播種,若不經低溫處理,會不出苗或出苗率很低。
3 芍藥種植管理
3.1 中耕除草 在芍藥種植期間,當芍藥幼苗萌發時,要及時中耕除草,每隔 1 個月左右再1 次草。以減少田間的雜草生長,保持芍藥土質疏鬆。栽培後第 2年因芍藥的行距非常寬,也容易滋生雜草,應進行早期除草。在早春時節解凍之後,保持鬆土,促進芍藥出苗。
在每年出苗後,直到分壟前需進行 5~6 次的澆灌或利用降水不斷對土壤進行鬆土,避免出現板結等現象。 中耕鬆土 3~5cm ,且避免傷害到芍藥的根部,保護好幼苗,結合除草,在根部進行培土,10 月下旬地凍前在離地面 6~9cm 處剪去芍藥的枝葉,保護好芍藥過冬。
3.2 追肥排灌 芍藥種植後,第 2 年需追肥 3 次:第1 次在 3 月 ~4 月上旬,施人尿糞施肥;第 2 次在 4 月下旬,第 3 次則以 10 月 ~11 月以圈肥為主。第 3 年施肥 3 次:第 1 次在 3 月下旬施肥,第 2 次在 4 月下旬,第 3 次在 11 月中旬左右。第 4 年則在收穫前追肥 2 次即可,第 1 次選擇在 3 月下旬,第 2 次在 4 月下旬,不施加磷肥,按上述施肥量再施 1 次。每次施肥都應該保持適宜的距離,因為芍藥喜旱怕澇,所以一般不需要灌溉,乾旱嚴重時可以在傍晚灌溉 1 次。
3.3 摘花蕾 芍藥種植期間在 4 月中旬出現花蕾時,選擇晴天將芍藥的花蕾全部摘去。不能讓其過分集中地吸收養分,從而促進根的生長,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芍藥種植的產量和質量,摘花蕾時間也不宜過遲。
3.4 修剪 芍藥種植期間的修剪可以將植株間的泥土除松,利用露出主根的大半部分來進行修整,去除主根上生出的側根;若發現主根中有部分腐爛現象,則應同時將腐爛部分也除去,其剩下的傷疤會自主癒合。 剪下的細根視具體的情況而處理,如可作種苗,則重新進行栽種;若不能作種苗,則留幾根,待來年長大後再種植,剪去多餘的部分,以避免集中吸收養分,而阻礙主根繼續生長。
3.5 防治病蟲害 芍藥主要蟲害有蚜蟲、蚧殼蟲、紅蜘蛛、捲葉蛾、天蛾等,另外有菌核病、疫病或葉黴病、輪紋病等。所以在種植過程中,為了要保護環境,減少利用農藥的效率,就要以預防為主,採取綜合性的治理方式來維護芍藥的生長環境。對一些害蟲,應該進行誘殺,如將大白菜、青菜葉切碎,均勻地噴灑 50 倍敵百蟲藥液,以殺死害蟲。病害則以預防為主,及時摘除病葉清掃周圍環境,可以減少對農藥的噴灑。另外,不斷調試農藥的濃度進行交叉噴灑,從而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效率,也維護芍藥的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