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十五言站內主題#有關藝術館#
秦呆主編
印象派:光影的遊戲
還記得那件藍黑或者白金色的裙子麼?你手頭的筆,在白紙上寫下了黑色的字跡,它真的是純粹的黑色麼?白紙在白熾燈的照射下,它還可以稱之為白色麼?每天上班的路上的景色,即便是同一季節同一時間,它所呈現的顏色會是完全相同的麼?
你看到的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印象派燦爛流轉而多變的顏色的本質。
1 Monet:Rouen Cathedral
莫奈畫的這教堂到底是什麼顏色的?
其實,我們所見到的顏色,其實都是光。每個人的大腦,都是一位手段最為高超的藝術家,它將所有反射進眼球的光線,在大腦中調和成一片明亮而高級的混合色。
我們所見世界的顏色實際上極為複雜,不會被重構。這幅教堂也有這麼多顏色,那是莫奈瞬息萬變的腦中景象。
2 Monet:The Bridge over the Water-Lily Pond
19世紀,相機誕生了,挑戰了繪畫千年以來創造真實自然的特權與無上的地位,迫使藝術家們開始尋找另一種表達「真實」的方式。反現實主義畫家,則在寫生的過程中,看到了千姿百態的大自然,並追求光,色,與大氣的表現。
3 Monet:Impression: Sunrise(《日出·印象》)
在這幅畫裡,阿佛爾港口清晨的一瞬被一種全新的"寫實"方式所記錄下來,這種方式忽略了傳統寫實繪畫對形體與明暗的細微雕琢,畫面全部由大大小小,變化微妙的色塊構成,色彩的冷暖對比成為畫面的主導,並以冷暖對比的節奏來還原光感,互補色的使用上也極為大膽。
4 Pierre-Auguste Renoir:Le Moulin La Galette(《紅磨坊街的舞會》)
19世紀的巴黎,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野蠻的發展著,並出現了大量豐富的休閒娛樂活動。雷諾瓦描寫的就是這樣一瞬間。
畫面中的氣氛令人感覺格外的溫馨,聊天,跳舞,喝酒,每個人的歡樂都好像從畫面中滿滿的溢了出來,午後的陽光揮灑出點點光暈,巧妙的模糊了形象的邊界,使畫面的光影效果格外生動。
5 Georges-Pierre Seurat:A 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大宛島上的星期日》)
喬治·修拉嘗試了另一種前所未有的繪畫方式,「點彩」。將未被調和的純色直接以點的形式放置於畫面中,依靠並置產生的顏色差,通過視覺混合原理,在觀者的大腦中進行調色。
通過細小的彩色圓點,使畫面鬆動而富有張力。遠近人物皆按透視法,黃金分割法精心安排,並輔以數學公式計算遞減人物大小。
抽象派:非經驗的表達
許多人會嘲笑抽象派「不知所云」的風格,和正常審美背道而馳。許多抽象藝術其實追求的是極致、簡約的表達,而非簡單地再現自然,是獨立於經驗的存在。
6 Piet Mondrian:Tree & Composition
7 Pablo Picasso: The Bull
以上兩幅圖很好的說明了兩位頂級藝術家如何將形體抽離出去。無論是蒙德裡安的樹,還是畢卡索的牛,全部都是形體中最為極致的簡約表達。
擺脫所有客觀世界的束縛後,蒙德裡安也選擇用點線面形式感來表達秩序與理性之美。從樹,到格子,大略是經歷了這麼一個過程。
8 Jackson Pollock in Painting
這是波洛克的畫,和他作畫中的樣子,為了表達偶然與身體的印記。他的畫作確實給人「看不懂」的直觀感受。但是,我們真的需要用繪畫去幹照相機能夠完成的工作麼?
9 Robert Lehman:No Title
當然,也有這樣的說法:崇尚簡約就是美,於是在畫面上做減法,這種不斷的簡約追求,終將走向最後一條路——「一片空白」。
羅伯特·雷曼的這張《無題》,表達的已經不是單純的一幅圖片,呈現的是藝術家更關注作畫的方式與過程,而不是繪畫藝術的結果。
10 鹽田千春:手中的鑰匙
在杜尚之後,藝術進入了觀念的領域,對於藝術界而言,架上繪畫的式微已經是共識。比如近期開幕的威尼斯雙年展上的鹽田千春《手中的鑰匙》,通過裝置來表達思考。
4英裡長的紅線,將近400雙的鞋和一些手寫筆記,讓這件藝術品成為所有參與人們的個人記憶的載體。每個鑰匙都是生活中非常重要又非常熟悉的物件,即打開未知的世界,又是保護我們空間的載體。
PS:本文原載於十五言好基友在行沙龍( zaihang_salon )。
文/秦呆
藝術行業搬磚的,有幾個朋友,活得挺好,看球擼串子,有點閒工夫就寫點啥。
應十五言好基友之邀,AI在此要打廣告了:
本文作者秦呆,已經正式在在行(zaih.com)出臺(划去)成為行家了!他將用策展人的眼光,教你真正看懂藝術展覽。
「我能夠帶你真正體會一場藝術展覽,一邊看展,一邊學習、思考,外加一次生動的藝術史入門。」
點擊「閱讀原文」約見,一起去看展吧!(AI才不會說秦呆本人是個如假包換的帥哥呢……)
關於十五言
原創寫作者的聚集地,讓知識更有文藝範兒。我們愛美好、怪異或獨特的東西,愛推敲細節,歷史,道理,事物之間的聯繫,我們歡迎一切擁有同樣愛好的人,用文字記錄下思想的印跡。
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長按關注,暢讀知識的文藝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