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期間,有很多國民黨將領為了不讓城市遭到無謂的戰火破壞,為了不讓無辜的老百姓面臨流離失所選擇了和平起義,他們為新中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便是那些起義將領中的一員,名叫鄧兆祥。
鄧兆祥在解放戰爭末期擔任了國民黨海軍巡洋艦「重慶號」的上校艦長,因為厭惡內戰,不願意把槍口對準自己的同胞。1949年2月25日,鄧兆祥在吳淞口舉行了震驚中外的「重慶號起義」,宣布脫離國民黨,加入解放軍海軍,並且主動留在大陸。那麼,和平起義後的鄧兆祥晚年的結局怎麼樣呢?
鄧兆祥出生於1903年,他是廣東省高要縣人。1914年,年僅11歲的鄧兆祥考入黃埔海軍軍校,之後他在多所海軍學校學習,並在國民黨海軍中擔任了副艦長、海軍第二艦隊司令部參謀等職務。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作為同盟國勝利一方得到英國的「幫助」,英國將一艘名為「曙光女神」號的巡洋艦作為賠償送給中國。到達中國後,這支戰艦被改名「重慶號」。
「重慶號」在國民黨海軍中地位不低,其戰鬥力彪悍,同時國民黨多位高層都在這上面開過重要會議,因此,蔣介石把「重慶號」視為自己的底牌,派了自己信任的鄧兆祥擔任這支戰艦的艦長。
不過,鄧兆祥卻厭惡內戰,不願再追隨蔣介石,因此在1949年2月25日宣布起義,脫離國民黨,加入解放軍海軍。「重慶號」是國民黨海軍的重要戰力,鄧兆祥起義的消息對國民黨來說可謂是毀滅性的打擊,蔣介石得知後自然氣得不行。
當時的海軍總司令還是桂永清(也就是後來的短命「總長」),因為「重慶號」起義,蔣介石一氣之下免去了桂永清的職務。為了避免重慶號轉過頭來對付自己,蔣介石下令轟炸「重慶號」。「重慶號」一路北上,國軍方面對「重慶號」不肯放手,迫於無奈,我方只能將「重慶號」的一些關鍵零件拆下,將「重慶號」沉於葫蘆島附近。
解放戰爭結束後「重慶號」才被打撈上來,當時人們試圖將它修復,恢復它往日的光彩,可惜因為技術有限,「重慶號」最終還是落得一個拆除的結果。而鄧兆祥在起義後則當過不少海軍學校的校長,比如安東海軍學校;他也當過海軍的副司令員,在海軍中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如果當初「重慶號」一意孤行和我們發生正面衝突,解放軍會面臨什麼樣的損失我們無法估算,這場解放戰爭還要被延續多久,還會有多少百姓要過水深火熱的日子我們也無法得知……不過,我們能肯定,如果沒有鄧兆祥的深明大義,我們會付出更多的犧牲。
1955年授銜時,鄧兆祥被授予少將軍銜,可見國家對他的貢獻是認可的。在這之後,鄧兆祥陸續擔任了海軍青島基地司令部副參謀長以及北海艦隊副司令員等職務,並在1981年成為海軍副司令員。鄧兆祥也為我國的海軍事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最終於1998年去世,終年95歲。
像鄧兆祥這樣的人在中國的歷史中數不勝數,他們是隨時可以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人,他們也是一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的人,他們還是有血有肉卻可以為了國家不怕苦不怕累的人。
很幸運我們能生在中國,我們能有如此優秀的領導人,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為人民開拓出幸福富饒的道路。希望我們今後能夠將這種精神延續下去,不論什麼時候,始終要把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參考資料:
《鄧兆祥:中國海軍史上的傳奇人物》於繼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