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春夏之交,當蔣介石挾優勢之兵力,向東北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的時候,國民黨軍第60軍第184師在潘朔端師長的率領下,於1946年5月30日,在遼寧省海城縣舉行了反內戰起義,開創了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戰場上國民黨軍一個師起義的先例。它極大地震撼了國民黨軍內部,對粉碎國民黨軍向北滿解放區進攻的計劃起了積極作用,成為國民黨軍隊中反內戰的愛國官兵的一個楷模,也對以後國民黨軍第60軍長春起義產生了深刻影響。
國民黨軍第184師師長潘朔端率部起義後換裝留影
一、國民黨第184師
國民黨第184師是雲南部隊第60軍所屬的一個師。1937年冬,該師從雲南赴抗日前線,1938年在臺兒莊會戰中立下戰功;1941年為加強滇南防線,調回雲南;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隨60軍開赴越南,接受日軍投降;1946年4月,由越南海運到東北。該師從葫蘆島登陸後,即被劃歸新6軍指揮,下轄550、551、552團分散配置在鞍山到大石橋、營口一線的幾個點上,師長潘朔端率師部和552團駐防海城。
二、戰場起義
1、第551團被殲
東北民主聯軍為了箝制和調動敵人,適時發起了鞍(山)海(城)戰役。第4縱隊副司令員韓先楚、副政治委員歐陽文率領第10旅、第11旅、炮兵團等部,於5月24日,首先向國民黨守軍第184師第551團發起攻擊,當晚將外圍守軍殲滅。5月25日凌晨,第4縱隊攻佔控制鞍山制高點----神社山,並迅速插入市中心,除團長張秉昌等少數人逃跑外,300多名官兵自動放下武器投城。
2、潘朔端率部起義
鞍山戰鬥結束後,5月27日、28日,民主聯軍第10旅第28團、29團和第4縱隊炮兵團分別向海城開進。28日傍晚,民主聯軍第4 縱隊以主要炮火向玉皇山、雙山子實施火力打擊。晚19時,攻下雙山子,29日18時,拿下玉皇山,部隊突進至海城東門,第29、30團迅速兵臨海城城下。與此同時,第4縱隊敵工部向184師展開了政治攻勢,在我軍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迫使守敵起義。29日23時,潘朔端派師參謀長馬逸飛來到民主聯軍第4縱隊談判。雙方達成三條協議:(一)第184師首先把蔣介石派到該師的軍統特務抓起來,交給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二)駐海城內的第184師部隊一律放下武器,迅速撤出海城,到海城東析木城集結。(三)第184師立即命令駐營口、大石橋的550團舉行起義,到析木城集中,由東北民主聯軍接防(這條未能實現)。5月29日深夜,海城國民黨守軍第184師師部及第552團共2700餘人,在師長潘朔端率領下宣布起義,於30日6時撤出海城。
3、第550團被殲
5月30日、31日,6月1日,在多方勸解談判下,仍無結果,第4縱隊決定6月2日向其發起進攻,予以殲滅。2日黃昏,攻打大石橋國民黨守軍的炮兵,開始向盤龍山、嶽州北山進行猛烈轟擊。3日拂曉,第10旅將守軍主要工事全部摧毀,迅即佔領了盤龍山。經過激烈的戰鬥,是日上午10時,國民黨守軍第550團團部及第2、第3營被全部殲滅,團長楊朝綸被俘。由於國民黨緩軍第182師已逼近海城,我軍遂放棄了繼續殲滅第550團第1營的計劃。
1946年5月30日,起義的第184師官兵撤離海城開赴解放區,沿途受到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
三、整訓改編
第184師起義後,東北民主聯軍遼東軍區副司令員曾克林和副政委莫方驊,於5月31日到達析木城歡迎慰問起義官兵。是日,潘朔端、鄭祖志等向國共雙方領導人及全國各地發出起義通電,「決心與民主聯軍合作到底」,「堅決與一切和平民主人士團結一致,致力於反對內戰之鬥爭」。6月5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致電潘朔端等表示慰問和祝賀;6月6日,朱德總司令特致電祝賀。與此同時,各解放區民主政府,以及群眾團體,各界愛國人士紛紛向潘朔端等致電祝賀。許多雜誌、報紙發表文章,評述這一重大事件。
第184師在析木城稍事休整後,即於6月上旬開抵安東(今丹東)省。一路上受到解放區成千上萬群眾的夾道歡迎。遼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肖華及安東省、市領導等盛情歡迎。起義部隊到達安東後,肖華和潘朔端等領導商討部隊整編和番號問題。為了避免國民黨造謠惑眾,經大家討論,稱「民主同盟軍」,並報上級批准決定:海城起義的第184師擴編為中國民主同盟軍第1軍,下轄184師和一個獨立團。原第552團的1、2、3營分別改編為第550、第551、第552團,任命潘朔端為軍長、鄭祖志為副軍長、馬逸飛為參謀長、魏瑛為第184師師長。
1946年12月,國民黨軍向安東進攻,東北民主聯軍一邊還擊,一邊調民主同盟軍第1軍 向安全的北滿根據地轉移。該軍乘坐兩列火車途經臨江、過鴨綠江到朝鮮境內,然後經圖門抵達吉林省延吉市,隨後,經哈爾濱到達巴彥縣興隆鎮。民主同盟軍第1 軍在李立三等人的幫助下,廣泛深入地進行新式整軍教育,自此,海城起義的將士們以新的思想、新的姿態投身於解放全中國的偉大鬥爭中。
潘朔端率部起義後,受到東北民主聯軍的熱烈歡迎。圖前排中為潘朔端。
四、起義原因及意義
1、促使184師起義的幾個原因
分析起義原因:一是面對我軍強大的軍事壓力迫使下舉行起義;二是不是蔣的嫡系部隊中央軍,且受軍統特務監視;三是不想為蔣家王朝賣 ,充當炮灰;四是不願意打內戰,與人民為敵;五是我軍敵後政治攻勢的滲透和瓦解。
2、起義的重大意義
第184師的起義,並不是孤立的事件,它是和全國各階級人民反對內戰,爭取和平主流是分不開的。海城的起義,再次證明了這一洪流是不可抗拒的偉大力量;這次義舉,對我反對內戰要求和平的東北人民和民主聯軍,是一個巨大的喜訊和聲援;對反對人民堅持內戰的國民黨反動派,是一個嚴重的警告和打擊;對國民黨軍內被迫進行內戰的有良心和正義的官兵,則是一個光榮的楷模和啟示,特別是為後來的國民黨愛國將領起義樹立了榜樣:它影響到長春起義、昆明起義,對國民黨反動派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潘朔端轉業後任昆明市市長長達22年。1964年受到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接見。
1、參考資料: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國民黨軍起義投城》之(遼吉黑熱地區)
2、圖片來源:手機翻拍於該書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