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東北地區國民黨軍起義投城之一:第184師海城起義

2020-12-26 八校尉

1946年春夏之交,當蔣介石挾優勢之兵力,向東北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的時候,國民黨軍第60軍第184師在潘朔端師長的率領下,於1946年5月30日,在遼寧省海城縣舉行了反內戰起義,開創了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戰場上國民黨軍一個師起義的先例。它極大地震撼了國民黨軍內部,對粉碎國民黨軍向北滿解放區進攻的計劃起了積極作用,成為國民黨軍隊中反內戰的愛國官兵的一個楷模,也對以後國民黨軍第60軍長春起義產生了深刻影響。

國民黨軍第184師師長潘朔端率部起義後換裝留影

一、國民黨第184師

國民黨第184師是雲南部隊第60軍所屬的一個師。1937年冬,該師從雲南赴抗日前線,1938年在臺兒莊會戰中立下戰功;1941年為加強滇南防線,調回雲南;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隨60軍開赴越南,接受日軍投降;1946年4月,由越南海運到東北。該師從葫蘆島登陸後,即被劃歸新6軍指揮,下轄550、551、552團分散配置在鞍山到大石橋、營口一線的幾個點上,師長潘朔端率師部和552團駐防海城。

二、戰場起義

1、第551團被殲

東北民主聯軍為了箝制和調動敵人,適時發起了鞍(山)海(城)戰役。第4縱隊副司令員韓先楚、副政治委員歐陽文率領第10旅、第11旅、炮兵團等部,於5月24日,首先向國民黨守軍第184師第551團發起攻擊,當晚將外圍守軍殲滅。5月25日凌晨,第4縱隊攻佔控制鞍山制高點----神社山,並迅速插入市中心,除團長張秉昌等少數人逃跑外,300多名官兵自動放下武器投城。

2、潘朔端率部起義

鞍山戰鬥結束後,5月27日、28日,民主聯軍第10旅第28團、29團和第4縱隊炮兵團分別向海城開進。28日傍晚,民主聯軍第4 縱隊以主要炮火向玉皇山、雙山子實施火力打擊。晚19時,攻下雙山子,29日18時,拿下玉皇山,部隊突進至海城東門,第29、30團迅速兵臨海城城下。與此同時,第4縱隊敵工部向184師展開了政治攻勢,在我軍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迫使守敵起義。29日23時,潘朔端派師參謀長馬逸飛來到民主聯軍第4縱隊談判。雙方達成三條協議:(一)第184師首先把蔣介石派到該師的軍統特務抓起來,交給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二)駐海城內的第184師部隊一律放下武器,迅速撤出海城,到海城東析木城集結。(三)第184師立即命令駐營口、大石橋的550團舉行起義,到析木城集中,由東北民主聯軍接防(這條未能實現)。5月29日深夜,海城國民黨守軍第184師師部及第552團共2700餘人,在師長潘朔端率領下宣布起義,於30日6時撤出海城。

3、第550團被殲

5月30日、31日,6月1日,在多方勸解談判下,仍無結果,第4縱隊決定6月2日向其發起進攻,予以殲滅。2日黃昏,攻打大石橋國民黨守軍的炮兵,開始向盤龍山、嶽州北山進行猛烈轟擊。3日拂曉,第10旅將守軍主要工事全部摧毀,迅即佔領了盤龍山。經過激烈的戰鬥,是日上午10時,國民黨守軍第550團團部及第2、第3營被全部殲滅,團長楊朝綸被俘。由於國民黨緩軍第182師已逼近海城,我軍遂放棄了繼續殲滅第550團第1營的計劃。

1946年5月30日,起義的第184師官兵撤離海城開赴解放區,沿途受到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

三、整訓改編

第184師起義後,東北民主聯軍遼東軍區副司令員曾克林和副政委莫方驊,於5月31日到達析木城歡迎慰問起義官兵。是日,潘朔端、鄭祖志等向國共雙方領導人及全國各地發出起義通電,「決心與民主聯軍合作到底」,「堅決與一切和平民主人士團結一致,致力於反對內戰之鬥爭」。6月5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致電潘朔端等表示慰問和祝賀;6月6日,朱德總司令特致電祝賀。與此同時,各解放區民主政府,以及群眾團體,各界愛國人士紛紛向潘朔端等致電祝賀。許多雜誌、報紙發表文章,評述這一重大事件。

第184師在析木城稍事休整後,即於6月上旬開抵安東(今丹東)省。一路上受到解放區成千上萬群眾的夾道歡迎。遼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肖華及安東省、市領導等盛情歡迎。起義部隊到達安東後,肖華和潘朔端等領導商討部隊整編和番號問題。為了避免國民黨造謠惑眾,經大家討論,稱「民主同盟軍」,並報上級批准決定:海城起義的第184師擴編為中國民主同盟軍第1軍,下轄184師和一個獨立團。原第552團的1、2、3營分別改編為第550、第551、第552團,任命潘朔端為軍長、鄭祖志為副軍長、馬逸飛為參謀長、魏瑛為第184師師長。

1946年12月,國民黨軍向安東進攻,東北民主聯軍一邊還擊,一邊調民主同盟軍第1軍 向安全的北滿根據地轉移。該軍乘坐兩列火車途經臨江、過鴨綠江到朝鮮境內,然後經圖門抵達吉林省延吉市,隨後,經哈爾濱到達巴彥縣興隆鎮。民主同盟軍第1 軍在李立三等人的幫助下,廣泛深入地進行新式整軍教育,自此,海城起義的將士們以新的思想、新的姿態投身於解放全中國的偉大鬥爭中。

潘朔端率部起義後,受到東北民主聯軍的熱烈歡迎。圖前排中為潘朔端。

四、起義原因及意義

1、促使184師起義的幾個原因

分析起義原因:一是面對我軍強大的軍事壓力迫使下舉行起義;二是不是蔣的嫡系部隊中央軍,且受軍統特務監視;三是不想為蔣家王朝賣 ,充當炮灰;四是不願意打內戰,與人民為敵;五是我軍敵後政治攻勢的滲透和瓦解。

2、起義的重大意義

第184師的起義,並不是孤立的事件,它是和全國各階級人民反對內戰,爭取和平主流是分不開的。海城的起義,再次證明了這一洪流是不可抗拒的偉大力量;這次義舉,對我反對內戰要求和平的東北人民和民主聯軍,是一個巨大的喜訊和聲援;對反對人民堅持內戰的國民黨反動派,是一個嚴重的警告和打擊;對國民黨軍內被迫進行內戰的有良心和正義的官兵,則是一個光榮的楷模和啟示,特別是為後來的國民黨愛國將領起義樹立了榜樣:它影響到長春起義、昆明起義,對國民黨反動派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潘朔端轉業後任昆明市市長長達22年。1964年受到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接見。

1、參考資料: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國民黨軍起義投城》之(遼吉黑熱地區)

2、圖片來源:手機翻拍於該書插圖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中,令東野「沒面子」的陳明仁71軍,後來結局如何?
    東北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最強悍的一支戰區級部隊,兵力和裝備水平均超出各兄弟野戰軍一籌。這樣一支規模超百萬的大軍,與國民黨部隊交鋒時勝多負少。但是1947年的第三次四平攻防戰(四平街戰役)卻一直令野司耿耿於懷甚至「沒面子」,是一次罕見的失敗戰例。以71軍為主體的國民黨守軍竟然以少勝多,打退了東野(民主聯軍)10萬主力部隊。
  • 遼瀋戰役,廖耀湘以12萬人對東野40萬大軍,為何不選擇起義?
    遼瀋戰役,廖耀湘以12萬人對東野40萬大軍,為何不選擇起義? 1948年遼瀋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國共兩軍真正意義上的首場戰略決戰。被殲滅的國民黨軍47萬東北部隊中,最精銳的部分毫無疑問就是廖耀湘擔任司令官的國軍第9兵團,兵團總人數超過12萬,下屬5個軍中包含了2支王牌軍(全美械的新1軍、新6軍)。這個兵團實力之強,冠絕全國的國民黨軍部隊。但9兵團在遼西平原被40餘萬東野大軍死死包圍後,實際已無多少突圍希望。既然如此,廖耀湘當時為何不像長春的曾澤生將軍一樣選擇順勢起義,而是要硬拼後被俘呢?
  • 49年盧漢起義時,手握雲南6萬重兵,為何卻什麼條件也沒有提?
    解放戰爭後期,在國民黨軍的一眾起義大佬、名將中,態度和立場最堅決的要數1949年12月的雲南省主席盧漢。當時有一個令人感慨的情況:二野大軍進攻西南,部隊打到四川省,盧漢主政的雲南卻先發動起義了!此時距離解放軍攻入雲南理論上還要有一段時間:畢竟川康等地尚有數十萬國軍殘部,盧漢這樣的「跨省起義」在解放戰爭中十分罕見。
  • 國民黨海軍艦艇四宗起義失敗始末
    「永興」艦(圖文無關)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海軍在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中的節節勝利和國民黨統治區內民主運動的空前高漲,以及國民黨海軍內部的各種矛盾激化,特別是由於中共的各級組織和人民解放軍敵工部門從1949年2月至12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國民黨海軍就有21起海軍起義,起義艦艇97艘,起義官兵3800多人。這些海軍艦艇和部隊的起義、投誠,削弱了國民黨海軍的有生力量,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他們的功績載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史冊。但起義發動後又不幸失敗的起義人員,對於瓦解國民黨海軍同樣起到了積極的貢獻,同樣也功不可沒。本文所擷取的4宗起義未能成功的經過,便屬這類。
  • 他是「雲南王」龍雲之子,49年隨盧漢起義,解放後為何被槍決?
    1949年,在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國民黨部隊節節敗退,蔣家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8月13日,龍雲、黃紹竑(桂系三巨頭之一)、賀耀祖(曾任賀蔣介石侍從室主任、重慶市長等職)、王慧生(曾任第五軍中將副軍長)等44名國民黨要員在香港發表聲明,宣布起義,與蔣介石決裂。新中國成立後,龍雲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要職。
  • 都是傅作義的重兵集團,為何綏遠起義部隊能保留,北平卻被改編?
    傅作義是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在華北的最高指揮官,手下兵馬最多時不下60萬人。這麼多部隊,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和平起義的。北平起義時,25萬國軍開出城外改編,打散編入不同的解放軍部隊;而綏遠的董其武、孫蘭峰(都是傅作義愛將)兵團近10萬大軍卻保留了建制沒被打散,轉化為第23兵團,後來還獲得了參加抗美援朝的機會。
  • 抗日勁旅改為綏靖區,副司令都是地下黨,戰場起義坑死黃百韜兵團
    ▲《淮海戰役》劇照1948年11月22日,國民黨第7兵團黃百韜部5個軍12萬人在徐州以東50公裡的碾莊圩全軍覆滅,淮海戰場上國民黨軍各主力兵團覆滅的第1張多米諾骨牌被推倒,舉國震動那裡此時已經集結了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和孫元良第16兵團等部,總兵力超過30萬人,一旦兩軍合為一股,就會成為解放軍「割不破、嚼不爛」的重兵集團。黃百韜自信他能夠安全與徐州主力靠攏,因為此時華東野戰軍剛剛到達山東、江蘇交界的臺兒莊地區,而在臺兒莊一線還駐守著國民黨軍第三綏靖區2個軍4個師數萬之眾。
  • 史上著名的「廖氏三兄弟」,先後兩次率部起義,建國後待遇如何?
    史上著名的「廖氏三兄弟」,先後兩次率部起義,建國後待遇如何?安徽省鳳臺縣有一個廖家灣,廖村素來忠實文化教育,世代遵奉孔孟之道,崇尚民族起義,讀書為國為民,以天下為己任。在近代歷史上,這裡還出現了3個國民黨將軍,他們是廖運澤、廖運周、廖運升。其中,廖運周是中共臥底。
  • 解放軍中的56軍、57軍、59軍,為什麼會有編制但沒組建?
    想要明白為什麼會空缺三個軍的問題,從我黨部隊一開始的編制說起或許大家會清楚一點,因為在各個時期都是不相同的,解放戰爭以前,經歷過三個編制時期。這也是國民革命軍編制時期。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我黨自然不可能再使用國民黨的編制,為了解放大業,將全國劃分為戰略區,戰略區又普遍以野戰「縱隊」為主要編制。當時編制較為混亂,縱隊下轄2~3個師(旅),人數也不一。
  • (學四史)廣西百色起義|紅7軍|20位開國將軍
    12月11日,在百色的廣西教導總隊一部、警備第4大隊和右江農軍共2800餘人舉行武裝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張雲逸任軍長,鄧斌任政治委員。同日,在平馬鎮(今田東縣城)召開右江地區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右江蘇維埃政府,雷經天任主席。
  • 周恩來與解放戰爭戰略決戰
    選擇錦州為北線首先攻擊的目標,也有四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為確保我軍在全國重點戰場決戰的勝利,力求就地殲滅東北地區國民黨軍,防止其撤往華東。二是攻克錦州,既切斷了東北敵軍退往關內的通路,造成「關門打狗」之勢,同時也切斷了敵人北線兩大集團的陸上聯繫。三是東北決戰的條件最成熟,我軍不僅數量上超過敵人,而且已經將敵人分別孤立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個地區。
  • 解放戰爭:歸順我軍「級別最高的國軍將領」是誰,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是一場決定了中國前途的大決戰,開戰初期,國民黨軍隊有著三百多萬正規軍的兵力,其中有22個軍裝備有先進的美式裝備或者至少半美軍裝備,這其中包括大量的自動武器和大口徑的火炮等,還有五個飛行大隊,而解放軍不但兵力少,裝備也極其落後。
  •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的「整編師」是什麼級別部隊?一個師幾萬人
    「整編師」是解放戰爭時期出現頻率極高的一個名詞,比如著名的國軍第一王牌張靈甫整編74師。軍不是軍,師不是師,這個稱呼有些奇怪,而在46年內戰爆發前國民黨軍一共擁有58個這樣的整編師。整編師究竟是什麼級別的作戰部隊,一個整編師有幾萬人呢45年日軍戰敗,國共兩軍都擁有超過百萬軍隊,美國方面希望扶植親美的國民黨政府,避免蘇聯勢力深入中國,便以調停人的面目出現,主張國共雙方主動削減軍隊,組成民主政府。老蔣則想利用美方的支持,藉機徹底消滅我軍的軍事力量,從而實現獨裁目的。
  • 此人是國民黨海軍艦長,1949年和平起義,主動留在大陸過得如何?
    解放戰爭期間,有很多國民黨將領為了不讓城市遭到無謂的戰火破壞,為了不讓無辜的老百姓面臨流離失所選擇了和平起義,他們為新中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便是那些起義將領中的一員,名叫鄧兆祥。鄧兆祥在解放戰爭末期擔任了國民黨海軍巡洋艦「重慶號」的上校艦長,因為厭惡內戰,不願意把槍口對準自己的同胞。1949年2月25日,鄧兆祥在吳淞口舉行了震驚中外的「重慶號起義」,宣布脫離國民黨,加入解放軍海軍,並且主動留在大陸。那麼,和平起義後的鄧兆祥晚年的結局怎麼樣呢?鄧兆祥出生於1903年,他是廣東省高要縣人。
  • 起義上將董其武為何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青年時期的董其武1928年,國民黨政府「寧漢合流」後,因第四軍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被縮編為第四師。董其武與14名校級軍官負氣離開,跑到上海討生活。先後任天津警備司令部參謀、幹部政治訓練所隊長、第七十三師436團團長。跟隨傅作義參加了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1930年,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幾大派系激戰中原地區,戰爭持續半年,最終以蔣介石勝利告終。 在中原大戰中,董其武軍事才能初步展現。
  • 國民黨「天下第一軍」覆滅記:總指揮戰前逃跑
    當時在成都地區的國民黨軍總兵力為32萬餘人,其中胡宗南集團15萬人,其他國民黨軍約17萬人。胡宗南為集中全力向康、滇方向突圍和防止解放軍對其部隊割裂,一面以其主力第5兵團守新津,第18兵團位於新津、成都之間,構築工事,抵抗解放軍的進攻,一面將成都以北地區之第7兵團撤至德陽、三臺地區,並將第16兵團置於廣漢,把第15、20兩兵團布置於彭縣地區,向主力靠攏。
  • 解放戰爭中,從上黨戰役到海南戰役,一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從早期的絕對兵力優勢到敗退臺灣時僅剩60餘萬殘部,共有超過八百萬官兵(包括253萬非正規軍)被我軍斃傷、俘虜、改編,或主動起義投誠。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投入10萬人以上)從1945年的上黨戰役便開始了。
  • 1949年,董其武率領10萬軍政人員和平起義,他的晚年結局如何?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東北。在這之後,日本侵略者陸續發動華北事變等一系列侵略事件,對中國虎視眈眈。客觀來說,當時中日之間的國力有一定差距,因此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極力避免與日本人正面交鋒。
  • 戰略決戰階段第一戰,解放軍為何要先拿下遼瀋
    在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以後,國民黨與共產黨兩軍的對峙變得愈發的劇烈,東北地區也作為兩軍一直爭奪的關鍵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時在東北人民的支援之下,歷經三年的艱苦鬥爭,於1948年的秋季將東北境內的國民黨主力軍主要包圍在長春,瀋陽和錦州三個地方。
  • 四川軍閥楊森兩次申請起義都被拒後,跟隨蔣去了臺灣,結局如何?
    以自身傷亡130多萬人代價,斃傷國軍171多萬以及起義部隊84.7多萬人。解放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解放戰爭中,除了我軍將領以及士兵的英勇作戰外,其中一些國軍起義將領的貢獻也是非常巨大的。解放戰爭中,國軍大概有15位將領起義,比如傅作義帶著25萬國軍在北平和平解放,六十軍的曾澤生,湖南和平起義的程潛和陳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