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之路」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2021-03-05 龍泉觀音寺

本周導讀:皈依是什麼?佛法的本意是什麼?本周推出「皈依之路」系列,探討我們如何來認識皈依的重要性,如何提升生命的品質,如何用佛法點燃生命最深層次的熱情?讓我們的內心越來越幸福,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充滿智慧!

佛言祖語:剎利種為人尊,諸人民行種姓。從起信成惠行,彼天上人中尊。——《大樓炭經》卷六

學誠法師開示:我們打坐的時候,我們禮拜的時候,我們念經的時候,那樣的一種心情,一種信仰的力量,一種虔誠的力量,一種對佛菩薩的一種恭敬、虔誠、祈求,慢慢慢慢我們自己內心越來越清淨,對佛菩薩的認識和感受就會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清明,越來越會有力量。

文章: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佛菩薩,他本身就不是一個非常具體、非常有形象的人。非常具體、非常有形相的人,他僅僅是佛菩薩的表相而已,僅僅是佛菩薩的示現而已。

佛菩薩他本身是一個清淨圓滿的境界,他已經圓滿了,他已經代表一切了,就猶如我們世間上面的一切的信息一樣。信息它是無時無處不存在。只要我們擁有這個能接收到信息的這樣的一個儀器,就能夠接收到信息。

佛菩薩也是一樣的,如果佛菩薩不會存在、不存在的話,為什麼我們來到寺廟裡邊,大家身心能夠非常地寧靜,大家的內心為什麼如此的善良;我們念經的時候,就跟看世間上面的雜書,就跟看世間上面的小說不一樣;我們參加法會的時候,就不同於我們去看戲、看電影,這種跟那種感受完全不一樣的,這大家肯定都是很有體會。

我們打坐的時候,我們禮拜的時候,我們念經的時候,那樣的一種心情,一種信仰的力量,一種虔誠的力量,一種對佛菩薩的一種恭敬、虔誠、祈求,慢慢慢慢我們自己內心越來越清淨,對佛菩薩的認識和感受就會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清明,越來越會有力量。這種力量產生之後,我們對外在的人,對外在的事的認識,也會越來越善良,也會越來越清楚。

我們認識不到佛菩薩真實的存在,就說明說我們內心有問題,我們內心信心有問題。因為我們信心有問題,就是不容易認識到那些無形無相的東西的存在,這是很重要的。

那麼這是因為我們內心的問題了,我們內心裏面有時候聽到某某地方,某個人多麼了不起,他做了多少的好事,我們即刻就會排斥,就會想,哎呀,沒有那麼回事,就說這都是騙人的,這是為了要宣傳,都是有目的的。

有時候誰誰誰來幫助你,你說,哎呀,他沒有那麼好心,這就是因為我們內心裡的分別,內心裡的貪嗔痴,煩惱的一個寫照。就是不容易去認識到,去接受和承認世間上面有那麼多好人,有那麼多好事,那麼多能夠幫助我們自己的人,那麼多對我們自己生命有意義、有影響、有幫助的人。

我們不容易去認識到這一點的存在,因為我們不容易認識、不容易去承認有形有相的人和事,善良的存在性,更何況是一個清淨圓滿的佛菩薩,我們更不容易去認識到。因為你認識不到,所以你就說沒有,或者說可有可無,或者說我不能下結論。(未完待續)

——摘自學誠法師2006年8月北京龍泉寺開示《皈依是生命重大變革的起點》


相關焦點

  • 請解釋「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的含義?
    如《最無比經》中說:「佛告阿難,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淨信心,作如是言:今我某名,歸依於佛兩足中尊,歸依於法離欲中尊,歸依於僧諸眾中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獲福無量。」又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中說:「時世尊告諸苾芻,但有人來,求出家者,當問諸難。若無障難者,然後與受三歸,即令合掌胡跪,當自稱名,盡一形世,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後與受五學處、十戒、二百五十戒,廣如餘說。」
  • 佛前燒3炷香的真實含義,別再無知了!
    許多人每逢初一十五都有到寺院燒香的習慣,佛前燒香自古至今,這個傳統一直在傳承和流傳,但其實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燒香到底是在幹嘛?只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風,不知其內涵,甚至有的人認為如果到寺院不燒香,會「得罪」佛菩薩,對自己不好。這是迷信無知的想法。為什麼要燒香?要燒幾炷香?燒香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 【星雲大師對你說】-皈依三寶
    佛是教主,法是真理,僧是導師,三者都是讓眾生得度的重要因緣。經典譬喻:佛如良醫,法如妙藥,僧如看護。對於患病的人來說,唯有同時擁有三者,才能病癒。人生也是如此,唯有依靠佛、法、僧三寶的力量,才能離苦得樂,才能獲得自在解脫。 佛如光,能圓熟眾生。光有照耀、溫暖、成熟三個功用。
  • 不動佛世界---現喜剎土之殊勝
    妙喜世界就是釋迦如來所介紹他方佛國淨土之一,其佛剎功德巍巍,清淨無暇,而得佛贊其言:「無量佛國皆悉無有!」為何世尊要如此一說呢?後學為一探究竟,了佛深義,特以阿閦佛剎殊勝之處列舉如次,目的為使有願之人專發增上樂欲之心,於彼佛剎如願得生!  (1)「法義勝」:不動如來善說法義,而且聲聞眾唯希法食並無餘食想,身心亦不疲倦。而釋迦佛之說法比起不動佛之法藏,猶如手中葉之於樹上葉。
  • 加入35佛懺悔文大共修,命運每天都在改變
    【皈依發心】(3遍)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至直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顧願大覺成。【三十五佛懺悔文】(每天1遍起,多多益善)南無(nā mó)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尊法、賢聖僧。菩薩具足大悲力   利益救護諸有情救護無依罪惡我   彼諸菩薩我皈依身業有三種   口業復有四以及意三業   十不善盡懺願戒淨無垢   無執戒度圓無始至今生   十惡五無間心隨煩惱轉   諸罪皆懺悔我昔所作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 三十五佛實修竅訣
    首先我們念誦儀軌中的皈依文部份:我名(某某)者 恆常皈依上師 皈依佛陀 皈依法 皈依僧佛寶是開示佛法者。勝義佛寶乃指真正的佛,世俗佛寶乃指佛像及佛畫等代表佛陀的聖物。法寶乃主皈依對象,亦為真正度我們者。勝義法寶指教法與證法,世俗法寶則指經、論乃至咒字等。僧寶乃同修之道侶,這亦分勝義及世俗兩種。勝義僧寶指任何見道或以上之聖者,世俗僧寶則指四位或以上比丘組成之僧團。
  • 皈依的好處居然這麼多!
    本博文摘編自希熱多吉師兄兩篇博文,以利益於和本人有緣的朋友皈依三寶的利益皈依三寶的功德利益,可以說在人生中,所得利益總加起來,也不及皈依三寶的功德之大之多。《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說:皈依三寶所得的功德之大,若具足四事供養,乃至建七寶塔供養舍利的功德,尚不及皈依三寶所獲得的功德之百分之一。
  • 《三十五佛懺悔文》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
    修持累積福德與智能資糧最完整的方法,為「七支供養」。在三十五佛禮懺法中,就完整地包含「七支供養」;最後,並將所累積的資糧,回向正確的方向---圓滿菩提。因此,三十五佛禮懺法,完整地涵蓋淨除業障、積聚資糧與發願回向,故亦稱為「三聚經」或「三蘊經」,即根源於此。
  • 【十善業道經】(116)不要念「我」,念「佛」,所以叫「念佛法門」
    而一切法門裡面,念佛法門最殊勝,我們把那個「我」換成「佛」,這一生就決定成就。不要念「我」,念「佛」,所以叫「念佛法門」。這個法門廣義來講,諸佛菩薩所說的無量法門沒有一門不是念佛法門,這個意思在《華嚴經》五十三參。
  • 三十五佛懺悔文不可思議之功德
    行者欲邁向解脫成佛的大道,必須圓滿積資淨罪的修持,並藉由虔敬的祈願,方能達成。「積資」即累積福德與智能資糧,此生與來世,欲獲得長壽、富貴、權勢與善好的名聲,乃至終究證得圓滿佛果,均需要累積圓滿的福德與智能資糧。「淨罪」即懺悔與淨除過去生所造作的業障,將累積智能與福德資糧的障礙去除,使各種道次第的證量,能於心續中生起。
  • 宗喀巴大師所開示的「四力懺悔法門」(附:皈依的發心儀)
    與此同時,一心持誦百字明等甚深陀羅尼咒;對諸佛菩薩的造像,作真佛法身來觀想,於諸佛塔寺廟作種種微妙清淨供養;對諸佛、諸大佛子的名號,生起聞受信解,這些善法都對成就般若功德有非常大的利益。般若就如同火焰一樣,可以燒掉諸惡。般若就如同黑闇中的燈火,可以將黑闇遣除無餘,因此般若具有光明體相的功德。
  • 趣讀 | 「佛系」過氣了,但「佛系」詞語你每天都說啊!
    不過,雖然「佛系」過氣了但「佛系」詞語的生命力那叫一個頑強時至今日依然熱度不減!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不是這個「新地」啦!/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心地」也是佛系用語!/「家醜」不可外揚的另一種解釋/ 看了這麼多「佛系」的常用詞是不是突然覺得自己根本不用刻意去「佛系」就已經是
  • 什麼是皈依、兩足尊、離欲尊、眾中尊?弟子又該如何修智慧?
    佛法僧三寶學佛第一個入門就是皈依三寶。「三」是數量,少了兩樣或多了一個都不行,剛剛好是「三」:佛、法和僧,這三樣加起來就是三寶,指這三樣東西在這世上都是寶。如果這個世間上沒有這三樣東西,眾生的福就很薄了。
  • 《楞嚴經》解釋:佛七儀軌念誦全文
    規定幾枝香之佛七,須視時地環境而定。茲將靈巖山寺專修淨土道場佛七儀規,照錄於後,建佛七者可以仿行。爐香贊爐香乍爇 法界蒙燻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佛說阿彌陀經一卷,往生咒三遍,接贊佛偈及佛號,大眾出位,至牌位前安位。
  • 禮拜35佛的功德利益
    宗喀巴大師曾經開示:「眾生若欲獲得罪究竟的安樂---解脫成佛,必須具備充分的條件與因緣,其中,最為殊勝難得的,即為暇滿難得的人身;具足暇滿難得的人身,能藉由修持解脫道,從而快速地到達解脫成佛的彼岸。」如同農夫今年受用著去年努力耕種的收穫;而今年辛勤的耕種,方能確保來年生活無虞。吾人此生能獲得暇滿難得的人身,皆根源於過去生中,曾累積殊勝的福德資糧。
  • 佛教:為什麼六方諸佛一定要證誠《阿彌陀經》?而不是其他經?
    六方諸佛為什麼要證誠《阿彌陀經》這部經典?說明這部經典不只是釋迦牟尼佛一尊佛所說,而是十方所有的佛都在說。《阿彌陀經》中釋迦一佛宣說,諸佛都來證誠,說明這是所有佛都關心的事,證明這部經典是最重要的,這個法門是很重要的。念佛法門不僅在我們娑婆世界的人間流行,乃至在他方世界、十方世界都普遍流行。
  • 悲華經中對許多諸佛菩薩的介紹簡述
    轉輪王來佛所聽法後,請如來受其供養三月,莊嚴佛所,親身侍奉如來,供養諸聲聞。轉輪王一千兒子,也依次各供養如來及僧眾三個月,大臣寶海梵志則於此期間周遍閻浮提內,讓大眾布施,先皈依三寶,發菩提心,然後才接受供養。轉輪王及千子依次供養滿二百五十年,都發心求人天福報,無人求出三界。接著輪到寶海梵志供養,請佛供養七年。不知聖王及其子等所發何願,願諸天諸佛於夜夢告之,便做了奇怪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