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塵虛幻

2021-02-19 心香2013

      意識所了別的六塵境界非常廣泛,而且祂也只是攝取自心所現的內六塵。有關這方面,我們再來作進一步的探討。


  我們先來看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中的開示:「青赤諸雜色,波浪悉無有。」大意就是說:青黃赤白、樂音、噪音……等諸色相,其實都是自心之所幻現,猶如波浪是由海水所幻現一般,全部都沒有真實不壞之自體性。既然是自心所現,不同的眾生各有自己的六塵內相分,可見都是虛幻生滅因緣所生之法。那我們就可以透過這樣的知見作觀察、作觀行,因此就能夠對於我們遠離種種虛幻的五欲境界之貪染與執著,產生莫大的幫助,這就是這個知見的重要之處。因為既然是自心所現,當然是虛幻變異而非真實不壞之法,不應該錯認而執著之。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很容易沉迷於種種似真之六塵境界,因而造作諸業,輪轉生死。所以「內六入」與「外六入」的法義,可以讓我們從道理上面來了解自己所執取的六塵境之虛妄性。而在《楞伽經》中亦開示「顯示因」的道理,如果認為只要識陰現行即有覺想分別,識陰心中就能顯示六塵,那這樣就落入妄想之中;因為實際上,尚需有如來藏現起六塵內相分境,以及其他諸緣具足才能令意識了知六塵境界。所以了解這個道理就不會落入對於「顯示因」之誤解。

  眾生通常對於內五塵上面所顯現之「內法塵所攝的韻味」特別執著,這裡我們可以留意的是:眾生在五塵內相分上所取之內法塵是會有許多變異存在的,雖然面對同樣的外境,但是對於不同人來說,內心中所取的法塵是各有差異的;因此雖然是同樣的外境,有人所領納的是苦受相應的法塵,有人卻是樂受相應的法塵;甚至對於同一個人來說,在不同狀況下所取的法塵也會有差異,譬如心情好的時候,聽見鳥鳴聲便覺得悅耳;心煩氣躁時便覺得聲音是吵雜的。同樣地,因為自己內心作意的不同,將使得自己所取的法塵也會有所不同,也因此對於所取的境界便會產生不同的領受。譬如在《瑜伽師地論》卷89中的開示:

彼若聽聞諸不正法非理作意以為因緣,便觸無明觸所生受,受為緣故復生於愛……乃至當來生老死等……如是領受諸無明觸所生受時,便有雜染所攝二諦。與此相違,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為因緣故,便能領受明觸所生諸受差別,受此受時便有清淨所攝二諦。】(《瑜伽師地論》卷89)

  也就是說:因為知見上的不同,因而造成對於境界有不同的領受,一者是因為非理作意而引生之「無明觸所生受」,屬於與染汙煩惱相應;而另一個是因為如理作意而引生之「明觸所生受」,屬於與清淨法相應。因此菩薩們因為正知見的關係,以及常有慈悲作意就能夠對於境界生起正確的覺受,並引生正確的身、口、意行,漸漸遠離雜染所攝之「苦、集」二諦。所以六塵內相分不僅受外五塵境之轉變而變異,同時亦受眾生各自業報與六根之影響,更進一步亦受個人知見與作意之影響,真的是屬於十足的生滅、無常與虛妄。

  為了再進一步了解內六塵之虛妄性,接下來我們來看識陰六識之所以稱作是「能取」的原因;是因為六識有種種的心所法,因此顯示出有能了別境界的體性;眾生了知六塵境界需要依靠想心所的配合才能完成。我們來看在《瑜伽師地論》卷55中對於「想心所」的開示:【想為何業?謂於所緣令心彩畫,言說為業。】以及在《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1中的開示:【想蘊何相?構了相是想相,謂由想故,構畫種種諸法像類,隨所見聞覺知之義起諸言說。】由這兩部論的開示可以知道:我們對於境界所了知的內涵是自己所彩畫或者構畫出來的;因此面對同樣的境界,每個人的了知相便會有種種差異,對境界有所了知之後,再來就會想要運用語言文字傳達給別人知道。譬如見到一株花,植物學家、花農、花藝師、花店主人,買花送花者、乃至如蜜蜂等等,不同有情在心中施設及構畫出來的內涵一定不同,因為了知的角度或層次等會有差異,因此心中想要透過語言文字或其他方式傳達給別的有情的內涵亦不同,乃至於再經由意識思惟、觀想等所衍生出來的種種想法、種種構想等,想蘊所攝的範圍又是有更廣闊的差異了,所以真的是「六塵虛妄」。在經教中開示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維摩詰所說經》卷1)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不可以執著說,自己領悟到的法義一定是已經最究竟了,認為這些法義我完全都懂了等等;那對於修學就會產生障礙而無法更上一層樓了。因為對於佛法的領受內涵會隨著修證層次而有差異,這是一直要到佛地才能究竟的,所以在聖教中有開示說:如果有人「自言盡知佛法」或者「出諸經中相違過失」,這些人都是屬於不淨說法者,將來果報就值得擔憂了,因此這也是我們需要特別留意之處。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一)《第029集 六塵與六入--六塵虛幻》正國老師

聞思修菩薩道~自覺覺他

關注「心香2013」聹聽智者的聲音

我們只為您推送有永久價值的閱讀

相關焦點

  • 五欲六塵對眾生的影響
    因此,我們是有必要對於「六塵及六入」來作一些探討,這樣就能夠比較清楚我們所緣的六塵之真實相貌。  而因為虛妄分別的關係,誤以為自己所取的境界是真實的,因此就衍生出種種虛妄的執著。一般眾生對於境界的執著,可以簡單用五欲六塵來作代表,而事實上,如同上面所說,因為意識心所緣的範圍非常廣大,連帶的眾生對於五欲六塵之貪著的範圍也是非常廣大,尤其是法塵,因此包括過去、現在、未來皆是在眾生貪愛的範圍之內。譬如在《瑜伽師地論》卷14中的開示:  又有五種受用欲者所愛境界,諸樂欲者常所追求、常所受用……謂色、聲、香、味、觸。
  • 聊聊佛經上所說的「四大」「六根」「六塵」
    什麼是六塵緣影呢?色,眼睛看得見的東西。聲,耳朵聽得見的聲音。香,鼻子聞得到的氣味。味,舌頭嘗得到的味道。觸,身體感受得到的感覺。法,意識想到的思維。四大所合成的肉體則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機能。外界的六塵,六種物理現象,與肉體的六根相互作用,產生了影像,謂之六塵緣影。例如,照片、電影、電視都是緣影,都是假象,可是,這些緣影很厲害,都會引起我們的喜怒哀樂。
  • 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
    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塵」是汙染的意思。        六根接觸六塵,和合而生六識,即: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是佛門中的專有名詞,是告訴我們,修行不能離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修,六根所接觸到的境界,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修行的人絕對不能脫離六塵境界而獨居,若能脫離六塵境界可修成佛道者,無有是處。不修行是沒話講,一旦講修行,就不得不講到六根對六塵的問題;如果六根接觸到六塵境界,本性受不了六塵的迷惑,因而染於六塵境界,使本性不得自在,這樣一來,我們就要受盡一切苦難了。
  • 本聖法師開示:十八界之「六塵」
    今天的話題,我們來聊聊十八界之「六塵」。這個六塵也就是我們俗話講的「紅塵」,滾滾紅塵,蠱惑身心,搖動世界,增益無明,讓我們的輪迴顯得這麼「可愛」,如此生機盎然,一點都不單調,以至於我聽到過好多人說:俺喜歡「紅塵」,真的是熱愛「輪迴」啊!其實喜歡「紅塵」的,大部分都是在「可意的」境界中,站著說話不腰疼!
  • 六根,六塵,六識的關係
    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屍,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指眼睛能夠看見的就是色。
  • 六塵與六入——《阿含正義》摘錄
    眼識能見、耳識能聞、鼻識能嗅、舌識能嘗、身識能覺、意識能知,識陰六識各自擁有這些自性,故能了知內相分六塵;識陰等六識相對於被識知之六塵,稱為見分,是能見六塵之心體故,所見之六塵就被稱為相分;這是依最粗淺層次所說的見分,不是依地上菩薩無生法忍層次而作的界定。
  • 淨土法門:如何不受五欲六塵的障礙?
    我們在人世間如何不受五欲六塵的障礙,而能專心修學佛法?我們學佛不能成就,就是被五欲六塵障礙了。五欲六塵為什麼會障礙我們?無非是因為我們還有貪著。人生非常短暫,幾十年一剎那就過去了。印光大師在佛堂當中寫個「死」字,常常面對著這個字,常常想這個問題,對於眼前五欲六塵的誘惑自然就淡幾分。死了之後,什麼能帶走?真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常常有這種警惕,對修行會有很大的幫助。再好的東西我們也不會貪愛,為什麼?帶不走。所以我們住在這個世間,要把這個世間當作旅館,旅館的東西樣樣都齊全,但是沒有一樣是自己的;如果我們現在把自己的家也看作是旅館,決定沒有擁有的念頭。這是什麼?
  • 佛教裡的六根、六塵和六識是什麼關係?
    佛教裡的六根、六塵和六識是什麼關係?在這兒,我們先看一則關於放下六根、六塵和六識的小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來到他面前,手裡拿了兩個三人多高的花瓶,虔誠地來獻佛。佛陀對婆羅門說:「放下!」婆羅門把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佛陀又說:「放下!」
  • 六根、六識、六塵、六覺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六根、六識、六塵就是六塵,塵土的塵。為什麼用塵呢?眼睛睜不開了,被塵土迷上了,這打比喻。這是一顆珍珠,外面都是灰塵,你表面看起來是個什麼,是個泥蛋蛋,它不是珍珠了,可是它裡面是珍珠。我們的根本是寶啊,是自性,比喻是珍珠,被這六塵迷了。那你不迷,你會借假修真,也就是說,會用這六種能力,能轉成真實的智慧,借假修真,這叫六覺。
  • 佛法:修行之人該如何去克服「五欲六塵」的塵勞妄想
    網圖在這個凡夫世間,最為人所熟知的塵勞妄想,就是內心的貪嗔痴三毒,外在的五欲六塵,三毒迷惑擾亂於內,五欲六塵誘惑染著於外,如果能夠將這些內外的塵勞妄想都克服了,那麼我們修行佛法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克服「五欲六塵」這些塵勞妄想呢?五欲者,財、色、名、食、睡是也,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是也,經典中說「五欲如逆風舉火把,風吹焚自身」,六塵能引起感官與心靈感覺思維的對象,有如塵埃,具有汙染情識的作用,所以也必須要去除。
  • 什麼是六塵、六根、六識?放下此執當下頓悟《楞嚴經》
    佛陀對他說:「我並不是讓你放下花,你應當放下的,是對六塵、六根、六識的實有執著。」仙人言下頓悟,當即超越輪迴。——《入行論廣解》第178課放下對六塵、六根、六識的實有執著如此重要,利根者能當下頓悟,那何為六塵、六根、六識?讓我們一起了解了解吧!何為六根、六塵、六識?
  • ​什麼是五欲六塵?
    什麼是五欲六塵? 欲,指對於特定對象產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
  • 《金剛經》:破四相,破六塵,方可證悟心靈空境!
    其核心思想是「無住於相」,即指導修行者破除「四相」,破除「六境」「六塵」在心中形成的相,實現心靈的空境從而達到佛才能具備的「無上正等正覺」。1,破「四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俗稱《金剛經》,其核心思想是「無住於相」,它要求人們克服一切的法相和非法相達到破無可破,徹底無礙的境界。
  • 什麼是六識、六塵、六境,十惡八邪包含哪些範圍?
    《每周一課》以佛學經論為主導,講解佛學相關的知識要點;今天為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佛教中的六識、六塵、六境是指什麼?十惡八邪講的是哪些範圍?希望能幫到大家了解更多佛學知識!佛教六識所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認識作用。
  • 六根---六塵---六識
    對於鑽研《楞嚴經》的同修來說,(六根  六塵
  • 如何不受五欲六塵的障礙,而能專心修學佛法?
    而意識在這同時,又能夠了別五塵境上所顯現的微細法塵,產生了對事物的種種認識,以及得失、分別等等的境界差別;所以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境界,又合稱為六塵。 一般凡夫眾生因為不了解五欲六塵本自虛妄不實,而執著以為是真實接觸到、得到的境界,所以就不斷想方設法想要去執取,甚至不擇手段而去造作了種種的惡業。
  • 究竟無證: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含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 五欲六塵如此虛假 為何凡人不肯放下
    極樂世界這麼真實,我們一聽好像虛無縹渺、烏託邦似的;五欲六塵是這麼虛假,我們一天到晚就是津津樂道,整個的顛倒。但這個顛倒,由於顛倒久了,也被這個顛倒所迷惑。你說大家都把五欲六塵、世間事業看得很真實的時候,我們跟他去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感覺到自己是不是有問題了。就好像這個地方大家都得了精神病,唯有一個正常的人。  原來就有個公案,說一個國家有一個泉水,喝了那個泉水就會得精神病。
  • 虛幻4引擎
    Epic宣布:虛幻4引擎現已支持Xbox Series X和PS5 Epic今日宣布,他們的虛幻引擎遊戲開發平臺現已支持次世代主機Xbox Series X和PS5。
  • 虛幻4引擎免月租費 疑似首款虛幻4手遊畫面曝光
    官方博客上面寫著:如果愛,請深愛虛幻引擎一直被很多遊戲大作使用,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虛幻引擎的真實性已經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而手機遊戲的引擎多為cocos2d-x、Unity3D兩種免費引擎,而虛幻引擎一直有一個門檻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