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所了別的六塵境界非常廣泛,而且祂也只是攝取自心所現的內六塵。有關這方面,我們再來作進一步的探討。
我們先來看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中的開示:「青赤諸雜色,波浪悉無有。」大意就是說:青黃赤白、樂音、噪音……等諸色相,其實都是自心之所幻現,猶如波浪是由海水所幻現一般,全部都沒有真實不壞之自體性。既然是自心所現,不同的眾生各有自己的六塵內相分,可見都是虛幻生滅因緣所生之法。那我們就可以透過這樣的知見作觀察、作觀行,因此就能夠對於我們遠離種種虛幻的五欲境界之貪染與執著,產生莫大的幫助,這就是這個知見的重要之處。因為既然是自心所現,當然是虛幻變異而非真實不壞之法,不應該錯認而執著之。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很容易沉迷於種種似真之六塵境界,因而造作諸業,輪轉生死。所以「內六入」與「外六入」的法義,可以讓我們從道理上面來了解自己所執取的六塵境之虛妄性。而在《楞伽經》中亦開示「顯示因」的道理,如果認為只要識陰現行即有覺想分別,識陰心中就能顯示六塵,那這樣就落入妄想之中;因為實際上,尚需有如來藏現起六塵內相分境,以及其他諸緣具足才能令意識了知六塵境界。所以了解這個道理就不會落入對於「顯示因」之誤解。
眾生通常對於內五塵上面所顯現之「內法塵所攝的韻味」特別執著,這裡我們可以留意的是:眾生在五塵內相分上所取之內法塵是會有許多變異存在的,雖然面對同樣的外境,但是對於不同人來說,內心中所取的法塵是各有差異的;因此雖然是同樣的外境,有人所領納的是苦受相應的法塵,有人卻是樂受相應的法塵;甚至對於同一個人來說,在不同狀況下所取的法塵也會有差異,譬如心情好的時候,聽見鳥鳴聲便覺得悅耳;心煩氣躁時便覺得聲音是吵雜的。同樣地,因為自己內心作意的不同,將使得自己所取的法塵也會有所不同,也因此對於所取的境界便會產生不同的領受。譬如在《瑜伽師地論》卷89中的開示:
【彼若聽聞諸不正法非理作意以為因緣,便觸無明觸所生受,受為緣故復生於愛……乃至當來生老死等……如是領受諸無明觸所生受時,便有雜染所攝二諦。與此相違,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為因緣故,便能領受明觸所生諸受差別,受此受時便有清淨所攝二諦。】(《瑜伽師地論》卷89)
也就是說:因為知見上的不同,因而造成對於境界有不同的領受,一者是因為非理作意而引生之「無明觸所生受」,屬於與染汙煩惱相應;而另一個是因為如理作意而引生之「明觸所生受」,屬於與清淨法相應。因此菩薩們因為正知見的關係,以及常有慈悲作意就能夠對於境界生起正確的覺受,並引生正確的身、口、意行,漸漸遠離雜染所攝之「苦、集」二諦。所以六塵內相分不僅受外五塵境之轉變而變異,同時亦受眾生各自業報與六根之影響,更進一步亦受個人知見與作意之影響,真的是屬於十足的生滅、無常與虛妄。
為了再進一步了解內六塵之虛妄性,接下來我們來看識陰六識之所以稱作是「能取」的原因;是因為六識有種種的心所法,因此顯示出有能了別境界的體性;眾生了知六塵境界需要依靠想心所的配合才能完成。我們來看在《瑜伽師地論》卷55中對於「想心所」的開示:【想為何業?謂於所緣令心彩畫,言說為業。】以及在《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1中的開示:【想蘊何相?構了相是想相,謂由想故,構畫種種諸法像類,隨所見聞覺知之義起諸言說。】由這兩部論的開示可以知道:我們對於境界所了知的內涵是自己所彩畫或者構畫出來的;因此面對同樣的境界,每個人的了知相便會有種種差異,對境界有所了知之後,再來就會想要運用語言文字傳達給別人知道。譬如見到一株花,植物學家、花農、花藝師、花店主人,買花送花者、乃至如蜜蜂等等,不同有情在心中施設及構畫出來的內涵一定不同,因為了知的角度或層次等會有差異,因此心中想要透過語言文字或其他方式傳達給別的有情的內涵亦不同,乃至於再經由意識思惟、觀想等所衍生出來的種種想法、種種構想等,想蘊所攝的範圍又是有更廣闊的差異了,所以真的是「六塵虛妄」。在經教中開示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維摩詰所說經》卷1)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不可以執著說,自己領悟到的法義一定是已經最究竟了,認為這些法義我完全都懂了等等;那對於修學就會產生障礙而無法更上一層樓了。因為對於佛法的領受內涵會隨著修證層次而有差異,這是一直要到佛地才能究竟的,所以在聖教中有開示說:如果有人「自言盡知佛法」或者「出諸經中相違過失」,這些人都是屬於不淨說法者,將來果報就值得擔憂了,因此這也是我們需要特別留意之處。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一)《第029集 六塵與六入--六塵虛幻》正國老師
聞思修菩薩道~自覺覺他
關注「心香2013」聹聽智者的聲音
我們只為您推送有永久價值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