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朋友,在國企做了五年了。
他剛畢業那會,在外面混了兩年,感覺職場太難混。於是,家裡託關係,找到了一個國企裡去了。
當時,我們別說有多羨慕了。進了國企,似乎就遠離了外面的風和雨。
事實好像也是這樣。甚至有點過了。
這兩天和他吃飯,他說:現在越來越迷茫了。
迷茫什麼呢?
他說,這五年下來,明顯感覺和外界脫節了。好像自己就一直在國企的圈子裡過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我理解他的感受與迷茫。
要說進入國企,和與社會脫節沒有必然的聯繫,倒也不是。確實會有一些影響。
好在現在意識到了這點,想要跟上節奏,還是有辦法可以實施的。
環境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的視野。囿於圈子,慢慢就會與不熟悉的事物斷了聯繫。
環境對我們的影響確實很大,不管是不是在國企,都受影響。可能我們自己並不覺得,但實際確實如此。
我有個朋友,頭兩年從服裝行業出來找了好幾份工作,每一份都做得不是太長。
這兩年。又回到了服裝行業裡面,才穩定下來。他跟我說,行業真的太重要了,換到其他行業裡面去,多少會有些不適應。
他之所以說行業這麼重要,就是因為行業已經把我們塑造成了一種固定類型的人。自己再也沒有更多的接觸其他行業之後,就很難具備其他行業的行為習慣以及思維模式。
也就是說,我們的思維形成了一種定勢。這種定勢,讓我們在熟悉的環境裡面能夠適應,對外界卻不行。
試想一下在國企的環境裡面,似乎會比其他的環境更加的安逸。人也就會更加的懈怠,自然會不再去關注外界的很多變化。
當某一天意識到與社會脫節的時候,實際上此時的這種情況已經非常的嚴重了。
既然我們知道問題的癥結在哪裡,那我們就能夠對症下藥。也就是,不要把自己關在圈子裡,多接觸外面,多了解各行各業。
想要了解社會的動態,就要去主動地接收社會的各方面信息。
這些範圍特別的大,不可能全面都涉及。因此,自己要知道自己想要接觸哪些信息,再去有針對性的做了解。
比如,對現在的網際網路產業很感興趣,那就去多多關注相關網際網路產業的論壇網站,參加行業的一些聚會,多看行業的分析與報告。
一開始可能會比較難,但當自己用心地去了解之後,很多信息慢慢地就會聚攏起來,刻在自己的腦海裡,形成一個新的知識網絡。
如果想要更平滑的過渡,最容易的辦法,就是從現有的業務,或者說已經在關注的個人興趣方面入手。
實際上,當你走出第一步之後,後面的就相對容易一些。因為你會在前進的過程中,不斷地接收到新的信息。
當然了,了解信息無非是為了今後的發展。所以,對自己的發展,也要做出一些合理的規劃與安排,按照規劃打紮實基礎。
在國企已經做了五年,那麼今後是不是還想繼續做下去,都是個未知數。
如果說自己感到與社會有些脫節,已經產生了某些恐懼的話,很可能內心是想做出某種改變的。
想要改變,那就必須做出一個較為完好的行動方案。這個方案可以指導自己接下來幾年要走的路。
所以,我們常說職業規劃非常的重要。可很多人並不知道職業規劃究竟要怎樣做,所以也就是一路走一路看。
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力不往一處出。這種情況下,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有質的改變的。
當自己開始了解社會、接觸社會,就會發現這個社會的某些運行規律,是否和自己目前的情況類似。繼而能夠對接下來的發展,做一個提前的預估與參考。
不過,不論是說出來繼續發展,還是長久的在國企做下去,向上發展都是一種必然的路線。
想要向上發展,個人的綜合能力就需要得以提升。而這種能力的提升,勢必伴隨著個人視野、思維能力的提升。
也就是說,與社會接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自我綜合能力提升的過程。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相輔相成的,不要孤立的去看,不要孤立的去判斷,當你把這些吸收之後,自然就會看到新的出路。
對國企而言如此,對其他行業的職場打拼者,又何嘗不是一樣?
不要囿於眼前,把眼界打開,我們才能有更長遠的發展。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