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人生不走尋常路
方敏屬於那種貌不驚人、內心強大的女人。
她,外形清瘦,眼睛細長,臉上顴骨微微突出,相貌平平。
她,不論外界有多少誘惑,多少挫折,依然心無旁騖,固守著內心那份堅定。
初次見到方敏,頗有幾分偶然的色彩。
那時我跑工業口,也寫了不少「大塊頭」,在新聞圈和社會上也小有名氣。
新疆第三建築工程公司是一家大型國企,人數上萬,企業經營得紅紅火火,在社會上頗有知名度。
公司總經理熊邁新和我很熟。一次去採訪,熊邁新不在,我吃了個閉門羹。有些不甘心,順手推開黨委書記辦公室的門。
辦公室裡坐著個身材消瘦的中年女子,渾身上下透露出一股幹練的氣質來。
幾句話聊下來才知道她叫方敏,是公司黨委書記。
方敏待人熱情,口才利落,侃侃而談,把公司的管理之道分析得頭頭是道。
我早就聽說她是從學校裡出來的,教書匠出身,能說會道。心裡頗不以為然,覺得她是紙上談兵,真正管理國企未必在行。
約個把小時後,我起身告辭,第一次採訪就這樣結束了,不過雙方談得都很愉快。以後陸陸續續又來了三建幾次,全是找熊經理,與方敏再未謀面。
沒想到,幾年後的一件驚人之舉,倒叫我對方敏刮目相看。
三建的黨委書記方敏「跳槽」了!
這消息在社會上不脛而走,傳的沸沸揚揚。
方敏要從一個大型國企,跳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私企去。
這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在地處偏僻的新疆,絕對是個爆炸性消息,也絕對讓一般人難以理解。
堂堂一個擁有萬名職工的國企黨委書記,竟然要跳到一個剛剛創辦不久的私企去,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社會上議論紛紛,流言四起。
「方敏是想拿高薪去了,聽說一年20萬元。」
「方敏是想要高待遇去的,聽說有別墅和小車。「
我在三建採訪時,也聽到職工不少議論,有的甚至更為尖刻。
「黨委書記扔下我們一萬多人不管了,太不負責了!」許多職工感到自己被拋棄了。
「黨委書記說走就走,黨性原則到哪裡去了?」三建領導班子成員也想不通。
是的,時年39歲的方敏,在仕途上順水順風,似乎沒有任何理由,做出這「驚人」的一跳。
她1981年走出大學校門,在12年的時間裡,便從一名中專教師躋身於萬人國企的「金字塔尖」,官至正處級。在我們這個等級分明、以官為榮的國度裡,招來多少豔羨的目光啊。
方敏平常喜歡讀書,頗有理論水平,口才也不錯。加之筆桿子也硬,工作作風雷厲風行,頗受企業領導和職工的擁戴。
要論方敏的前途,那更是陽光普照,一馬平川,一路看好。她年紀輕輕,就已在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掛了號,被列入第三梯隊重點培養對象。尤其像她這樣在基層的女幹部,更是鳳毛麟角,彌足珍貴。
再退一步講,三建是自治區的一流施工企業,全區企業改革行列的排頭兵,改革典型經驗四處開花,屢屢見諸於報端。三建還是全國建設部和自治區命名的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在這樣一個企業裡當領導,又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記者的職業病使然,說好聽點,是新聞敏感的驅使。我這次輕車熟路,直奔方敏辦公室。
按照我事前的想像,方敏此時肯定方寸大亂,此刻,她正處於上風十二級颱風的中心。就在今天,一家中央媒體以《跳槽風波》為題,報導了此事,更是在新疆掀起了狂風巨浪。
辦公室裡的方敏,正在伏案疾書。她抬起頭來,一臉平靜,波瀾不驚,絲毫看不出疾風驟雨的痕跡。
當然,這是方敏深思熟慮的結果。
此刻,她正在寫「辭職報告」,辭去現任三建公司黨委書記職務,去民辦企業新疆廣匯集團輔佐黨務工作。
廣匯集團是一個什麼樣的企業?值得方敏如此嚮往。
在方敏平靜如水的敘述中,我探尋出了事情的真相:
廣匯集團,一家1989年3000元起家的私營企業,5年間便奇蹟般的發展成為擁有2.7億元資產的現代化企業。其發展歷程,被新疆人稱之為「廣匯神話」。
廣匯集團總經理孫廣信,生在新疆,長在新疆。誕生於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親百折不撓的品質感染了他。
高考落榜,入伍從軍,年少時便不同尋常,胸懷鴻鵠之志,制定了「199230」計劃。即在1992年,30歲前當上師長,繼而圓將軍之夢。
然而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的將軍夢破滅了。
他懷揣3000元轉業費,從推銷推土機開始,10個月走了10萬公裡,賣出了103臺,賺得了自己人生「第一桶金」。從做酒店起,繼而開始了創業的徵程。
方敏從來都很欽佩出類拔萃的人。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了孫廣信,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如同天雷遇地火,雙方都被對方的人品和獨特見解所折服,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人生的路有很多條,方敏選擇了一條獨立特行、與眾不同的路。為此,她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選擇自己的人生,不需要跟別人解釋,即使解釋,也很少會有人懂。所以,大多數人才活得平庸。
1994年11月19日,方敏正式向自治區建築公司總公司遞交了辭呈,同日與廣匯集團籤訂合約,正式加盟廣匯集團。
自治區建築總公司對方敏未經黨組織研究同意,便「私自出走」的行為感到驚異和氣憤。12月15日,自治區建築總公司黨委和職工代表委員會研究決定,撤銷方敏三建黨委書記、黨委委員職務,予以行政除名。
談及這一切,方敏顯得異常平靜,她既未大發雷霆,也未痛哭流涕。她希望自己能明媒正娶,象新娘出嫁一樣被嫁過去,而不是「私奔」而去,落了一身罵名。
人的一生,就是在一個又一個的選擇中度過的,方敏並不後悔,她堅定的認為自己選擇大方向沒有錯。
有一種非議四起而毫不動搖的勇氣叫堅定。
有一種山崩於側而面不改色的品質叫淡泊。
儘管當時我還不能完全理解方敏的選擇,但我對她力排眾議,走自己路的勇氣心生敬佩。由此,我們也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從那時起,方敏便稱我為「石堅兄」,一叫叫了一輩子。
方敏是一個真誠的人,視朋友為親人。
當我離開新疆時,她廣邀新聞圈裡各媒介領導,為我送行。當我回新疆探親時,她又組織朋友們為我接風洗塵。
剛離開新疆那幾年,年年都要回去,方敏就像自己家的大哥回來了一樣,來有接風,走有送行。
我有何德何能,值得方敏這般對我。此情此意,使我永生難忘。
方敏給我深談過到廣匯集團的動機,她給黨組織寫了一封信,在信中袒露了她的追求,這裡不妨摘抄幾句:
廣匯的機制是吸引我的重要因素,廣匯是目前我所知道在新疆最有現代化制度雛形的企業。它管理是科學的,機制是靈活的,產權也是分明的,這裡充滿活力。私營企業在經濟上雖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但在政治上,較國有企業卻顯得「先天不足」。
作為一名黨員,我願投身於市場經濟大潮中,對私營企業中黨的工作進行探討,這無疑是有意義的。改革開放到今天,再不能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產生發展起來的非國有經濟存在偏見,把「私營企業」等同於「錢」 ,甚至等同於「資」,這種認識,對發展經濟是極為有害的。
這些見解,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還是很富有新意的,有其獨到之處。
方敏是富有遠見卓識的,事實證明,她的選擇是正確的。
方敏邁出這一步,在新疆非公有制經濟領域中是歷史性的一步,被媒體譽為:非公有制經濟黨建工作的開拓者。
廣匯集團是新疆民辦企業中第一個設立黨組織。
如今,廣匯集團的黨組織已由成立之初的1個黨支部、13名黨員,發展到141個黨支部、4398名黨員。
方敏邁出這一步,對她個人而言,也是人生歷史性的一大步。
一些國企,由於體制改革滯後,在市場競爭中衰落下去。一些人,本來是有能力的,但因闖勁不足,把一輩子光陰拋到了單位裡,在得與失之間進退兩難,在榮與辱之間忍氣吞聲,在善與惡之間委曲求全。
方敏把種種非議和猜疑拋到了腦後,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環境的工作中。
她信奉義大利詩人但丁的一句話:走自己路,讓別人說去吧!
初到廣匯集團不久,她遇到了參與天山布鞋廠國企改制工作。
這是一樁老大難工作,誰都感到棘手,在這裡,方敏初試身手,一展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風採。
天山布鞋廠是廣匯集團改制的第一家國企。
職工想不通,他們懷念陪伴他們一起成長的老企業,他們對改制後自身命運深感茫然。誰來說服全廠200多名職工呢?這個重任落在了方敏消瘦的肩膀上。
7月酷暑,熱浪襲人。
悶熱的車間如同一個蒸籠,沒有音響設備,也沒有空調。一進車間,方敏看到的是一雙雙憤怒噴火的眼睛。職工們對給他們開職工大會的民營老闆,充滿了敵意。
室內空氣悶熱,令人窒息,就像一個插上雷管的火藥桶,隨時都有可能爆炸。
方敏還是第一次經歷這種場合,她往場地中央一站,就感到幾百雙灼人的目光,「刷」的一下集中在她身上,仿佛要把她烤化了似的。
汗水,順著臉頰、順著後背淌了下來,不一會,她的襯衣就溼透了。
「他媽的,來了個娘們兒,頂用嗎?姓孫的那小子想糊弄誰呀?」
「這幫黑了心腸的資本家,收了咱們廠,讓咱們喝西北風去啊?「
抱怨聲、責難聲、甚至罵聲一股腦兒向方敏湧來。
方敏開始講話了,她從自己也曾在國企工作過為開頭,講到了「四個不變,五個優先」的改制政策……
她的語調始終是平靜的,她的表情始終是誠懇的,混亂的會場上慢慢安靜下來,工人們不再起鬨……
方敏的嗓音變得越來越嘶啞了,衣衫被汗水浸透。
有的工人給她遞上了礦泉水,他們開始相信這位既通曉黨的政策又很有人情味兒的女書記。
3個多小時過去了,天山布鞋廠的職工喜氣洋洋地走出車間大門。
廣匯集團終於成功地邁出了改制第一步。
集團上下的人對方敏刮目相看,要知道,做這種思想政治工作,功夫可不同尋常,是鋼板上釘釘子硬碰硬。
方敏曾親手擰下纏繞在一汽大修廠廠門上的粗鐵絲,站在大太陽底下傾聽職工的心聲。
方敏曾連續3年中秋節提著月餅去看望一家「釘子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達成了搬遷協議。
十幾年間,廣匯集團先後成功地兼併重組了29家國有、集體困難企業,總資產達1268億,職工人數達到8萬多人。方敏功不可沒,逐個登門做思想政治工作,員工們稱她為「救火隊隊長」。
廣匯雖為民營企業,其企業文化很有特色,與方敏創建的「軍營好作風,國營好傳統,民營好機制」的「三營文化」分不開。
方敏創辦了企業報紙《廣匯報》,先後策劃了企業文藝匯演、體育比賽等,並親自譜寫了企業歌曲《廣匯進行曲》。
方敏先後兩次當選為自治區、烏魯木齊市黨代會代表,榮獲全國、自治區「三八」紅旗手稱號,還光榮地當選為黨的十七大代表。
有人說她大紅大紫,她只是莞爾一笑說:「我的生命中有比榮譽更重要的東西,就是對生活的感悟:奮鬥會讓人生不同尋常。」
進得了國企,也幹得了民企,當得了國企書記,也做得了民企書記。有些人的人生,註定不尋常。
不管在哪裡,她都是獨一無二的風景。
外表的美,不足為奇,內心的美才更有說服力。有些人的美浮於表面,而另一些人,把美融進骨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