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7日 庚子年 五月初七 雨 上海(讀書筆記第54天)
今天,繼續閱讀季羨林先生的《人生的境界》第一輯「人生隨想」第二部分(P24-P52)。
我想教給年青人的無非是:熱愛祖國,熱愛人類,熱愛生命,熱愛自然。我認為,這四個「熱愛」是眾德之首。有了這四個「熱愛」,國家必能富強,世界必能和睦,人類與大自然必能合一,人類前途必能輝煌。
養生無術是有術。長壽之道的三不主義:「不鍛鍊」,「不挑食」,「不嘀咕」。不鍛鍊:絕不是反對體育鍛鍊,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工作,不要為了鍛鍊花費太多的時間。不挑食:不要這個不吃,那個不能吃。每到吃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窘態可掬。不嘀咕:對什麼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有問題則設法解決之,有困難則努力克服之。
儘管人的壽夭不同,這是人們自己無能為力的。不管壽長壽短,都要盡力實現這僅有的一次生命的價值。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人人有一本難念的經,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不解其中的意義,對己對人都有好處。對己,可以不煩不躁;對人,可以互相諒解。
男女雙方能夠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知,並終成眷屬。這種情況,誰能否認,又誰能解釋,這不是緣分或命運嗎?
人世間,波詭雲譎,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
什麼是壓力?壓力是精神與身體對內在與外在事件的生理與心理反應。人生就是一場拼搏,沒有壓力,哪來的拼搏?
壓力有兩類,一類是被動的,如天災人禍,意外事件,只有泰然處之。主動的來源於自身,自己能有所作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
世人對愛情的態度可以籠統分為兩大流派:一派是現實主義;一派是理想主義。如果每一對夫婦都回想一下你們當初相愛和結婚的過程,你能否定西湖月老祠的那副天下聞名的對聯嗎?
「當時只道是尋常」,非常明白易懂的話,卻道出了幾乎人人都有的感覺。處在「人生過去的某個階段」,覺得過日子也不過如此,是很尋常的。古今中外人士都有這種懷舊追憶的情緒。你對我們的現在,感覺到尋常還是不尋常?這個「現在」,若干年後也會成為「當時」的。到了那時候,我們會不會說「當時只道是尋常」呢?
生活,人人都有生活,它幾乎是一個廣闊無垠的概念。我們必須面對的生活,我們必須黽勉從事,過好這個日子,自不待言。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遠一點,把思慮再深化一點,想想全人類的生活,你感覺到危險了沒有?對策只有一個:順其自然,盡上人事。
今天,繼續閱讀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探討人生、壓力、愛情和生活。耄耋老人的短短幾篇散文,讓我感受到了老先生對於人生的摯愛,對於壓力的泰然,對於愛情的現實,對於生活的灑脫。我們作為前浪,已經感受到了後浪的滾滾而來,但人生本來就是不完滿的,現在的點點滴滴,若干年後,不就是「尋常」。
今天的讀書筆記分享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