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民國一方軍閥的頭頭兒,閻錫山得到的世人評價褒貶不一,但在山西人的口中,閻錫山的總體形象還是比較高大的,筆者從一個山西人的角度,藉此文簡要分析一下閻錫山至今仍被很多山西人懷念的原因。
閻錫山生於1883年,山西五臺人,字百川,清末與民國初期重要政治軍事人物,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生,中國同盟會會員,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閻錫山
宣統三年(1911年),閻錫山被舉為山西都督,民國六年(1917年)兼任山西省長。
民國十六年(1927年),閻錫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次年第三集團軍總司令。民國十九年(1930年),閻錫山與馮玉祥、李宗仁聯合倒蔣,失敗後逃往大連。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重掌山西軍政大權。
1949年4月,閻錫山逃離山西,後赴臺灣,1960年病逝於臺北,終年77歲。
1、使山西開始形成獨立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
出任山西省長之時,閻錫山先後設立山西省銀行、太原兵工廠等諸多金融機構與兵工企業,形成金融支持工業發展的模式,使山西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獨立的工業體系。
晉綏軍作為軍閥混戰時期的少數從子彈到槍炮都能自給自足的軍隊,正是閻錫山致力於建設山西工業體系的結果。
2、普及了山西的義務教育,提升了山西的整體教育水平
民國時期,山西的經濟狀況低迷,閻錫山頂著巨大的困難在山西普及四年義務教育,在城市、鄉村中建立學校,要求適齡兒童上學,並且不收任何學費,盡力使不論城鄉的兒童都能得到統一的教育。
如此龐大的教育體系需要的花費不言而喻,而閻錫山卻始終堅持,其毅力也可想而知,根據統計,山西適齡兒童上學比例達在十之六七,陶行知曾說:「除山西外,中國與義務教育可言」,可見這個時期山西義務教育實行的成果。
3、極大改善了山西的交通狀況
山西地形多少山川,自古交通不便,雖易守難攻,是兵家必爭的「亂世之強藩」,但對地區經濟的發展很不利,也正因如此,閻錫山積極在山西修築交通道路,如著名的同蒲鐵路,這些交通道路的修建使山西省內的交通情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同蒲鐵路
4、發展農村經濟,穩定社會
閻錫山在農村推行「六政三事」,「六政」指水利、種樹、蠶桑、禁菸、天足;三事指種棉、造要、牲畜,這些都直切當時農村經濟問題之要害。
在城市化率很低的民國時代,農村經濟的穩定對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農業是社會穩定的前提,閻錫山的一系列措施使山西的農業得到發展,農民可自給自足,安居樂業,每逢戰亂,陝西、河南等地很多災民會逃往山西謀生,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閻錫山所建的功績。
5、領導了一系列會戰,沉重打擊了侵略的日軍。
閻錫山在抗戰時期採取兩面政策,「九一八事變」後還支持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但閻錫山實則是一個被低估的抗戰功臣。
1936年,閻錫山派傅作義率晉綏軍前往綏東阻擊日軍,取得大捷。七七事變後,閻錫山積極抗日,與共產黨合作成立新軍等抗日隊伍,並領導了忻口會戰、太原會戰等一系列戰役,在山西對日軍造成了沉重打擊,
閻錫山統治山西,對於內部的軍閥混戰,閻錫山不熱衷參與,晉綏軍大部分處於中立狀態,穩定發展經濟,使山西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山西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顯提高。
北伐時期,晉綏軍改旗易幟維護國家統一。
抗戰時期,閻錫山服從國家統一指揮,積極抗擊日寇,完成了山西軍人的使命。
對外維護民族大義,對內造福一方子民,由此,閻錫山有什麼理由不被山西人懷念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