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你的愛好是什麼?
答:吃。
確切的講,我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吃貨,對於吃,沒有太多的講究。但愛吃是真的。所謂春風十裡,不如吃起。幾年前,遠離家鄉,一年到頭,最讓我惦記的還是——潤餅。這一卷,滿滿的閩南味。
2017年結束的前兩天,趕上了協會組織的包潤餅迎新年活動,有幸參與了其中——應該說有幸參與了其中吃的部分。買菜洗菜炒菜,幾位夥伴忙碌了一個下午,少吃一點都覺得對不起他們。兩卷下肚,十分的滿足。
據說,潤餅菜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食時鋪開一種薄如蟬翼的潤餅皮,再卷炒米粉、海蠣煎、豆腐乾、醋肉、炒雞蛋、胡蘿蔔絲等混鍋菜餚。一口咬下,就著多種味道,別有一番獨特的滋味。曾經它搭著《舌尖上的中國2》這個平臺上了央視,可算是在中華大地亮了個相。
說起潤餅菜的文化,可大有來頭。
關於潤餅菜的起源,民間有多個傳說,其中之一是說潤餅菜由明代同安才子蔡復一的夫人首創。
相傳蔡復一才華橫溢、為人耿直,但屢遭奸臣陷害。皇帝聽信讒言,要求蔡復一須在49天內完成整理抄寫朝廷歷年來的文書,共九大箱,否則以抗旨論處。
為完成任務,蔡復一廢寢忘食,晝夜雙手齊書,抽不出時間吃飯。蔡夫人想出了一個妙法:把麵粉加水攪成糊狀,在熱鍋上輕輕一抹,做成一張張薄薄的麵皮,再把各種菜切細,炒成燴菜,然後用麵皮把燴菜捲成圓筒狀。每天用餐時,蔡夫人雙手捧著「薄餅」餵丈夫吃,這樣既不影響工作,又不耽擱時間。在夫人的照料和協助下,蔡復一如期完成了朝廷的使命。
不論民間傳說如何,潤餅菜都有一家團團圓圓的象徵意義。其白皮紅餡的特徵,也稱「金包銀」,被賦予了「包金包銀」的招財寓意,深受泉州人喜愛。
責任校對:嘎賓勾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