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仲念念 來源:仲念念(ID:zhongniannian1)
01.
小時候特別貪玩,每天都要玩到很晚,鄰居家的阿姨經常對我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媽喊你回家吃飯了。「
我不聽,繼續玩,直到餓得不行才往家走。
長大以後,阿姨沒有再叫過我,我也很少再回家了。
2013年9月,我剛過完18歲生日,便踩著夏天的尾巴隻身一人來到廣州,眼前的一切是新鮮的,也是陌生的,是充滿希望的,也是讓人瀕臨絕望的。
習慣了北方的秋高氣爽,在南方的豔陽天裡,一度失了方向。
不習慣飲食,一連吃了一周泡麵,最後導致食物中毒,住進了醫院。軍訓時三番兩次暈倒,整個人虛弱的懷疑人生。
想家,特別想。真的,沒有哪個時候,像當時那樣強烈的想念了。原來一個人的飲食習慣就是他的歸屬感,家在哪裡,胃最清楚。
這個是騙不了人的。生你養你的土地,永遠都是你的根,而根的附近纏繞著的藤蔓,就是我們永生的親人,忘不掉,也逃不了。
02.
如果我們沒有離開家,就不會懂得鄉音有多親切,如果我們不曾失去,就永遠學不會珍惜。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朋友正在美國的舊金山,她滿腔熱血的去學服裝設計,但幾個月下來,才發現自己高估了自己對孤獨的承受能力。
留學的日子,是對家鄉蝕骨思念的日子。
她一邊上課,一邊同時打兩份工,有時候忙到完全忘了時間,但即便如此,依舊會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到唐人街去走一走,坐一坐。
聽一聽國人的聲音,再吃一碗熱騰騰的面,就是對自己最高的獎勵了。
因為只有這裡,自己的心才能暫時有所歸屬,胃才會稍稍妥協,這裡是忙碌聒噪的靈魂背後,停泊的一隻小舟。
那段時間,她總也不敢往家裡打電話,因為只要聽到媽媽的聲音,就會忍不住哭出聲來,畢竟她最怕的,就是家人的掛念。
好在現在已經過去了,現在她已經漸漸適應了那裡的生活,但每每回國,都要流連很久不肯走,吃遍家鄉的大街小巷,記住那個味道,以便日後長久回味。
有多愛國,多愛家,這種感受,離開過才會懂。
每一個離家的孩子,都是在風中漂泊的風箏,無論飛多高,走多遠,無論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多光鮮,都永遠無法忘懷,媽媽煮的那碗面。
因為那是風箏的線,寫滿了牽掛和思念的線。
03.
曾經有位讀者在後臺留言說,自己曾經就是因為一碗麵而痛哭失聲。
那是一個冬天,下著很大的雪,她加班到很晚,又累又餓,於是沿街走著,想隨便吃點東西就回家休息。
街道的拐角處,新開了一家麵館,她走了進去,叫了一份家鄉的面,但吃著吃著,眼睛就溼了。
這個味道,就是小時候媽媽的味道。
她忍不住去問了老闆娘,才知道他們是同鄉,老闆娘的女兒嫁到了外地,她很想她,不知道她吃不到媽媽做的飯,是不是會習慣。
她們用家鄉話聊了很久,回去以後,她也默默地哭了很久。那天是她媽媽去世三年的忌日。自從沒了媽媽,再也沒有人問過她,在外面是否吃得飽,穿得暖。
她一個人離家多年,雖然逐漸站穩了腳跟,但心卻一直漂泊。
記得剛來北京打拼的時候,窮到連泡麵都捨不得吃,她又有胃病,有一次生病住院,媽媽千裡迢迢坐硬座20多個小時從家鄉趕來,只是為了看她一眼,為她做一頓飯。
對她來說,外面的世界無論多熱鬧,多新鮮,都永遠比不上媽媽做的任何一頓飯,不只是因為那個味道養她長大,更是因為媽媽的愛,始終無可替代。
畢竟我們吃飯不只是為了活著,更是為了感受人世間的那抹煙火味,每一頓飯的背後,都凝聚著一個家庭的愛,以及期待。
哪裡的飯最好吃?答案永遠是:家裡的。而家在哪裡?胃最知道。
04.
家是一隻船,在漂流中有了親愛。
初次讀到這句詩的時候,年紀尚小,不懂得漂流的意義,等到長大以後,懂得了,卻很難再回去了。
每一個家都是一條小小的船,卻要承載著我們無比漫長的歲月。歲月無論如何不會倒流,而我們要一直不停地往前走。前面是陌生的水域,但無論是風平浪靜,還是破濤洶湧,都沒有關係,因為這條船我們熟悉。
只要熟悉,就永遠不怕,無論是險灘還是暗堤。因為家就是底氣,有了家,無論怎樣風雨怎樣漂泊,總會歸舟。
因為他們不只是我們的親人,還是我們的根。
就像劉同曾經說:
「讀書的時候,總想著離家越遠越好,覺得那才是獨立。工作多年之後,卻恨不得每個周末都回家,因為除了家,似乎哪裡都沒有踏實落腳的感覺。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都有不同的追求,只有盡力追逐過,才能果斷地選擇回頭。回家的路一直都在,只要心裡有愛,家也一直都在。」
所以不要害怕,儘管牟足了力氣往前衝吧,因為你總是知道的,家就在那裡啊。
知道你不怕苦,只是別忘了回家的路。我們的家人不會再喊我們回家吃飯了,我們長大了,他們也老了。
但他們一直在等我們啊。
作者簡介:仲念念,自由撰稿人。一個特立獨行的94年姑娘,一生渴望執筆流浪,我要等你找到我,像小時候捉迷藏那樣。個人原創公眾號:仲念念(ID:zhongniannian1)
新書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直接下單或選購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