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困擾很多人的問題,當你和最親近的人吵架之後,怎麼和好?
知乎上回答一大片,男朋友、另一半、父母、閨蜜好朋友,吵完架,只要你想和好,不是沒有辦法的。
或者是早有先見之明,平日裡好的時候就制定一個吵架善後的規則。比如,弄個接頭暗號——「咱們吃什麼呀」。大多是要一點技巧性的婉轉的求和方式,話留三分不說破,如果你也懂我的意思,恩,那不愧是我願意和你重歸舊好的人。
好像,在我們的字典裡,主動地開口表達歉意、說出那句「對不起」,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之前,網絡上流行過一個漫畫的梗,亞洲父母通用的道歉指南——
這一下子引起很多人的共鳴,畢竟,誰還沒有過和父母鬧了一點小矛盾之後,等不來爸媽的那一句道歉,自己心裡還忿忿的時候,就聽見爸媽在門口喊,「XX,出來吃飯啦」。民以食為天,一家人團坐在一起吃飯,自然被視作和睦家庭關係的體現。在最近火出圈的《小歡喜》裡,因為在外地公職而將孩子一直放養的季勝利,想要拉近親子關係的第一步,就是抓住孩子的胃。
下鍋混煮了蝦皇和牛肉兩種口味的餃子,記著孩子只吃其中一種,吃飯的時候一個個挑出來,夾到季楊楊的碗裡。
以這樣的方式,笨拙地表現出自己對孩子的關心、多年不能陪伴孩子成長的愧疚和歉意。
被稱為「成年人童話」的韓劇《請回答1988》,筆觸細膩溫暖,第一集進度條拉過十幾分鐘,就是傍晚時分幾家媽媽在巷子裡一聲聲喊孩子回家吃飯的場景。
故事裡的幾戶人家,鄰裡相親近,關上門也偶有小吵小鬧和不愉快,但總能在一頓飯的時間裡敞開心扉消除掉不快。
沒有什麼是一頓飯搞不定的,如果有,那就兩頓飯。喊吃飯不止是父母的慣用手法,孩子在家想要「表現」的時候,也會琢磨弄一頓飯。
《反恐天狼》裡,一直做慣了大數據工作的高新技術人員姜玫,跟家裡父母鬧過不愉快之後,就決定下廚來一表孝心。
像極了我們小時候被老師布置任務,在父親節或母親節的時候,為爸媽端一盆洗腳水,或者下廚做一頓飯,簡直是孩子盡孝道的標配。吳昕參加真人秀綜藝,拉著吳媽媽一起出鏡,在鬧過小矛盾也是選擇做一頓飯來彌補自己的過錯。吳昕雖然少女心,但是不會嬌生慣養的公主病,在家裡應該算是懂事的那種類型,給媽媽提供化妝、做頭髮的一條龍服務,也會向媽媽正正式式地道歉。
但反觀吳媽媽,倒是覺得這樣的情緒表露過於外向,她從吳昕做飯、幫自己化妝的行為裡感受到的「幸福」,就已然滿足了她的需求。而另外的說出口的道歉,反而有點「多餘」了。
這樣一個鏡頭,剛好能瞥見傳統父母與新生代對待家庭矛盾的態度差異。大家從童年就看起的《家有兒女》,這一家子的熱鬧事兒不少,回想起來,宋丹丹老師可沒少吊著嗓子喊三個孩子吃飯,也有覺得孩子犯了錯之後剛教訓過又喊吃飯的場景,三個孩子的反映,大抵囊括了中國式家庭裡親自矛盾的幾種典型。
調皮搗蛋又沒臉沒皮的劉星,可能先是悶悶不樂,然後眼見著自己喜歡的吃的擺在眼前、其他人都砸吧著嘴說好吃的時候,可能就順水推個舟,作出妥協、接受道歉了,還可能一邊吃著一邊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說出來。Fine,矛盾解決,達成和解,這是大家最樂意得到的結果。
年紀最小的夏雨,憨憨心大,美食對他的誘惑力大膽原則性也強,和丹丹、亞麟老師一對坐,估計沒有什麼非賭氣不吃的情況出現。但家長喊吃飯也沒有辦法的、最不濟的情況,就是父母要保持威嚴而拉不下面子跟孩子表達歉意和愛意,最終留下親子間的嫌隙。
最容易出現在長女夏雪的身上,自尊心強又有敏感細膩心思(很多抱怨「等不來父母的道歉」的網友也是這樣)。
這操作也很像朱丹與周一圍的「下臺階」戲碼,喊你出來吃飯,就是在「給你臺階下了」,要是你不吃繼續生悶氣,那連這個臺階我都不給了。
中國人有很深厚的餐飲文化和酒桌文化,在一個桌子上吃飯是情感溝通、人際交往甚至是談生意的重要時機,但前提是溝通的雙方地位對等的。在亞洲的親子關係裡,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以喊吃飯來作為道歉,這種內斂的情緒表達方式,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各種披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外衣所做出來的行為,有的能讓人體會到冬日三分暖,有的卻也叫人心生寒意,被這樣不說破的情感負擔壓到喘不過氣。《小歡喜》裡的英子,已經足夠乖巧懂事,高三時候壓力山大,在媽媽的期許面前對自己的航天夢想做出讓步,和媽媽鬧過小不愉快後也總是第一個道歉。但這樣一樣想讓媽媽高興的孩子,終於還是在缺乏安全感而擁有極高控制欲的母親面前,奔潰爆發。
兩個人的對手戲讓多少觀眾感同身受,一個全身心在孩子身上、灌輸著自己以為的愛意,一個調整著自己的成長步調配合家長的期待。這場考驗表情達意能力、輸出與接收不對口的親子博弈,真實切中了現實社會中的家庭困境。父母不該是那個高高在上、不知孩子真正所需的「統治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需要相互體諒。如何營造平等、親密的親子關係,是一個艱深極具現實意義的命題,但我們清楚知道,道歉和愛,都是需要親自說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