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蠟染、米塑……鄉村娃在省美術館講「天馬行空」故事

2020-12-21 逆行者文化傳媒

學子們在介紹自己的作品。

「我的作品叫《星星多腳怪》,它長相奇特,腳多得像天上的星星,能在陸地上快跑。它有著大大的頭,非常聰明,還有像鳥一樣翱翔的翅膀,我可以坐著它飛向太空,看看有沒有外星人......」今日,在湖南省美術館「卉木萋萋——湖南鄉村美術教育成果展」現場,嶽麓區蓮花鎮中心小學四年級學生侯婉嫣正指著自己的作品眉飛色舞地向觀眾介紹。

這次入展的作品《天馬行空》是由侯婉嫣等100多個四年級孩子的個人作品集合而成。孩子們以大自然中隨處可見的花草蟲魚為素材,大膽創想,隨手剪出,再裝飾而成。周燚琳是作品的指導老師,作為一名鄉村美術教師,她喜歡和孩子們創作大自然的故事,「鄉村孩子的生活體驗感極強,觀察自然、感受自然的機會也很多,鄉村無疑是藝術開花、發芽的理想土壤。」

入展作品《天馬行空》是由侯婉嫣等100多個四年級孩子的個人作品構成的組畫。

「鄉村美育就像一束光,點亮孩子們的心燈。學校著力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展示美,讓他們擁有通過藝術方法表達美的能力。」 蓮花鎮中心小學校長周燕說,學校鼓勵教師進行特色研究,開發特色課程,讓孩子們感受創作的魅力。搭建從班級到校級到區級以上的展示平臺,以「個性創意、故事表達」來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據了解,由湖南美術館主辦,湖南美術館公共文化教育部、湖南師範大學美術教育研究基地承辦的「卉木萋萋——湖南鄉村美術教育成果展」,展出了剪紙、蠟染、米塑、泥塑、紙皮影、芭茅稈畫、銀箔雕刻等多樣化教學作品350餘件。6月24日至30日展出期間免費向公眾開放。

相關焦點

  • 緣起蠟染,心系湘西
    我們的負責人看到了能將蠟染重新融入人們生活的機會,將我們聚集在一起,討論如何通過蠟染再設計,幫助蠟染文化傳承發展,並且幫助湘西地區脫貧致富。我們將傳統蠟染紋樣與現代設計相結合,打造了「歲月間」湘西蠟染文化創意品牌,用蠟染傳遞生活的美好,將蠟染傳承下去,進而實現對湘西地區的扶貧。「歲月間」品牌產品致力於打造家居生活館,讓顧客感受歲月的美好,文化不變,方式創新。
  • 「我的扶貧故事」專注蠟染工藝 以「工匠」精神助力脫貧攻堅丨貴州...
    自2017年貴州大角苗工藝美術研究所入駐經開區以來,我在弘揚、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積極響應精準扶貧政策,通過開展蠟染手工藝培訓班,幫助當地貧困戶和低收入群體掌握一技之長,提升就業技能,拓寬增收門路。在研究所,我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蠟染培訓。面對來自周邊不同地方的村民,我總要手把手地從一針一線到一刀一刻,耐心地指導他們蠟染的每一道工藝和製作手法。
  • 我4歲學剪紙,獲中國神剪稱號,給北航學生講剪紙創作|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大家好,馬上就要過年了,我給大家說說我和民間剪紙的故事。我叫王兆剛今年35歲,內蒙古一機集團一名技術工人。我四、五歲時開始與外祖母學習民間剪紙,30年堅守從未間斷。先後獲國家級金、銀、銅獎60餘項。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項目「包頭剪紙」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說起我的剪紙故事真是話長,這還得從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說起。
  • 展覽|剪紙玩出新意!陳傳生、陳斯嘉父女剪紙展在省文化館開幕
    本次展覽共展出高級工藝美術師、汕頭市工藝美術大師、汕頭剪紙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傳生和新銳當代藝術家陳斯嘉父女近年創作的剪紙作品與裝置藝術 60 餘件,展期將持續至 7 月 31 日。陳傳生(左一)贈予廣東省文化館《汕頭新八景》陳傳生作品《年華》父女剪紙玩出新意玩出國門剪紙藝術有 1500 多年的歷史,流派眾多,形象深入民間。
  • 鄉村博物館美術館大有可為
    作者提供 下圖: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臺嶼鄉村博物館。王光華攝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鄉村博物館、美術館從無到有的發展,顯現出其在助推鄉村振興上大有可為,未來發展前景令人期待。
  • 守護這一抹藍白色的傳承 小夥的蠟染秀講述著苗族的故事
    它承載著我們苗族兩千五百多年蠟染的手藝,那在傳承的同時,有著經典的紋樣的同時,也用一種新的蠟染方式描繪著我們祖國的一些山河,和我們一些文化寓意裡面的一些內容、故事、人物等等這樣的一個蠟染的主題服飾秀。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在接觸蠟染之前,我就一直說自己是用中國文化講故事的小裁縫,那接觸到蠟染之後,就慢慢地把自己的定位改了,我說我是用蠟染做衣服的小裁縫,蠟染讓我的設計更有了靈魂。
  • 品讀·原創|紙張的故事被剪刀發現了,就變成剪紙
    安徒生是一個剪紙藝術家,他的童話從剪紙開始,邊鉸邊講,再寫出來。三聯出版社曾出過他的作品集《安徒生剪影》。挪威的凱倫·碧特·維勒是剪紙藝術家,挪威是個多雪的國家,維勒是愛織毛衣的女孩。她喜歡用剪刀把她看到的不同的雪花和北歐織毛衣的圖案組合剪出,藏在床底下。
  • 定定最近愛上了剪紙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小土大橙子,ID:buyateng】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看他喜歡剪紙,我就某東上買了點剪紙套裝,十幾二十塊錢一大盒。這個挺便宜的,不是打廣告哈。就算不專門買,在家裡準備些彩紙、舊雜誌給娃剪也很方便,嚯嚯個半小時不成問題。記得找相對薄一點的紙,剪起來不費勁,如果是買來的,方方的紙有折縫,買有各色的小圖案,挺可愛的。 我之前預備寫的幾何啟蒙裡,打算先說對稱,其實剪紙正是理解對稱的絕佳工具,沿著對稱軸一折就出來啦。
  • 灰塑彩畫盼新生 走上鄉村振興大舞臺
    傳統技藝人的惑與變  灰塑彩畫盼新生 走上鄉村振興大舞臺  ■編者按  今年2月初,第17份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聚焦鄉村文化新發展,提出要實施鄉村文化人才培養工程,支持鄉土文藝團組發展,扶持農村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
  • 文化十分丨守護這一抹藍白色的傳承 小夥的蠟染秀講述著苗族的故事
    它承載著我們苗族兩千五百多年蠟染的手藝,那在傳承的同時,有著經典的紋樣的同時,也用一種新的蠟染方式描繪著我們祖國的一些山河,和我們一些文化寓意裡面的一些內容、故事、人物等等這樣的一個蠟染的主題服飾秀。出生於哈爾濱的成昊,受家庭薰陶,從小向裁縫出身的母親學習服裝剪裁,17歲時跟隨專業老師學習,26歲加入設計師郭培的工作室。
  • 離石故事|石州剪紙(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正如著名學者靳之林先生所說:「一幅剪紙,就不僅是一幅剪紙,而是有著千鈞之重的凝聚著幾千年文化史的歷史紀念碑」。因此,縱觀離石民間剪紙,清代之前可以劃分為第一個歷史時期。離石馬茂莊發掘的漢墓壁畫,其藝術特點同民間剪紙的風格極為相似,豪放粗獷、純樸渾厚、生活氣息濃厚、故事情節完善,似可推測它們在發展過程中互為影響,互為作用,從而形成了諸多不同的姊妹藝術。
  • 上海首家鄉村美術館探尋社會治理新元素
    他們還請來當地居民一起參與作品的創製■在鄉村開設美術館,可以把美育工作延伸到有著原汁原味鄉土風貌的鄉村生態裡。一個地方要有強烈的文化自信和優秀的文化傳承,必定要有好的藝術表現形式來承載與渲染。美術館也是一個良好的文化載體,讓鄉村歷史文脈的傳承和傳播,通過多元化的藝術進行碰撞,產生發酵大雅的美術館「安放」在阡陌田野間?
  • 非洲蠟染花布背後有故事
    那狂野中透著細膩,奔放中含著婉約的各色蠟染布衣裙,長可抵足,飄逸多姿,在灼熱陽光的照耀下,散發著詩意與靈性的明豔之美。對於非洲女性來講,蠟染布不僅僅只是服飾用料,它還是外出時將嬰兒緊護在背上的安全兜;是席地而坐小憩時最舒適的坐墊;是勞作時精心呵護衣裙的圍搭更是饋贈親友時最精美的禮物。
  • 蠟染:民族的工與藝
    蠟染紋樣說不完道不盡,大自然裡的鳥獸魚蟲、花草樹木、水風湖水均可繪製成蠟染紋樣。甚至宰牛祭祖時套牛用的藤套或是連著頭蓋骨的牛骨形狀;曾治癒過苗婦 疾病的厥草,也是蠟染的吉祥紋樣。圖案題材主要來自對自然環境中物象的模仿以及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記錄和表達,不僅如此,這些紋樣還有一些傳說故事。苗族蠟染的圖案題材可分為七大類:蝴蝶紋、魚鳥紋、龍紋、旋渦紋、花草植物紋、銅鼓紋、星辰山川紋。
  • ...好文化故事 踐行文化傳承 ——第二屆延安文化傳承博覽會開幕速寫
    聚焦文傳會 | 講好文化故事 踐行文化傳承 ——第二屆延安文化傳承博覽會開幕速寫 2020-10-16 1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起來看展丨「美麗鄉村﹒我的家園」全國彩貼剪紙藝術大展呈現...
    前言彩紙粘神韻 剪刀縷物華剪紙是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多樣,流派眾多,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和體現形式。彩貼剪紙是「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庫淑蘭在傳統民俗剪紙基礎上開創的一種剪紙藝術新形式,是中國剪紙藝術的創新和發展。
  • 傳統技藝人的惑與變:灰塑彩畫盼新生,走上鄉村振興大舞臺
    素有「海濱鄒魯」之譽的汕頭,人文底蘊深厚,鄉村文化人才輩出,民藝作品異彩紛呈,活力斐然,是汕頭鄉村振興大幕下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即日起,南方日報《汕頭觀察》推出「鄉村振興·文化走訪錄」系列報導,尋訪鄉村文化人才,傾聽鄉村文化聲音,講述獨具汕頭特色的鄉村文化振興之路。
  • 吳為山:用雕塑講好中國故事
    1991年,29歲的吳為山任南京師範大學雕塑教研室主任,當時他接到「當代草聖」林散之的長子林昌午的邀請,請他為父親塑一尊半身像,放置在林散之紀念館。當雕塑完成之後,林昌午激動地說:「父親活了!」這令吳為山深受鼓舞,從此踏上了塑造中國文化名人之路。
  • ...貴州民族蠟染藝術大師楊正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發揚民族文化自信
    楊正華自豪地說,「我的家鄉貴州省安順市地處中國西南部,被譽為中國『蠟染之鄉』,安順蠟染也被稱為『東方第一染』,蠟染就是苗族人民的三大技藝之一,此外還有銀飾和苗繡。」 創業的前十幾年,楊正華主要專注於最傳統、最正宗的苗族蠟染工藝。多年以來,他抱著弘揚民族文化、將苗族蠟染送上國際舞臺的信念,保證蠟染的基本流程、核心工藝的基礎上,對布匹、染料和花紋進行了適當創新,讓蠟染工藝漸漸成為新的時尚。
  • 剪影人生 陳伏清和他的剪紙藝術
    紅網沅江市分站9月16日訊(記者 鄔昊霖 吳行 通訊員 李劍志)放下剪刀,他是一位光榮的人民教師;拿起剪刀,他是一名獲獎無數的民間剪紙藝術家。他就是結緣剪紙藝術的剪紙大師——-陳伏清老師。此時陳伏清正在工作檯上給自己的剪紙學徒們耐心上課,對於這些剪紙萌孩們,陳伏清總是耐心無比,不厭其煩地回答著她們一個個天馬行空的問題,手把手地教她們怎麼摺紙、怎麼拿剪刀、勾線定位。剪紙藝術已經早就不是單色單調的剪紙了講起剪紙,陳老師眼眸裡便會閃現出別樣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