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阿刻隆河學者 阿提卡野話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
2020年春季學期
每周一上午10-12點
阿刻隆河學者
今天是我們的第9次課,我們開始慢慢接近羅馬的衰落階段了。與羅馬衰落進程同步的是,我們這門課的籤到人數似乎也越來越少了,換言之,我們這門課也開始步入老年,走向凋零,最後歸於無。大家看,這就是塵世的邏輯,這就是自然秩序,the law of nature,沒有恆定,只有coming into being和passing away。——請允許我借用亞里斯多德這兩個概念,也請你們在亞里斯多德的話語體系裡體會這兩個詞。吳壽彭先生把它們翻譯成生和滅,選詞精妙,透出一種黯然感傷,同時更有一種泰然堅忍,這種思想支配過愛德華·吉本去撰寫他的羅馬史不朽名著,這種思想就是「無常」。
今天我們要談談「無常」的反題,——「恆定」,「constancy」,及其潰散。恆定,這是斯多亞哲學的首要德性,拉丁文「constantia」,我們今天課程的議題之一。恆定,一貫性的持守,堅忍,這是斯多亞道德的特質,這種對一貫性的持守背後是對宇宙的某種恆定性的信仰。追求恆定性,意味著拒絕權變,這將引發非常嚴肅和嚴重的後果,我指的是自殺。以上是我們今天議題的「哲學」背景,在這個背景下,我們直接引入議題——羅馬晚期共和派的自殺。《原因論》第12章,最後4節,大家先看一下文本,三分鐘,我截圖貼出來。——
我再貼一段奧勒留皇帝的話,他是著名的斯多亞皇帝,斯多亞經典《沉思錄》的作者——
看到了嗎?「一貫性」。
清源
孟德斯鳩對於那些因共和國沉淪而無奈自殺的人的評價很低啊,「以自殺體現英雄主義非常方便,誰都可以在他願意的時刻結束在眾人面前演的那出戲」,我又想到上節課老師您提到的公共修辭議題了。不過老師,我其實不太理解,孟德斯鳩說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這樣「輕率拋棄了共和國」是「不可原諒」,但他們那個情形著實也沒別的辦法?
阿刻隆河學者
容我慢慢道來,灰常複雜,先推薦兩本書,新斯多亞方面的,Neostoics,現場截圖給你們——
阿刻隆河學者
斯多亞道德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仍有流行,順便一提,與之相伴的是「塔西佗主義」——Tacitism,羅馬風骨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回光,這是兩種羅馬品質很濃的思潮,分別強調了羅馬共和的的斯多亞德性和羅馬帝國的「國家理由」學說。
清源
塔西佗主義是什麼?這個詞好像有些陌生。
阿刻隆河學者
塔西佗主義就是「國家理由」的理論先聲,本質上也是對奧古斯都元首制的理論解釋。回到自殺議題,孟德斯鳩提出了自己的批判,非常無情。
凱碩
馬基雅維利主義的溫和版——塔西佗主義。@林
阿刻隆河學者
是的
凱碩
自殺問題的話,這裡也牽涉到奧古斯丁等教父對於這些異教徒行為的貶損。
阿刻隆河學者
當然,後面我會和大家一起討論一段希波大主教的文字——《上帝城》第一卷第24章,我們慢慢來,慢慢進入羅馬精神的暗面,the nightside。
凱碩
從「上帝之城」的眼光來看,自殺絕不足為取。
阿刻隆河學者
對的,而且,不光從基督教觀點看,而且異教也有反對自殺的漫長傳統,格勞秀斯《論戰爭法權和和平法權》第二卷第19章舉證了大概二十多條古文獻來作為反對自殺的異教理據。至於《聖經》傳統就更不勝枚舉了,所以,這裡是有某種通行於萬民之間的自然法或萬民法習俗定規的,這是很樸素的一個道理。
我相信地球上各個民族都會拒斥這個東西的,但是,在羅馬晚期,卻出現了斯多亞式的自殺風潮,而且規模很大,都是精英階級,並且他們還歌頌這個東西,把它作為一個好的東西、善的東西去追求、認可,這說明什麼?說明這些斯多亞主義者,他們眼中的世界圖景肯定發生了巨大的扭曲,這是一個秩序晚期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只有他們的這個世界圖景、他們的世界觀、他們看到的東西,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或者是甚至這個世界本身,發生巨大的、重大的扭曲之後,才會生催生出這樣的東西,他們這種非常扭曲的理論才會得到最終的一個辯護,明白嗎?這裡頭有一個因果之間的非常微妙的進程,大家注意一下。
我們可以想一想,在一個非常純粹的、非常純樸的、非常健康的自然秩序當中,一個沒有扭曲的生存狀態、一切都是有規律的狀態,這麼一個非常良好、非常完美,完善的狀態當中,自殺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的,人只會自然地去死亡,不會有暴死。這種自殺就是一種人自己針對自己的暴死,明白嗎?所以,我這麼講的話,你們當中肯定有人會想到霍布斯,沒錯,我就是想試著把霍布斯的一些理論引進來,大家一起看一下。——
我們知道霍布斯是反對暴死的,violent death,對吧,霍布斯的全部理論都建立在這一點上,從這裡就能看出來,他的背後是一套什麼樣的運轉機制,我們不妨開動我們的邏輯機器往前走一步,他反對暴死,厭惡暴死,視暴死為至惡,那麼他肯定對斯多亞的這個自殺道德有保留意見的,明白嗎?而且他在《利維坦》裡面明白宣布說,在戰場上,如果對方勢力太大,你恐懼了,你是可以當逃兵逃掉的,沒有問題,這一點不都恥辱。你們看,再開動邏輯機器往前走一步,這裡涉及到他的關鍵思想,他要把一些威脅到他的「利維坦」的可疑的共和異教道德解構掉,具體講就是「榮譽」,「honor」,他說那是虛榮,你們看,在這裡,霍布斯和聖奧古斯丁會師了。
這就是霍布斯的理論,他背後呢,不是說是憑空而來的這麼一個理論主張,他背後有一套世界觀或世界圖景。像奧勒留呢,他也是,背後也有一套自己的世界圖景,非常不一樣的世界圖景。
但是,如果可以的話,如果所有人能夠還原到自然層面,我相信所有民族都會拒絕自殺。所以有很多民族針對自殺而規定的禁忌,他們把某些屈辱性的價值賦予自殺者,比方說不能給他們一個正當的、榮譽的一個葬禮。我想你們可能都知道電影《天國王朝》的開頭,那個深藍色調的感傷畫面。在異教傳統裡面,比如古希臘悲劇呈現的,自殺的人不能埋在城邦裡面,要把他扔到城邦外面、界限外面的荒野當中。
反對自殺,尤其是反對因為塵世的理由而自殺,這在基督教傳統裡面是得到了極大的一個認定的,為了這個,發展出很多很複雜的神學理論,簡單地說,就是背後是一種對人的血氣的珍視,就是說,這東西非常珍貴,你不能隨意揮灑,不能隨意為了一個世俗的理由——比如「國家理由」——就把珍貴的生命終結掉。你應該把生命、把血氣保留下來,留給一個更崇高的目的,留給天國、留給「civitas dei」,奧古斯丁就是這個意思,霍布斯未嘗不是,——我們知道「上帝國」觀念對霍布斯的支配是幾乎壓倒性的,他對血氣橫流的汙濁的異教場面極端恐懼和厭惡,他始終葆有一種驚人的精神潔癖,這個癖好最終使他與共和派及其反叛理論為敵。
我從格勞修斯《論戰爭權與和平法權》這本書裡面截了幾張圖,大家看一下,他關於自殺者的葬禮、埋葬權的問題,就是要不要給自殺者一個合適的埋藏權。——
凱碩
斯多亞也是否定死後靈魂不滅之類說法的,以及死後審判等等。
阿刻隆河學者
其實這個環節,從某種意義上講,靈魂這個東西,或者說靈魂不死這種理論,抑或來世審判理論,這些其實是一種後發的理論,second thought,某種意義上是為了應對自殺而設計的理論,就是說,為了不允許輕易自殺這個原因,然後事後發明出來一些神學理論,這裡有一個邏輯先後的問題。
我的意思就是說,在最開始有一個自然的觸發、一個自然的本能,就是人不能自殺,人不能自已殺死自己,那麼,為了阻止自殺,就會出現出一些理論,後發的理論,像死後審判,靈魂不死,輪迴等等,甚至復活,給他展示另外一種生命,讓他去慎重對待此世的這個生命。
大家看一下我貼的格勞修斯這幾段話。
可以看到,異教傳統也是存在反對自殺的定規,他們賦予自殺者一個不太名譽的地位和評價。但是,到了斯多亞的這個傳統,似乎就發生了一些變化,有了對自殺的重新評價,剛才我們在奧勒留皇帝那段話裡看到了非常典範的重新評價,這背後其實就是說明,古代道德,異教傳統,這裡面的道德史也發生了一些變遷。
換言之,就是說,當古代秩序尚且完好的時候,那麼對自殺這個東西的評價呢,就不會太高。而當這個秩序坍塌的時候、潰散的時候呢,那麼自殺這種東西,這種相應的比較消極的一些生活道德,就會得到某種肯定,明白嗎?這跟背後的秩序演化——從盛到衰的演化——是同步的。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一再提醒大家,斯多亞道德是一種陰暗的、潰散的道德,或者說它是為了對付潰散世界或世界晚期(注意這裡我用了奧古斯丁的概念)的最後掙扎。這裡大家不妨提前翻到《原因論》第16章,開篇第一段,看看孟德斯鳩是怎麼再一次評價斯多亞的,看到了嗎?這一學派好像是從「大地上日光照不到的陰暗角落」生長出來的一株奇葩。但是它的這種努力方式是非常奇怪的,是以一種激進劇烈的瓦解來應對這種秩序的緩慢瓦解,用生命的終結應對世界的老齡化。這是斯多亞道德的一個非常奇妙的地方,孟德斯鳩那句話也講了這個意思,我們看一下孟德斯鳩的那個非常棒的一句comment,《原因論》第12章的最後一段,看我的截圖。——
凱碩
用後世一個術語,正常自然狀態下,人類生活呈現出「預定和諧」。
阿刻隆河學者
是的,「預定和諧」理論,似乎就是異教宿命論的基督教翻版?這些理論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意圖,任何一種理論,它的提出都不是平白無故的,我們在解剖任何一種理論的時候,都要看到背後這個意圖,這是它的驅動,像這種前定和諧也好,或者異教的命運觀念,——我經常強調命運這個東西——,或者是「providential order」之類的,它背後其實都是有一個肯定現世,肯定我們當前所在的這個自然世界的意圖,這是正典的初心,而與正典的這種愛世界相對的,就是要貶低它,離開它,通過各種方式,通過靈魂學說也好,或者通過某秘儀,或者靈知論的「光學啟蒙」,甚至通過斯多亞的自殺,它們都是對世界的否棄、逃離。所以,斯多亞是一種……怎麼說呢?它的自殺理論,顯示了它背後有某種負典性的或者近似於負典性的元素。
阿刻隆河學者
在離開世界這個意義上,斯多亞道德,有一種與各大負典類似的基因。
阿刻隆河學者
但是,我必須馬上做個補充——斯多亞並不是負典,相反,它是一套純粹的正典,只不過,它所處的時代位置非常尷尬,我的意思是,它雖然是一套正典,但卻身處一個正典晚期的時代,也就是世界老齡化的時代,這個時代,正典秩序的潰散,必然賦予斯多亞學說某種潰散式的負典元素。
凱碩
孟德斯鳩對斯多亞的讚譽實在沒有重視其思想的潛在負典性。
阿刻隆河學者
孟德斯鳩應該感受到斯多亞這個特質了,但他的表述不夠徹底和精準,他沒有讀過《靈知沉淪編年史》。好了,現在我們知道了,斯多亞道德只是正典的潰散狀態,它很容易給人一種負典的印象。
凱碩
殊不知斯多亞派中一些作家也曾寬縱亂倫,這是後世有證據的。
阿刻隆河學者
是嗎?
凱碩
是的,學說創始者Zeno以「自然法」的名義有此主張,這事件在sextus Empircus的論述中有報導。
阿刻隆河學者
自然,nature,這個東西非常ambiguous,從它的邏輯主幹能延伸出來很多稀奇古怪的主張,這個是沒有問題的,它並不是有些人想當然以為是恆定不變的,相反,自然的秩序是極其不穩定的。……凱碩,你是說Sextus Empiricus?他不是懷疑論嗎?他是在攻擊斯多亞的時候「揭發」了後者的這個理論對吧?
凱碩
對的。一旦脫離古老習俗,會得出怎樣奇葩結論。
阿刻隆河學者
其實呢,所有這些,包括攻擊斯多亞的那些競爭學說,比如懷疑論之類的的,他們都可以追溯到關於某種關於自然的學說,甚至「習俗」(nomos)也是如此,它們是同源的,這個源頭蘊含了非常豐富的理論演化路徑,往那條路徑演化取決於它對這個世界的感受,也就是是斯賓格勒說的「世界感」,愜意的世界感催生出樂觀的正典路徑,暗淡的世界感則會激發出非常消極的路徑。
凱碩
阿刻隆河學者
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看,就是凱碩貼的這個。Empiricus的書有個中文版,剛剛翻譯過來。
凱碩
感覺在啟蒙時代關於斯多亞的評價,消極負典這一面相給遮蔽了,一味高唱其「理性維度。
阿刻隆河學者
這個不難理解的,畢竟啟蒙運動的世界感是進步主義和樂觀主義的。再說了,到啟蒙運動這個節點,又有1000年過去了,這期間,東方希伯來傳統發展出了更徹底的負典學說和道德,這套學說和道德對古代正典殘留展開了更有意義的顛覆和重組,相比之下,斯多亞的那點「準負典」元素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慢慢地,它留給世人的印象只剩下某種蒼白無力的正典理性或者世界靈魂、世界公民這些含混可疑的東西了,後來連這些東西也逐漸貶值,反而它的老對頭——伊壁鳩魯主義——有能力實質性地參與了後來的歷史與思想演化進程,尤其是在霍布斯那個環節。順便一提,在霍布斯學術研究史中,似乎沒幾個人能夠針對伊壁鳩魯對霍布斯的至高意義貢獻出公正的描述。
凱碩
是的,啟示宗教崛起之後,原先異教文明之內的許多大爭論淡出視野。
阿刻隆河學者
對,包括「nomos」 和「 physis」的古老衝突,都不足道了,世界出現了規模更大的爭戰、危機和演化路徑。
阿刻隆河學者
好了,我們回到羅馬斯多亞派共和精英的「自殺」議題,這相當於斯多亞道德大廈內部的一個自毀裝置。為什麼要自毀?這是真正意義的毀滅嗎?還是某種重生的觸發?這是今天課程的最後一個子議題。
阿刻隆河學者
我談到毀滅,我們知道,毀滅,徹底的毀滅,終結,這是一個負典狀態,而且,眾所周知,這個東西是希伯來傳統和個別靈知派傳統的典範學說,末世論。我們要看看斯多亞講的毀滅是不是這麼一種意義上的毀滅,我們需要深入到斯多亞傳統中的宇宙論。
要怎麼說呢,相應的文獻很多,因為我們的課程時間太短,我就在剩下的這段時間簡單講一下斯多亞宇宙論的一個環節,——大火,宇宙大火。
我推薦大家一篇文章,就是徐健老師編輯的斯多亞文獻集,裡面有一本書叫《廊下派的神和宇宙》,廊下派就是斯多亞派,這本書裡面有幾篇文章談到了宇宙大火這個議題。——
凱碩
宇宙不滅,eternity of the world。
阿刻隆河學者
看到第五章了嗎?第五章,就是斯多亞派主張的宇宙大火和宇宙的不滅性,你們看這個表述,似乎有點矛盾對嗎?宇宙大火併沒有導致宇宙的寂滅,這個矛盾和悖論將指引我們深入到斯多亞學說的深層奧秘區域。斯多亞作為古代正典傳統的頂峰,它肯定是堅持這個傳統的最核心主張的,那就是宇宙不會死去,它是永恆的,永恆的流轉。我們來看看它的大火理論,看看它是怎麼表達宇宙的這種永恆性的。
因為時間原因,我只能用非常粗糙的語言來講這個高度精緻的學說,那就是,這個世界由我們熟知的那幾種元素組成,其中最崇高的就是火,也最輕盈。然後,這些元素開始一系列轉化,這是斯多亞的理論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它們從輕盈,到滯重,從上到下,從上界的火轉化成下界的水和土,越來越重,越來越低落,慢慢就生成了這麼一個世界,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好了,你們看,世界的成長是一個逐漸墮落的過程。
也就是說,元素從輕盈、純淨、崇高,慢慢變得沉重、混合、汙穢,這就是我們的物質世界,它還會繼續轉化,重歸至高的純淨和輕盈,也就是說,這個世界需要一場淨化,這場淨化就是宇宙大火,它燒毀了水和土,一切都回歸火元素。好了,可以看到,宇宙並沒有毀滅,並沒有陷於虛無,而是回到了它最好的狀態,即火的狀態。
這就是斯多亞的宇宙大火,原諒我講得很粗糙。這裡的關鍵環節就是宇宙沒有死滅,反而得到了淨化,大火是宇宙的自淨機制,它讓這個宇宙回到最純淨的那種狀態,然後從頭開始另一個輪迴,你們看,這是非常典範的古代正典的世界圖景,世界永恆輪迴,沒有毀滅,沒有「新天新地」,沒有重生與復活,只有周期性的衰敗和凋零。
在這個背景下,再來看羅馬斯多亞精英的自殺問題,這些人通種自毀,試圖回到某種意義上的原初狀態,某種意義上的道德進化和甦生,他們認為,在他們死亡的時候,某種更重要的東西會呈現出來。你們不妨回想一下馬基雅維利《李維羅馬史論》第三卷第1章,他用共和主義語言說,「小教派、小集團和共和國若想長久生存,需要經常回到自己的源頭」,他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那就是後面那幾章的內容:要麼誅殺暴君,要麼陰謀篡逆,後者往往招致滅頂之災,你們看,這就是非常典範的兩種共和選項,都指向某種暴死,某種旨在淨化的毀滅,這就是斯多亞宇宙大火,這就是共和主義方案的極致,共和主義方案就是暴死方案。順便一提,馬基雅維利當然不是一個斯多亞主義者,因此,他也不是一個忠誠的共和主義者,在他的道德清單上,忠誠和犧牲已經下架,馬基雅維利是一個佛羅倫斯版的霍布斯主義者,與暴死為敵,但同時他也會抽出一點閒暇與暴死共舞為戲,這一點將指引我們進入此人淵深靈魂的戲謔(comic)維度,也就是我常說的「不正經」維度。——某種普遍的的「不正經」從古代晚期就開始主宰著我們這個塵世了。這裡我想提一下沃格林,他的《天下時代》,裡面有一章「徵服與逃離」,提到了斯多亞的宇宙大火,他的討論很有啟示意義,我截圖給大家看看,注意我的批註。
阿刻隆河學者
沃格林的這段話,是對柏拉圖《法律篇》的大洪水神話的解讀,我讀到的時候是非常興奮的,想當銳利的洞見,當時在我們的地瓜讀書小組裡面,有一些討論,我沒時間整理,原圖截出來大家參考一下。——
斌璐
嘆為觀止,太漂亮了!
阿刻隆河學者
謝謝斌璐的認同,其實你應該多說點兒,這個論題,你是有最權威的發言權的。其實所有問題都可以濃縮成柏拉圖《法律篇》第三卷的那個問題,還有《蒂邁歐》的那個問題,就是宇宙的持續性問題。宇宙是中斷的,還是持續的?斯多亞的宇宙大火,它只是通過有限度的中斷,來達成一種無限的持續性,這就是斯多亞,它的這把宇宙大火貌似激進革命,但其實恰恰相反,是純正的保守和反動,它之所以顯露出激進革命的面相,僅僅是因為它處在世界的老年期,它隨著世界一起變老,那把火是最後的掙扎所發出的強光,最後的犧牲。
也就是說,它通過自毀來保全一種更根本的東西,這就是斯多亞道德的犧牲精神。
這兩天備課時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就是給斯多亞這種道德找一個對應的類比,我想到了,你們猜猜是什麼東西?我找到了一個類比,可以用來完美圖示斯多亞的自我犧牲道德。……大家知道不知道有一個森林火災的撲救辦法?想像一下,如果你置身森林,此時遠方大火燒過來,你該怎麼做才能保住狗命?
清源
把周圍的引燃物全部拔掉?
阿刻隆河學者
差不多是這個樣子,也就是說,我們需要點起一把火,把身邊的森林燒掉。——這就是斯多亞,這就是斯多亞的宇宙大火。因此,斯多亞宇宙大火及其道德層面的對應物(犧牲),並非徹底的毀滅,反而是對那種徹底的毀滅勢力的阻擋,這就是「katechon」。
凱碩
冷酷至極。
阿刻隆河學者
沒錯,是這樣的。這就是斯多亞作為正典道德的最後展現,也是斯多亞的正典性的最極致的表達,不能再極致了,再往前跨出一步,就是希伯來負典了。你們明白嗎?斯多亞在在這個地步,在最危急的,最如履薄冰的那個地方,爆發了它最高的正典性。
清源
噢,將自己置身之處先毀一遍,就輪不到更壞的那種毀滅來摧毀它了。
阿刻隆河學者
是的,清源,就是這個意思,這其中有一種自己掌控自己命運的強悍意志,也有一種小頑童的輕率和魯莽,孟德斯鳩的指責捕捉到了這層韻味。小加圖自殺前,特意整個晚上閱讀柏拉圖的《斐多篇》,就是這個意思了,行動生活與沉思生活就是以這種方式合二為一了。
清源
所以怪不得斯多亞主義在個人道德上要強調那種不為外物所動的冷靜、冷峻。
斌璐
很微妙,很無情。
阿刻隆河學者
這就是「constantia」,恆定,道德的恆定,宇宙的恆定。所以你們看,斯多亞的這個自毀道德,它的代價是極高的,以至於不惜給人一種潰散、瓦解、崩塌的末世論表象,一種消極的、準負典的表象。
凱碩
小宇宙爆發了。
阿刻隆河學者
是的,斌璐,清源,你們如果讀羅馬史,去共和晚期、或者帝國初期去看看,塔西佗,或者塞涅卡什麼的,他們的書籍記述了很多斯多亞羅馬精英,他們的掙扎、他們的共和陰謀和他們的暴死。
立業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玉碎了還是玉,總比被置換為瓦片好。
阿刻隆河學者
是啊……但是……請注意這個「但是」兩個字眼。來看看孟德斯鳩的討論,如果我們的世界感、世界圖景發生變化了,那麼,這種堅持「constantia」的道德就是輕率和愚蠢的了。這就是孟德斯鳩的意思。所以,立業,你說的沒有問題,但是,世界感,世界圖景啊,這個東西,真的是要命的東西啊,這個東西一旦變化,那麼你的道德,你的一系列的東西,你在這個塵世的所有生活,都會被顛覆的。
凱碩
偶像之黃昏的另一種表述。
阿刻隆河學者
我們在之前一節課,第7講,討論過羅馬史上的幾次著名的負典時刻,在那種時刻,天象呈現出的一種坍塌的樣子,是一種接近於希伯來末世論圖景中的天象,大地震動,太陽變黑,月亮變紅,星星被摔倒地上,天球發生劇烈位移,明白吧?一種觸目驚心的潰散淪陷狀態,在這個時刻,那種來源於美輪美奐的古典宇宙論支撐下的正典道德就變得不再有效力了。
凱碩
圖景崩壞。
阿刻隆河學者
那麼,最後呢,這種思想,循著它的邏輯演化,我們得到什麼結論呢?大家馬上重溫孟德斯鳩的文本,重溫一下他對羅馬斯多亞政治精英的自毀道德的批判,這其中的論證是不是變得豁然開朗了?讓我把這個論題再稍微擴展一下,你們會更加明白這裡面的邏輯,我們看看霍布斯,看看霍布斯對「殉道」的討論,「martyr」,「martyrdom」,我們知道,他無情地批判了「殉道」。他提出的問題,我「paraphrase」一下就是,基督徒的殉道,究竟是無畏的犧牲還是無謂的犧牲?他的討論在《利維坦》第42章「論教權」裡面,這是《利維坦》最長篇幅的章節,全書一共50章,500頁,這一章佔了將近100頁。霍布斯對這個問題給出的答案非常粗暴直接:殉道是無謂的犧牲,無意義。我們知道,霍布斯是《聖經》解經大師,超一流聖經學者,他採取的解經思路就是字面釋義,「literal meaning」,這個是非常高明的戰略動作,其質樸粗暴得宛如流氓無賴的刀鋒直指精緻扭曲居心叵測的「寓意解經」及其精心鑄造的「黑暗王國」。我們來看看他的原話:「就殉道者一詞的正確定義來說,這種人就是救主耶穌復活的見證者;然而,除開在地上曾與耶穌面談、在耶穌被接上天后又曾見過耶穌的人以外,再沒有任何人能成為見證人。因為一個見證人必須親眼見過他作證的事,否則他的證明就不可靠。從聖彼得的下一段話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除開這種人以外,沒有人能夠正式稱為基督的殉道者……」。看到了嗎?這就是殉道的字面意義,他是個見證,什麼東西的見證呢?救主上十字架的見證,也就是說,殉道士,真正的殉道士,就是在耶穌被釘十字架當天,當場,親眼目睹了那個被釘的場景,並且信任了這個救主、跟從了這個救主的那些人,那些人只有12個,就是耶穌的12門徒,那幾個女子不算,這12個人死了以後,殉道士也就絕種了,之後以殉道名義的犧牲都是冒稱,沒有意義,明白嗎?我在君士坦丁大帝的御用大主教、教會史之父優西比烏的《教會史》第5卷發現了同樣意思的一段話,他引述了一封高盧教會寫給小亞細亞教會的原始信件,其中關涉到當地悲慘的殉道情況:「他們熱切地想仿效基督,雖已滿有榮耀,並且不止一次、兩次、而是多次從鬥獸場帶回滿身烙印與累累傷痕,但他們從來不把自己看做殉道者,而且也不允許我麼用這樣的名稱稱呼他們,一旦有人想這樣稱呼他們,就會立刻遭到他們的嚴厲斥責。他們樂於把殉道者的頭銜留給基督,那真正的殉道者、那從死裡首先復活的。」我相信這也是霍布斯的意圖,他通過用字面解經手段達到了同樣的結果。那麼,問題來了,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阿刻隆河學者
霍布斯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因為當時他面對的是一個混亂的英國,內戰,有人以激進神權理由砍了國王的頭,議會改革,放逐,流亡,等等,霍布斯著眼於理念層面,著眼於從理念世界清理門戶,刀鋒所指的就是從歐洲大陸入侵的那種共和風潮及其反叛理論,這種被文藝復興學究挖掘出來的古羅馬共和思想得到了基督新教尤其是加爾文傳統中的激進神權理論的加持,因而變得非常危險,我們想想喬治·布坎南的學說就明白了,洛克在他的《政府論》尾章撰寫「革命權」的環節小心翼翼地引述過這個人的激進主張。我的意思是,霍布斯所面對的他那個時代的共和思想已經摻雜進了基督教殉道精神,後者極大強化了斯多亞傳統古老的自毀機制,使得整個這套思路呈現出激進負典性質,也就是說,那把古典的、保守的斯多亞宇宙大火已經發生質變,朝向激進的大洪水演化,好不誇張地說,這是英國史的最危險時刻。霍布斯認為,這古危險風潮必須從英格蘭土地上屏蔽出去。這就是《利維坦》,一部傑出的反革命經典,霍布斯憑著這本書,完全可以被入住「阻擋者」的名人堂。請大家記住這個詞,「阻擋者」——Katechon,它來自《聖經·帖撒羅尼迦後書》第2章,當你們深入到西洋政治哲學史的最深層的時候,就會與這個詞頻繁遭遇。這個就涉及到另外一個更大的一個議題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一個更大的議題,今天就不展開了好嗎,沒有時間了。
阿刻隆河學者
好了,還有奧古斯丁的一段話,《上帝城》第一卷第24章,關於自殺,我們今天也沒有機會處理了。後面我們還有20分鐘,大家可以自由討論一下。
清源
我現在發覺,我從前好像理解錯了這一批共和國晚期自殺的人們,我以為他們是因為共和國晚期發展到那個樣子,已經無可救藥,為了自己的榮譽感只能一死,也絕對不可能接受自己回去羅馬匍匐在暴君的腳下,所以要與共和國一同殉死。
清源
現在覺得這個反而是看輕了他們,或者說這只是最表象的內容,深層次的是他們所理解的世界圖景鼓勵了他們以這種方式捍衛共和國,也就是老師您所述的作為「阻擋者」的宇宙大火。我可以這樣表述嗎?
阿刻隆河學者
可以的,清源。
清源
但我其實……還是有些不解,從理論上我可以理解那種這種「宇宙大火作為阻擋者」、「一種潰散反而是對於秩序的維護」的這些奧妙神奇的理念,但是落實在實際歷史當中還是困惑的。
阿刻隆河學者
不必去理會實際歷史的效用。
阿刻隆河學者
我們要學會活在理念世界中。
清源
理念的傳承?
斌璐
不是啊,真是很難解釋,或許不是語言能處理的問題吧。
阿刻隆河學者
幾個核心理念是永在的,他們即使不自殺也存在,比如自由、榮譽等等。
阿刻隆河學者
清源我這麼跟你說吧,即使沒有十二門徒,或者即使沒有後來的殉道士,耶穌,仍然是耶穌,他仍然是,他的被釘,他的填天國仍然是在的,就是說,它的存在並不依據後面這麼多的殉道現象而轉移的,明白嗎?
阿刻隆河學者
所以,我說羅馬的幾個核心德性,這幾個正典世界的的幾個核心德性,這種對自由、榮譽的這種珍愛,小加圖,布魯圖斯死與不死,這些東西都是獨立在的,就是說,他們的死,幾乎是多餘的,這些德性是恆定的,而布魯圖斯的死只是偶性,恆定事物的存在與偶性沒有本質關係。這是我們學會著眼於理念世界、學會生活在理念世界的根本理由和論證。——施特勞斯說過一句話,不要去搭理凱撒們,他們會自己照顧自己。意思和我這裡說的是一樣的。
清源
好的,您一說耶穌我就有些明白了。羅馬並不依靠他們而成之為羅馬,反而是他們依靠羅馬而流傳後世。
津萌
關於斯多亞的宇宙大火,它作為一種「阻擋者」,我覺得它的威力似乎比不上利維坦。可以這麼說嗎?
阿刻隆河學者
利維坦議題更複雜了,這個今天真的沒有時間去展開了,看看以後再說吧,高度複雜的議題,利維坦。
阿刻隆河學者
十二點整了,沒問題的話,就下課吧,下一節討論第13章,奧古斯都,羅馬的轉折時刻。
2020.5.18上午,上海
相關閱讀
原標題:《林國華 | 孟德斯鳩《羅馬盛衰原因論》研討課實錄 | 第9講》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