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42年10月爆發的阿拉曼戰役前夕,正在北非作戰的英軍第八軍團收到了一份來自大洋彼岸的禮物——90多輛全新的M7自行火炮,在此後的阿拉曼戰役中該炮也不負所望的成功壓制住了位於戰壕中的德軍88炮。
由於M7自行火炮的環形機槍塔特別像一個講道壇,所以英國人就送給了M7自行火炮一個「牧師」的稱號。而其實在二戰期間,美軍在戰術上更加側重於各種火力配置齊全的一線平推,在美軍將領的心中如何在減少己方傷亡的前提下取得戰事的勝利才是重中之重。
於是在這種思想下美國基於已有的坦克平臺研製出了各式各樣的自行火炮,其種類之繁多堪稱二戰一絕,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二戰美軍中小口逕自行火炮的進化史。
▲美軍在霍爾蒂拖拉機的基礎上改造而來的105毫米自行火炮,此外在克裡斯蒂輪履兩用坦克的基礎上美國人也研製了一款自行火炮,不過最終並沒有被美軍所採納
戰前的嘗試
其實美軍關於自行火炮的嘗試最早可以追溯到一戰末期,當時在萬能的霍爾特拖拉機底盤上,美國人為其裝備了M1916型75毫米野戰炮和M1920型105毫米野戰炮,雖然這些效率極低的自行火炮最終未能進入美軍服役,不過卻為美軍以後發展更加先進的自行火炮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儲備。
進入30年代以後美軍開始掀起了炮兵機械化的改革,為了滿足部隊的需求,美軍於1939年3月在M1戰鬥裝甲車的基礎上研製出了T3型75毫米自行火炮,該車在車體偏右的位置安裝了一門M1A1型75毫米野戰炮,車體上方安裝有一個炮塔,內置一挺7.62毫米機槍和一具火炮用測距儀和瞄準儀。
▲基於M1戰鬥裝甲車設計的T3型75毫米自行火炮,該車整體的作戰效率極低,只配備有1名裝填手,在極其狹小的車體空間內完全不夠用,這就導致了其射速遠遠不如同口徑的牽引式火炮,此外在M1戰鬥裝甲車的基礎上美軍還計劃發展一款名為T17的75毫米自行火炮,但M1戰鬥裝甲車過於狹小的內部空間並沒有多大的改造價值
大獲成功的M7自行火炮
在二戰前期德軍的作戰中,各種由二線輕型坦克改造而來的自行火炮大獲成功,這些能夠快速支援步兵作戰的武器自然也受到了美國的高度重視,1941年秋美軍開始組建裝甲炮兵,隨後便開始了各種自行火炮的研製工作。
伯德溫火車頭工廠在當年10月拿出了一款名為T32的設計方案,該方案由M3中型坦克的底盤改造而來,但是由於其裝備的M2A1型105毫米榴彈炮炮座過低,最大仰角只有可憐的35度,所以在很多作戰情況下駕駛員只能將戰車開到斜坡上來增加最大仰角,以提高戰場使用性。
不過隨後軍方就對T32提出了修改意見,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提高自行火炮的防空能力,最終改進後的T32被正式命名為M7自行火炮。
▲T32自行火炮的原型車,該戰車右側還沒有安裝標誌性的環形機槍塔
1942年4月量產型正式下線,M7自行火炮的動力部分完全取自M3中型坦克,整體為敞篷箱式結構,在天氣惡劣時能用帆布將頂棚遮起來,最早的一批M7自行火炮是裝備給北非英軍的,在突尼西亞戰役中美軍才逐漸裝備M7自行火炮。
到了1943年,美軍針對M7在實戰中暴露的大量問題展開了改進工作,首先就是將M3格蘭特的三體式變速箱換為M4謝爾曼的一體式變速箱,車體內部加裝了火炮的行軍固定裝置,這就是M7B1自行火炮。
前文也提到早期M7自行火炮炮座較低,導致其火炮仰角不夠,而這個問題直到M7B2上面才徹底解決,該車最大的特點就是抬高了炮架,使火炮的仰角達到了65度,提高了戰場適用性。
▲從上往下依次為M7、M7B1和M7B2,M7車體側面垂直放置的彈藥是直接裸露在外面的,而M7B1加裝了一層可摺疊的鋼板,至於M7B2可以看到火炮的位置明顯被抬高,環形機槍塔也被相對應的抬高,但是M7B2誕生的時間太晚,只製造了很少,由於此時美軍已經有更加先進的155毫米自行火炮,所以這些M7B2就全部裝備給了他國軍隊。
倉促上陣的M8自行火炮
由於1941年美軍成立了裝甲炮兵,所以自行火炮的設計方案可謂是層出不窮。同年10月美軍設計部門拿出了一款T18型75毫米自行火炮設計方案,該方案的底盤部分取自M3輕坦克,整車採用全封閉箱式結構。
在車體右側安裝有一門M1A1型75毫米榴彈炮,車體兩側各安裝有一挺7.62毫米車體機槍,不過T18取消了頂部的炮塔,將所有的火炮觀瞄裝置移到了車體,軍方對T18也十分的滿意,然而就在T18即將獲得一個正式編號並服役之際意外殺出了一個M8,美軍在對比兩車的性能後果斷的選擇放棄前者。
▲T18自行火炮,從圖片中的紅框部分可以看出該車並沒有安裝兩側的航向機槍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軍陸續研製的自行火炮短時間內不可能服役,為了滿足部隊龐大的需求,美國軍械局一方面用半履帶自行火炮車輛來填補空白,另一方面則加速利用更加先進的M5輕型坦克底盤改造新一代自行火炮。
為了儘快形成戰鬥力,設計人員起初採用了敞篷式的設計,但是在隨後的會議中這款名為T41的設計方案被否決,原因是防護能力不足,隨後工程師設計出了一款防護更強,且能快速形成戰鬥力的改造方案。
即在M5輕型坦克的基礎上保留炮塔部分,將正副駕駛員頂部的艙門換成了前部的大尺度窗戶,為了將巨大的M3型75毫米榴彈炮安裝到炮塔內,炮塔採用了敞篷的設計,座圈也被稍微的放大,而且還大幅修改了炮閂結構。
該炮除了能發射常規的高爆彈外,後期也裝備了破甲彈,不過此時更多的是將M8當成是輕型突擊炮來使用,用來替代裝備105毫米坦克炮的謝爾曼坦克,此外在炮塔後部的環形槍座上安裝有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備彈400發)。
▲M8自行火炮,該戰車一共生產了1778輛,有趣的是這些戰車全部都在美軍中服役,並沒有通過租借法案流向其他國家,此外在M8的基礎上還衍生出了一款名為M8A1的坦克殲擊車,就是簡單的將M3型75毫米榴彈炮換成了謝爾曼坦克使用的M3型坦克炮,不過隨著M18地獄貓的服役,M8A1也就沒有了下文
未能趕上二戰的M41和M37自行火炮
除了將75毫米榴彈炮搬到輕型坦克的底盤上外,美軍還嘗試將更大的105毫米甚至是155毫米榴彈炮搬到輕型坦克底盤上,1941年末美軍正式將M5輕型坦克選定為改造用車輛,計劃在該底盤上搭載一門陸軍輕量化的M1型4.5英寸加農炮(口徑為114.3釐米)。
但是以M5的車體結構能難將這門巨炮扛起來,於是設計人員將M5輕型坦克的車體增長增寬,而且增加了一組懸掛裝置,並將發動機搬到了車體的前部,為了減少後坐力對車體的衝擊,後部還安裝了支撐用的助鋤,火炮仰角為60度,這款方案被稱為T16自行火炮。
之後軍方認為4.5英寸加農炮威力不如105毫米榴彈炮,射程不如155毫米榴彈炮,沒有開發的價值,於是設計人員又將4.5英寸加農炮換成了155毫米榴彈炮,並將改進後的自行火炮稱之為T64。
▲由M5輕型坦克改造而來的T16自行火炮和由M24輕型坦克改造而來的T64E1自行火炮(也就是後來的M41自行火炮,不過最大仰角提升到了50度)
然而在隨後的測試中T64自行火炮的底盤懸掛系統還是有些單薄,到了1943年6月美軍M24輕型坦克的原型車誕生後,設計師就立馬開始張羅著換底盤,換裝M24輕型坦克底盤的自行火炮就被稱之為T64E1。
在隨後的測試中T64E1良好的機動能力和威力巨大的155毫米榴彈炮給測試人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後軍械局將該車正式更名為M41自行火炮,不過起初該戰車只能攜帶24發彈藥。
為了提高戰車持續作戰的能力設計人員還為其研製了一款彈藥運載車(同樣由M24霞飛坦克底盤改造而來),不過當M41正式交付部隊測試時二戰已經進入了尾聲,M41更多的是使用在朝鮮戰場上。
▲基於M24輕型坦克底盤改造的M37自行火炮
在用M3中型坦克底盤改造的105毫米自行火炮取得成功後,美軍計劃將105毫米榴彈炮搬到輕型坦克底盤上面,但是鑑於沒有合適的輕型坦克底盤,該計劃一直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同樣在1943年6月M24輕型坦克的原型車誕生後,美軍就開始將輕量化的M4型105毫米榴彈炮搬到了該原型車底盤上,整車採用開放式結構,動力裝置前置的設計,車體偏右的位置安裝有一門105毫米榴彈炮,火炮最大仰角為45度,最右側是一座裝備12.7毫米重機槍的環形機槍塔。
1945年1月該車正式被名為M37自行火炮,量產型為了增加彈藥的攜帶量,刪除了原先裝備的車體電臺,整車一共能夠攜帶127發彈藥。由於M7自行火炮實在是太成功了,所以M37身上有很多M7的影子,只不過該車同樣出現的較晚,並沒有在二戰的戰場上大規模使用,更多的是活躍在此後的朝鮮戰場上。
哈雷姐姐微信
MilitaryGO
本文封面及圖片素材,均源自於網絡及視頻截圖,感謝作者
本文為公眾號軍事編輯部原創,禁止一切未經授權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的轉載、盜用等非法行為,一經發現必將通過法律途徑追究其法律責任!
▲
本文為原創內容,喜歡的話請多多轉發、留言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