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7月29日訊(記者陳媛 通訊員高琛琛)快滿月的娃臉上長紅包,媽媽又是塗溼疹膏,又是煮艾草水泡澡「去毒」,可寶寶情況不見明顯好轉。今天在武漢兒童醫院皮膚科,醫生告訴她,寶寶患了新生兒痤瘡。「毛毛也會長『痘痘』?」這讓媽媽大吃一驚。
小男嬰藍藍(化名)快滿月了,10天前,小傢伙臉上突然開始長紅色的包,包的頂端是白色的。想著可能是天氣太熱,媽媽吳女士給藍藍減少了衣物,孩子大多時候都呆在空調房裡。可情況只是稍有好轉,在媽媽群裡諮詢後,不少寶媽說是溼疹,吳女士就去藥店買來溼疹膏、桃子水給孩子塗抹。聽老人說,嬰兒用艾草煮水泡澡能下火,去「胎毒」,她也給孩子用。可是藍藍的情況仍不見好,後背和脖子也開始蔓延,有的還形成了膿皰。
今天,焦急的吳女士把藍藍抱到武漢兒童醫院皮膚科就診。接診醫生仔細檢查後說,孩子得的不是痱子,也不是溼疹,而是新生兒痤瘡。因為媽媽用藥不當,孩子已經出現細菌感染。「痤瘡,不是青春痘嗎?這麼小的毛毛怎麼會長青春痘呢?」媽媽大惑不解。
接診的武漢兒童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盧靜靜介紹,溼疹多半是成片分布,有紅斑、丘疹、丘皰疹甚至有滲液等多種形態表現,而新生兒痤瘡皮疹相對單一,表現為丘膿皰疹。兩者形態有較大差別。其實,新生兒痤瘡並不少見,但一般隨著寶寶激素的代謝和體內自身免疫系統的再平衡機制的完善,在寶寶出疹3個月後會逐漸自行消失。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給寶寶對症用藥緩解症狀。
但藍藍的媽媽用的溼疹膏,是含大量糖皮質激素的,在破損的皮膚表面使用,繼發細菌感染,引起化膿,反而使孩子病情加重。
盧靜靜醫生說,門診還有些家長發現有膿皰後,還就用手擠壓,但是手沒有充分消毒,就很可能引發感染擴散,而嬰幼兒免疫系統弱,少數極端的情況還可能出現蜂窩織炎。痊癒後也可能留下小凹痕,影響美觀。至於艾草水沐浴,民間素有這一習俗。艾葉中蘊含的揮發性芳香成分確實有一定消毒止癢功效,但它並不能治療新生兒痤瘡。而且它易引發過敏,在上百種可引起過敏的植物花粉中,艾蒿排名第一,是引發湖北人過敏最主要的過敏原。新生兒皮膚嬌嫩,出現皮膚問題最好及時就診,不要輕易嘗試「土方」。
盧醫生提醒家長,對於新生兒痤瘡,哺乳期的媽媽要少吃巧克力及甜食,不吃高脂肪及辛辣食物,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這樣對寶寶痤瘡病情的恢復也大有好處。每天應多次給寶寶用溫水洗臉,同時可外用嬰幼兒潤膚劑滋潤皮膚。寶寶出現皮膚問題,一定要到醫院由醫生判斷該如何用藥,不要擅自用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