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修行?在家眾要怎麼修行?

2021-02-17 行善積德改變命運

什麼叫做修行?現在說在家眾三點:

第一,要守我們的本分;第二,一定要深信因果;第三,要老實念佛,印光大師有開示。

第一,守我們的本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今天是人家的太太,文化中心有講經,我要去聽,家裡的碗筷要先洗乾淨,家裡整理乾淨,孩子照顧好,七點半、八點家裡都整理好了,先生看電視,我要聽經,這就是守我們的本分。所以說,我們做人家先生的人要學佛,我們就要賺錢照顧家庭,把妻子照顧好,多餘的時間,好好來學佛,對社會、對國家盡心盡力。這叫做「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我們是在家人,我們必須要好好在我們在家眾的崗位上站穩,我們是人家的先生,或是人家的太太,還是人家的孩子,就要好好地盡我們的本分,你如果在讀書,一心一意好好讀書,這就對了。

第二,要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就是說:惡的事情不能做,做下去後果不堪設想,難以收拾,弄得亂七八糟,心理也難過,業也卡住了,這樣不好。所以說,我們要深信因果,造什麼因,我們會得什麼果,我們要自己有心理準備,不要做壞事。

第三,深信念佛,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就是要一心一意好好地念佛,不要改變,今天密宗在灌頂,就去讓他灌一下;禪師來,來參禪,腳盤起來,來參禪;清海來要印心,走,給她印一下,這樣修到死你都沒辦法,朝三暮四,七上八下,一顆心亂七八糟,你會修到什麼呢?對不對?

年輕人的話,早上如果要騎摩託車,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油門一加就持《大悲咒》很好啊!較不會被送去太平間啊!真的,不要騎太快,騎越快,佛就念得越大聲。

所以,在家眾要如何修行?要定早晚課,這點最重要,譬如說,我們海山寺有在共修啦,慈生法師那裡有共修,清覺寺也有共修,因為臺東我不熟,不知道還有什麼寺,只要有正知正見的法師領眾共修,我們都可以去,我們自己一個人在念佛會偷懶,南無阿彌陀佛,(打哈欠)呵!明天再來補,唉,明天,每天都欠佛祖,每天都在補,以後就沒法補救。

自己一個人在念沒有同伴,念一念就睡著了。自己一個人念不行啊!我都試過了,真的,我以前也常在補,跟佛祖說:我明天再補,明天才。。。啊!不要緊,後天再補,啊!到後天,啊!明天是禮拜天會放假,我再全部補,到後來,都是騙佛祖,看到別人在玩,一溜煙又出去了,根本都忘記,都是自我安慰。去問懺雲法師,我說:「師父我昨天的功課不補沒有關係哦?」師父就說:「嘖嘖嘖!這個益謙啊!」沒辦法啦!所以說,是人懶惰。

修行淨土法門的要點,就是要深信佛陀,深信這世間太痛苦,這世間沒有一樣好執著的,有生必有死啦!有合必有離啦!現在是夫妻,時間一到各走各的,所以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夫妻本來是樹林裡面同林鳥,同林鳥就是一對鳥兒,大限就是快死的時候,他飛他的,你飛你的。

因此要深信佛陀說的話,世間是痛苦的,不快活,我們要發心,我們若聽到佛法,要介紹別人聽錄音帶。

喜歡今天的文章

點擊右上角 分享 ~轉發喔~

般若修行

長按圖片二維碼 關注

覺得文章好,請下方點個 在看

相關焦點

  • 佛教和道教都有出家人,怎麼理解出家的行為,在家眾應該如何修行
    即使佛教後來傳入到中國,我們中國的士大夫還是不曾接受這種古印度的修行方式,尤其是出家,認為出家是種不孝的行為,後來因為歷朝歷代的努力,及其佛教本身也在不斷的吸收消化中國的文化,才使自身在中國扎了根。到底出家這種行為,是怎麼來的呢,這還得從古代印度的生活習慣說起。
  • 《在家修行如何對待夫妻生活》
    另外不顧家人反對的單方面禁慾會破壞家庭和睦,甚至會導致另一方在婚姻之外尋求出路。其實對於我們在家學佛的朋友來說,只要能守好五戒,能不邪淫就可以了。不要想太多,否則就是自尋煩惱。作為一個在家居士結婚之後,有夫妻生活是正常的,不必因學佛而禁慾,更不能因為自己修行而破壞家庭平衡,導致婚姻家庭緊張甚至破裂。
  • 在家修行如何對待夫妻生活
    現在很多學佛的朋友都是在家同修,大家都是在工作生活之餘抽時間學佛給生活增加一點修行的元素。有的是只有自己修行,愛人不學佛,有的是夫妻雙方一起修行。那麼我們在家修行的朋友學佛之後,該怎麼對待夫妻生活呢?是不是修行了連正常的夫妻生活都不能有?
  • 《金剛經》:在家修行佛法的8條建議,讓修行成為一種生活
    前言對於修行和學佛,很多人都有所誤解,認為必須要清心寡欲,遠離世俗,甚至到寺廟去。實際上,"生活處處都有禪",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進行自己的修行。這其實是一種智慧、健康的生活態度。那麼,在家應該怎麼學佛?關於修行有哪些建議?
  • 修行這些事|道教居士在家如何修行?
    有很多居士弟子皈依後,也只是多了一個皈依的證書,並不知道在家應該如何修行?下邊,小編跟大家一起分享道教居士在家如何修行,不當之處,歡迎指正。一般而言,在家居士可以誦習《早晚功課經》、《北鬥經》、《南鬥經》、《受生經》、《玉樞寶經》、《太上感應篇》和《文昌帝君陰騭文》等常用基本經典。領悟能力好一點的,還可以誦習《參同契》、《悟真篇》以及《性命圭旨》等經典。
  • 修行之後出現這三個「徵兆」,是你的修行已經起作用了,要留意!
    當你發現自己有這些「徵兆」的時候,要留意,不要錯過真正修行的機會。01生活越來越順心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修行就是要吃苦,特別是吃大苦,然後證明自己是一快修行的好料子,越吃苦,他的心裡越喜歡。當一個人修行的時候,他是本著自己善良的本性去行事的。修行中有句話叫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的心態越來越善良,你的行為也越來越善良。那麼你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到「不逾矩」。由此,很多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的生活越過越順心。
  • 善知識|六祖慧能開示,在家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做?
    善知識|六祖慧能開示,在家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做?原文:六祖:「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六祖曰:「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解譯:六祖曰:「善知識!
  • 六祖開示如何在家修行
    怎樣在家學佛?學佛修行的在家佛弟子越來越多,因為條件所限,不可能都去寺院修行。因此在家如何修行就成為學佛人的一個大問題,好多人糾結如此,就會形成新的煩惱,把本來學佛修行的快樂有趨於了煩惱無明之中。印光大師說過:「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真相的修行才能超脫苦難 假象的修行就會磨難重重
    如果,逆緣違緣的修行就會達到陰陽相剋,與你的命中不合和你的緣分不合,就算你是修行了各種法門也不會順心如意的,也不會讓你減退災難和改變你命運中的磨度。所以說只要想修行的人,那就先要查清你的緣分再修,就算是有著各種緣分的人再鬧,或者是有病,或者是傷財,或者是有災,或者是不順心和不如意的時刻,就必須要找一個明白的人去幫你查清和看透、你到底是什麼樣的緣分,再去接納和修行。
  • 道教怎麼修行?佛教的修行方法有什麼不同?
    其實是因為這兩家修行方法各不相同導致的。中國人的修行,無論道家、佛家、儒家,大體上都是分為兩途:修「性」或者修「命」。基本可以說,修性是精神層面的修行;修命則是肉體方面的。但到底如何個修法,各門各派爭論紛紛。先修性還是先修命,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爭論了一千多年。
  • 修行要忍耐----宣化上人開示
    ◎一九八○年十二月禪七開示 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修福修慧的時候,經過三大阿僧衹(無量數)劫,才成正覺。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像頭髮那樣細的善,也不放棄;像微塵那樣小的惡,也不去做。所以福慧功德圓滿,成為兩足尊。 各位注意,善雖然小,也要修,集沙成塔,便成大善。
  • 修行要斷貪嗔痴,不然白修了
    1:我們修行修什麼?修心1.我們修行修什麼?修心。我們心清不清淨?平不平等?清淨心是戒律,平等心是禪定,正覺心是智慧,戒定慧。我們怎麼學戒定慧,你就明白了——持戒如果心不清淨,你那個戒白持了;修定沒有開智慧,那個定也白修了。2.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持戒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要達到禪定,就是達到平等,平等才是定。
  • 修行時要先「調五事」
    修行既要有好的大環境作保證,如安定的社會和清淨的道場,也要有好的小環境作保證,小環境就是我們自身。在修行的時候,我們自身要做好五件事情,即所謂的「調五事」——飲食上要不飢不飽;睡眠上要不節不支;身體上要不寬不急;呼吸上要不澀不滑;心態上要不浮不沉。先說調飲食。飲食要求不飢不飽,不能吃得過量,也不能不吃,要符合中道。太飽了容易昏沉,坐不下去,太餓了心浮氣躁,也坐不下去。
  • 如何利用時間來修行?
    可能只是二十年前開始學而已,其中有十年在吃飯睡覺,至少有七八年在工作,修行的時間可能只有一兩年。還說自己修行了二十年都沒什麼成就,這樣怎麼可能有成就呢。在家人學習時間不多,就學習最精華的東西        在家修行出家修行有區別的,出家學習方方面面,不留一個角落全部要學習,那在家學習,最精華的東西拿出來學習,在家人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來學習。
  • 宣化上人:在家居士在家應該如何修行?
    出家的人應該修行用功。在家的人,也一樣應該修行用功。
  • 閉關是修行的舞臺,紅塵是修行的道場!
    一、什麼是外境、內境?如何超越外境與內境?為什麼要走出閉關的境界? 4、只要上路就會有「沿途風光」,不要留戀「沿途風光」,而要繼續前進。即不要「住境棄道」,而要「棄境入道」。如此才能超越外境與內境。 二、修行的方向是? 修行過程中不是被內境所轉,就是被外境所轉。如果超越了外境,又可能落在內境上。
  • 用清淨心修行對嗎?什麼是無記業、無記心?
    問:師父,就是做功課的時候,有人說要眾生保持清淨心,這個清淨心和妄想它老是在一塊纏著啊?  答:清淨心和妄想在一起纏著的時候,就不叫清淨心了。經上是讓我們以虔誠心、恭敬心去誦經,去修行。究竟意義上的清淨心是佛性,是如來藏,也叫真如,也叫一真法界,也叫涅槃境界,也叫本覺,好多好多。
  • 修行要越「笨」越好
    修行要越「笨」越好◎宣化上人 一九八二年五月七日
  • 解決修行中兩個嚴重的問題
    佛在經中講,戒就像大地,沒有大地,怎麼播種呢?怎麼蓋樓呢?出離心、菩提心、般若空性智慧也是有次第的。  修行的道路上,必須要過三個關,第一個是出離心,第二個菩提心,第三個是般若空性智慧。這三個關也是有次第的。般若空性智慧也是一種菩提心。菩提心分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前面講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般若空性智慧是勝義菩提心。
  • 一般而言,修行從哪裡開始?
    所以,念佛人在團體中應該以愛為本,不說對方的不好,不指責、不批評對方,要包容、接納對方。儘管我們還是凡夫,也常有曠劫以來的習氣會展現,但是很快的我們就會察覺到,而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懺悔。因此,宗風也講「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阿彌陀佛的大悲,顯現在他對我們的包容,包容我們的罪惡,包容我們的貪、瞋、痴,包容我們的煩惱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