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翔
皮膚科醫生、科普作者
冬季來臨,許多人會出現腳掌和腳後跟開裂的現象,對這一現象人們有各種版本的說法來解釋。有人說這是缺乏維生素或者膠原蛋白的表現,對此他們的觀點是要「食補」養生,需要多吃維生素和膠原蛋白;另一類人的的觀點則恰恰相反,他們認為腳後跟開裂是高尿酸的表現,甚至是糖尿病的前期,所以需要忌吃高糖類的食物才能解決問題。
實際上,腳後跟的開裂現象其實與維生素缺乏、糖尿病等並無關聯性,無論食補還是忌口都不會帶來實質性的改善。醫學上將腳後跟開裂現象稱為:皸裂,其形成原因多於皮膚本身相關。今天就跟著皮膚科醫生一起來梳理一下導致腳後跟開裂的真實原因及其相應的處置措施吧。
人體的皮膚會隨著季節的變化發生一系列的變化,舉個例子:夏天天氣炎熱,皮脂腺功能旺盛,面部可能出現油光鋥亮的油膩感,到了冬季這種現象會自然改善;但與此同時,隨著冬季來臨、氣溫降低,人體的皮脂腺以及汗腺活躍度下降,其分泌的皮脂與汗液不足以保持皮膚水合度(體表皮膚的溼潤度),此時角質層就容易出現乾燥、開裂的現象。
此外,冬季空氣溼度較低,也會進一步導致皮膚角質層的乾燥加重,所以腳後跟的開裂現象一般出現在冬季低溫、乾燥的季節。
應對這種因皮膚乾燥導致的皸裂現象,可以塗抹強效的保溼劑來改善,比如凡士林、尿素霜等。早晚各一次,必要時可以使用保鮮膜封包,往往一到兩周即可明顯改善。
二、重壓和摩擦是導致足根部出現開裂的另一種重要原因
有人會說單純的皮膚乾燥並不一定會導致皮膚的開裂現象,畢竟我們全身上下的皮膚在冬季都會發生同樣的水合度下降情況,發生皸裂的部位往往只在足底和足後跟。的確如此,這其實也提示足底、足後跟部特殊的處境:長期受壓和摩擦也參與了皸裂的形成。
重壓和摩擦可導致局部角質層的增厚,這是人類體表皮膚對於環境做出的一種適應性改變,以便耐受局部長期的機械刺激,避免局部皮膚出現與壓迫、摩擦相關的疼痛或炎症發生。但是這種適應性改變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過厚的角質層在剪切力的作用下最終容易出現皸裂,而且一旦裂開往往相對難以癒合。
為了應對局部壓力與摩擦導致的皸裂現象,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適當的保護措施,改善局部皮膚的環境:比如更換軟底、寬鬆的鞋子或局部使用軟墊,穿著更合適的襪子,避免長時間的行走、站立以及其他可能的刻板動作。同時還可以適當使用具有角質剝脫作用的藥物,比如水楊酸軟膏、尿素軟膏等,能夠幫助這類皸裂更快的好轉。
三、腳氣和溼疹等疾病也會導致足底的皸裂
皮膚疾病也會導致足底的皸裂,其中最為常見的是角化過度性足癬,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腳氣」。角化過度性足癬可能有一定的季節性,比如在夏季時,腳氣可能表現為水皰、鱗屑,或者趾縫的浸漬糜爛,伴有較為明顯的瘙癢或異味;而到了秋冬乾燥季節,水皰、糜爛消失,趾縫皮疹康復,但足底和足跟則可能出現角質增厚、粗糙、皸裂。
由足癬導致的足底皸裂現象治療上除了需要注意角質軟化劑的使用,還需要同時使用抗真菌的藥物,比如酮康唑乳膏或者布替萘芬乳膏。日常生活中注意足部的清潔、鞋襪的更換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還有許多可能導致足部出現皸裂的角化過度性疾病,比如掌蹠角化過度性溼疹,掌蹠角化症等等。這些與疾病相關的足底皸裂往往皮疹更重、累及範圍更大、持續時間更長,且更容易伴有局部疼痛、瘙癢等其他症狀。因此皮膚科醫生建議當生活中遇到症狀較重,通過局部簡單護理和用藥無法有效改善的足底皸裂時,記得及時就醫,以便獲得更明確診斷以及更專業的治療。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平臺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腳臭是因為細菌
腳底冰涼、腳部水腫、雙腳發臭,說明腎臟出了問題?
手掌乾燥是造成脫皮的主要原因
掃碼關注我們,健康知識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