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兒。天氣一熱,大家就犯困,這是否正常?
一周前,小暑第一天,我就明顯感覺自己變得很愛睡覺,就算晚上10點睡,中午12點睡了午覺,下午躺床上還能再睡一覺,身體也沒有睡多後的疲憊感。
這其實是人體在「酷熱模式」下的自我修整。
夏季暑熱蒸人,人出汗多,氣津兩虛,心臟因忙於輸送血液而勞累,脾胃因陽氣浮於體表而虛乏,是以人體藉助小憩,讓陽入於陰,血歸於肝。睡眠可是很養心補氣血的。
對於長夏養生,古人早有洞見。清代學者李漁就認為:夏應藏,閉門謝客。這個天還出門見面的朋友,是真愛了。
閉門在家,那幹點什麼好呢?
答:在家裡睡覺下棋,補虛清溼。
小憩,刷新下精神
柳宗元:「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几熟眠開北牖。」永州的夏季又溼又熱,人像喝醉了酒一樣,要靠著茶几睡一會兒。
蘇軾:「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沈煙,棋聲驚晝眠。」夏日少做勞心勞力之事,下棋睡覺,彈琴看書就挺好。
我的感受,正常的夏日小憩,20分鐘左右會自然醒,醒後也不會疲乏,人更精神。
小憩並不局限於午睡,只要你困了就可以小睡一會兒。但若你容易一睡不醒,或意識醒來了但身體動不了,那多半溼熱較重,要祛溼熱了。
黃芪祛溼粥,
喝一次有一天的精神
「一夏無病三分虛」,三伏益氣固表,古人常用黃芪粥。抱樸子:「三伏中,用黃芪、茯苓煎膏,如甘草末二分,以井涼水調服。治譫狂,大消暑熱毒氣。」
現在,井水難找,我們用陳允斌老師的黃芪祛溼粥也是一樣的。今年的黃芪祛溼粥配方是:
黃芪30克、茯苓15克、赤小豆一小把、白扁豆數枚以及大米或雜糧。(1人份)
做法:把材料泡30分鐘,然後一起放鍋裡熬粥,吃的時候把黃芪撈出來不要。
黃芪祛溼粥能固表止汗,很適合動則汗出不止的人;還能健脾益氣,幫氣虛脾溼的人瘦小肚子,減肥。早上吃,會精精神神一整天。
但是此粥不適合正在感冒且痰多之人和舌苔黃厚膩的溼熱人群。
如果你舌苔黃厚膩,打盹兒後更疲倦,溼熱比較重,可以喝些紅豆薏米粥、綠豆湯來清溼熱。
足底貼姜貼
祛溼助眠,提振夏日能量
長夏溼重,會加重我們的睏乏,讓人夢魘、睡醒更加疲憊、臉油油的、小腿總感覺脹脹的,還會傷脾胃,讓人沒有胃口,凡事懨懨,整個人喪到極致。
除了各種祛溼湯水,晚上睡前腳底貼個姜貼吧,提升睡眠質量,把夏日小確喪變成小確幸。
足底湧泉穴位置最低的穴位,是祛溼的最佳位置。
同時,湧泉穴是腎經的第一穴,是治療失眠、眩暈、神經衰弱、倦怠感等症的重要選穴。
腳也被稱為我們人體的「第二心臟」。足底的經脈很多,皮膚層比較薄,可以吸收一部分藥效進入穴位,進入經絡遊走全身。
晚上睡前用姜粉或者熱水泡腳,可以排出身體的溼寒,緩解一天的疲憊睏乏。
文章內容轉自正安聚友會,感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