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耗氣,溼傷脾,長夏養生3件事:補虛、祛溼和……

2021-02-07 北京原始點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兒。天氣一熱,大家就犯困,這是否正常?


一周前,小暑第一天,我就明顯感覺自己變得很愛睡覺,就算晚上10點睡,中午12點睡了午覺,下午躺床上還能再睡一覺,身體也沒有睡多後的疲憊感。


這其實是人體在「酷熱模式」下的自我修整。


夏季暑熱蒸人,人出汗多,氣津兩虛,心臟因忙於輸送血液而勞累,脾胃因陽氣浮於體表而虛乏,是以人體藉助小憩,讓陽入於陰,血歸於肝。睡眠可是很養心補氣血的。


對於長夏養生,古人早有洞見。清代學者李漁就認為:夏應藏,閉門謝客。這個天還出門見面的朋友,是真愛了。


閉門在家,那幹點什麼好呢?


答:在家裡睡覺下棋,補虛清溼。



小憩,刷新下精神


柳宗元:「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几熟眠開北牖。」永州的夏季又溼又熱,人像喝醉了酒一樣,要靠著茶几睡一會兒。


蘇軾:「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沈煙,棋聲驚晝眠。」夏日少做勞心勞力之事,下棋睡覺,彈琴看書就挺好。



我的感受,正常的夏日小憩,20分鐘左右會自然醒,醒後也不會疲乏,人更精神。


小憩並不局限於午睡,只要你困了就可以小睡一會兒。但若你容易一睡不醒,或意識醒來了但身體動不了,那多半溼熱較重,要祛溼熱了。


黃芪祛溼粥,

喝一次有一天的精神


「一夏無病三分虛」,三伏益氣固表,古人常用黃芪粥。抱樸子:「三伏中,用黃芪、茯苓煎膏,如甘草末二分,以井涼水調服。治譫狂,大消暑熱毒氣。」


現在,井水難找,我們用陳允斌老師的黃芪祛溼粥也是一樣的。今年的黃芪祛溼粥配方是:


黃芪30克、茯苓15克、赤小豆一小把、白扁豆數枚以及大米或雜糧。(1人份)


做法:把材料泡30分鐘,然後一起放鍋裡熬粥,吃的時候把黃芪撈出來不要。


黃芪祛溼粥能固表止汗,很適合動則汗出不止的人;還能健脾益氣,幫氣虛脾溼的人瘦小肚子,減肥。早上吃,會精精神神一整天。


但是此粥不適合正在感冒且痰多之人和舌苔黃厚膩的溼熱人群。


如果你舌苔黃厚膩,打盹兒後更疲倦,溼熱比較重,可以喝些紅豆薏米粥、綠豆湯來清溼熱。


足底貼姜貼

祛溼助眠,提振夏日能量


長夏溼重,會加重我們的睏乏,讓人夢魘、睡醒更加疲憊、臉油油的、小腿總感覺脹脹的,還會傷脾胃,讓人沒有胃口,凡事懨懨,整個人喪到極致。


除了各種祛溼湯水,晚上睡前腳底貼個姜貼吧,提升睡眠質量,把夏日小確喪變成小確幸。


足底湧泉穴位置最低的穴位,是祛溼的最佳位置。



同時,湧泉穴是腎經的第一穴,是治療失眠、眩暈、神經衰弱、倦怠感等症的重要選穴。


腳也被稱為我們人體的「第二心臟」。足底的經脈很多,皮膚層比較薄,可以吸收一部分藥效進入穴位,進入經絡遊走全身。


晚上睡前用姜粉或者熱水泡腳,可以排出身體的溼寒,緩解一天的疲憊睏乏。



文章內容轉自正安聚友會,感恩分享。

相關焦點

  • 末伏當時,長夏未盡,一年中最重要的補脾時期,千萬不要錯過!
    所謂「脾主長夏」,意思是脾與四時之外的「長夏」相通應,這個時段的養生重心,也要從心讓位給脾,因此要以健脾祛溼為主。 長夏這個時節強調健脾,還因為「溼」也是長夏的主角,任何人到這個時候,都會有溼氣重的問題,只不過虛胖、油膩的人更重一些罷了。
  • 補脾益氣兼祛溼,山藥芡實與蓮子
    ↑ 點擊上方【養生正道】關注更多養生知識 ↑溼度較大的季節,比如穀雨前後15天,脾處於旺盛時期。
  • 補脾,有這十四種方法
    回復「切脈」:比現場魔術更裝B,3分鐘教會你老中醫切脈回復「自學」:找不到好中醫?論調理脾胃、祛溼的效果,八珍粉當仁不讓。八珍粉這個方子時至今日已經有很多配伍、這個當年慈禧太后的養生用品發展至今、側重也各不相同。
  • 養生是個大課題:長夏養生
    小暑剛過,就迎來了「長夏」。「長夏「一詞,首見於《黃帝內經》,如《素問·藏氣法時論》曰:「脾主長夏」;《素問·六節藏象論》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素問·四時刺逆從論》曰:「是故春氣在經脈,夏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
  • 脾有「3怕」,脾虛的人,舌先知,尤其前3種!4件事做越多脾越虛
    脾臟有"3怕",經常做,脾會越來越弱1、脾臟怕"水"五行中,脾屬於土,而土克水,脾臟雖運化水,但是厭喜乾燥。人體90%是由水組成的,本身含有的水分就夠多了,若身體內在攝入一些不必要的水溼,就會導致脾臟"瓦解崩塌"。
  • 脾有「3怕」,脾虛的人,舌先知,尤其前2種!3件事做越多脾越虛
    這3件事常做,體內溼氣不請自來第1件:洗完澡不擦乾身體現在每天洗澡是正常的現象,但是,洗完澡後一定要擦乾身體,不要讓水分殘留在身上,否則,水溼就會通過皮膚進入到體內。脾臟不好的人,做好2件事,健脾祛溼1、常按一處陰陵泉穴為脾經要穴之一,所以按摩該穴可疏通經絡,健脾化溼。坐著站著皆可,順著膝蓋內側,往腳方向摸索,第一個凹陷處便是,用合併的食指中指稍微用力按揉穴位,使其有酸脹感。
  • 小暑至,調脾胃,吃麵食、飲二湯、按三穴,做好3事,健康過苦夏
    小暑時節,雖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但將近三伏天,人們想調理身體,這個時候最好。中醫上講的「五季」,除了春、夏、秋、冬之外,從小暑到立秋之間,被稱為「長夏」。中醫上講,春應肝,夏應心,長夏應脾,秋應肺,冬應腎。
  • 祛溼補脾的3種方法
    下面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溼」究竟是從哪裡來的,以及祛溼的幾個關鍵穴位——1)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溼;2)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溼;3)還有就是環境、季節因素的影響,比如四川多溼,那裡的人不吃辣椒就會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溼,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
  • 脾有「3怕」,多吃「1果」,健脾祛溼,脾更舒服
    脾臟通過氣運化作用,可以把食物轉化為人體所需的能量和營養物質,以保證機體正常的功能,一旦脾胃虛弱,功能下降,就會導致人體「補給」不足而生病,所以說「脾胃一虛百病生」。因此在養生過程中健補脾胃,在治療用藥過程中保護脾胃,就顯得尤為重要。
  • 脾虛「對手」被公開,山藥不沾邊,若愛吃,補脾祛溼,脾感激你
    2、導致身材虛胖:痰溼內生,痰溼在體內,又會加重損害脾的運化功能,那麼體內的溼氣就會加重,身材就容易虛胖,浮腫,有贅肉。3、傷害關節:溼氣進入關節,與「寒」相遇,會形成寒溼,會引發炎症,導致關節疼痛。4、影響排洩:若是脾虛、溼氣重了,大便次數就會增多,有排不淨的感覺。
  • 補脾止瀉的食療方—四神湯
    脾虛不運就容易生溼,單純補脾不祛溼,溼氣更容易加重。只有健脾祛溼同時進行,才能提高脾胃運化能力,運化增強,腹瀉自然而然就好了。中醫食療博大精深,四神湯就是一款比較有名的補脾止瀉的食療方。四神湯,其中的「四神」指的是茯苓、山藥、蓮子、芡實。這四味藥食都是常見的食材,它們匯聚在一起後互相補遺,生出健脾養胃、消腫去溼、美容養顏、靜心安神的功效。
  • 長夏,人體脾土最易受傷的季節!4個妙招健脾、養脾、治脾!
    入伏後,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溼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幹空氣要大得多,天氣整體是又悶又熱。中醫認為,一年有五季:春、夏、長夏、秋、冬。「長夏」對應五行中「土」,位於夏末秋初,時間橫跨7、8月,涵蓋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五個節氣。三伏天基本處於「長夏」時期。
  • 大暑後養生,避暑莫忘去溼氣,如有4個症狀,從3個臟腑調理
    而大暑之後對應的「長夏」,在內經裡屬於「脾」之主氣。所以,大暑之後的養生,在避暑的同時,我們還不能忘記去溼氣。說到去溼氣,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點心得。大暑之後,如果外界雨水較多,空氣溼度較大。於是,人的精神狀態也會變差,什麼身體沉重、神疲力乏、昏昏欲睡等感覺都出來了。
  • 上熱下寒:不補身體虛,一補就上火,這2件事你必須做!
    在逍遙丸這個方子裡面,柴胡是梳理肝氣的,白芍斂陰柔肝,和當歸一起來補肝體而助肝用,使血和則肝和,血充則肝柔,共為臣藥。方子裡面的薄荷也是升散的,可以透達肝經鬱熱,生薑則是辛發的,也可以發散鬱結。在逍遙散中配了茯苓和白朮來補脾,這樣就防止了肝木的侵襲,這是張仲景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意。如果脾胃虛弱,會直接出現血虛的問題。我們吃進的食物,經過脾胃運化成氣血,滋養周身。如果脾胃弱的人,脾胃工作能力下降,氣血的來源出了問題,就會有導致血虛。而肝藏血,血虛了,肝經失去血的滋潤,肝的工作能力下降,肝氣鬱結的問題又更嚴重了。
  • 同樣是補脾,這6大補脾方法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有的人是越補越虛
    經常聽到別人說補脾,失眠了,是脾虛;乏力了是脾虛;腹瀉拉肚子了,還是脾虛。怎麼感覺那麼多症候裡面有大半都能和脾虛扯上關係呢?
  • 脾虛不能隨便補,對症健脾效果好!脾「最怕」的5件事,大家再也別做了
    其實,這個判斷脾虛的方法在《黃帝內經·靈柩·經脈》中早有記載——「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意思就是說:身體上的許多實證和虛證,都會在穴位上出現凹或凸的變化。所以,您可放心大膽地嘗試。脾虛不簡單講到「補脾」,很多人認為就像是給車加油一樣,吃點補益的食材或藥物就能好。
  • 補脾祛溼的靚湯,你值得擁有!
    所以,健脾、祛溼,是我們現在很多人都需要做的功課。 那麼要如何健脾祛溼呢? 除了請中醫開方子調理,我們最提倡的方法還是「管住嘴,邁開腿」,就是要有健康的飲食和適量的運動,這是讓身體保持健康的最根本的方法。同時,還可以用食療的方法幫助我們補足脾胃,祛除溼氣。
  • 大暑 | 養生四要點:健脾,祛溼,養心,清火
    聊完了大暑的節氣特點和風俗習慣,親們一定更想知道大暑時節如何養生。我總結了以下四點:健脾,祛溼,養心,清火。土性稼穡,應之於人則在脾,若脾陽充足、脾氣健運,則水谷可化,四肢百骸得養。若脾弱土敗,則易患腹瀉下利。此時應當健脾。大暑時節應謹防「因暑貪涼」。明代汪綺石在《理虛元鑑》裡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若因天熱而喝冷飲,雖能解一時之熱,但寒涼入體,卻要消耗大量陽氣去氣化這團寒溼邪氣。若反覆消耗陽氣,則機體漸趨陽虛,進而陰濁凝滯,百病叢生。
  • 冬天進補卻虛不受補?一補就上火?根源竟然是……
    可是有很多灸友反映,平時提供很多滋補、補氣的食材都補不進去。是東西不管用?還是什麼原因?今天我們一探究竟!最近特別多灸友反映,冬季來了,一吃點補的就上火,咽痛、牙疼、上火、口臭、長痘痘,甚至便秘通通來襲。這是為啥?冬天進補不是一件平常事嗎?為什麼一補就上火?其實這個問題,中醫早有答案。
  • 祛溼、喝紅豆薏米粥傷脾?
    祛溼要溫,紅豆和薏米都屬微寒性;祛溼要理氣,但紅豆薏米皆寒,寒性的藥物會影響氣的運行;祛溼要發汗,紅豆和薏米都不能發汗;另外,祛溼還要健脾,炒過的薏米才能健脾,因為炒用能夠減輕它的寒性,但紅豆健脾的作用微乎其微。但紅豆薏米粥的常見做法,就是將紅豆薏米加水熬煮,然後喝湯吃豆,這種做法正確嗎?一定要注意!這樣的做法和喝法,有四點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