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損傷在膝關節運動傷中很常見,但由於其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大家忽視。現在,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半月板損傷。
半月板的位置及作用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以及前方的髕骨(膝蓋骨)包以關節囊而成;
☆在膝關節面之間有由纖維軟骨構成的「墊片」;
☆這兩個「墊片」呈月牙形,一邊一個,如同小括號,「墊」在脛骨平臺上,並與關節囊及周圍肌腱、韌帶相固定,隨膝關節運動可向前後或內外方向微微移動;
☆月牙形的「墊片」就叫做半月板。內側半月板外緣較厚,內緣很薄,呈「C」型;外側半月板比內側略小,但較為豐滿,呈「O」型;
☆半月板有吸收震蕩、緩衝壓力、增強膝關節穩定、防止膝關節損傷,延緩膝關節老化的作用。
半月板損傷的原因
☆是一種半月板形態的先天性發育異常,指半月板發育過大肥厚,形態接近圓盤,由盤子形狀的纖維軟骨代替了正常的月牙形半月板。
☆由於這種異常形態的存在,即使膝關節處於正常運動中,也可能造成盤狀半月板破裂,一般在兒童和青少年期就已初露端倪。
☆盤狀半月板損傷與正常半月板損傷症狀相似,可以有疼痛、伸膝和屈膝功能的障礙,偶爾有交鎖、膝軟等現象。
☆盤狀半月板在發病早期並不引起明顯的疼痛,患者可能僅僅有膝關節外側間隙部位的酸脹感,或者大腿的肌肉萎縮,在伸屈過程中膝關節內有彈響或者小腿有彈跳,在行走或者跑步時打軟腿。
☆當盤狀軟骨或者股骨和脛骨關節軟骨出現損傷時,則會出現膝關節內疼痛,影響日常活動和運動。當盤狀軟骨嚴重損傷時,可能嵌夾在膝關節的某個部位引起關節交鎖,造成膝關節的劇烈疼痛和伸屈不能。
☆引起半月板破裂的外力因素,有撕裂性外力和研磨性外力兩種;
☆撕裂性外力,發生在膝關節半屈曲狀態下的旋轉動作,股骨牽動側副韌帶,韌帶牽拉半月板的邊緣部而發生撕裂;
☆研磨性外力多發生在外側半月板,尤其是先天性盤狀半月板,在關節內佔的位置大,又不靈活,容易長期受到關節面的研磨,而發生損傷;
☆損傷多由扭轉外力引起,當一腿承重,小腿固定在半屈曲,外展位時,身體及股骨強烈內旋,內側半月板在股骨髁與脛骨之間,受到旋轉壓力,而致半月板撕裂;
☆外側半月板損傷的機制相同,但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破裂的半月板如部分滑入關節之間,使關節活動發生機械障礙,妨礙關節伸屈活動,形成「交鎖」。
半月板損傷的症狀
☆大部分患者無外傷史,傷後逐漸腫脹,傷側較顯著;
☆疼痛往往發生在運動中的某種體位,體位改變後疼痛即可能消失。疼痛部位在兩側關節間隙;
☆行走可,但乏力,上下樓梯時尤為明顯,且伴有疼痛或不適。病程長者,股四頭肌會逐漸萎縮;
☆交鎖症狀。當運動中,股骨髁突入半月板之破裂處而又不能解除,可突然造成膝關節的伸屈障礙,形成交鎖。
半月板損傷的類型
☆半月板損可分為上下撕裂傷和水平撕裂傷;
☆根據病情重也可分為Ⅰ度損傷、Ⅱ度損傷、 Ⅲ度損傷等。
半月板損傷的診斷
☆多數患者有膝關節扭傷史;
☆伸屈膝關節時,膝部有彈響聲;
☆受傷當時膝關節有撕裂感及響聲,即發生劇痛,關節腫脹,屈伸活動功能障礙;
☆膝關節活動痛,以行走和上下樓時明顯,部分患者可出現膝部打軟腿及絞鎖現象;
☆檢查時可發現股四頭肌萎縮,膝關節間隙有壓痛,膝關節不能過伸或過屈;
☆半月板彈響試驗(麥氏徵):患者仰臥,充分屈髖屈膝,檢查者一手握住足部,一手置於膝部,先使小腿內旋內收,然後外展伸直,再使小腿外旋外展,然後內收伸直,如有疼痛或彈響者為陽性。患者大多數為陽性;
☆研磨試驗:患者俯臥位,患膝屈曲90°,檢查者在足踝部用力下壓並作旋轉研磨,在某一體位有痛感時為陽性,部分病例可陽性。必要時作膝關節空氣造影、碘溶液造影或關節鏡檢查。
半月板損傷的檢查
☆X線攝片檢查 攝片的目的不是為了診斷半月板撕裂,而是排除骨軟骨游離體、剝脫性骨軟骨炎和可能類似於半月板撕裂的其他膝關節紊亂;
☆MRI 是迄今為止診斷半月板損傷、交叉韌帶斷裂等陽性敏感率和準確率最高的影像學檢查手段,準確率達98%;
☆關節鏡檢查 關節鏡技術已被公認為最理想的半月板損傷的診斷與外科處理手段。但關節鏡不應成為半月板撕裂的常規檢查手段。只有在臨床得出半月板撕裂的初步診斷之後,關節鏡檢查為證實診斷並同時進行關節鏡手術處理時.才能顯示其優越性。
半月板損傷的治療
☆理療按摩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起到消炎止痛作用;
☆理療方法有蠟療、熱療、磁療、超短波治療、微波治療、紅外線治療等,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活血通絡的作用。
☆減少劇烈活動;
☆用止痛藥、止痛針、打封閉等方法緩解疼痛症狀;
☆放鬆肌肉、改變體位、自主或被動地旋轉伸屈之後,交鎖多可解除。
☆指利用關節鏡,取出遊離的半月板碎片,修整半月板破損邊緣,縫合撕裂的半月板或者切除損傷的半月板;
☆切除半月板是最後的手段,半月板切除後會增加關節軟骨面的磨損,加速關節的退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