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原型——是誰?能讓毛姆為他著書、梵谷為他割耳

2020-12-26 小小小小的火苗

雖然是文學史上經典中的經典小說,但第一次讀《月亮與六便士》的時候我是抗拒的,因為主角實在是太渣了。就算是現在跟周圍的朋友聊起,很多人對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嗤之以鼻:背叛家庭、背叛朋友,性格狷狂,真不是個東西!

很多證據表明,毛姆這部小說的原型就是著名的後印象畫派三劍客(梵谷、高更、塞尚)之一: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而高更現在更加為人所知的另一個身份,就是同為三劍客之一的荷蘭畫家梵谷的室友,也是梵谷觸目驚心的「割耳」事件的主因。

高更與梵谷

毛姆為他著書、梵谷為他割耳,這位高更究竟是個何等人物呢?

我們都知道梵谷經常瘋瘋癲癲精神不太正常,但其實了解了高更的一生你可能會發現,他簡直就是傳奇本身。如果我是毛姆,我也會選他的故事來寫小說,而不是梵谷。

01. 家庭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我所謂的偉大不是走紅運的政治家或是立戰功的軍人的偉大;這種人顯赫一時,與其說是他們本身的特質倒不如說沾了他們地位的光。人們常常發現一位離了職的首相當年只不過是個大言不慚的演說家;一個解甲歸田的將軍無非是個平淡乏味的市井英雄。但查理斯·思特裡克蘭德的偉大卻是真正的偉大。——《月亮與六便士》

高更《向日葵》

從毛姆的小說中我們只看到了高更專心投入繪畫以後的部分人生軌跡,但之所以能夠有這樣的傳奇,高更的原始家庭起了至關重要的孕育作用。

比起梵谷,高更的家族更為矜貴,尤其是他母親的那一支原本是西班牙望族,聲名顯赫,權勢巨大。而保羅.高更的外祖母卻是呼籲男女平等、有知識有著作的革命家弗洛拉,父親則是共和派的革命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高更出生的1848年正是馬克思《共產黨宣言》在倫敦第一次以單行本問世;而次年路易.波拿巴上臺(也就是後來恢復帝制自立為王的拿破崙三世)。時代的巨變和家族的走向,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這股洪流下的每一個人,貴族的血統和革命反抗精神同時在高更身上起著微妙的化學作用。

高更1歲喪父,童年時代他隨著母親和姐姐在南美秘魯的親戚家度過,當地的印加習俗和自由野性氣質在高更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幸運的是,與梵谷的母親不同,高更的母親秀美而堅韌,雖然寄人籬下,但依然保有著讀書繪畫的日常貴族藝術素養。並且因為親近革命派而淡泊錢財、鄙視利益至上的商人。對待高更的教育與傳承也側重培養堅定頑強的人格,從不期望他承擔家庭的壓力成為什麼達官顯貴,光耀門楣。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高更,自我和反抗意識極為強烈,不喜歡被束縛。

所以同樣天資聰慧,梵谷的學生時代是壓抑孤僻的,而高更卻是驕傲張揚,如魚得水。這在以後他們兩人的畫作風格中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高更

但是自幼父親的缺位,使得小小的高更在母親與姐姐的環繞中更加渴望男性身份的彰顯,他甚至在9歲的時候就試圖離家出走尋找更廣闊的男人天地。終於在17歲的時候,高更說服母親,放棄學業當了一名水手去週遊世界。

此時的高更雖然還沒有走上專業畫家的道路,但或許就像《月亮與六便士》裡的斯特裡克蘭所說,一旦有什麼觸發的機會,這將是一件不受他意志控制的事,不可阻擋。

是偉大還是瘋狂,可能從原生家庭都已經有了伏筆。

高更

02. 「渣男」不太渣,高更的迫不得已和釋放天性

如果說毛姆把《月亮與六便士》中斯特裡克蘭塑造成了一個為藝術背棄家庭與朋友的渣男,那作為小說原型的高更還是有點冤的,高更並沒有那麼「渣」

離開大海回到法國的高更本來受家族朋友的關照,得到了一份體面高薪的證券所工作。娶了知性賢惠的妻子,還有了4個孩子,生活得比小說更舒適悠哉,儼然是一副人生贏家的樣子。

此時的高更並沒有去做專職畫家的念頭,但他一直保持著對藝術尤其是美術的熱愛。有錢的時候不但聽講座、收購畫作、自己也熱衷於學畫、作畫。他的畫作甚至入選了藝術沙龍展出,頗受圈內好評,成了「最專業的業餘畫家」。

可惜(或者說幸好)1882年法國出現了金融危機,高更工作不順。鑑於對自己的家底和對對自身繪畫才能的信心,高更與妻子商量辭職轉做職業畫家,妻子也同意了。這一過程與小說中斯特裡克蘭的拋棄所有不辭而別是有天壤之別的。高更畫畫可以說是滿足興趣,但同時也是環境所迫,為了家庭。而那年高更已經35歲了。

大師馬奈曾經對高更說:「只有畫不好畫的人才是業餘的。」這令高更深受鼓舞。但藝術家的道路遠比高更想像的艱難。他一年都沒賣出去一幅畫,不得已帶著全家回到老婆娘家寄生。可天性高傲的他又與這裡的家人不和。

1885年高更帶著不屈和成功的渴望告別家人,隻身來到巴黎走上了畫家的道路,他依然希望自己以後可以通過畫畫賺錢養家。

還記得當年鄭智化風靡了大街小巷的那首歌《水手》:「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 擦乾淚不要怕 至少我們還有夢」

我覺得這首歌用在高更的身上格外貼切。家庭的薰陶、水手經歷的錘鍊,起初被迫離開家庭的高更在窮畫家的徵程上歷經艱難,幾乎再也沒有享受過之前的富裕舒適家庭生活。但他對繪畫的熱愛有增無減,他體內的那股野性也按捺不住開始噴薄而出。

如果說斯特裡克蘭是「渣男」無疑,可高更實際上最初還是因為家庭經濟原因和對畫家「成功率」的過高估計才走上這條不歸路的。至少他並沒有對家人不辭而別,當畫家如果真能滿足他的興趣又可以賺錢,為什麼不呢?

但「單飛」以後的高更,像是獲得了他童年起便渴望的廣闊天地,「飛」得忘記了地面上的人和事。疏遠了家庭,也淡漠了親情。他的畫成了天性釋放的最好出口,也成了他的全世界。

高更作品

據說後來在即使「不小心」繼承了親戚的10000法郎遺產後,他也是一心用來建畫室、開畫展,老婆孩子已經完全拋在了地球以外。難怪他通情達理的妻子最後也只能跟他離婚了,高更最後可能還是「渣」了

我很難說藝術家的成功與他們的人性退化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但如果有人來統計一下,想必會發現他們之中家庭關係破裂的應該不在少數。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著名的短篇《地獄變》中,老畫家為了畫出極致的畫作,竟然設計燒死自己的親生女兒,令我讀來不寒而慄。

藝術與社會道德,真的非要擺在道路的兩端,註定背道而馳不可兼得嗎?如果是我,我會怎麼選?看到高更的經歷我不由得這樣問自己。

如果不能摒棄世俗的眼光,捨得其他的一切,是不是說明我們根本還沒有對一樣事物有他們那種飛蛾撲火般的癲狂之愛呢?

只有一點可以確定:擺脫家庭負累的高更,終於可以完全釋放他長期隱藏在西裝革履下的天性了。

03. 致使梵谷「割耳」的罪,不該由高更來背

很多圈外人知道高更是因為梵谷的「割耳」事件,雖然這在一方面似乎提高了高更的知名度,但另一方面也無形中讓高更成了梵谷生命中的「反派」人物。

其實致使梵谷「割耳」的是他們兩人同樣對於藝術的執著與驕傲。高更比梵谷年長5歲,出名也比梵谷早,他在美術的系統學習上比梵谷出色優秀得多(人家有錢啊!)。

1887,梵谷與高更難得的合影

梵谷對待高更可以說是充滿敬仰和期待,可謂是「我欲將心向明月」因為高更,他創作了著名的「瓶中的向日葵」,並將14朵添加為15朵,寓意高更的到來。

而高更生性高傲灑脫,自帶貴族風範。他對梵谷一向直來直去,既不吝嗇由衷將梵谷畫作讚美為:我見過畫得最好的向日葵,你畫出了自己頭腦中的向日葵而不是眼前的植物。同時他也不掩飾他們之間對其他畫家畫派喜好理解的矛盾與差異。

高更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整體來說,我跟梵谷彼此都看對方不順眼。特別是繪畫上,梵谷讚美杜米埃、杜比尼、辛燕和偉大的盧索,所有我不能忍受的傢伙。而我喜愛的安格爾、拉斐爾、德加,他都厭惡。我跟他說:老友,你對!只是為了獲得暫時平靜。他喜歡我的畫,但是我一開始畫畫,他就東批評西批評。他是浪漫的,我卻可能更要素樸(Primitive)。」

加上梵谷一向情商不高,情緒又很容易急躁失控,一次竟然大半夜拔劍站在高更床前,把天不怕地不怕的高更也嚇得夠嗆。隨後高更索性逃離他們的「愛巢」黃房子,梵谷就在悲憤之下上演了「割耳」大戲,輿論一片譁然。高更也就此遠走海島,一去不復返。

就算真CP也會有性格、習慣、愛好上的碰撞,何況高更與梵谷都是倔強又個性強烈的藝術家。梵谷信奉上帝給與了他清苦艱難的生活,高更熱愛原始印加文化的單純隨性。我覺得他們的生活習慣有點像老實巴交的農民與滿不在乎的流浪漢,差別很明顯。

但不能否認的是,他們同樣對於藝術追求的滿腔赤誠,和全心投入。他們在短暫的同居生活中相互給與的啟發和鼓勵,同樣傾慕東方文化,同樣希望描繪出自己主觀認識中的世界,他們的相處迸發出了耀眼的靈感之光。

經過這段糾纏,梵谷由此進入了更加瘋狂的創作期,高更也愈加回歸自己對於原始野性風格的追尋。

梵谷《露天咖啡館》

認識高更這件事,直到死去,梵谷都認為,是一生最大的幸事。而等待高更到來的那段時光,是梵谷生命中最幸福的時光。在梵谷死後,高更也託人從巴黎寄來向日葵的種子。

友誼有多重形式,我想尤其是藝術家之前的友誼,它呈現的方式可能也像世人他們本人那樣怪異、不可理喻,充滿了矛盾與對抗。

但就如同人們說逆境出詩人,或許正是這種奇怪和激烈的形式,才能在他們的內心深處相互激勵、改變彼此看待世界與藝術的眼光,並將此融入他們每一筆的色彩之中,留下供我們細細揣摩的證據:「此情只待成追憶」。

04. 高更的歸宿與藝術終極成就

高更說:「自由自在而又熱情地去畫畫,你就會取得進步,而且你遲早會發現它們將被賞識的價值。重要的是只要不在畫幅前焦躁不安,一股強烈的感情就能很快傳達出來,要善於幻想,並為這種感情尋求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這是高更對於繪畫的理解,也是對於法國「後印象派」內涵極好的表述。

我很喜歡以莫奈、雷諾瓦等為代表的印象派畫作,手法精細充滿美感。我覺得印象派的畫風兼具了對自然的如實描繪與理想的個人技巧美化提升,讓作品給人類的雙眼帶來非常愉悅的享受,是兩者幾乎完美的結合。

莫奈作品

而以梵谷、高更、塞尚為代表的後印象派則更加富有想像力和張力,無論在構圖、色彩、立意上,個人的情感需求都遠遠超越了以往意義上的繪畫觀賞作用本身。

所以他們不惜用濃墨重彩,用簡單的原色、撞色來瘋狂地鋪滿整個畫布,只為抓取頭腦中那一瞬間的靈光閃現。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同為音樂形式中唯美的小提琴與直白的鑼鼓打擊樂。小提琴很美,但你卻很容易為擊鼓的節奏血脈賁張。因為最直接的往往也是最純粹的。

英國著名的藝術史學家、美學家羅傑·弗萊認為,印象派的這種方法和原則已經妨害了藝術家們探索並表達內在於事物的那種情感意義,而這才是最重要的藝術主題。

梵谷《向日葵》

徹底釋放天性的高更先後去往了馬提尼克島和大溪地島,這個曾經春風得意的法國中產階級,甘願在原始小島上過起了為人不齒的土著生活。文明的城市在別人眼中是享樂之地,而在高更已經無法忍受了。

熱帶海島的陽光與色彩令他迷醉,他覺得只有原始純粹的才是天堂與美地,只有這樣的環境才能高度激發他的頭腦和創作,帶他尋找純真之境。

縱觀高更後期的作品,他的《雅各與天使搏鬥》、《白馬》、《兩位大溪地女子》等都用簡單的色彩營造出了靜謐、豐盈的觀感。給我的感覺,它們與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佛教壁畫有著隱約相通的氛圍。高更似在此地找到了心靈的安寧。

高更作品

比之梵谷的藍黃為主強烈撞色,高更的畫也是色彩大膽鮮豔,但相對會更和諧,更注重線條和整體結構。這可能是他們性格差異,也是跟他們前期所接受的繪畫教育程度不同使然,個人所好,無分高低。

高更在窮困潦倒、病死大溪地島之前,留下了他自己認為最滿意、最能代表他的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到哪裡去?》。

這幅驚世之作在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被描寫成能夠令人醍醐灌頂,瞬間被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其中的主要形象是人類之祖:「亞當」,在他的周圍有獨自沉思的男人,和竊竊私語的女人。它充分展現了高更作品追尋人類原始本性的特點和悲憫宏大的情懷。

所幸它並沒有如小說中那樣被與作者一同被焚毀,而是流傳至今。

怎樣評價高更這個人,怎樣理解他作品中被詬病的 「原始的倒退」和「野性的氣息」,可能各人的標準與藝術感受力不同,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說。

但無可爭辯的是,引得毛姆寫出《月亮與六便士》、梵谷為他「割耳」的高更,他已經完成了獨特自我的塑造,也留下了自己最滿意的作品。

無論後人怎麼評說,他都已經不管不顧地把一生過成了傳奇。

高更

(作者:小小小小的火苗,分享每一份最真實的感動,不怕任何人評說)

相關焦點

  • 毛姆給中年人的靈魂拷問:月亮、六便士,你會選擇哪一個?
    月亮、與六便士,你會選擇哪一個?毛姆給所有人留下了一個靈魂拷問。他是一位很會講故事的人,擁有很強的代入感。我總是對朋友說:我太愛這個小老頭的《月亮與六便士》了。;《月亮與六便士》中寫道:「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虛榮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對付的是你的時刻想要衝出來想要出風頭的小聰明。」都說《月亮與六便士》的故事人物原型是保羅·高更,不看油畫的人可能不知道是誰。保羅·高更是法國印象派畫家,是19世紀美術史離不開的人物。
  • 深度解析月亮與六便士:毛姆筆下的現實和理想,該如何自處?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月亮與六便士》毛姆以畫家高更為靈感所寫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出版至今,已有101年歷史。回頭再看這部小說,在各大讀書榜上依然能留有一席之地。但其實不然,前面我們之所以說到《月亮與六便士》是一本適合中年人的讀物,也正是因為在毛姆的筆下,男主角其實已經算得上是一位「中產小康階級」。按照這個標準來看,今天的《月亮與六便士》大多數讀者顯然沒有達到書中男主角的事業高度,因此,毛姆所推崇的「先六便士後月亮」,其實並不適合我們大多數人。
  • 《月亮與六便士》:我是毛姆,但毛姆不是我,在月亮與便士間抉擇
    文丨大腳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在191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創作原型,描述了一個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查爾斯·斯特裡克蘭,為了追尋精神世界的安寧,放棄了在旁人看來舒適美滿的生活,毅然決然地拋妻棄子,奔赴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用他的畫筆書寫生命的價值的故事
  •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開篇就如此精彩,讓人停不下來
    《月亮與六便士》封面一前幾天摘錄《月亮與六便士》的一些經典語句,分享出來,被很多網友收藏了。是那些語句,又喚醒了他們心中的「月亮」吧。突然想起,剛接觸到這本書時,還不了解毛姆。因畫畫的緣故,是奔著對原型「高更」去的。對故事和文筆沒抱太多期待。可是翻開書,從開篇起,就被吸引。
  • 月亮與六便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短暫的一生
    就像《月亮與六便士》裡面的主人公查爾斯一樣。只是,查爾斯活到四十幾歲,忽然決定響應內心的召喚,他留下一張紙條,寫著:晚餐準備好了。就此離家出走。他決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短暫的一生。《月亮與六便士》[英] 毛姆 著
  • 《月亮與六便士》:為盲目自我與生活抵抗,是一種「自我毀滅」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句話選自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2018年12月21日,《月亮和六便士》入選2018亞馬遜中國年度閱讀盛典40年·25部影響力外譯作品。這本書從問世的時候,就非常的火爆。火,就意味著爭議。
  • 《月亮與六便士》用象徵主義理論,解讀了月亮與六便士的意義
    當一個人決定以藝術家的方式過一生的話,他就無法再像普通人一樣生活了。在滿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頭看到了月亮,此後便再也看不到六便士了。《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以畫家高更的原型為素材寫就的。月亮代表的是理想,六便士代表的是現實。
  •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中那些經典語句,戳動過你的內心嗎?
    我讀完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才知道高更的偉大。對於學畫的我來說,更有種難以言喻的愧疚和自責。小說以高更為原型,講了這個畫家的一生,他拋妻棄子,瘋狂遠離,只為了完成上帝給他的使命—畫畫。高更作品局部毛姆在寫男主角第一次觸動內心的理想時,用了很簡潔的一句: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15句經典語錄,發人深省,值得一讀再讀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本影響了幾代人的《月亮與六便士》,依然佔據各大暢銷榜,人們自發閱讀,口口相傳,被震撼,被感動,被徵服。《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的代表作品,也是文藝青年夢想之書。這本書仿佛在不停地召喚著我們:嘿,歡迎來到毛姆的內心世界!故事以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濃墨重彩的一生為原型,講述了一位家庭美滿工作穩定的股票經紀人,在40歲時為了實現繪畫夢想,拋妻棄子離家出走,隻身遠赴巴黎學畫,最終在南太平洋的大溪地找到了心中的「月亮」,度過餘生。
  •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夢想偉大而崇高,現實卻平淡無奇
    《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在《人性的枷鎖》後發布的又一著作。在《人性的枷鎖》出版後,有人評論這部書的主角道:終日仰慕月亮,卻忽略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非常喜歡這句話,便以《月亮與六便士》作為下一部小說的書名。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描寫女性的尺度有多大膽?被稱為歧視女性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認識毛姆是通過《月亮與六便士》。在《月亮與六便士》中,他成功塑造了一個中年證券經紀人,拋家棄子,毅然追求自己的畫畫夢想的故事。在理想與現實間該如何抉擇,毛姆給出了漂亮的回答,它成為許多追夢者的勵志書。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評論家滿是批評,卻暢銷了一個世紀
    這句話用來概括毛姆一生最火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真的再貼切不過。《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講述了一個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的證券經紀人斯特裡克蘭,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放棄了旁人羨慕的生活,最終在大溪地島完成巨型壁畫的故事。
  • 《月亮與六便士》,一本值得你用心去閱讀的好書,強烈推薦
    辜鴻銘贈送毛姆兩首詩。毛姆不會中文,就問能不能給一個譯文。辜鴻銘說,古詩詞帶有很妙的含義,翻譯是對詩詞的傷害。毛姆竟然聽信了,後來請人一看,毛姆想哭的心都有了,原來這是贈給青樓女子的詩。毛姆被稱為「英國莫泊桑」,他的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等。
  • 《月亮與六便士》:關於人性、夢想、愛情與孤獨,毛姆寫得透透的
    馬爾克斯曾說毛姆是他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奧威爾說現代作家裡毛姆對他的影響最大,村上春樹說自己會反覆翻閱毛姆的文集。毛姆的作品到底有什麼魅力,驚豔了如此多的名人名家呢?我想,這還要從他最得意的代表作《月亮與六便士》說起。
  •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丟開中年優渥的生活,去尋找理想王國
    「他好像是一個終生跋涉的朝聖者,永遠思慕著一塊聖地。只不過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 ——《月亮和六便士》《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一部著名長篇小說,取材於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
  • 有聲│周國平:讀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探尋聲音境界 還原誦讀本質人性、愛情和天才——讀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節選)天才是大自然的奇蹟,而奇蹟是不可理喻的,你只能期待和驚嘆。但是,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的確非常成功地把一個藝術天才的奇特而原始的靈魂展示給我們看了。不過,書中描寫的天才對愛情的態度,一開始使我有點吃驚。「生命太短促了,沒有時間既鬧戀愛又搞藝術。」「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搞戀愛。這是人性的一個弱點……我只懂得情慾。這是正常的、健康的。
  • 《月亮與六便士》:人生只有一種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這次長達半年的南太平洋之旅,催生了一部短篇小說集《葉子的顫動》和一部中長篇小說,也就是這本《月亮和六便士》。 而他之所以會對南太平洋如此感興趣,除了來源於各種描繪那片海域的文學作品,還有部分來源於他對著名法國畫家高更的生平、作品的痴迷。 是的,斯特裡克蘭的原型就是高更。
  • 夜讀|《月亮與六便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作文導寫,ID:gh_b47952ece65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書籍簡介《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
  • 《月亮與六便士》:抬頭看月亮,低頭撿便士
    這也是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努力追求的理想生活,但能得到眷顧的寥寥無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在一定的道德和規則的前提下,大家都在往自己喜歡的道路上努力奔襲,路不同,但殊途同歸。英國作家毛姆的經典名著《月亮與六便士》講了一個追求理想生活、挑戰傳統的生活觀和價值觀的故事,深遠地影響了在生活中奔波的我們。
  • 《月亮與六便士》:關於夢想和麵包,毛姆想要什麼說什麼?
    因為《月亮與六便士》愛上了毛姆,他的寫作風格很特別,總是喜歡把自己放在故事裡:像一個不相干的敘述者冷靜地描述,有時像一個真實的社會代言人,不斷地向主人公發問,就像發出讀者的聲音。這本書的敘述仍然是客觀的,有點批判,但在諷刺中充滿了憐憫,讓人不忍聽到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