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減肥也算一種職業,
那它有可能是世界上從業人員做最多的職業!!!
減肥要管住嘴,邁開腿,而吃的飽和睡的好這樣的追求仿佛是被祖先深深地刻在基因裡。
於是很多人陷入了自我矛盾和與生活的不斷掙扎中。
減肥時不能吃碳水化合物!
那個女明星上次說她五六年沒吃過主食了!
碳水不要緊!現在講究低GI飲食!
哎呀聽我的!晚飯改吃水果就好了!水果能量低!想吃多少吃多少!
瞎說什麼!沒聽過半個西瓜三碗飯嗎!
我到底該吃什麼?
1
生糖指數(GI)到底是什麼?
生糖指數(Glycemic index,簡稱GI)= 某食物在食後2小時血糖曲線下面積/相當含量葡萄糖在食後2小時血糖曲線下面積×100%。
用來測量碳水化合物引起的循環血糖升高的程度——數值越高,血糖反應越強烈。
圖片源自網絡
簡單地說,一般我們以50g葡萄糖的GI作為標準值100,食用某種其他食物後2小時內血糖升高的水平與葡萄糖的GI對比生成的值,就是該種食物的GI。
GI代表的是該食物引起血糖升高的能力大小
數值越大,影響能力越大;消化過程中迅速分解並且迅速釋放到循環系統的速度越快,也就是血糖反應越強烈。
低GI食物通常比高GI食物引起更高的飽腹感,在隨後的膳食中攝入更少的能量;食用高GI食物後,胰島素濃度迅速上升,導致葡萄糖和脂肪酸濃度的快速下降,有文獻表明這種情況下通常會下降至低於空腹時濃度。
因此在消耗後3~5小時,血液循環的兩種主要代謝燃料(葡萄糖和脂肪)的濃度同時較低。這種腸道對簡單碳水化合物的快速吸收,可能會使你飽腹感降低,餓的更快,在更短的時間內想要再次進食。
GI > 70 高升糖指數
70≤GI≤55 中升糖指數
GI≤55 低升糖指數
1
低GI飲食和低碳飲食有什麼不同?
碳水化合物的最簡單形式是一種單糖分子(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還包括蔗糖、乳糖、糊精、麥芽糖和麥芽糊精等。
無論是肉類、水果還是蔬菜中,都有碳水化合物,有的水果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攝入過量的話其能量可能並不低於一碗米飯的能量。
有些文章中提到的低碳飲食,一般是將每日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控制在50g以下,其中包括除主食以外的食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的量。
然而一般一個稍微大點的300g蘋果中碳水化合物的量已經達到了40g。
在低碳飲食中更容易感受到飢餓,長時間的控制碳水攝入量,許多人可能無法堅持,最終恢復飲食甚至更加渴望高碳食物,導致減肥失敗體重迅速反彈。
低GI飲食更多強調的是關於碳水化合物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GI低的食物消化、吸收和代謝更慢,導致血糖和胰島素水平的上升更低、更慢。
1
主食中碳水含量不是更高?那我吃是不吃?
吃。
可以用作主食的食物有很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人每天食用谷薯類食物250~400克,其中包括全穀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
不同主食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差異較大,在有些雜豆中蛋白質含量甚至超過了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為什麼主食光吃大米飯白饅頭呢,搭配著其他全穀物、薯類和雜豆,健康營養又好吃啊!
全穀物是指:穀物顆粒中100% 組成部分都被保留,全部的麩皮、胚芽和胚乳都被食用的穀物。
常見的全穀物:
高粱、黑麥、大麥、玉米、小米、糙米、燕麥片
常見的薯類:
紅薯、紫薯、馬鈴薯、木薯
常見的雜豆類:
紅豆、綠豆、豌豆、蠶豆、芸豆
1
有哪些低GI的食物和高GI的食物?
主食類中全穀物、雜糧和豆類以及常見的蔬菜和部分水果都是低GI食物。具體可查閱中國食物成分表。
而平時吃的白麵包、甜甜圈、奶油巧克力蛋糕、奶茶披薩、炸雞腿.....精製加工的食物往往添加了過量的糖以及油脂,一不小心就容易吃多。
這麼說吧
可能你覺得好吃的食物
GI都不低(小聲)
常見食物的GI表
1
吃水果可以減肥嗎?
可以。大部分水果的能量都特別低,雖然有些水果的GI值很高,但水果中大部分都是水,含糖量並不高。
少量食用可減少能量的攝入,但長期食用或大量攝入可能會造成營養不良或能量過剩,不利於其他營養素的攝入和吸收。
吃水果時儘量挑選含糖量低或GI值低的,但也要控制好攝入量。
參考來源:
[1]Melanson,K. J., Westerterp-Plantenga, M. S., Saris, W. H. M., Smith, F. J., &Campfield, L. A. (1999). Blood glucose patterns and appetite in time-blindedhumans: carbohydrate versus fat.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Regulatory,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 277(2), R337–R345.
[2]Janette C Brand-Miller, Susanna HA Holt, Dorota BPawlak, Joanna McMillan, Glycemic index and obesit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Clinical Nutrition, Volume 76, Issue 1, July 2002, Pages 281S–285S
[3]中國居民食物營養速查全書.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來源:營養與健康所)
覺得不錯就點個讚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