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魯迅先生有篇文章叫做阿長與《山海經》,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這本書,後來也更多地了解到裡面那些經典的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象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等。當然,如同魯迅先生所寫,對於孩子而言,最有吸引力的還是裡面富有想像力的圖畫,這同今天的孩子愛看動畫片有什麼區別呢?
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可是從還在眼前的模樣來說,卻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紙張很黃;圖像也很壞,甚至於幾乎全用直線湊合,連動物的眼睛也都是長方形的。但那是我最為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幹戚而舞」的刑天。
至於本書是誰所寫,他看到了什麼?從歷史考古的角度,這應該是無解的問題,只能說作者不詳,成書並非一時,如同詩經一樣,是集體創作的結晶。但從文化的角度回答,作者是先民對於外部世界有限的認識和無限的想像,是先民的食物和遠方。這讓我想到了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縱目像 :眉尖上挑,雙眼斜長,眼球呈極度誇張,雙耳向兩側充分展開,這難道不是先民對於知識的強烈渴望?沒有這些怎麼會有文明的腳步?
山海經這本書是我在一個舊書攤買到的,但裡面的圖畫很精美,主要的目的是讓兒子看,因為他看了很多的動畫片,需要用山海經來補充更多的營養。其實成年人也需要來補課,這是一本老少皆宜的書,是中華文化的開山之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
蘊藏著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宗教學、民族學、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學術價值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它大量地、有條序地記載了當時中國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內容,如山系、水文、動物植物、礦藏、國家地理、經濟、社會文化風俗等,細心鑽研,深入探討,就不愁沒有新發現。
那個時期離我們很遙遠了,歷史已經有了很多的進步,其實未來的文明更為的遙遠,未來的腳步的空間更加的廣闊。希望今天的人類能夠書寫出屬於我們時代的山海經,雖然山與海已經非常準確,但跨越山與海的精神才能夠行而有力,行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