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女性成長寓言,基於電影風格與歷史邏輯的角色塑造

2020-12-07 宿夜花

文:宿夜花

近日,隨著威尼斯電影節組委會宣布由凱特·布蘭切特擔任第77屆評審團主席,這位來自澳大利亞的實力派演員備受觀眾影迷的矚目。在凱特·布蘭切特的作品履歷中,《伊莉莎白》自然是無法繞過的一個經典,儘管在奧斯卡競爭上輸給了《莎翁情史》,但仍舊是評論界備受推崇的表演範本。

一方面,影片作為對傳奇人物的影像再現,為觀眾了解世界歷史提供了一種現代式途徑;另一方面,導演從傳奇故事中提取出的獨立、堅韌的女性形象具有十足的現代意義,而表演更是具有再現公眾人物的嚴謹性、表達愛與自由主題的藝術性等多重審美功效。

對於外界而言,更多人對這位伊莉莎白的理解是標籤式的,都鐸王朝黃金時代的治理者,終身不婚的「童貞女王」,包容的宗教政策,「海盜」生態下的海洋文化,重商的實用主義,開明的文藝創作環境。而影片最大程度降低了因不通曉背景而帶來的觀影門檻,淡化了英國、西班牙、法國邦鄰之間的曖昧複雜的關係,緊緊抓住了伊莉莎白的生存與愛情主題,貫穿了女性成長的主題,縱非盡善盡美,卻不失為一種通俗有趣的切入角度。

謝加·凱普爾:現代視角下的女性成長寓言

01.四個典型男性角色:性別權力

不同於傳統的宮廷片注重對歷史的戲劇性還原,《伊莉莎白》的導演謝加·凱普爾作為印度人儘管受到英文化的影響,但卻不同於英國電影人再現都鐸王朝時的刻板與僵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現代人的視角從伊莉莎白走向權力巔峰的故事中提煉出一種女性成長與精神獨立的當代主題。

羅伯特·達德利於伊莉莎白而言,是理想者的愛情象徵。這種愛情在最初給了她一種救贖的力量,給予她被幽禁的黑暗歲月一種最溫暖與美好的愛情光芒。而一旦他試圖作為丈夫去禁錮伊莉莎白的心靈,這種愛情便成了伊莉莎白的負擔。因此,縱然伊莉莎白的理想化之愛沒有改變,但她不會為了做男性的戀人而放棄尋找並實現自己更多的價值

諾福克公爵一直是潛在著的伊莉莎白最大的敵人,導演刻意強調了他的男性氣質,野心勃勃、強勢兇猛,這種十足的力量感與伊莉莎白外在的纖弱、嬌柔形成一種隱形的角力與對抗。他暗中勾勒西班牙對其頤指氣使,在壓迫的同時也滋生了伊莉莎白反抗的力量。

威廉·塞西爾爵士是伊莉莎白得力的助手,三代衷心的良臣世家。而他更像是傳統、保守的貴族寫照,他對伊莉莎白的忠誠只因為她是亨利八世的女兒,他像是一位保姆、管家在大小瑣事對其進行無微不至的監護,他總是把伊莉莎白看成是需要呵護的長不大的孩子。他代表的傳統「父權」與保守思維對伊莉莎白形成了一種桎梏

而弗朗西斯爵士(扮演者為奧斯卡影帝傑弗裡·拉什曾主演《國王的演講》)的著墨最淡,卻色彩最為鮮明。在人物剛出場的一場戲中,面對少年的威脅臨危不懼;「純真是你最珍貴的本質,失去純真等於失去靈魂」,隻言片語,頃刻間,便完成對少年的反殺。而這一分鐘的情節鋪墊,對照整部片中角色的少言寡語,含而不露,這種穩重、陰沉為伊莉莎白指引方向。而他們之間亦師亦友的關係是建立在彼此給予對方獨立的精神空間之上,互不幹涉與過度侵犯。

同時,這個人物就像是影片點睛之筆,道出影片若隱若現的嘲諷意味——純真的理想主義者在嚴酷的世俗鬥爭面前變得不堪一擊,而理性、冷靜、陰狠才得以存活

因此,伊莉莎白的成長在擺脫作為男性愛情客體的依附性反叛傳統保守父權的禁錮性顛覆男性力量主導的性別霸權結構、與男性進行平等有序的精神交流中完成,她成長為了一個有獨特個性魅力與治理藝術的女王。同時,影片還探索了作為女王身份的伊莉莎白個人的婚姻愛情無法完全忠於本心,這也是作為「嫁給英國」的「童貞女王」的註解,頗有幾分殉道者的悲情色彩

02.視角色彩構圖

導演解構史實的現代性色彩重點體現在影像的表意性遠高於劇本本身對主題表達的統攝性。影片視聽語言的特色之處首先在於靈活多變的視角角度,電影中多次出現了兩種非常規的視角角度。

一是「上帝視角」(一種完全的俯視鏡頭),也是整部片最大的妙筆,一個以新教、天主教的宗教紛爭為重要時代背景的故事,「上帝」作為旁觀者與觀眾一同成為宮廷陰謀、殺戮等一切世俗紛擾、爾虞我詐的隱形(或者說是潛在的)審視者,這種對人性的反諷與叩問、對歷史的反思與批判力度是不言而喻的。

二是略低於視線的仰視鏡頭,這種角度的鏡頭寓意更為鮮明直接,多用於表現伊莉莎白處於弱勢局面之時所面臨的來自宗教、男性、異邦等強大勢力的阻撓與衝擊。

與古典英國題材影片一樣,電影中有著大量的封閉空間,單個場景內採取的是比較傳統標準的三點布光法,因此這種舞臺色彩濃厚的古典風格較符合觀眾普遍對宮廷題材的預期。

通過色彩與構圖精心設計的影像造型成為一種伊莉莎白成長的暗喻。公主時期的純淨無邪,背景總在開闊的野外,綠草陽光,翩翩起舞的伊莉莎白在過曝的泛白畫面之下,顯得明麗動人。成年的伊莉莎白,在各種封閉空間、傾斜構圖的壓迫性中完成了一種成長;冷暖色調反差鮮明,高光陰影錯落有致,象徵血腥與權力博弈紅色,幽暗、陰冷的藍色隱喻著一切鬥爭中各方角力的欺詐與計謀。

伊莉莎白起初處於弱勢地位,反映在影片的視覺空間上,是處於畫面構圖的邊緣位置,被影射男性教會權臣等含義的黑色符號意象壓迫;再一段對比蒙太奇之後,她開始在治理能力日漸熟稔之後,在畫面中處於一種視覺中心平衡位置(黑色分置兩邊);等到伊莉莎白真正變成一個理性沉靜、有手腕善計謀、堅韌獨立的成熟女王之時,畫面採用的略微仰視的鏡頭輔以強逆光全景構圖,這種儀式感十足的場景中,都鐸王朝進入了黃金時代。

此外,服裝造型的由清新浪漫走向莊重濃烈化妝髮型由飄逸灑脫變向威嚴肅穆,也是對角色成長的一種輔助性表達。

凱特·布蘭切特:基於影片話語與歷史邏輯的人物塑造

在以往西方影壇備受敬仰的女演員中,有兩種類型頗為典型,一類如凱薩琳·德納芙,在藝術片ArthouseFilm)中更多地作為作者導演自由表達、實驗探索的「道具」,自身形象的表意性與功能性多過表演本身;而另一類則是像瑪吉·史密斯,縱橫舞臺、影視,表演本身作為一門獨立藝術的審美價值時常蓋過影視作品的整體光芒。

縱觀凱特·布蘭切特的作品履歷,我們可以發現,不同於以上兩類,正如朱麗安·摩爾等英語電影圈的中年實力派女演員,她既不滿於對表演本身的探索,時常參與很具藝術探索性的作者電影(例如用六重身份詮釋鮑勃·迪倫的《我不在那兒》)以豐富作品體系;亦不滿足局限於業界精英、評論界的「寵兒」身份,而不時地參與主流商業片、大製作(諸如《指環王》系列)融入流行文化之中,收穫大眾認同與商業價值。

《伊莉莎白》作為凱特·布蘭切特的早期表演,對角色本身完整性自洽的行為邏輯豐滿的性格特徵)的嚴謹呈現與對導演個人的表達話語、影片的風格調性的熟稔於心,展現出的是作為高素養的電影創作者專業的表演執行者兩個層面的能力

結合具體的影片與角色來看,她塑造的伊莉莎白傑出的地方在於:一方面,滿足一個抽象的、概念化的女性成長寓言,對於任何時代環境、文化背景而言,這種由純淨無邪、天真爛漫、充滿理想主義之愛的女性,在與男性的互動中經歷了成長,蛻變成具有獨立人格、自主精神的女性,都具有普遍意義;另一方面,對於一個一定程度上架空現實、簡化時代具體細節的影片,她的表演基於史實邏輯,為角色提供了更多的立足點與行為依據,再現一個歷史傳奇人物使之具有脫離淺顯的現代童話寓言、從而具有更廣泛意義上的說服力。

在暗流湧動、險象環生的動蕩時局下成長的耳濡目染,因父母離經叛道婚姻而不被社會權貴認可的尷尬身世,如此這些使得她在恐懼中養成了她精於算計、深於城府、忍辱負重、明哲保身生存之道,這種內心深處的性格邏輯與處世哲學也貫穿她一生,包括走向女王之位後的統治藝術——剛柔並濟的懷柔之道。因此,她審時度勢化解危機的鬥爭能力、圓潤中見鋒芒的生活藝術在群眾、權貴、教會、異邦等各種群體力量間尋求一種微妙的平衡制動,使得她統治內的都鐸王朝處在一個黃金時代。

對於人物性格多面性的展現,沒有精心營造的儀式性大場面與演技瞬間(文藝評論時所謂的acting moment)去給足演員技術支撐,而是通過演員抓住僅有的空間精準傳遞。例如,在與病重前的姐姐對峙中,她既會一定程度地放低姿態,用倫理綱常、姐妹之情規勸尚任國王的姐姐免於「弒妹」惡名,實則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與此同時,她的城府與野心、機智與敏銳,雖不外露卻自帶一種攝人的強悍與鋒芒。

在此前,奧斯卡影后格蘭達·傑克遜在《英宮恨》中已經給出了一個經典的伊莉莎白一世的經典範本,如果說善於塑造反叛、獨立、自由的白領階層現代女性的格蘭達·傑克遜那種氣質上的「攻擊性」過於外顯,那麼凱特·布蘭切特在《伊莉莎白》中剛柔並濟又古典氣質十足的形象,詮釋出了更貼合原型的精準度與細膩度。與《英宮豔史》的查爾斯·勞頓、《冬獅》的凱薩琳·赫本一樣,成為歷史傳記片難以繞過的標杆表演。

本文版權歸 宿夜花 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加勒比海盜》是女性電影?「內核主角」不是傑克船長
    主角往往是影片主題思想的重要體現者,傑克和伊莉莎白都是《加勒比海盜》「自由主義」的支持者。 傑克的戲份更多沒錯,是表象上的絕對主角。不過伊莉莎白卻比他多了一樣主角應當具備的,角色成長弧光。
  • 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獲獎電影背後的歷史華服
    第92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頒給了美國電影《小婦人》。該片也讓觀眾對19世紀的女性服飾有了更多的了解。服裝設計在角色塑造中一直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服裝不僅可以直觀體現出人物所在的時代,還可以展現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特徵。好的設計會賦予角色更多的表現力,讓整部電影更加出彩。
  • 迪士尼動畫電影與動畫角色塑造研究
    在動畫電影的創作歷程中,迪士尼一方面在以包容的姿態不斷為動畫角色增添新的元素,給觀眾帶來新鮮感;另一方面,在創作的策略上仍蘊含著一定的規律性,從而形成自身專屬的風格魅力。自此,以迪士尼影業為代表的動畫電影在影視領域中佔據了一定的市場,備受關注。
  • 女性電影人齊聚三亞 探討女性電影困境與未來
    她說自南北朝時「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太夫人起,海南女性就在海南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有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謝晉導演根據「紅色娘子軍」事跡創作的電影,已成為海南女性文化的名片和品牌。她期待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具有多元審美表達的女性電影越來越多地誕生。
  • 電影《伊莉莎白》觀後感
    古今中外歷史上,女人無論從勇氣上還是從智慧上,都不輸給男人,所以男女平等,無論早晚都是必然的。
  • 舒適在伊莉莎白公寓住了32年
    復興中路從寶慶路至汾陽路,有三棟著名的老公寓,自東往西依次是伊莉莎白公寓、黑石公寓、克萊門公寓。伊莉莎白公寓現名復中公寓,位於上海市徐匯區復興中路1327號,著名演員舒適曾在伊莉莎白公寓裡住了32年。
  • 電影梗博士 |童年經典哆啦A夢再看有新意——少年成長的寓言,文末...
    少年成長的寓言 世界欠我一個哆啦A夢 該片可以看作大雄和恐龍小啾相互救贖的成長之路,電影透過對大雄和恐龍小啾充沛飽滿的情感鋪墊,讓觀眾看到一份跨越物種的純真羈絆。
  • 文藝復興時期的時尚教母——「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1558年11月17日,伊莉莎白一世的姐姐,瑪麗一世病世,在歷史上,她有一個比英格蘭女王更響亮的名號「血腥瑪麗」,按照當時的王位繼承法則,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Elizabeth Tudor,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登上了英格蘭王位,這位終身與國家和權利為伴的女王,拒絕所有威脅英格蘭統治的政治聯姻,為了國家榮譽,親自出徵,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將16世紀的英格蘭從岌岌可危的邊緣推向昌盛的頂點
  • iSTAN欣賞|文藝復興時期的時尚教母——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同時,影片中出現的珠寶服飾也再次將文藝復興時期的奢華風格推向了世人的視線。由亞歷山德拉·拜恩操刀的《伊莉莎白:黃金時代》中的珠寶服飾獲得了第80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伊莉莎白一世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任皇后,大名鼎鼎的安妮·博林(Anne Boleyn)的女兒,歷史上有關安妮·博林的評價,她是一位既有魅力又有野心的女人,有關她的影片也很多,娜塔莉·波特曼、斯嘉麗·詹森主演的電影
  • 女神節特刊:盤點那些改變遊戲歷史的女性角色
    足夠具備脫離男性角色附屬品的獨立性,以及角色本人隨時代推移修煉凝聚而成的自我氣質作為考量,她們也許不是男性玩家的最愛,但卻已經成為今後開發者們塑造女性角色的重要參照。蘿拉一個人的角色成長發展經歷,幾乎就是過去二十多年時間裡「女性主義」(對,我沒有用「女權」)在全球文化領域形成巨大影響力的縮影。
  • 線上遊戲女性玩家性別認同與角色塑造關聯性之研究
    本研究將受試者認知的性別角色與塑造角色的性別進行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檢定,數據顯示「男生一定要勇敢、男生的理工能力比較好」與遊戲角色塑造為女性為正相關,與遊戲角色塑造為男性為負相關;「男生可以玩靜態的玩具、女生可以做較粗重的工作」與遊戲角色塑造為女性為負相關,與遊戲角色塑造為男性為正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越不受到傳統性別刻板印象影響的女性,越傾向將角色塑造為男性。
  • 《質量效應 仙女座》如何成為絕佳編劇的反面教材(中):角色塑造
    說實話,我很想直接在這裡直接打出「《仙女座》的角色就是這麼爛連個脊椎都沒有大家散了吧」,但是這很明顯不符合這篇文章一開始「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訴求。於是我打算採用逆推法,從他們最大的壓力選擇開始(這通常位於他們的忠誠任務中)並梳理前後文,找出角色的核心欲望和脊椎,然後再具體討論其人物設定、邏輯、成長幅度與故事價值。
  • 考哥的成長曆程:櫻井孝宏塑造的經典動畫角色
    櫻井孝宏在很多經典的動畫中都為角色配音,也是很多人喜歡的聲優,這樣一位聲優身上也有很多梗。比如「考哥」,還有「jpg」這樣的暱稱……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二向箔,讓櫻井孝宏從一位知名的聲優變成了圖片格式?今天一起來看看考哥的成長。
  • 伊莉莎白 · 德比茨基:典型「破壞者」
    伊莉莎白 · 德比茨基,天生封面女郎,美得大殺四方。這個獅子座女孩有點不簡單,很多看似對立的特質,比如熱與冷,古典與現代,自然純真與蛇蠍狠辣,聚在她身上不僅沒有矛盾感,反而相得益彰的圓融。她是很難讓人不注意的那種演員,因為她的美,太有殺傷力,甚至破壞了很多基於好萊塢傳統,打造出的對女性的套路性與程式化審美。
  • 深度:解析宮崎駿動畫中的女性角色,中國動畫走出迷途的重要參考
    不得不承認,中國動畫電影缺少的正是這種深刻的人文關懷、厚重的歷史使命感以及與觀者產生心靈共鳴的力量。「人物是你電影劇本的根本基礎,它是你故事的心臟、靈魂和神經系統。」——希德菲爾德。一部動畫的思想表述依靠的是作品中個性鮮明的動畫角色。
  • 伊莉莎白一世 講點兒英國歷史(十四)
    今天說的這位活躍於16世紀後半期、開創了英國第一個黃金時代的人物,是英國歷史上最受人尊敬的君主——「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為什麼說她是最受英國人尊敬的君主呢?在2002年BBC做的民眾公選「最偉大的一百名英國人」中,她位列第七,超過了英國歷史上所有的國王。
  • 《質量效應仙女座》如何成為絕佳編劇的反面教材(中):角色塑造
    說實話,我很想直接在這裡直接打出「《仙女座》的角色就是這麼爛連個脊椎都沒有大家散了吧」,但是這很明顯不符合這篇文章一開始「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訴求。於是我打算採用逆推法,從他們最大的壓力選擇開始(這通常位於他們的忠誠任務中)並梳理前後文,找出角色的核心欲望和脊椎,然後再具體討論其人物設定、邏輯、成長幅度與故事價值。
  • 童話電影《戰慄糖果屋》:女巫傳說的光與暗,巧手改造的女性寓言
    女巫在童話扮演的角色,逐漸從單純的反派或惡魔奴僕,變成自然秩序的守護者及遺世獨立的智者。但這不代表女巫失去駭人的力量或威脅性。事實上,現在的女巫更像克萊麗莎·平蔻拉·埃思戴絲(Clarissa Pinkola Estes) 的《與狼同奔的女人》對巫婆巴巴雅嘎的解讀:她們既保存生命、也掌管毀滅。
  • 電影《紅衣小女孩》揚名亞洲,還塑造了個極有知名度的角色
    2015年,有一部華語恐怖電影揚名亞洲,影片改編自臺灣省轟動一時的靈異題材,並塑造了一個極具知名度的經典「角色」,這到底是哪一部電影?其實,對於恐怖片影迷來說,他們早已猜出上面所講的電影就是《紅衣小女孩》,該電影對影迷來說絕對不陌生,而且都應該看過,甚至不止一次。
  • 《小婦人》:沒有男主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的成長史
    這是一部講述四個姐妹成長史的電影,充滿著對女性的關懷,導演細膩的敘事手法與巧妙的剪輯風格使我們在姐妹四人的童年與成年之間,看到歲月在女孩們身上究竟留下了多麼美好的痕跡。但現在不同了,年輕女性可以直接坦誠地表達自我,這樣的角色也越來越受歡迎。"這一改編讓女性角色的形象更為豐滿,也更符合當下的新觀念,作為一部女性群像電影,它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各個人物之間的特點,並為因要突出第一主角Joe而抹殺其他人物的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