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全球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截止到2017年,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達到了3557萬,其中女性人口突破2000萬,佔總人口的28.1%,創下歷史新高。
據統計,在日本大約有600萬老人獨自生活,「高齡化」已經成為日本最嚴峻的社會問題。
得益於健康的生活方式,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已達到84歲,很多人沒有子女,孤獨終老。
日本政府表示,有意願工作的人,可以到70歲才退休,或者終身不退休,但這並不是應對人口高齡化的良策。
在日本,人們稱老年人為「高齡者」,雖然只是稱謂不同,但「高齡者」這個說法讓人感到更多的尊重,人們也樂於探討要如何應對變老和應該怎樣度過晚年這樣的話題。
2018年12月28日,在日本NHK電視臺播出了一部名為《七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的紀錄片,講述七位高齡單身女人,既自立又共生的晚年生活,引起了很多反響和熱烈的討論。
長期供職於NHK的村田幸子,今年78歲,是一名廣播主持人。她現在的工作是通過廣播,報導高齡人士問題。
她稱自己為「不折不扣的後期高齡者」,能夠深切的體會高齡者真正的感受。變老的感覺很複雜,有時是令人厭惡的,有時還有些悲哀和悽涼。
10年前,因與三位投緣的友人出遊,玩得非常盡興,村田萌發了要一起這樣快樂生活下去的想法。
隨後,她們召集了另外四位女性,並把自己的團體命名為「個個seven」,「個個」代表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即使沒血緣關係,個體和個體之間也可以彼此尊重,相互扶助的生活下去。
雖然有些人是初次見面,但大家聚在一起聊天,發現彼此志趣相投。
她們都曾是職場女性,有報社記者、廣告策劃、諮詢顧問、企業宣傳、公司理事,有些年逾八旬,仍在工作。
七人中有兩人有過婚姻,剩下五人終身未嫁,現在她們都是單身貴族。光陰似箭,如今她們的年齡從71歲至83歲不等。
決定在一起生活和真的在一起生活是不同的,要以什麼樣的方式既能保持獨立又能相扶相依呢?
她們七人開始了一種全新模式的嘗試,在同一幢公寓樓裡分別購入了不同房間,彼此來住相交,稱為「友鄰」。
友鄰生活的基本理念是「自立和共生」,雖然共同居住,但每個人都自立生活,這是友鄰生活的宗旨。
中國有句俗語說,遠親不如近鄰。她們比鄰而居,定期在公寓的公共區域聚會,既有獨立空間又有集體氛圍,兩全其美。
她們的日常生活是這樣的:彼此共享家門鑰匙,如果有什麼需要就使用SOS呼叫,小到送一罐茶葉,為外出者澆花,大到生病求助,都可以在咫尺間實現。
雖然也有摩擦碰撞,有與人相處的艱辛,與人保持適當距離的困難,但七個人的關係卻堅不可摧。
她們每年一起旅行,一起看煙花,一起談論人生,一起慢慢變老,轉眼間已過十年。
加入友鄰生活,個人有個人的原因,但目的卻是一致的。
71歲的川名,離異,育有一女,早已長大並獨立,只剩下她孤身一人。前段時間,川名在夜裡被從未有過的劇烈頭痛折磨,使用了SOS呼救,友鄰田矢快速前來幫她,使她得以脫險。
73歲的一之坪,是在大家庭中長大的,年近六旬時才開始初次獨自生活。她曾在夜深人靜時獨自痛哭,因為漸漸變弱的身體,因為寂寞,因為擔心孤獨終老。
78歲的村田,是七人行的發起人,她做過三次股關節手術,一次腸癌手術,一次胃癌手術。幾次手術,讓她深深的懂得個人努力的局限性,每次病癒,她都要被迫對自己的生活做些改變。
79歲的安田,已有輕度腦梗的症狀,獨自生活讓她感到不安,擔心自己發病時無人在旁,死後變成一堆白骨也很難被人發現。
81歲的市川,是高齡福利機構的理事,以前總是充滿正能量,但最近變得沉默寡言。這幾年,她身體漸弱,健康惡化,去年剛剛退休。
83歲的清田,兩年前患癌,現在仍住在康復中心,她努力與病魔抗爭,希望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家。
七人之中,只有田矢的身體稍好,經常為她們跑腿幫忙。
她們,都曾單槍匹馬闖蕩生活,如今年華老去,來日無多,每日與衰老和疾病抗爭,所幸的是,她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外出歸來時,看到友鄰的燈光,會覺得溫暖安心,即便沒有見面,也有一種親人就在那裡的踏實,這也是結伴而居的初衷。
定期的聚會,她們會閒聊,也會有意識的談到寂寞、生死、生前預囑這樣的話題。
寂寞是高齡者最大的問題,年老本身和衰老帶來的寂寞,讓人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有時會坐立難安。
年老時,前路無望,對想做的事心有餘而力不足,因身體虛弱失去與人交往的能力,使寂寞加劇。
她們交流如何緩解寂寞,有人說,可以讓心靜下來,用閱讀來打破孤獨;有人說,感覺失落頹喪又無能為力時,只有靜待時間去解決,假以時日,焦慮的心會變得平和。
除了病痛和寂寞,人生很快就要終結的恐懼也如影隨形,沒有人能逃過生死,刻意迴避只是自欺欺人。
七人結伴之初,一之坪恍然覺得她們會永遠生活下去,如今年齡漸長,她明白總有一天,大家都會消失,開始是走一個、兩個,直至最終所有人都會消失在這人世間。
她希望自己的離世順序是居中的,不是最早,也不最晚的那個,她不想一個人挺到最後。
79歲的安田對生死的態度要豁達很多,她說,想度過讓自己信服的每一天,並珍重每一天。
一定要快樂的度過今天,因為沒有人能保證明天一定會來。
美國電視劇《欲望都市》講述了四位單身大齡女性的故事,她們最終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愛人和生活,但這只是戲劇。
劇中說,單身女性的路從來都不好走,所以我們需要很多的鞋。
年輕的時候,很多很多的鞋就可以幫我們走過那些艱難的路,年老的時候,卻要很多很多的情才能讓時光不寂寞,餘生不孤單。
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人最大的絕望,就是在年老無力又命不由己的時候,發現身後空無一人。 ----摘自網絡
如果這份情不能從親人處獲得,也可以從友人處獲得,就像這些友鄰一樣。
這雖是少數派的生活選擇,於整個社會而言,個體行為的影響力是微小的,但對於整個高齡群體而言,她們的生活模式又是合理且可借鑑的。
每個人都希望在夜歸時,看到一盞明燈,在脆弱時,找到一個懷抱,友鄰七人行,告訴我們另一種可能也許有一天,親愛的友人也會是一種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