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昌傳內家拳譜(1)
太極拳的四個特點
一、柔和性。
動作柔和緩慢,用意不用力,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平穩舒展,輕靈柔和。
二、連貫性。
起勢到收勢都是連貫一氣,看不出有停頓的地方,前後連串,連綿不斷,似行雲流水。人身體的健康主要決定於內臟,呼吸是為加速靜脈的回流。
三、圓活性。
練拳要注意四肢,又要注意軀幹;既要注意練拳的動作處處帶有弧形,又要注意呼吸的配合。
四、完整性。
以腰為主,每一舉動都是軀幹帶動四肢,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無有不動,要處處發動。
註解
1、李桂昌傳內家拳譜:此章名稱由編者所撰。李桂昌1914——2000年人,祖籍山西省榆次市郝村人氏。董秀升的入室弟子,後又從學於邢少軒、劉殿琛、劉東漢等。解放後任太原體委專職幹部,國家一級裁判,山西省形意拳研究會副會長,太原市武術協會副主席,太原市太極拳推手協會會長,山東濟南形意拳研究會顧問,北美唐手道協會特邀教練、顧問。被山西武術界譽為內家拳代表人物。1995年5月被收入《中國大百科專家人物傳集》,1997年被收入《中國民間武術家名典》,1999年被收入《世界文化名人辭海》。
「李桂昌傳抄太極拳譜」底本,來自於「太原市太極拳推手協會」,一九九三年根據李桂昌先師提供的資料和講義,編寫的《演練指南》,及其他弟子根據講義撰寫的底稿。
練功用武歌訣(1)
五字練功歌
原文
練功日日走,功在卯和酉,春夏與秋冬,三伏和三九。要想練好功,必須起五更。堅持十年功,功夫分五層(2)。欲速則不達,學習貴在恆。(提要:要按部就班,持之以恆的練功)半年練拳架,招式悉分明。練功先練氣,力從氣中求(3)。拳架與推手,兩者都要有。擊人如走路,手到身要擁。左右一邊站,單臂克雙功。擊人不費力,費力藝不精。力在何時發,有意無意間。沾實而後用,力氣重如山。(提示:指出練功的具體方式和內容。)有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氣自丹田生,全力注掌心。掌心力從足心應,五行合一處(4),放膽必成功。(提要:氣力的運動路線。)起落於虛實,漸漸悟懂勁。三年求開展,一氣貫靈通。運勁如抽絲,動作螺旋紋。兩年調呼吸,自然入內清。練拳似臨敵,搭手若無人。得機更得勢,精益復求精。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鍊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提要:在不同階段懂勁的內容。)
注釋
1、此篇是李壽堂等根據李桂昌口授歌訣整理,編者根據語句字數在內容順序上做了進一步的調整。原標題為「練功歌」。現在的總標題和下面的分標題是編者所擬。
2、功夫分五層:練拳架,練功夫,練意識,練拳藝,德藝雙修。
3、「練功先練氣,力從氣中求」,這是先師在身體易筋易骨完成後練功的程序,初學者不可盲目仿效。
4、「氣自丹田生,全力注掌心,掌心力從足心應,五行合一處,放膽必成功」,這是內家拳身體內部運動機制的生動描述,也是先師在對內功四經「五氣朝元」、形意、太極「六合」理論基礎上經過實踐總結的內家拳最寶貴的精華之一。
解讀
此文主要是講授練功的要求:一,首先是要按部就班,持之以恆。二是要知道練功的方式和內容:即盤拳架和推手,和在盤架推手中應用氣力。拳架推手是方式,修鍊氣力是內容。三是在修鍊氣力的過程中,要懂得氣力在身體內運行的路線。四是要懂勁,而且要知道懂勁在不同階段的內容。首先是感知氣的貫通,其次是懂得勁力的螺旋,再次是懂得技擊中的應用,最後要知道練形、練精、練氣、練神對身體的作用。
四字身法歌
原文
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含而閉,背平而正,足堅而穩,膝曲而伸,襠深而藏,肋開而張,氣調而均,勁松而緊。(提示:講靜止時的身法、氣力)引進落空,丟開必打。拳打不知,見空不上。進步要低,退步要高。手打三分,腿打七分。意到手發,手到身隨。快而不亂,慢而不散。快如閃電,慢如紡線。輕而不浮,沉而不僵。如棉裹針,外柔內剛。學有定數,用無定法。形意太極,兼練氣功。(提示:講動態下的身法、氣力)
解讀
此篇講身法、氣力的格式。
七字用武歌
原文
轉身扣步走圓圈,回身需要扣腳尖。入門引進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龍身蛇尾虎抱頭,搬攔截扣走自由;推託帶領似柔球,無招無式意中求。身法如龍又象蛇,神態似虎纏轉扭,威武異常豹發雄,陰陽互用手法真。一反一正技通神,世人不解法中意,需向變中去尋根。動作多從靜中求,靜中生動體態柔。進中有退攻需防,開放合收柔克剛。虛靈頂勁松腰胯,似松非松抽絲勁,將展未展似彈弓。彈簧不怕鐵錘打,預防頂偏丟抗病。意氣相隨提谷道,正尾神貫泥丸宮。虛守實發換手靈,按實不發枉費心。妙言不過三五句,不得口傳枉勞身。走遍天下無處找,得來全不費功夫。
提示
講述武用中身法、氣力的應用。
原文
太極拳歌訣
起勢歌
納新吐故氣須圓,攝的真氣鼎內煎。提領頂勁精神注,坐腕沉肩勢自然。
納氣兩手託上行,起自丹田升在胸。腹收精氣全提住,勢若騰空上蒼穹。
待得吸盡變成吐,清氣沉來濁氣除。腹鬆手按歸元候(1),渾然一息還太虛。
二氣循環無先後,演成六個小周天。呵呼籲哂嘻與吸,內外相生一念專。
法輪(2)常轉莫體閒,激濁陽清精氣添。漫道用功與添象(3),月輪十五自轉圓。
註解
1、元候:元氣,指丹田。
2、法輪:大小周天循環往復。
3、象:天空中的物質狀態,這裡指身體內氣的變化。
(一)攔雀尾
出手含掤似圍牆,雖逢勁敵莫慌張。變個圈兒左右畫,後部挺勁作中梁。
左搬右攔傷人面,或按或捋自思量。搭手雙掤守萬物,緊忌上勢太剛強。
變捋變擠從君意,含胸拔背最忌偏。掤按雙推須熟練,全憑腰腿作機先。
捋來擠去象虛實,剛柔相濟勢莫偏。上掤下按隨時變,剛柔相濟妙難言。
太極圈法妙無窮,掤捋擠按雀尾生。世人識得圈中妙,才能四兩撥千斤。
掤勁含剛健,按勁是空柔,捋是剛中柔,擠是柔中剛。知此四正方,不外太極圈。
(二)單鞭
單鞭一掌斜佔胸,左象箭來右象弓。松肩沉肘擋四面,開弓放箭左右同。
近的身來勁變挒,或推或按不放鬆。左顧右盼近頭打,以進為退變化靈。
(三)提手上勢
遇敵推撲雙手合,松肩垂肘往下沉。含胸蹲腿能蓄勁,單手一提滿面紅。
下勢先從左手掤,右手直探敵襠中,待他左手來提防,左搬右攔勢完成。
提手源沉上下身,全憑起伏建奇功,氣髮腳跟勁達腕,左右連環落不空。
(四)白鶴亮翅
自從單鞭稱雄後,左顧右盼變化靈。步須丁虛勢要蹲,既引既擊快如風。
腰輪平轉背中正,舒展雙翅立雞群。海底撈月亮翅變,挑打軟肋不容情。
(五)摟膝拗步
起肩過胯膝外摟,指點掌印蓋當頭。肘外須防敵暗攻,連環摟打見奇能。
摟膝坳步斜中找,肩頭一掌判吉兇。
(六)手揮琵琶
雙手緊抱一琵琶,折手剪腕用不差。裡外圈兒由我畫,揮手專會硬擒拿。
上打玄關下打陰,中間更是虎掏心。此中機關休洩漏,手揮琵琶穿化精。
貼身靠近橫肘上,護中反打又稱雄。
(七)進步搬攔捶
先搬後攔號搬攔,先欄後搬號攔搬。這錘夾在搬攔裡,乘機擊打無後先。
相傳共有七搬攔,當中打去在中腕。左右先開主肋下,上打咽喉下打丹。
步下往來分進退,迅速分閉認機關。輕靈堅硬陰陽濟,尾閭中正不許偏。
進步搬攔肋下使,如封似閉緊相連。
(八)如封似閉
如封似閉更出奇,採挒推按四般施。不像他家憑猛力,引進落空合既出。
雙推雙撲勢更雄,好似猛虎入羊群。緊防剛勁抱不住,偶然過量既成空。
如風似閉護正中,斜身調臂上步從。
(九)十字手
左手採來右手提,緊貼緊靠莫相連。橫提驟向襠中去,變作雙風貫耳錘。
十字手法變無窮,抱虎歸山採挒成。
(十)抱虎歸山
抱虎單來貫雙耳,舉手橫上打太陽。左右揚鞭人難及,雖然聖手不能防。
蓄身進步臂須橫,摟打左右自相生。雙環護體攻防繼,翻身下按敵襠中。
橫展此勢最為強,抱虎全憑臂力長。推按根動君須記,後腳蹬踢人難防。
(十一)肘底看錘
錘居肘下勢可誇,好似葉底下藏花。轉下他人胸肋部,攔腰直打用不差。
他臂來時須勁抓,執腕反扣落平沙。倘若左手被他執,肘腕相借硬擒拿。
研肘蹲身勢有名,夾住他臂任君行。擒拿是我圈中妙,你想逃脫萬不能。
肘底看錘護中手,退行三把倒轉肱。千變萬化此圈生,強硬難逃此圈中。
(十二)倒卷肱
此勢因何號攆猴,轉身倒步靈如流。摟採舉引中盤下,指點掌印擊人頭。
身後有人襠中按,還須腰腿曲中求。為逢步下鉤盤倒,腳跟倒掛利如鉤。
步退掌進勢須平,退行三把倒轉肱。打至肋間並腦後,才顯聖手倒攆肱。
墮身退步拔腕勁,變換斜飛用不空。
解讀
此文是敘述太極拳架及其著勢、用法。從內容上看,和牛連元所傳「全體大用訣」,在拳勢連接的順序上和文字內容上有一定的聯繫。但增加了大量新的內容。主要有:
二、在預備式中增加了吐納和運轉大小周天。
三、大量的增加了著勢用法的介紹,其中有著勢間的轉化,勁力的應用等。
李桂昌先生在《古拳譜系列武術叢書》中的序言(摘錄)
原文
餘習拳數十載,對拳學略知一二,深感中華武學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尤其是內家拳——形意、太極、八卦更是理法同一,學無止境。無論是在養生、健身、陶冶性情、開發智力、益壽延年方面;還是在實踐技擊、護體防身,挖掘潛能方面,都是完整的、系統的、科學的運動體系,其它任何運動形式皆不具備內家拳練習效果功能的多樣性。
解讀
此語摘錄於2000年山西科技出版社「古拳譜系列武術叢書」的前言,撿其緊要者於此。雖然寥寥數語但表現了先師對內家拳宏觀的認識,其要點有三:
一是形意、太極、八卦同為內家拳的根據:理、法同一,「理」是拳理,「法」是拳法。理法同一是指內家拳拳理的哲學基礎,都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拳法的同一是說氣運動拳架的同一性,而且三拳的其他拳理拳法大多可以融通。
二是內家拳的作用:內家拳即是一種健身、養生的身體運動,又是一種啟迪智慧修行養性的精神活動。
三是內家拳作用獨特的優異性:一般體育運動主要是一種身體物質的運動,內家拳是身體物質,精神世界共同修煉的活動;內家拳不但是一種搏擊技能,而且是一種修身養性延年的活動。這些特殊性、多樣性、完整性表現了內家拳獨特的優異性。
李桂昌先生論用「三體式」修煉「六合」功夫
王國平整理
站三體式樁的主要作用在於形體整齊,求靜中之動。站樁有兩大特點:一是中和產生真氣,二是在靜態下修煉內外合一。
形體整齊:即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目的是使力的傳遞順暢合理。
手與足合指手足相通,足上之力能通達至手,手上之力能順達至足,「掌心力從腳心印」。其練法是中正平衡:眼正、鼻正、胯正、前足正,頭平、肩平、胯平、足平,五指撐開,掌心內收,兩足根有外旋裡扣之意,但不顯扣。而肩、肘、胯、膝是手足之間傳遞力的主要關竅。
肘與膝合,其要有三:一是使兩處關節要鬆開,膝要裡扣,肘要下垂。二是使同側肘、膝的兩條力向線要放在同一垂直線上。同時由左右兩側的肘、膝構成的兩個垂直面的內夾角要以45度為適,(外角為135度)。三是兩肘、膝關節曲率,其夾角以135度為適。
肩與胯合,其要有三:一是使兩肩、胯處自然松沉,二是使兩肩、胯之根要內抽,三是松肩要與豎項、豎頂、沉肩、垂肘之意均勻互逆。
外三合是一個有機整體,其根本目的是手足相通,其產生的力學效應非常顯著。外三合在站樁中是初學的基本涵義,在拳架,技擊中的內涵更豐富,要求更高。
靜中之動:即外靜內動,身體在靜止狀態下體內真氣之動。既是內三合中的「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
心與意合:心,並非單指心臟器官,而是人體內的全部感知系統。意,並非指固定的意識,而是一種「無意之意」;在一種無極的狀態下,全部意識的渾融。心與意合是在無極的意識狀態下,放心去感受一切所能感受到的,又不可將意識專注於一種感受中。真正做到心與意合,才能產生真氣,產生真氣後才能談意與氣合。
意與氣合:氣,並非單指日常呼吸的空氣,而是源於人體的元氣,也稱先天真氣。人體處於中和狀態,才能產生先天真氣。真氣產生後,意識由無極狀態進入到太極狀態,即意觀氣動,無欲觀其妙,久之神氣合一。 此意乃無意之意,此時的意識是意隨氣
敷,是有極的,此極就是太極,也稱真氣。在神氣未合之前,一定要以意隨氣,不可以以意馭氣;有心馭氣,氣反奔騰,非真氣。只有神氣真正合一,才能做到意動氣至,氣動神明;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則能神氣合一。但這並非內家拳樁功的特點,站一些氣功養生樁、靜坐等同樣能達到神氣合一的效果。內家拳的樁功是要產生內外合一的功效,產生這一效果,必須通過氣與力合。
氣與力合是在形體整齊的狀態下產生的,神氣合一是具有神、氣、形的身體外形和具有意、氣、力身體內在合一的效果。通過真氣由微漸著的充盈周身,從而逐步的去掉身上的拙力,去支配整個形體,完善整個形體,產生初步的內外合一效果。做到氣於力合必須在形體整齊的狀態下,即外三合的狀態下,使胸腹松空,讓腹中之氣能綿綿若存,胎息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