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菜脯,就如同簡單遇見平凡,平穩而長久,在潮汕一直這樣的保留著,在每家每戶都保留著,成為我們潮汕人的味覺記憶,平凡而美好,也最為深刻而牢固,與其說是一種食品不如說是一代人的回憶!
菜脯
是用蘿蔔深度醃製的潮汕雜鹹。與鹹菜、魚露並稱潮汕三寶!
可以說,菜脯是潮菜裡最低調的食材,除了最家常的菜脯卵,燜菜、湯水都有它的身影,比如菜脯冬瓜癟蟹湯、菜脯炣魚、菜脯煲五花肉、菜脯燜鰻魚等等。潮汕蒸腸粉中菜脯麩(碎粒)也是必備配料,潮汕小吃中鹹水粿、粿汁等等都會放菜脯麩。
早在清末至民國年間,潮汕菜脯就乘紅頭船出口,已經享譽東南亞國家地區,成了華僑消解鄉愁的美食。一個菜脯一條參,食著菜脯想家鄉是旅外潮人的口頭禪。
傳統的做法基本都在田地裡完成。蘿蔔收割後,先就地在田裡曝幾天,切成兩邊之後洗乾淨,才可以醃製。每天晚上,正在曬制中的蘿蔔要收起來屯在竹圍裡,擺一層蘿蔔撒一層海鹽,屯滿之後,人赤腳踩上去,不停踩踏,讓蘿蔔嚴實、瀝水。第二天翻出來曬,像曬宅魷一樣,曬蘿蔔也是需要每天不斷地翻轉。
天氣好的話,重複這樣的過程,需要持續二十多天,一百斤的蘿蔔踏成菜脯,差不多剩二十斤。「傳統做法的菜脯香氣更濃,肉更加酥脆。
菜脯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是一種特殊的味覺記憶,菜脯在舊社會,就是簡單的菜脯,沒有所謂的菜脯炒蛋,菜脯炒飯這樣的搭配,僅是手裡一碗稀粥加一塊醃製的菜脯,簡單的一頓飯,或簡單,或心酸,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即便現在生活開始好起來,也都還喜歡那一碗稀粥配醃菜脯。時間在走,生活在變,不變的是味覺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