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最後16小時!戳圖撿漏!
不知不覺,今天已經是立冬節氣的二候了,地始凍。
此時氣溫漸漸下降,土地也開始凝結寒氣了,水分凝凍,土壤變硬。我們常說「秋收冬藏」,冬天這股「藏」的能量也越來越明顯了,到了一年裡最適合藏養、積蓄的時期。
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9個妙招,跟著大自然的節律,去調整自己的飲食起居,保養身心,增強體質。
農諺+內經,藏著冬日養生智慧
初冬時節,南方大都是要冬耕的。農諺有句話,「冬耕破破皮,勝過春耕深一犁」,收成過後的初冬,田地需要深翻,這樣可以將蟲卵、病菌孢子和雜草種子埋在地下,使之腐爛或窒息死亡。這樣來年才會少病蟲害。
有些地方冬耕後,還會冬灌以及冬施肥,這樣蟲類死亡率更高,土地會更肥沃。
同樣的,放到人身上,脾胃就是我們的土地,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先把脾胃養好,先不著急冬補「施肥」,得先做好養脾「冬耕」,這樣才會補得進,少生病。
尤其是今年冬天偏暖,藏令不足,好多地方蒼蠅蚊子小蟲都還活潑著呢,更不要著急進補了。那此時應該怎麼調養呢?我們來看看《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是怎麼說的。
庚子歲五之氣,自秋分日寅初,至小雪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商金,客氣少陽火,中見金運,歲金雖得位,而客氣少陽用事,畏火臨,暑反至,陽乃化,萬物乃生,乃長榮,民乃康,其病溫,宜調少陽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鹹軟之,歲谷用白。間谷用豆,乃無火邪之害。真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簡單講,別看這是秋冬時節,此時少陽相火加臨,氣候反而變得暑熱,陽氣運化,萬物於是生長繁榮,人們大都安康,發病以溫病為多,上火、發熱、傳染性的疾病常見。
調治的話就要針對少陽相火了,用鹹味來補水,以達到水克火之效。用甘味來瀉火,火生土之故。火太旺,萬物變得幹硬,用鹹味來軟堅。多吃白色的穀物和豆類,豆類屬水,可以制約火氣,就不會受火邪的侵害。
由此,我們的飲食起居調養也就有方向了:安撫這股蠢蠢欲動的少陽相火。
吃好三樣:豆子、紅薯、蘿蔔
吃的方面,就兩個重點:養好脾胃,安撫火氣。
1、吃豆子
上面講五運六氣已經提到了,五之氣「間谷宜豆」,而且你看豆子又是像腎一樣的形狀,五行應水而入腎,正好與冬天的寒水之氣相應,既能制約火氣,又能補益腎氣。
那最適合吃什麼豆子呢?「歲谷宜白」,豆類也是谷種一類的呀,所以這時候白扁豆就很適合了。
白扁豆平時我們恐怕吃得不多,其實它可是祛溼小能手,只是沒有赤小豆名氣大罷了。講真,對大多數人而言,白扁豆比赤小豆更好用,赤小豆的優勢是利水祛溼消腫,而白扁豆則擅長健脾化溼,尤其是暑溼一類。
五之氣裡提到,此時會「暑反至」,所以白扁豆對付這股初冬反攻的暑熱,正是當時。
怎麼吃呢,自己做個三豆飲就很好,一把黃豆,一把黑豆,一把白扁豆,煮水喝,想好喝一點就用冰糖調味即可。
商城裡有幾個粉粉和丸子都含白扁豆,主要是調理脾胃的方向,脾胃不好的朋友趁著雙11全場優惠囤一些吧,搜索關鍵詞「白扁豆」就好。
尤其推薦苓陳益中丸,白扁豆搭配蓮子,以為調溼之本,兼以養心。再輔以白朮健脾消食,助胃降濁;茯苓、薏苡先升而後降,健脾養胃、祛溼化痰;橘皮行氣通達,芡實固腎利溼。又取山藥、人參之甘潤補脾益氣。
這個搭配比單用白扁豆強大多了,使中焦暢通,上下交通,對溼氣重、痰溼重、中焦不通、上熱下寒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好評復購超多。
藉助白扁豆,初冬先做好養脾的「冬耕」工作,到了冬至才好「施肥」進補呀。
2、吃紅薯
冬天是藏養的季節,也是紅薯最好吃的時候。
清代名醫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上寫到:
甘薯煎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種類不一,以皮赤、無筋、味純甘者良。亦可生啖。紅薯甘溫性平,無毒,歸脾、腎經,具有健脾胃、強腎陰、補虛乏、益氣力、寬腸通便、生津止渴的功效。
寒冷的冬天裡,整個人的能量都被收斂起來,正是需要紅薯這股「益力氣,御風寒」的能量,暖暖的平補一下。烤著吃、蒸著吃、做湯做粥都極好,簡單又美味,尤其是陰虛、氣虛質,更是可以大快朵頤了。
眷顧紅薯的不僅有古代名醫,還有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十大健康蔬菜榜,榜首便是紅薯。它含有大量膳食纖維,能刺激腸道,增強蠕動,通便排毒。
有文章表明只有紅薯中的維生素C和E,才具有在高溫條件下也不被破壞的特殊性能,而且紅薯中的粘液蛋白可以保護心腦血管彈性。總之,吃就對了。
我們也準備了開袋即食的極品倒蒸紅薯幹,在寒冬裡也可以隨時隨地吃到紅薯的好,當煲劇小零食,當加班能量棒,都是極好的。
▲原價142,領券立減13,至少省48
3、吃白菜
冬天天氣乾燥,加上食補,少運動,很多人內火集聚,容易發生咽炎、口乾、便秘。今年初冬的客氣是少陽,更是動不動就上火。
營養學上來說,白菜含有大量粗纖維,可以幫助消化,促進腸壁蠕動。中醫認為白菜有化痰、消食下氣、清熱除煩、潤喉、清腸胃、解毒等功效。正是此時對付各種上火的最佳「滅火器」。
白菜的形狀,它是先往上長,然後再往裡收的樣子。大白菜一邊長,一邊往裡收,長得非常結實。我們人體陽氣的循行,早上是慢慢從兩邊升起來,就像白菜葉子慢慢往上長,然後再從中間慢慢收下來。
所以,吃白菜一方面可以將人體的陽氣升發出來,再收的時候,又可以把濁氣排出去,自身便有升降。冬天常吃白菜,會讓你的氣機很通透,有一個典型現象:大便很通暢,皮膚也會變得白皙透亮。
白菜稍微有點偏涼性,下雪天,白菜不會凍死,因為它比雪還涼。世上凍不死的植物有兩種,一種是很熱,雪如果下到上面,很快就會化掉。如果下到這個植物上,融化得慢,但又凍不死,說明它是涼性的。
所以大家吃白菜可以搭配:生薑大蒜蒜瓣蒜苗它們都是溫性的,可以平衡白菜的寒涼,一陰一陽就平衡了。做法就不多說了,清水煮加薑絲撒點鹽就已經很好吃了。
喝好三樣:雪梨羹、蘿蔔湯、清金茶
初冬喝什麼?關鍵是兩個字:清、潤。
今年的歲運是陽明燥金,下半年在泉也是陽明燥金,此時五之氣的主氣還是陽明燥金……肺是嬌髒,最怕就是燥。你想想,肺都燥成啥樣了。
所以,繼續貫徹上文說的「白色」戰略,白色五行應金呀,入肺。我們喝點白色的、清潤的,肺就會舒服多了。
1、冰糖雪梨銀耳羹
乾燥的冬季不少人會有感到嗓子乾燥、痰多,雪梨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銀耳「強精、補腎、養胃、補氣」,還具有通便的功效,不論是老少中青年,初冬時節多吃雪梨銀耳都有好處。
尤其是此時三個燥金在搞事,動不動就會有呼吸道問題,雪梨+銀耳的搭配就是這時候的食療護身符,嗓子不舒服有小咳嗽的話,動手煮煮吧,清甜不膩,特別適合冬季飲用。
想省事的話,枇杷秋梨膏也是不錯的代替品,熬成膏更便於吸收,枇杷搭配秋梨,止咳化痰的能量更強大。
▲原價114,買贈價76,立省38
2、清金茶
今年初冬燥氣太重了,如果本就肺氣不太足的朋友,往往容易出現咽喉不適、咳嗽痰多、噴嚏連連,甚至氣喘等困擾。梨湯梨羹平時食養還行,出現明顯的呼吸道問題,還是得清金茶這樣的小茶方出馬。
這個小藥茶在活法兒的茶飲系列裡,屬於大方子了,由11味食藥同源的茶料配伍而成。沒辦法,清肺化痰並不是件輕鬆的事,需要本草們各顯神通。
魚腥草、萊菔子、白扁豆、茯苓、桔梗、桑葉、甘草、桔紅、紫蘇籽、橘皮、杏仁
魚腥草是解毒清肺熱,用於肺熱咳嗽,藥性還可以通達人體的上中下三焦,全身不管是哪裡有炎症,它都能去幫你滅火。
杏仁是「潤肺氣」「除肺燥」的要藥,搭配桑葉疏散風熱,一升一降,讓肺氣得降,津液得布。
連用5味化痰的食材,桔梗開宣肺氣為升,紫蘇子、萊菔子行氣消痰為降;關鍵是橘紅搭配陳皮,理氣燥溼寬中,中焦能運轉起來,痰才能真正的化掉。
支援部隊:白扁豆健脾化溼,茯苓健脾滲溼,生甘草調和諸藥
化痰不易,這個清肺茶方力道還是蠻強的,沒什麼痰溼的情況就別喝了,徒耗肺氣。但對於肺熱、痰溼、咳喘的人而言,卻正好是一大救贖。
假如你的肺不通暢了,臉不清爽了,不妨趁著這個肺氣最旺的時節,喝兩周清金茶,清清肺,用11味清肺食材的能量,幫你把痰濁肺熱清理出去,皮膚毛孔都會清爽許多!
3、蘿蔔排骨湯
老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蘿蔔具有很強的行氣功能,含有大量水分,營養豐富,用來煲湯簡直是冬日養生的首選。
冬吃蘿蔔並不是因為滋補。中醫上講究「動四肢,健脾胃」「行氣和胃」,因為冬天冷,大家出門少,運動量也小,久而久之容易出現脾胃不和的情況。而蘿蔔通氣,冬吃蘿蔔可以促進消化,起到消積導滯的目的。
大蘿蔔與排骨同煮,可以健胃理氣,補腎養血,起到進補和防寒的雙重效果。而且是淡淡的清補,身體沒負擔,也不用怕胖。
煲廣式老火湯的話,基本這個比例:1斤蘿蔔,1斤排骨,5顆大紅棗,生薑適量。
強烈建議你再加一把瑤柱,也就是乾貝,鮮甜好喝的程度能升級好幾個檔次。而且瑤柱味鹹甘,正好符合「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鹹軟之」的原則,幫你養氣血,清虛火。
上面講的水煮白菜也可以加瑤柱提鮮,吃過一次你就忘不了那甘鮮到靈魂的滋味了。商城裡的瑤柱是大連海域漁民自家曬的,不是那種光有個頭沒有味道的市場貨,雙11最後一天,領券直減13,有需要的自取。
做好三樣:泡腳、暖腹、早睡早起
1、每天泡腳
冬天最重要的是防寒保暖。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
腎經起於足部,足心的湧泉穴是其主穴。每天睡覺之前,可以用溫水泡腳,並用力揉搓足心,可以解除疲勞,補腎強身,延緩衰老,還能防止感冒、高血壓、冠心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生。
每次泡腳以20分鐘為宜,水溫40~45℃,水面高度至少要超過腳踝。最好邊泡邊搓搓後腰,全身暖和微微有點出汗為最佳。
足浴粉商城裡有不少,按照體質做了個歸類,便於大家挑選:
2、溫陽暖腹
初冬剛換季,氣溫波動很頻繁。晝夜溫差大,一冷一熱稍有不慎就容易爆發一些外感疾病。
這段時間,起居細節的防護一定要重視起來。腹部位於我們身體中樞的腹部,千萬不要著涼,尤其是這個特別重要卻往往被忽視的部位:肚臍。
現代醫學研究顯示,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後閉合之處,表皮角質層最薄,在體表屬相對虛弱之地,屏障功能弱,更容易被寒氣侵略。
在中醫眼裡,肚臍是人體腹部的大穴。它還有一個名字:神闕,意思就是神居住的宮殿,有多重要,顯而易見。
怎麼保養它呢?明朝醫藥家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
女性或者小朋友可以穿艾絨肚兜睡覺,不僅保暖,還不悶不捂。同時,陳年艾絨能在你熟睡期間,默默幫你溫煦臟腑陽氣,把寒溼趕走,一舉多得。
陽氣滿滿的艾絨,通過上皮組織吸收作用於腹部的血管、經絡、穴位而起到暖肚、護肚臍和臟腑保健的作用,故有「香在兜中藏,疾病何處安」的說法。
男生或者不方便穿戴肚兜的話,南懷瑾老先生的著作《我說參同契》裡有一個灸臍方,特別適合寒冬裡溫煦脾胃培補正氣。
用桂圓肉一顆,花椒六、七顆,加上艾絨一同打爛,晚上睡覺時挑一點,小指甲面那麼大,放在肚臍裡就行了。我們嚴格按照南老的方子,並參考中醫專家的建議,定製了南師肚臍貼。貼肚臍又不用取穴,睡覺貼又不費時間,而且溫和安全,老人都能用。
睡前把丸子放在肚臍眼,貼上膠布,醒後撕掉取出,貼三天,停兩天,用起來非常方便。尤其適合脾胃虛寒、體弱多病的人群。
▲原價156,領券立減13,至少省52
3、早睡晚起
冬天氣溫降低,各種疾病復發較多,白天人的體力消耗比秋天更多。所以要早睡晚起,讓睡眠時間長一點,促進體力恢復。
冬天天亮的晚,氣溫又低,所以儘量不要早起。一般以晚10點、11點入睡,早7點、8點起床為宜。
立冬時節一定要堅持鍛鍊,不僅可以保持頭腦的清醒,還能提高抗寒抗病能力。當然,冬天還是要避免大汗淋漓的劇烈運動,以慢跑、八段錦、瑜伽之類的有氧運動為主,微微出汗為佳。
寫到這裡已經5000多字了,其實想和大家多講講初冬養生的一些注意點和小妙招的,但因為正好是雙11活動最後一天,還是以推薦產品為主吧,方便大家查漏補缺,找到適合自己的東西,能用上。冬天本就是個藏養的季節,囤點健康的好物也好。
感謝大家看廣告,最後總結一下這篇文的乾貨:
飲食:多吃白色,養脾潤肺,清熱去火
多吃白色的種子(大白米、杏仁、蓮子都算)、豆類(尤其是白扁豆、眉豆、黑豆)
水果最推薦的是梨,蔬菜則是白菜、白蘿蔔、山藥、紅薯
容易上火的人多吃些鹹味、甘味的食材,比如海帶、紫菜、乾貝
起居:早睡晚起,去寒就溫,無洩肌膚
冬天並不是一年的終結,而是孕育希望的季節。願你和家人吃好喝好睡好,身體棒棒的,心裡暖暖的。
▽戳圖領券▽
戳 閱讀原文,最後一天薅羊毛!